第753章 蘇曜辦授勳大典
御史,乃是朝廷的耳目。
在最初先秦時期,他們只是負責記錄的史官和秘書官,自秦朝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於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後,御史第一次被引入了監察職能。
而在漢朝,又設御史臺,領導侍御史、治書侍御史等,甚至包括大漢外放巡查的刺史,也都是御史的一種。
且說在那新莽時期,王莽曾將“三公”一口氣變成“十一公”,分別爲太師、太傅、國師、國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更始將軍、衛將軍、立國將軍、前將軍。
待劉秀稱帝后,便下詔撥亂反正,恢復漢朝的舊制度,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爲三公,後又去除“大”字,又將司馬改爲太尉。
而這司空,實際上便兼有過去御史大夫的職能,主掌監督之事。
故而,司空種拂纔會如此決絕的發動御史出擊,在朝堂上直接抨擊蘇曜。
不過,這一點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
除了讓坐在監國位置上的萬年公主生了場悶氣,提前罷朝外,並沒有造成什麼實際影響。
原因嘛也很簡單,蘇曜壓根就不上朝,他的重心都放在了軍隊上面。
“聽說了嗎?你們聽說了嗎?!”
“朝堂要有大變化不說,連軍制都要有大變動了!”
“據說京師要設親軍十二衛,然後一口氣就是六個中郎將啊!”
“好傢伙,真是好傢伙啊!”
洛陽城外的軍營中,一片沸騰之聲。
蘇曜的改革計劃,大膽而激進,即便不需荀彧和賈詡等人提醒,蘇曜也知道其必然會在朝堂上受到頗多的阻力。
但是,對於這個問題,蘇曜並沒有選擇拖到最後再去解決,反而是提前主動釋放出消息,密切觀察局勢的發展,引導事件的走向,同時牢牢的將軍權握在手裡。
後世無數次改革,以及政治鬥爭的經驗告訴了蘇曜,槍桿子裡出政權!
只要軍權在手,撮餌跳梁之輩,有何可懼?
他們要跳,就讓他們先跳吧,正好可以通過這段時間的發展來看清楚哪些人是自己的朋友,哪些人是可以爭取的目標,還有哪些人是那不可救藥,必須要徹底毀滅的敵人。
因此,在種拂和趙謙等人在朝堂上開始第一輪試探性的攻勢之時,蘇曜則來到了軍營中,親自爲將士們升職授勳。
沒錯,授勳。
隨着親軍十二衛的設立,以及先期軍制改革的展開,蘇曜在軍中同樣設立了九品十八級的軍銜制度,以正式的軍銜等級取代了逐漸混亂的雜號校尉與將軍等。
如關張趙雲等人被授予的親軍中郎將便是對應正三品職官的中央諸親衛中郎將,乃是初級的將軍銜。
沒錯,仍然是中郎將。
這是蘇曜與荀彧賈詡等人商量後定下來的名稱。
考慮到這時人的接受程度,雖然蘇曜抄了大明朝衛所制的作業,但是卻沒有把後世的名字也一起抄過來。
畢竟,這時候的人們還是對現有的官職等級更加了解,同時也沒有經歷後世校尉遍地走,將軍多如狗的通貨膨脹,中郎將依然還有着充分的含金量。
因此,中郎將也就成爲了蘇曜改制後最初級的將軍級軍銜,分正從三品親軍中郎將和正四品的衛軍中郎將兩級,以分別對應中央和地方衛軍的指揮。
一時間,蘇曜麾下的將士們,彷彿一夜之間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關雲長,驍騎衛中郎將,從三品!”
當聽到喊到自己的名字時,關羽的微微眯着的眼睛突然震動了一下,他站在人羣之中,目光緊緊盯着高臺上的蘇曜,心中涌動着前所未有的豪情壯志。
從一介逃犯到如今的親軍中郎將,這其中的轉變簡直如同夢幻一般。
關羽深知,這一切都是蘇曜賦予他的,是他給了自己一個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按耐住心中激動的心情,他昂首闊步走上高臺,來到蘇曜面前,單膝跪地:
“末將關雲長,多謝大將軍賞識與提拔!”
蘇曜微笑着點頭,將象徵將軍身份的佩劍以及一個小小的“金魚袋”佩掛在關羽的腰間。
金魚袋,乃是類似於大漢金印紫綬這般證明身份的裝飾,用以盛鯉魚狀金符,三品以上配金。
不過,蘇曜這裡,對於武將們,他特意將其上的魚符花紋改成了威猛的老虎模樣,以彰顯武將的身份。
同時的,除了佩劍也虎袋外,還有一個別在肩上的軍銜紋章,以飛翼和星星等簡單的花紋一目瞭然的表示其等級。
中郎將作爲最初級的將軍,自然是一星起底。
而與之對應,蘇曜的肩上,給自己配掛的則是閃耀的五星紋章。
關羽接過佩劍和虎袋,感受到那沉甸甸的分量,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羽站起身來,挺直了腰板,眼中閃爍着自豪與榮耀的光芒,再次向蘇曜深深一揖,沉聲道:
“大將軍大恩,末將沒齒難忘!定當以命相報,誓死追隨大將軍,爲黎明蒼生,爲大將軍大業,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蘇曜滿意地看着關羽,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雲長不必如此多禮,你本就是英雄豪傑,我只是給你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的舞臺罷了。”
“我相信,中郎將絕非各位的終點,如今天下未靖,正是你們建功立業,名揚天下的大好時機!”
蘇曜的話語中充滿了鼓舞與期待,他的目光掃過臺下的將士們,繼續說道:
“今日授勳,不僅是對你們個人戰功的認可,更是對你們未來潛力的期許。”
“我蘇曜用人,向來唯纔是舉,不問出身。”
“只要你們忠誠勇敢,爲天下、爲百姓效力,我就一定會給你們提供足夠的舞臺,讓你們盡情施展才華。”
“名望,財富,土地,美人,只要諸位能夠忠誠勇敢,奮勇拼殺,我蘇曜絕不會吝嗇半分!”
蘇曜的話,並非是什麼漂亮的場面話。
很快他就用實際行動予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