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回 落難劉家莊

篇頭詞——

崑崙雪,崑崙雪,

映透星星夜。

但指蒼穹做棋盤,

明月定天元。

一子石精墜地,

震動崑崙嶽。

黑白內,枰子間,

唯我卻棋魔。

世事如棋千般變,

丹心穩六合。

縱有仙家妙手,

與他弈後說。

第一回 落難劉家莊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能下?所謂世事如棋,說的是人世間如那棋局一般,千變萬化,不可捉摸,棋道即世道。 圍棋一道,古已有之,堪稱雅藝,傳爲帝堯所發明,教其子丹朱以斂其性。或有上古聖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參人事,應萬物之象而置。後世盛行,代有國手,一爲修身養性之法,二作諸家競技之術。其三百六十一格應先天河圖之數,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黑白分陰陽以象兩儀,立四角以按四象。九星分佈,天元中定,紋枰之內,黑白之間,有着無窮趣味。其中千變萬化,奇境異感,非具極高的天賦和靈性不能領悟其奧妙,不能領悟便難稱高手。至於技精合天地,通鬼神,便更是另一番境界了。

明朝萬曆年間,河北某地,劉家莊。

一場大雪,下了兩天兩夜,覆蓋了方圓數百里。萬物銀妝素裹,山川一色,鳥獸絕蹤,天地肅然。偶爾山風一起,林木間,雪飛飄零,四下激盪,遠遠望去,似霧氣升騰一般,本已無形的山溝谷壑,又都籠罩在了其中。

雪後的山村,尤顯寂靜。冬日嚴寒,山裡人家多起得晚,況且是在這等大雪之後,更是懶得動一動。然而畢竟有勤快人家,一座宅院的朱漆大門“咯吱”一聲開了,走出了一位持竹掃帚的老者。那老者先掃淨了臺階上的積雪,隨後讓出了一位身着裘皮的發福的中年人。此人揚目向遠處眺望了片刻,慨嘆一聲道:“好雪!好雪!多年不見有此等大雪了!”言罷,長長吁了一口氣,暢爽之極。

此人名爲劉義山,是劉家莊的一位鄉紳。早年曾苦讀經書欲博個功名,奈何仕途不濟,中了個秀才之後便不長進了,索性棄了八股,在這偏僻的山村做起隱士來。在鄉人眼中,算是一個有臉有面的人。

劉義山正沉浸在雪景之中。“咦?”那掃雪的老者忽然訝道,“老爺,你看這是什麼?”原來,臺階下凸起了一堆雪包,顯然是埋有東西。劉義山見了,便道:“劉福,掃開看看。”劉福應了一聲,上前用掃帚輕輕掃拂了幾下,積雪退去,下面竟露出了兩個人來。劉義山見狀,吃了一驚,近前看時,原是一老一小。老的衣衫破舊,未穿棉衣;小的是一名十三四的少年,身上雖多了幾層布衣,仍看出其單薄之體。劉福愕然之後,忙俯身搖晃了二人幾下,兩位老少似已凍倒多時,呼之不應。劉義山急對劉福道:“快喚人將他們擡進暖室救護。”劉福立即跑進門內喊道:“老爺吩咐,快出來救人!”幾名僕人聞聲跑了出來,將那老少二人擡進屋子裡,分置牀上,用棉被裹了,一名僕人忙端了火盆來。劉義山見狀,不禁責備道:“凍疆之人如何用火烤?快快再加幾牀棉被來。真是些無用之人!”然後又吩咐:“速去煮兩碗薑湯。” 衆人忙亂了一陣,劉福將那老少二人查看了,隨後搖搖頭,起身對劉義山道:“回老爺,這個年紀大的已不濟事了,小的身體尚溫,還有一口氣在,需暖兩個時辰才能醒來。”劉義山聞之,惻然道:“可憐!可憐!事已至此,須救了這孩子性命,也算善事一件。先把老者裝殮了,等這孩子醒了再議。”說完,劉義山轉身欲回客廳,此時從門外跑進兩位十五六歲、衣着華麗的少年,進門便嚷道:“發生了什麼熱鬧事?”見了劉義山,二人慌忙站在一旁,笑嘻嘻地說道:“爹爹大人早!”劉義山見二人形態不拘,慍色道:“劉財、劉祿,你二人不去讀書,跑這裡來做什麼?”那劉財伸長了脖子向牀上打了一眼,道:“聽說爹爹救了兩個人,不知什麼樣的?”劉祿不以爲然地道:“原來是兩個要飯的,管他們做甚。”劉義山聞之,嗔怒道:“混賬!不得無禮!”那兄弟二人見沒什麼樂子,便乖乖地去了。

