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

第1065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九)

“我們鹽戶不冤,是墾荒公司冤。請老爺做主!青天大老爺!”

到了審案的時候,並不激烈的流氓鬥毆已經結束。面對着用斷指的血寫在白布上的巨大“冤”字,縣令問出來了那句經典的“你們有何冤情”,得到了這樣的回答。

鬥毆已經過去,整個過程幾無波瀾。一羣專業的政治流氓,打一羣不專業的政治流氓。頃刻間對面就做了鳥獸散。

大順在九宮山之後選擇了妥協,保留了江南的很多“有活力”的面貌。

而這裡,曾經是縣官在縣衙審案,有勢力的原告被告各自僱打行的人在縣衙門口打架,縣官無可奈何,全都惹不起,所謂【既審以後,佈陣攔打,藐官法如弁髡】,官、法,就是個吊毛的地方。

是朝廷特派的、正統的“巡撫應天”都能被人當街抽大嘴巴子,打人者飄然而去的地方。

專業打行,黨爭市井打架,秀才這種地方議員流氓化,想想後世92年才取消教坊司制度女囚在軍中樂園服役可減刑的某地,就可以粗略理解一下此時真實的流氓秀才配打行,到底什麼樣。

縣令對這種事壓根不管,民不舉,官不究。

打死人再說打死人的,但他知道,這邊的打行下手都有分寸,一般打不死人。

這種事,縣令見的多了,經驗豐富。

前朝就有諸多類似的事,如《五人墓碑記》故事,也是專業秀才、諸生先出面,質問來拿人的校尉咋回事啊,校尉反問這件事關你們秀才吊事?兩邊很快就動手幹起來了,以至於“巡撫戰慄不敢動”。

縣令對此習以爲常,只要不打死人,便沒啥大事。一般情況在審案之前,原告被告都是要在縣衙前開乾的,今天不過是幹仗的人多了點而已。

這麼大的縣,朝廷就給那點錢,也不給編制人員,靠基層秀才。基層秀才很多都是流氓頭子,能維持縣裡運轉下去、把稅收齊就不錯了,哪能什麼都管?

剛纔縣令的親信全程圍觀了鬥毆的過程。

那羣擡着天官地官牌位的支持墾荒的鹽戶們,先是吸引了大量的市民。

然後流氓秀才用說書人的技巧,陳述鹽戶的生活苦難。

隨後在惻隱之心氾濫之際,由鹽戶轉到了前朝的紡織業匠戶封建義務制的相似之處,引發了以小工商業爲主的市民共情。

接着,直接誅心言論,說之前那些喊冤的鹽戶,是自己把草蕩賣了,如今聽說有圈地補償,是以鬧事想要要回契約而已。他們就純粹一羣刁民,你們不要同情他們。那我們這些鹽戶吃蛆蝦醬,你們咋不同情同情我們呢?

在迅速扭轉了輿論後,專業的流氓剁掉了自己的一根手指,割掉了胸口的一大塊肉扔進了香爐裡。

燒的滋滋冒油,肉香四溢。

然後又用斷指在白布上寫了個大大的冤。

藉着這種自殘的震撼,高呼要和反對墾荒的人不共戴天。

不知道他是專業流氓的,都覺得這簡直氣衝霄漢。

原本幾天前還在那邊的市民,此時全都轉向。

接着這羣專業的政治流氓,就衝到了街上,阻攔那些反對墾荒的鹽戶,直接動手把對面衝散,圍打了那些一看就不是鹽戶的對面打手和秀才。

真正的反圈地的鹽戶毫無組織,瞬間敗退散去,從城中逃亡而出,四散奔逃。

支持墾荒的鹽戶一方大獲全勝,然後在城中巡遊兩圈。

前朝崇禎皇帝的哭臨事件,讓幹這一行的明白了一個道理:辯論是愚蠢的,直接用打手打的對面不敢露頭,那麼自己就可以想怎麼說就怎麼說。

因爲大家都在談抽象的仁義之類的王八犢子,抽象的東西,永恆的公平正義這東西,全憑一張嘴。

既然不談階級的利益,不談具體的利益,只談抽象的永恆的正義仁德道義,那不就是誰打贏了誰說的算嘛,甚至滿清打贏了都可以空談這些抽象的扯淡。

不過,這都是舊經驗。

這一次的與衆不同之處,就在於,這些政治流氓們,提出了具體的利益,而不是抽象的仁義;具體到某個階層的利益,而不是抽象的全體的仁政;具體到了生產資料所有制問題,而不是抽象的要施仁政之類。

