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大朱發威 炮打李治

天越來越熱了,蟬兒叫得讓人煩燥。

但有一件事開始了,六月到來,竹紙鋪天蓋地的出來。其實不便宜,畢竟大家只是調試,最少得一兩年後,才能大規模的擴張。這要看,有的工藝試驗成功了,買的竹山又多,明年就可以全部投產。有的工藝還在模索,到明年還要等等。

可總體來說,紙張價格一起下來了。李威沒有去東市上看,讓劉羣詢問了一下,回來彙報。結果讓他愕然,畢竟纔出來,百姓感到新鮮,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潔白。現在的紙張有白色的,可是那種黃白色,或者因爲材料,黃色、紫色、青色,皆有之。白色在中間也是主調,但白度卻不及竹紙的。

潔白賽雪的竹紙,下墨,上面寫下的黑字看上去更加美觀,於是竹紙並不比其他紙張低賤,反而有些貴,一卷紙近二十文,差的竹紙也有近十文。這讓生產竹紙的作坊主們狠賺了一把。

當然,這是暫時的,明年也許還不行,到了後年,或者大後年,竹紙全部大規模生產,甚至許多人眼熱,投入這一行業的人更多,竹紙還會劇烈的價格下跌。

老百姓還不是人人能用上紙張的,可是美好的前景,就象六月的夏荷,清新動人地展現在眼前……

大家就想念太子的好,紙張,到糧食,是太子給的。然後替太子擔心。吐蕃的大敗大勝,太過遙遠,甚至動用的士兵胡兵胡將都佔了一半人,只是談話時,或者激昂或者沮喪。有了便宜的糧食,老百姓就能吃飽肚子,有的便宜的紙張,孩子就能與富人家弟子一樣,能夠讀書寫字。這纔是實打實能看到的,能享受到的。

甚至有許多百姓打算在陛下對太子不利時,來個萬言書……

當然,對陛下做派很不解。

偏偏李治名聲也算忠厚,於是呢,大多數百姓猜來猜去,認爲是皇后。太子長大了,能做更多的事,可是皇后處理許多政務。因此,皇后不開心,再說,皇后心腸很毒辣的,爲了上位,殺了那麼多的人……

太子處境不大好,武則天處境也不大好,儘管棉花開始開花結果,大家偏偏就象沒有看到一樣,包括各個大臣。

但倆人還是有區別的,太子名聲好,有大義,可無實權。武則天有一些實權,甚至能直接與李治溝通,可缺少大義,上到大臣,下到百姓,皆不喜歡。自然,這樣一掣肘,李治是牢牢地將權利抓在手中。

百姓在爲太子擔心,兩位聖上的鑾駕,在七月初,就到了長安。

心中不快,李威還得與衆臣迎駕。李治看到他,態度卻很冷漠。

孝順李威也算孝順的,但與李治武則天的關係,有些複雜了。身體是他們所生所養,可靈魂卻無半點關係。聽宮人說過,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很好的。可那是前太子李弘,不是自己。自己來到這個世界,就開始風刀霜雪的相加。因此,很難將他們當作父母親看待。甚至如李首成所猜測,看到了美豔動人的熟婦武則天,李威居然有了少許不好的想法。

李治不慈,李威也很難敬重,臉上沒有流露出來,乖乖地站在一邊。

事情並沒有到此爲止,大宴羣臣過後,改李賢名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並且以前的雍州牧、右衛大將軍依是掛着,又再賞實封一千戶。涼州大總管自姜恪死後,一直空缺。主要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讓李賢遙領亦可,可在這時候改名又封賞,讓人很回味了。

再說,李威曾經說過,要求改名字,衝一下瘵疾的晦氣,李治不許。偏偏讓李賢改名字,還是一個德……但李治動作到此沒有停下來,接下來又替李賢找了一個王妃。清河房家的女兒,祖父是兵部尚書,能陪葬昭陵的房仁裕,祖母出自於太原王家。祖姑母是虢王李元鳳的王妃。父親是宋州刺史房先忠。