午後,劉義山正在廳上用茶,家人劉福進來,躬身道:“老爺,那孩子醒了。”劉義山聞之,忙起身道:“走,去看看。”主僕二人來到了廂房,此時那凍死的老者已被擡到柴房安置了,屋中只躺着那少年,正睜着眼睛茫然地四下望着,見有人進來,忙吃力地坐起,道:“二位大人!我師父呢?”劉福忙上前扶了,道:“小公子,躺着勿動,我家主人來了,是他救的你,有話慢慢說。”劉義山於牀邊坐了,此時纔看清這少年生得眉清目秀,神色間透出一股靈氣來,心中不由讚歎:“好一個清秀的孩子!”那少年此時急切地道:“這位先生,可知我的師父在哪裡?”劉義山微怔,道:“那位老人家是你的師父?你們是哪裡人氏?”少年搖頭道:“我也不知自己是哪裡人,是師父十年前在路邊救了我,於是便以師徒相稱。日前,雪大迷了路,師父又病了好多天,在一家門旁避風雪時,不知怎麼就睡着了,醒來卻躺在這裡,不見了師父。”說完,那少年便抽泣起來。劉義山聽罷,方知這一老一少乃流浪之人,黯然道:“你這小孩子,經歷卻也曲折。實不相瞞,救起你時,令師已凍死,現暫安置在柴房內。”少年聞訊,不由大聲悲哭,立馬要拖着虛弱的身子去見師父的遺體。劉義山見少年對死去的老者如此情深,也自感慨,便叫劉福扶着那少年一同來到了柴房內。

此時,那凍死的老者已被安放在一塊門板上,身上蓋了張草蓆,兩名僕人正在旁邊打做簡易的棺木。那少年一見自己的師父冰冷冷地躺在這裡,頓時撲倒過去撫屍大哭起來。劉義山、劉福主僕二人在一旁也忍不住陪着落淚。少年本就體弱,又悲傷過度,一時間竟哭昏了過去。劉義山忙叫劉福把那少年攙回了房內。

劉福給那少年喂飲了些湯水。少頃,少年漸漸醒來,劉福又喂進了一碗稀粥,那少年這才恢復了些氣力,在劉義山的詢問下,少年哭着述說了一番身世。原來,那位凍死的老者名叫方蘭,是一位四處飄泊的江湖客。少年隨師父之姓,叫作方國渙,十年前不知怎麼從家中走失,坐在路旁啼哭,正遇方蘭經過,救了起來,走訪了幾個月,卻找尋不到方國渙原先的家。在方國渙模糊的記憶中,自己家中有很多高大的房子,門前經常有許多人馬車輛走動,似一大戶人家。後來,方蘭無奈,便收了方國渙爲徒,並隨己姓取名,從此帶着方國渙雲遊天下。那方蘭雖是落魄的江湖客,卻也精通四書五經,博纔多藝,閒時教方國渙識字讀書。十年下來,方國渙也出脫成飽學秀才一般,能文善寫,不曾徒耗了光陰。師徒二人情同父子,相依爲命,浪跡江湖多年,方國渙在方蘭的照顧之下逐漸長大。不想方蘭突然逝去,扔下方國渙一人,舉目無親,不知日後如何過活。方國渙述完一切,又痛哭不已。

劉義山聽罷,大爲感嘆,聞方國渙適才所言,知他必是大戶人家走失的孩子,得虧遇上方蘭,讀書識字,也是不幸中的萬幸。此時,他心中便有了個主意,於是安慰道:“方公子不必憂傷,你雖落難於此,卻也是識字之人,日後安留在家中,與我的兩個犬子共讀,吃穿用度當不虧待於你。日後你的家人若是尋了來,跟去便是。不知方公子意下如何?”方國渙聞之,忙起身拜倒道:“多謝先生能收留我一個落難之人,在下感激之至,日後有機會必當厚報。”劉義山見方國渙年紀雖小,卻也知禮,着實勝過自己的兩個兒子,心下大喜,忙扶了方國渙道:“劉某一生最喜讀書知禮之人,公子這般實是難遇。”隨對劉福道:“去喚兩個公子來,讓方公子日後與他二人共讀,樹個榜樣。”劉福應聲去了。 劉義山見方國渙衣衫單薄破舊,便命人尋了一身與他換了,方國渙又感恩拜謝了。劉義山接着問了些文章上的事,方國渙對答如流,劉義山心中甚是喜歡,隨後道:“明日去後山擇一處好地,葬了尊師,公子以後可放心在敝舍住下,有機會再去博個功名前程,當不會掩沒了孔子。”方國渙聞之,流着淚又拜謝了,感激道:“有幸遇上劉先生這樣的好人,日後若有出頭之日,當全力以報。”方國渙少年聰穎,又爲人厚道,自有那般感恩圖報之心。

