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公子別來無恙,這次怎地是你來獻降?”
成都城外,見是劉範率衆投降,蘇曜心中略感疑惑。
那劉範聽到蘇曜發問,連忙叩首道:
“回稟大將軍,家父家父聽聞劍門關失守,急火攻心,已然.已然病逝了”
蘇曜聞言,眉頭微挑:“哦?劉益州死了?”
劉範額頭緊貼地面,聲音哽咽:“家父自知罪孽深重,無顏面對大將軍,臨終前命我等速速開城歸降,以贖其罪。”
一聽如此,蘇曜當即與身旁的王凌交換了一個眼神。
那邊王凌正在和之前被軟禁的太醫悄悄說話,見蘇曜目光望來,微微點頭,示意此事不假。
“真是報應啊!”
太醫低聲嗤笑一聲:
“劉益州之前裝病想要糊弄朝廷,卻不想最後竟真的被活活氣死,也算是天道輪迴了。”
蘇曜微微搖頭,看向劉範,擺了擺手:
“起來吧。劉益州既已身故,過往之事便一筆勾銷。至於你等.”
他環視跪伏一地的益州官員,沉聲道:“只要真心歸順朝廷,本將軍自會既往不咎,保護益州百姓。”
“謝大將軍恩典!”劉範與衆人齊聲高呼,心中一塊大石總算落地。
就這樣,隨着成都的歸降,益州全境很快便傳檄而定。
那些還在觀望的郡縣聽聞劉焉已死,紛紛派人前來表示臣服。
開元三年(192年)春,蘇曜在成都設立益州都督府,以張飛爲都督,魏越爲副都督,統領益州軍事。
同時,他又任命鍾繇爲益州知州,負責民政事務,協調當地,推行新政。
至於劉範等劉焉家眷,則被送往洛陽安置。
至此,天下十三州盡數歸於朝廷治下,大漢王朝在蘇曜的手中再次完成了重歸一統的大業。
洛陽,皇宮崇德殿。
小小的劉協穿着侍衛裝束站在殿中,高望了女帝萬年的位置又回首臺下肅立的文武百官,心中感慨萬千。
他怎麼也沒想到,只不過短短三年間,這個曾經風雨飄搖的大漢朝,竟在蘇曜的力挽狂瀾下再次一統,而且輝煌更勝往昔。
這是他在夢中都想不到的事情。
在那個已經快要淡忘的渺渺夢中,彼時的大漢早已分崩離析,洛陽一片廢墟,天子淪爲傀儡,地方目無君上。
而如今,京師繁華熱鬧,宮殿金碧輝煌,朝堂氣象森嚴,文武百官更是神色恭敬。
甚至,那個夢中讓他寢食難安,欺凌君上的曹賊,現在竟連一絲崛起的苗頭都未曾顯現,在地方勤於政事,一副大漢忠臣的樣子。
這一幕幕景色讓劉協覺得極不真實,幾乎分不清現實和夢境。
就在他神情恍惚的時候,正式的戰報終於傳到了殿上。
“陛下,益州捷報!”
大都督皇甫嵩手持捷報,聲音洪亮:
“大將軍蘇曜已平定益州,擒殺張魯,劉焉病逝,其子劉範率衆歸降。如今天下十三州,皆已重歸朝廷治下!”
羣臣聞言,無不振奮。
中書侍郎賈詡上前一步,朗聲道:“陛下,大將軍功在社稷,當重賞!”
萬年微微頷首,目光掃過殿中衆臣:“諸位愛卿以爲,該如何封賞大將軍?”
此言一出,殿中突然陷入一陣沉寂。
終於到了這個時候了。
就在蘇曜出征的時候,衆人心裡就已有了一定準備,甚至私下裡不少議論此事。
從誅滅董卓開始,到扶立女帝,然後一步步掃清天下所有不臣。
這是本朝前所未有的,不亞於周公的大功!殿中沉寂片刻後,中書侍郎賈詡踏出班列,手中笏板高舉:
“陛下,大將軍蘇曜自舉義旗以來,勤王救駕,誅董賊、平幽冀、定荊揚、收益州,使四海歸一,其功巍巍如泰山。”
“昔周公旦匡周室,封魯邑、享郊祭;今大將軍之功更勝古賢,宜封‘唐王’,食邑九郡,加九錫之禮,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此言一出,即便衆人心有準備,依然還是滿殿譁然。
有王莽的前車之鑑,九錫之禮在衆人眼中的意義自是不言而喻,而封九郡、賜殊禮更是將蘇曜的地位擡至無人能及。
袁紹聽得是屏息凝神,眉頭緊皺,手指無意識的攥緊。
他雖已歸降蘇曜,甚至還有姻親之誼,但見昔日那個小子如此快的走到這一步,還是不由心中酸楚。而新晉歸附的荊州士族代表蒯越則神色複雜,低聲與身旁之人耳語,小聲的議論朝堂風向。
御史大夫王允垂眸凝視手中玉笏,嘆息一聲,走上前來:
“大將軍功高蓋世,然如此封賞,恐有逾制”
“非也!”
賈詡搶答說:
“昔高祖定天下,韓信封齊王;光武中興,鄧禹食邑萬戶。今蘇大將軍再造漢室,若不重賞,何以服天下人心?且九錫之禮非篡逆之兆,乃彰陛下仁德,顯朝廷恩威!”
說罷,他意味深長地瞥向殿外,那裡隱約傳來一陣陣高呼“大將軍萬歲”的聲浪。
就在此時,殿外忽有內侍疾步而入,高聲稟報:“大將軍蘇曜求見!”
“快宣!”
話音一落,緊接着,就見蘇曜一身戎裝,大步走入殿中。
“臣,蘇曜,參見陛下!”
蘇曜單膝跪地,聲音鏗鏘有力。
萬年連忙起身,三兩步的跑到蘇曜身邊,扶起眼前的愛人說:“大將軍快快平身!朕正與衆卿商議如何封賞愛卿”
蘇曜起身,環視殿中衆臣,突然拱手道:
“陛下,臣有一請。”
“愛卿但說無妨。”
蘇曜深吸一口氣,沉聲道:
“如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臣請陛下准許臣辭去大將軍一職,解甲歸田。”
“什麼?!”
此言一出,滿朝譁然。
女帝萬年更是眼前一黑,差點跌倒,多虧蘇曜就在他身邊,一把將其扶住。
“大將軍何出此言?”
萬年人都聽傻了,緊接着就是一陣寒意涌上心來。
她很清楚,自己一介女流當了皇帝,不止是天下百姓和世家多有意見,甚至那些劉氏的宗親諸侯們反對更甚。
原因嘛,那也很簡單。
百姓和世家們反對更多出於傳統的思想,而劉氏宗親則是與她真的利益攸關了。
女子稱帝,那是直接就斷了很多人入繼大統的念頭。
萬年的眼中噙着淚水,她想起三年前那個風雨飄搖的夜晚。
若非蘇曜力挽狂瀾,派人入宮救她出去,恐怕她早已命喪黃泉。
如今朝堂上那些表面恭敬的大臣們,暗地裡不知有多少人盼着她這個女帝早日退位。
於是乎,下意識的,她也不顧衆人圍觀了,萬年緊緊抓住蘇曜衣襟,渾身顫抖:
“你是朕的夫君,你要卸甲歸田?那朕又要怎麼辦呢?咱們的皇兒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