僅論門第出身,並不比楊敏遜色半分。

婚期也僅在李威婚期後一個月,也就在明年冬天。

一系列的動作,沒有說廢皇太子,可讓衆臣惶惶不可終日。但有人看不下去了,只是這個人,李威絕對沒有想到,因爲是朱敬則。

早朝上開始上奏,本身就是右補闕,有彈劾進奏補漏拾遺的職權。朱敬則站了出來,朗聲說:“陛下,臣有一言進奏。”

“奏來。”李治沒有想到其他,隨口答道。

朱敬則開始放炮了,道:“陛下,自唐朝立國以來,高祖先讓隱太子守位東宮,太宗開府,出征天下。然後有玄武門之變。太宗又以承乾爲太子,卻寵愛重用魏王,於是承乾太子心中怨懟,做出種種悖逆的行爲,國家又覆成多事之秋。陛下,亦親身經歷,前事不遠,陛下何以忘卻?今太子仁愛,名滿天下,處人待物謙和,關愛百姓,重視民生,實乃千古未有,遠遠勝於陛下數倍。”

聽到這裡,衆臣愕然,朱敬則前面的話不足爲奇,可後面一句話太猛了,直接說皇上做太子時,遠不如今天這個太子。

李治壓根沒有想到朱敬則直接向他放炮,聽得目瞪口呆,都忘記生氣,武則天則在簾後卟哧一下樂了。

朱敬則不顧李治有什麼感受,直接往下說道:“此乃國家幸事,一代勝過一代,江山才能長遠,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但是陛下種種的做法如何?太子微有小過,立加冰雪,復置國事不問,對沛王種種賞贈,以示優寵。難道陛下是想國家太平已久,過得無趣,於是讓朝廷,讓國家再起風雲,血光濺於東宮皇宮,冤魂飄於東西兩都,百姓憂心如焚,直到玄武門事變復起乎?”

繼續對李賢用沛王的稱號,雍王封號不承認!

“你,你,”李治終於回過神,氣得全身都哆嗦了。

朱敬則不理他,繼續往下說道:“臣觀陛下所爲,永徽時尚可稱爲小治。以後一年不如一年,現在簡直是一個昏君。不但是一個昏君,連一個父親都做得不稱職。陛下,臣問你,沛王天資很高,臣知之。沛王三四歲時,陛下曾對司空李績說,此兒已讀《尚書》、《禮記》、《論語》,背誦古詩賦十餘篇(牛!),那時候看經領覽,就開始過目不忘。又愛讀《論語》中賢賢易色,陛下問何爲如此,乃言性愛此言。於是爲陛下所愛。只是臣不知,治理天下,是以仁愛治天下,還是以文學治天下,那麼爲何民間傳頌的王勃、駱賓王之流,遲遲不入閣拜相?臣都想起了隋煬帝,論文才沛王也未必及之,論武功更是不如,可是隋煬帝如何?難道陛下昏庸了,也認爲隋煬帝那樣的人是明君?再說去年,只是一場大風,陛下大雩之祭,就不敢舉行。唯恐與太子殿下相比。臣不知了,自古以來,只有望子成龍的這句話,卻沒有聽過望子成蟲的。”

已經有許多大臣不顧李治氣得青筋鼓起,吃吃樂了。

只有李敬玄是五味雜陳,以前也怨恨朱敬則不顧老鄉的份子上,不顧自己是當朝宰輔,揭自己的疤。現在沒有怨言了,這個小老鄉說皇帝都象訓小孩子似的,自己也不過是一個宰相……

“再看前幾年,國家才勉強度日,陛下貪功,居然自大的封禪。臣不知太宗不敢封禪,陛下何來功德封禪的?又信任李義府許敬宗這些奸臣,讓許多清白大臣遭到流放殺戳。且不算,賀蘭敏之對太子意圖不軌,想要侮辱時太子妃,西京急奏,一日百封千封,陛下在東都居然置若罔聞。臣不知,陛下如何心態在東都坐得住的。難道殿下不是陛下的親子!上天連年災害,已爲示警,陛下非但不接受教訓,反而變本加厲。又,陛下昔日節儉,可後來多有奢侈之事,不惜勞傷民力國力,大興土木,建造多處宮闕。陛下昔日不信方士,今天卻信妖神邪鬼,居然連明崇儼巫蠱幻術,都信以爲真。臣很失望……”