第二天,劉義山便命人將方蘭的棺木發送安葬了,方國渙又大哭了一回,復謝過了劉義山的葬師之恩。此後,方國渙便與劉義山的兩個兒子劉財、劉祿共讀。那劉義山早年科場不利,雖已淡泊功名,卻寄望兩個兒子能有出息。可那劉氏兄弟久居山村之中,不曾見過世面,讀了幾本詩書,便以爲學問大得很,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了。兄弟二人見家中救起的那個小叫花子來作他們的伴讀,自有不屑之色,只把方國渙看作童僕來使喚,呼來喝去,時加刁難。方國渙卻不以爲意,爲報劉義山救命葬師之恩,用心服侍,自無怨言。過了幾日,劉氏兄弟見方國渙十分聽話順從,心中喜歡,便不着意作難了,把他視爲心腹看待。也是三人年紀相差無幾,性情相投,方國渙與那兄弟二人處得倒也融洽。無事時,方國渙也不敢閒着,和僕人們一起幹些活計,沒出幾日,劉家上下都很喜歡他,劉義山見了也自高興非常。

過了十餘日,又下了一場大雪,山中鳥獸忍耐不住飢餓,時常到村邊覓食。劉氏兄弟見了,便拉了方國渙,帶了籮筐、稻穀去山中捕鳥。三人離了村子,踩着沒膝深的雪吃力地向山上爬。爲了捕到大些的山鳥,三人竟然相扶着上了山頂。劉財尋了一塊開闊地,道:“就是這裡了。”說完,上前用樹枝掃出了一丈見方的空地。劉祿便叫方國渙把稻穀撒在地上,自己又尋了支短樹丫杈,繫上細長繩之後,支起籮筐半罩稻穀之上。一切準備妥當,劉氏兄弟便歡呼一聲,拉了方國渙遠遠地在一棵松樹後面藏了,蹲在雪中,靜等山鳥來投。

方國渙見那兄弟二人如此做法,便問道:“這樣能捕到鳥嗎?”劉祿得意道:“放心吧,這法子我兄弟二人經常用的,每次都有收穫,絕不會空手而歸。”“噓!”劉財這時示意了二人一聲,三人注目望去,只見一隻色彩明豔的山雞遠遠低飛而來,警惕地盯着籮筐下的稻穀,遲疑不前。三人立時緊張起來,伏着一動不敢動,屏息注視,生恐驚走了這隻難遇的獵物。

這隻山雞在籮前轉了幾轉,咕咕叫了幾聲,實在耐不住飢餓,便伸頸搶啄了幾粒稻穀,又迅速地走開了。劉財、劉祿興奮得滿臉通紅,兄弟二人也是捕鳥的老手,神情雖緊張,卻並不急着拉繩子。方國渙心中道:“是了,大雪封山,鳥獸無食,設些簡單的圈套便可捕捉,鳥爲食亡,便是這個道理了。”那隻山雞初啄得手,見無動靜,膽子便大了起來,索性移進籮筐下,任意吃食起來。劉財見狀,用力一拉繩子,便將這隻貪食的山雞完全扣在了籮筐下面,露在外面的幾根漂亮的尾羽,一經驚嚇撲打,也抽進了籮底。