一條條數着李治的罪過,說得也不流暢。其實朱敬則這番彈劾憑藉着一腔熱血,已經豁了出去。但心中還是很緊張的,因此說得有些語無倫次。可這幾炮轟得,滿朝文武,皆膛目結舌。

李治暴跳如雷,差一點準備用玉璽砸朱敬則的腦袋,打斷他的話,氣急敗壞地喊道:“來人啊,將他叉出去,流,流,流到交州,不,是崖州。”

這段時間李治對太子敲打重了些,可朱敬則說得也過了。李治政治還算可的,至少不能說是一個昏君。但戴至德等人聽得心中卻象喝了一碗冰水一樣,暢快淋漓。看到侍衛要叉朱敬則,一起伏下,說道:“陛下,請三思。”

武則天也在簾後伸出白白嫩嫩的小手,低聲說道:“昔日長孫皇后正服喜賀太宗得魏徵,臣妾現在也想正服恭賀陛下。如此直臣不用,陛下想用什麼臣子?”

李治才醒悟過來,說道:“將他拉回來。”

侍衛又將朱敬則拉了回來。

李治揉揉腦袋,頭痛,這不但是朱敬則的直言,也是兒子的影響力。但朱敬則身爲唐朝的大臣,說的話確實是在替朝廷考慮,作爲自己授意的東宮幕僚,爲太子說話更是合乎情理。

無奈了,只好低聲說道:“朕只是封賞了雍王,難道不該?雍王年漸長,朕替他定下親事,難道不該?算了,朕看在你一片忠心上,恕你無罪。”

朱敬則只是閉目不語。

李治也感到自己解釋很蒼白,於是又說道:“來人,賞朱補闕五百絹,百金。”

很大手筆的賞賜。

誰知道朱敬則眼睛睜開,說道:“陛下,臣身爲朝廷補闕,身爲東宮司直,在陛下做出這些讓天下百姓,讓大唐列代祖先失望之事前,沒有及時進勸,臣已失職,豈敢受賞。這幾年國家多災多害,國庫空虛,陛下罕見賞臣,臣只是一個補闕,進了一番言,居然賞賜如此之重。難道陛下是想用重金收買臣的一張嘴,好讓陛下繼續執迷不悟?”