三人見已得手,一聲歡呼,躍起,跑了過去。劉財伸手於籮筐下面將那隻山雞捉了,用繩子將山雞的雙爪縛住,抱在懷裡樂得嘴臉都開了花。劉祿、方國渙上前撫其羽毛,爭相摸抱。

初捕成功,三人興奮異常,便又重新支起籮筐。時間不大,自引來一羣山鳥,嘰嘰喳喳,鳴聲喧沸,不下百十隻。三人捕了多時,但只得了一些山雀,再無大鳥來投。劉祿見天色將晚,便道:“今天到此爲止,明日再來吧。”劉財應了,便與方國渙上前收拾捕具,劉祿自在一旁撫弄那隻山雞。 方國渙收了稻穀,又把籮筐負了。就在這時,忽聽得一聲驚叫:“狼!”方國渙聞之一怔,擡頭看時,只見劉祿仰躺在雪地上,面色驚恐。其不遠處,一條灰色健壯的野狼,露着白森森的牙齒,緊跑幾步,忽地一躍而起,直向劉祿撲來。此狼已餓了多時,實在受飢不住,竟不顧這裡有三個人,貿然相犯,當是餓狼難防。劉祿嚇得“媽呀”一聲,竟不知所措,那邊的劉財早已驚得呆了。方國渙見劉祿危險,情急之下,大喊一聲,將捕鳥的籮筐向狼砸去。當狼的前爪已近劉祿擡起的手臂時,籮筐正好飛過來,也是方國渙情急之下用力大了些,那籮筐竟把這條狼撞翻了去。這條狼遭意外之襲,兇光畢露,在地上打了個滾,低嘶一聲,盯住方國渙猛撲過來。方國渙在雪地上一時間尋不着抵擋之物,隨手抓起那根支籮筐的樹杈,用力往狼的面部戳去。狼張開的血盆大口已到了方國渙的面前,方國渙已然清楚地看到上下兩排尖銳的牙齒,同時感受到了一股腥熱之氣直衝面門,而此時那根短樹杈已戳在狼頸之上。

就在這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狼頭在方國渙的眼前忽地一晃便栽了下去,這一切都發生在一瞬間。待方國渙穩神看時,那條狼的頸部竟多出一支長箭,已然斃命。這時,從大樹後面跳出一個手持硬弓的青年人來,腰圍獸皮,一身獵戶打扮。那年輕人一邊跑過來一邊問道:“你們沒事吧?”劉財、劉祿兄弟一見到這個年輕人,立時從驚慌失措中緩過神來,齊聲歡呼道:“卜大哥,是你呀!”那年輕人望了劉氏兄弟一眼,未加理會,徑直走到方國渙面前,一拍他的肩頭,讚歎道:“小兄弟,好膽量!沒有被這條狼嚇住。”方國渙見這年輕人濃眉大眼,生得強壯,知自己被此人所救,忙拜道:“多謝這位英雄大哥救命之恩。”那年輕人忙扶起方國渙,笑道:“在下卜元,哪裡是什麼英雄,倒是敬佩小兄弟臨危不懼的膽色。” 卜元接着又詫異道:“這位小兄弟哪裡人氏?以前怎麼沒有見過?如何與劉家的兩位公子在一起?” 這時,劉財、劉祿兄弟圍上前來。劉財搭話道:“卜元大哥,他是我們家新收的書童,叫方國渙。”卜元聞之笑道:“原來是方老弟,失敬!失敬!”劉祿用腳踢了一下那條死狼,抹了抹頭上的汗,心有餘悸地道:“你這畜生,若不是卜元大哥及時趕了來,我劉祿這條命就沒了。” 卜元聞之,搖頭道:“救你性命的不是卜某,而是這位方老弟,要不是他及時投以籮筐,把狼撞開,你的喉嚨早被狼咬斷了,哪裡還能站在這裡說話。你兄弟二人太不濟事,不如這位方老弟有膽量。”劉氏兄弟聽了,羞愧不語。

方國渙見卜元性情豪爽,箭術高超,心中敬服,便道:“卜大哥真是神射手,一箭便要了此狼的命。” 卜元笑道:“我本以打獵爲生,這算不得什麼本事。”說完,上前拔下狼頸中的長箭,擦去了血跡,插回箭袋中。劉財此時見那條狼的毛皮確是上等成色,不由動了心思,有些難爲情地對卜元道:“卜大哥,你的恩情我們領了,但這隻狼是我們引來的,應……應歸我兄弟二人的。”此言一出,方國渙驚道:“公子怎能這般說話?若不是卜大哥,我三人今日必喪命狼口,卜大哥對我們是有救命之恩的。況且此狼本爲卜大哥所射殺,公子如何來爭?”劉財聽了,臉色一紅,訕訕地道:“這個……其實……” 卜元這時哈哈大笑道:“公子哥就是公子哥,不如方老弟義氣,這畜生歸你們便是了,與爾等有何爭的,今日能遇見方老弟,我卜元便知足了。”劉氏兄弟見卜元把狼給了他們,各自大喜,忙着去擡那狼的屍首。豈知這條狼體大身重,兄弟二人擡着走了幾步便擡不動了,又捨不得放下,只能吃力地拖着。卜元見了,搖搖頭道:“也罷,你兄弟二人既然擡不了,就暫交給我好了,你們所求者不過其皮毛而已,狼肉味怪,人多不食,留於我日後以引山中大獸,毛皮明日送到府上如何?”劉財聞之喜道:“好極!好極!肉歸你,皮毛歸我們,都不吃虧,也算公平。”劉氏兄弟剛纔還怕卜元把狼爭了去,現聞卜元可送歸狼皮,卻又十分地信任。卜元把硬弓於腰間掛了,隨後持了那條死狼的前後足,輕輕一翻便背上肩頭,轉身對方國渙道:“方老弟,明日再會。”言罷,並不理會劉氏兄弟,徑直往山後去了。 劉財這時道:“我們也走吧,免得再遇上什麼猛獸。”劉祿心有餘悸,忙應道:“快些走吧。”三人便收拾了捕具,抱了那隻山雞循原路下山。路上,方國渙道:“原來兩位公子是與這位卜大哥相識的。”劉財道:“卜元是方圓百里有名的獵戶,名氣大得很,無人不知的。”劉祿道:“此人卻也古怪,不在村裡住,唯與他那瞎眼的老孃住在山上。”劉財又道:“這卜元十分義氣,鄉里的人都服他,要不然我們怎能放心他把狼揹走呢!”方國渙見劉氏兄弟如此貪心,無一絲劉義山的仁厚,暗中搖頭不已。 到了莊裡,僕人們見劉氏兄弟捉了只山雞來,都競相誇獎,那兄弟二人更是得意。到了廳上見劉義山,劉氏兄弟便把捕鳥遇狼,後被卜元相救的事說了一遍,卻不提方國渙投籮筐救劉祿的情節。當時聽得劉義山後怕不已,聞卜元相救,心下方安。劉財隨後又得意地道:“我們將那惡狼引來,卜元便一箭射死了它,大家平分,狼肉歸他,皮毛歸我們。”劉祿也自在一旁幫腔。方國渙見兄弟二人胡說八道,心中暗笑,只是不言語,任他們自吹自擂。劉義山聽說卜元明日還要送還狼皮來,更加敬道:“這卜元真是一位義氣英雄,明日倒要好好地謝他。”接着又對劉氏兄弟不滿地道:“卜元救了你們,感激他還來不及,卻要分那狼皮來,豈不令人笑話!”劉祿爭辯道:“哪裡是我們要分,實是卜元自願送的。那狼的毛皮也是上等成色,到集上最少也能換它五兩銀子來用。”劉義山聽了,搖頭不語。 第二天一大早,劉財、劉祿二人便跑到大門外望着,等候卜元送那狼皮來。誰知到了中午也不見卜元的影子,二人不免焦急起來。劉財憤憤道:“如此不講信用的小人,枉我們空信了他。再不來,本公子就帶人抄了你的破家。”劉祿在一旁也是口出怨言。方國渙在廚中幫劉福燒水,聽見二人在門外嚷嚷,便出來對劉氏兄弟道:“兩位公子勿要心急,我看卜元大哥不是那種不講信用的人。這纔剛剛過了半天,還有一個下午呢,二位公子不妨進屋候着吧 。”劉氏兄弟聞之,也覺得有理,然二人性子太急,不僅不進屋,反到村口候卜元去了。方國渙搖了搖頭,轉身回到了廚下。