“你……你……”李治你了半天,硬是沒有擠出第二個字。氣得頭頂上都開始冒起青煙。可是大臣呢,一個個終於讓朱敬則這一句重金買嘴,逗得忍不住,扭過頭竅笑。

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375章 勇臨寒磧(二)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66章 去紈絝吧第157章 啓航(三)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44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七)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49章 攤牌(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266章 爭第201章 蘿莉不捨 孌童變色第248章 親事(下)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第89章 諸神的黃昏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182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上)第378章 陌刀橫崖(一)第8章 春歸如過翼(二)第141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上)第360章 射日墜(二)第124章 臭味相投 太子謀財第206章 積壽請罪 少女助醫第338章 蕃胡菸灰(二)第441章 還轉盼第142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下)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四四百一十章 望不盡四第第45章 天平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181章 吐蕃傲貢 楊敏觀燕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101章 會戰(二)第342章 數十年載(二)第142章 定(四)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117章 問琴(上)第131章 空還空 懼更懼第303章 風雨牢愁無着處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282章 背棘去第287章 西風烈第52章 黑山之戰(中)第56章 莫愁樂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13章 爲問花何在(一)第139章 謀架公主 低談秋雨第46章 輕重第20章 葬楚宮傾國(三)第461章 等多時第130章 春雷(二)第100章 會戰(一)第275章 小重山第32章 但蜂媒蝶使(二)第165章 甜(上)第156章 李治無語 洛水敘情第162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上)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87章 前夕(四)第168章 探(六)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80章 武后殺人 元忠嚮導(下)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第83章 曙光(下)第263章 中了第191章 象墓(下)第140章 羞澀學拳 皆仿淑女第47章 毀屍滅跡 馬踏賀府第454章 腸斷竹馬兒童(二)第8章 二七二七 不小不小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479章 天上人間夢裡(三)第473章 暗滴蛟珠淚(五)第120章 報憂不報喜第113章 搶刀子(上)第242章 高度第312章 江流如此(三)第323章 只有丹心難滅(二)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第446章 散紅光成綺(二)第19章 葬楚宮傾國(二)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280章 殺死你(上)第5章 願春暫留第152章 問鼎(四)第189章 一年第89章 諸神的黃昏第186章 沛王同志 二女道士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332章 金戈鐵馬英雄淚(一)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123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下)第244章 問罪第107章 玩笑不當第350章 非川悽草(七)第168章 送美髮簪 再度監國
第135章 絕色童姝 毒餅皇后(下)第375章 勇臨寒磧(二)第352章 枯骨接翠(二)第372章 香車血斾(二)第66章 去紈絝吧第157章 啓航(三)第39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二)第44章 太乙終南 八方雲動(七)第363章 射日墜(五)第49章 攤牌(一)第99章 婉兒初啼 齋月漸滿第266章 爭第201章 蘿莉不捨 孌童變色第248章 親事(下)第157章 邪惡想法 太子論農第102章 旱魅勝火 竹紙喜人(二)第89章 諸神的黃昏第100章 女兒心思 太子好溼第182章 卜者和山 父之福畤(上)第378章 陌刀橫崖(一)第8章 春歸如過翼(二)第141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上)第360章 射日墜(二)第124章 臭味相投 太子謀財第206章 積壽請罪 少女助醫第338章 蕃胡菸灰(二)第441章 還轉盼第142章 門閥利弊 兇手始現(下)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四四百一十章 望不盡四第第45章 天平第330章 孤城絕域畫角(一)第181章 吐蕃傲貢 楊敏觀燕第339章 蕃胡菸灰(三)第101章 會戰(二)第342章 數十年載(二)第142章 定(四)第340章 蕃胡菸灰(四)第117章 問琴(上)第131章 空還空 懼更懼第303章 風雨牢愁無着處第318章 堪笑一葉飄零(二)第282章 背棘去第287章 西風烈第52章 黑山之戰(中)第56章 莫愁樂第395章 一聲羌笛(二)第13章 爲問花何在(一)第139章 謀架公主 低談秋雨第46章 輕重第20章 葬楚宮傾國(三)第461章 等多時第130章 春雷(二)第100章 會戰(一)第275章 小重山第32章 但蜂媒蝶使(二)第165章 甜(上)第156章 李治無語 洛水敘情第162章 再冊東宮 欲定未定(上)第233章 活字周頌 九天吉期第87章 前夕(四)第168章 探(六)第315章 方來還有英傑(三)第80章 武后殺人 元忠嚮導(下)第80章 王八之氣(上)第103章 母親的懷抱(一)第83章 曙光(下)第263章 中了第191章 象墓(下)第140章 羞澀學拳 皆仿淑女第47章 毀屍滅跡 馬踏賀府第454章 腸斷竹馬兒童(二)第8章 二七二七 不小不小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第433章 父老猶記宣和事(一)第479章 天上人間夢裡(三)第473章 暗滴蛟珠淚(五)第120章 報憂不報喜第113章 搶刀子(上)第242章 高度第312章 江流如此(三)第323章 只有丹心難滅(二)第404章 竿旗過市(三)第446章 散紅光成綺(二)第19章 葬楚宮傾國(二)第104章 母親的懷抱(二)第280章 殺死你(上)第5章 願春暫留第152章 問鼎(四)第189章 一年第89章 諸神的黃昏第186章 沛王同志 二女道士第392章 憶往難寐(二)第332章 金戈鐵馬英雄淚(一)第442章 約綵鸞歸去(三)第123章 母子交談 明府施法(下)第244章 問罪第107章 玩笑不當第350章 非川悽草(七)第168章 送美髮簪 再度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