劉福見方國渙轉來,便道:“方公子回來得正好,煩你往廳上送趟茶,老夫再往竈內添把火。”方國渙應了,端茶去了。在劉家半月餘,方國渙自知不容易,常幫着僕人們做些活計,衆人也習以爲常。 方國渙端了兩杯茶來到客廳上時,才知劉家今天有客人。此時,劉義山正與一位老者在聚精會神地走着圍棋。方國渙見二人在臨枰對弈,心中一動,上前把茶盤輕輕放於桌上,道:“請二位先生用茶。”劉義山應了一聲,並不擡頭,手中持了一枚白子卻久久不落。原來劉義山的白棋棋勢已被那老者的黑棋棋勢圍逼到了險地,似無扭轉之術了。此時那老者臉上露出快意,端茶呷了一口,得意道:“劉兄可認輸否?”劉義山凝視了棋盤片刻,搖了搖頭,將棋子復放回棋罐中,輕嘆了一聲道:“唉!難道劉某今生就贏你不得?”那老者越發得意起來,揚聲笑道:“劉兄的棋藝在這方圓幾十裡也算數得着的,不過在老夫面前,就顯得有些那個了。”說完,哈哈大笑起來,劉義山臉色雖不自然,卻也無可奈何。 這時,一旁的方國渙見那老者如此狂態,有些按捺不住,忽然開言道:“還有一招未走,先生何故就投子認輸了?”說着,拾起一枚白子於棋盤中輕輕落下。劉義山先是一怔,繼而起身脫口道:“妙!妙手!”原來方國渙所示的這一招棋不但把白方棋勢點活,而且令黑方陷於劣勢,端的是扭轉乾坤的妙手。劉義山見方國渙竟是棋中高手,不覺又驚又喜。那老者笑聲未斷,忽被方國渙在棋盤上橫了一子,細看之下,大吃一驚,詫異道:“此子是何人?竟有如此奇招!”不待劉義山說話,方國渙便已施了一禮,道:“小書童失禮,還請老先生恕罪。”那老者聞之,更呈驚訝之色。劉義山高興萬分,暢然道:“想不到敝舍的一名書童就把朱員外難住了,不知可認輸否?”那朱員外羞愧之餘,惑異道:“這孩子以前怎麼沒有見過?”劉義山的心情豁然開朗,微微一笑,煞有介事地道:“此子在我府中多時,先前怕掃了朱員外的棋興,故沒有讓他現身。今日覺得火候差不多了,便讓他出來殺殺朱員外的威風,也好讓朱員外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言罷,哈哈大笑。那朱員外愧然道:“原來劉兄暗請高手羞我,告辭!”說完,拂袖而去。劉義山也不客氣,拱手道:“不送!”想必平時被那朱員外在棋上羞辱慣了,今番見他狼狽而去,心中好不快活。

方國渙見自己貿然地一手棋竟將那朱員外趕走,心中暗悔,忙向劉義山致歉道:“在下無知,衝撞了先生的客人,還請恕罪。”劉義山欣然道:“何罪之有?若無公子妙手點示,今日又會讓那朱員外得了勢去,越發目中無人了,鎮他一鎮也好。”接着,劉義山又詫異道:“沒想到公子竟然精通棋藝,剛纔所示一招,實爲高手,不知如何習得,技高若此?”方國渙惻然道:“先師是棋道中人,我的棋藝都是他老人家傳授。”劉義山聞之,驚訝道:“原來令師方老先生竟是位棋中的高人,可惜劉某未能與之相識,真是一件憾事。”說完,嘆惜不已,又對方國渙加了幾分好感。

二人正說話間,忽聽院門外人聲喧譁,但聞劉財興奮地高聲道:“我就說卜元大哥是一諾千金的人,說今天來準來。”接着便聽劉祿道:“那是自然,卜大哥是遠近聞名的人物,信義二字最是守得牢的。”劉氏兄弟把卜元讓進屋內,便抱着一卷狼皮往後院去了。方國渙一見卜元,高興地叫了聲“卜大哥”,便迎了過去。卜元見了方國渙,立時喜道:“方老弟,你好嗎?”恰似久逢故友一般。劉義山這時迎出道:“原來是救小兒性命的卜壯士到了,快快請坐!” 卜元、劉義山二人互見了禮,隨後入廳落了座。 僕人端上茶來,劉義山做了請的手勢,隨後起身道:“昨日若不是卜壯士相救,小兒必喪狼口,此等大恩,當受劉某一謝。”說完,深施一禮。卜元忙扶了道:“大家鄉里鄉親,何必多禮!其實真正救了令公子性命的是這位方老弟。”劉義山聞之,愕然道:“這又是怎麼回事?” 卜元便把昨日山上的情形敘述了一遍。劉義山聽罷,方知原委,不由對方國渙大爲感激,起身欲謝,那邊方國渙已經拜謝道:“落難之人得以先生相救,殘命得以苟全,朝夕思圖回報,恨無機會。昨日所爲,只盡心力而已,先生何要謝我?方國渙受不起的。”說完又拜。劉義山感動得雙眼溼潤,忙扶起方國渙,道:“公子是大義之人,你我之間勿要再言謝字,你師徒能走到我劉家門前,也是緣分。” 卜元在旁邊見二人說話蹊蹺,忙問何故,方國渙便把劉義山從雪中救起自己的事說了一遍。卜元聞之,驚訝道:“原來方老弟是落難於此!”劉義山道:“方公子雖是落難之人,也是讀過詩書能作文章的。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還是棋中的高手,把南村的朱員外都給鎮住了。”劉義山一提起此事,臉上便泛起高興之色來。卜元聽罷,又望了望桌上的棋盤,眼睛忽一亮,忙拉住方國渙興奮地道:“方老弟可走得一手好棋?”方國渙應道:“小弟不才,倒也能擔當得起平常之局。” 卜元聞之,大喜道:“好極!”說罷,起身拉了方國渙便走。劉義山忙攔了道:“卜壯士何事這般急切?” 卜元別有一種激動地說道:“老天賜給我一個方賢弟,我要帶他去在棋上贏一物件回來。”劉義山驚訝道:“什麼東西能令卜壯士心動?劉某備了酒菜,待用過後再去也不遲。” 卜元搖頭道:“劉老爺休怪,卜某性急,一時也等不得,去辦了此事再說。”劉義山不捨方國渙去,又欲阻攔。方國渙見卜元如此急切,似有大事情一般,便對劉義山道:“劉先生,我還是隨卜大哥走一趟吧,或許能幫上什麼忙。”劉義山見如此這般,只好應道:“也罷,方公子去去就回,勿讓人掛念。”

卜元拱手相謝後,拉了方國渙轉身就走。方國渙向劉義山揮手告別,劉義山只得將二人送出。 離了劉家莊,卜元歡喜道:“賢弟今番隨我一去,勿再回轉了。”方國渙似有不解,搖頭道:“劉先生對我有恩,怎能這般輕別去了,當是失禮的。” 卜元道:“賢弟乃是落難之人,豈能在劉家久住?那劉義山倒還仁厚,不過他的兩個兒子卻沒什麼德行,不便與他們長久相處的。”方國渙聞之,黯然無語。卜元寬慰道:“賢弟既有膽氣,又有棋上的本事,日後但隨了我去,定短不了吃喝用度。昨日一見你,便覺得你我二人性子相投,只因老母在堂,卜某不敢擅自出走,否則約了賢弟到天下間走上一回,也不枉了人生一世。”接着,卜元又問及了方國渙的身世,聽方國渙述說一番之後,感嘆不已。方國渙得識卜元這般豪情之人,心中也自是喜歡。

第32回 棋佈天元陣(2)第52回 響枰神針(1)第91回 海市蜃樓第56回 昆吾刀(3)第86回 避風火山島(2)第64回 客留鳳陽城(2)第23回 地煞棋經(中)第63回 徐州棋案(2)第108回 口技(1)第57回 棋驚黃鶴樓(2)第82回 鄭和航海圖(1)第70回 兵護黃鶴樓(3)第49回 玉棋山莊(2)第90回 海熒石(1)第40回 血棋譜(2)第110回 重逢(1)第37回 碧瑤山莊上(3)第88回 珍珠匾第46回 驚棋(1)第38回 碧瑤山莊下(3)第77回 木各莊(3)第80回 東瀛棋士(2)第84回 羣英出海(3)第111回 小活佛(2)第99回 金聖法王(2)第56回 昆吾刀(4)第15回 無縫天衣第72回 棋戰黃鶴樓(下)第20回 寶馬神駒第59回 拒禮漢陽王(1)第97回 脈卜(2)第97回 脈卜(1)第49回 玉棋山莊(2)第25回 神竹少年(下)第48回 相國寺(3)第62回 戲鬧武昌府(2)第77回 木各莊(3)第77回 木各莊(1)第28回 金槍無敵將第32回 棋佈天元陣(3)第54回 隨州客棧(2)第53回 無相棋(2)第23回 地煞棋經(上)第23回 地煞棋經(下)第68回 五毒菊全(2)第79回 太湖幫(2)第87回 三戰棋(2)第79回 太湖幫(1)第113回 羣英會上(2)第56回 昆吾刀(5)第116回 浴血遼東 2第5回 藥王第44回 棋祭(1)第33回 血戰天元(1)第41回 雨夜棋話(1)第56回 昆吾刀(5)第35回 牧野仙蹤(1)第86回 避風火山島(1)第108回 口技(1)第77回 木各莊(2)第94回 印度商隊(2)第56回 昆吾刀(3)第37回 碧瑤山莊上(1)第77回 木各莊(4)第36回 天星棋子(3)刪除第98回 迷團(2)第45回 火器專家(2)第22回 鬼棋(上)第67回 菊花夫人(1)第37回 碧瑤山莊上(2)第80回 東瀛棋士(3)第66回 大明公主(2)第59回 拒禮漢陽王(1)第99回 金聖法王(1)第49回 玉棋山莊(1)第53回 無相棋(3)第56回 昆吾刀(4)第13回 朗月山莊第35回 牧野仙蹤(3)第44回 棋祭(3)第38回 碧瑤山莊下(4)第23回 地煞棋經(上)第51回 天人弈戰(3)第13回 朗月山莊第61回 誤陷囹圄(1)第113回 羣英會上(2)第75回 虎口脫險(1)第2回 楓林草堂第33回 血戰天元(2)第106回 醫聖(2)第23回 地煞棋經(中)第18回 六合堂第108回 口技(2)第66回 大明公主(1)第10回 天元寺第70回 兵護黃鶴樓(2)第44回 棋祭(1)第15回 無縫天衣第19回 殺人棋
第32回 棋佈天元陣(2)第52回 響枰神針(1)第91回 海市蜃樓第56回 昆吾刀(3)第86回 避風火山島(2)第64回 客留鳳陽城(2)第23回 地煞棋經(中)第63回 徐州棋案(2)第108回 口技(1)第57回 棋驚黃鶴樓(2)第82回 鄭和航海圖(1)第70回 兵護黃鶴樓(3)第49回 玉棋山莊(2)第90回 海熒石(1)第40回 血棋譜(2)第110回 重逢(1)第37回 碧瑤山莊上(3)第88回 珍珠匾第46回 驚棋(1)第38回 碧瑤山莊下(3)第77回 木各莊(3)第80回 東瀛棋士(2)第84回 羣英出海(3)第111回 小活佛(2)第99回 金聖法王(2)第56回 昆吾刀(4)第15回 無縫天衣第72回 棋戰黃鶴樓(下)第20回 寶馬神駒第59回 拒禮漢陽王(1)第97回 脈卜(2)第97回 脈卜(1)第49回 玉棋山莊(2)第25回 神竹少年(下)第48回 相國寺(3)第62回 戲鬧武昌府(2)第77回 木各莊(3)第77回 木各莊(1)第28回 金槍無敵將第32回 棋佈天元陣(3)第54回 隨州客棧(2)第53回 無相棋(2)第23回 地煞棋經(上)第23回 地煞棋經(下)第68回 五毒菊全(2)第79回 太湖幫(2)第87回 三戰棋(2)第79回 太湖幫(1)第113回 羣英會上(2)第56回 昆吾刀(5)第116回 浴血遼東 2第5回 藥王第44回 棋祭(1)第33回 血戰天元(1)第41回 雨夜棋話(1)第56回 昆吾刀(5)第35回 牧野仙蹤(1)第86回 避風火山島(1)第108回 口技(1)第77回 木各莊(2)第94回 印度商隊(2)第56回 昆吾刀(3)第37回 碧瑤山莊上(1)第77回 木各莊(4)第36回 天星棋子(3)刪除第98回 迷團(2)第45回 火器專家(2)第22回 鬼棋(上)第67回 菊花夫人(1)第37回 碧瑤山莊上(2)第80回 東瀛棋士(3)第66回 大明公主(2)第59回 拒禮漢陽王(1)第99回 金聖法王(1)第49回 玉棋山莊(1)第53回 無相棋(3)第56回 昆吾刀(4)第13回 朗月山莊第35回 牧野仙蹤(3)第44回 棋祭(3)第38回 碧瑤山莊下(4)第23回 地煞棋經(上)第51回 天人弈戰(3)第13回 朗月山莊第61回 誤陷囹圄(1)第113回 羣英會上(2)第75回 虎口脫險(1)第2回 楓林草堂第33回 血戰天元(2)第106回 醫聖(2)第23回 地煞棋經(中)第18回 六合堂第108回 口技(2)第66回 大明公主(1)第10回 天元寺第70回 兵護黃鶴樓(2)第44回 棋祭(1)第15回 無縫天衣第19回 殺人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