現在這些人大獲全勝,控制了市井輿論,把該打的人打跑了,現在跑到這裡來喊冤。

卻不是爲自己喊冤,而是爲墾荒公司喊冤。

縣令對這些流氓的做法,還是很滿意的。

這伸冤的目標是墾荒公司,而不是直接和那些反對圈地的鹽戶對立,這就讓縣令免去了許多麻煩。

他也不急着審案,叫人把專業訟棍寫的狀紙呈上來後,慢斯條理地拖延着時間,他在等一些人。

才拖延了一陣,就聽着遠處一陣號鼓聲,隨後有小吏傳道:“節度使大人到!”

看熱鬧的百姓紛紛讓開,縣令也趕緊整理衣帽,與縣中小吏衙役等一併出去迎接。

行禮之後,林敏道:“你自審你的,只要秉公辦理就好。本官非來主審,也不是越俎代庖。”

“該怎麼審,就怎麼審。”

縣令應下,自請林敏上座督查。

待周邊安靜下來後,幾名墾荒公司的人,還有那些手裡有大量草蕩契的場商,也被帶了過來。

原本按照上次的控告,這些墾荒公司的人是被告。

現在這邊的流氓打勝之後,反手一弄,墾荒公司的人成了原告了。

而這些手裡有草蕩契的場商,則成爲了一個尷尬的存在。

縣令先讀了讀實際上看熱鬧的百姓都已經知道內容的狀紙,便問那些場商道:“圈地時候,墾荒公司找的你們,說你們手裡有草蕩契。完課印串等,一應俱全。你們自願接受圈地補償之款項,此事當真?”

這些場商聽到“自願”二字,心裡只想罵娘。

心想什麼叫自願?

我們要是不自願,興國公就要查我們辦私鹽的事,我們倒是不自願,但不自願行嗎?

若是別人來查,倒是好說,總能糊弄過去。

可這天底下的事,只有想不想查,沒有能不能查。只要想查,自己這些人辦私鹽、搞私煎的事,沒個查不到。

但事已至此,這時候若說不自願,或者直接喊冤,那纔是傻子行徑呢。

因爲……他們買草蕩本身,就是不合法交易。

“大人,我等都是自願接受圈地補償款項的。”

“墾荒公司與我等協商,我等皆出於自願。”

“一來煎鹽從業乃天下苦業,我等早有換業之想。”

“二來所給補償,頗爲合理。”

“是以,皆是自願接受圈地補償的。”

“這些草蕩典押契、五年之內的納稅完課證明,都在這裡。請大人過目。”

小吏連忙將這些契約都拿到縣令身邊,縣令隨便抽了幾張,點頭道:“這倒都是真的,尤其是完課納稅的證據,這些做不得假。鹽政那邊也是有存根的。”

“既有證據,各項契約也都完備。那按你們所說,前幾日來這裡反對墾荒的那些鹽戶,都是刁民?”

“前幾日事情之定性,當爲刁民典賣草蕩,不能得圈地之補償,遂聚衆反誣,人多鬧事?”

“若真如此,非得重罰不可。”

這些場商既然已經走到這一步了,只能把事情做絕了。

否則的話,真要追查起來,當初那些鹽戶反對圈地,最開始都是誰組織起來的?

可都是他們在背後扇陰風、點鬼火,而且是他們領頭組織起來的。試圖要挾對抗,從而保證自己繼續還有煎私鹽的利益。

這裡面不是說場商想要賣草蕩、得圈地補償。

圈地給的那點補償,只能給明面的。那些法律上“無主”的草蕩,圈地公司是直接在朝廷那裡承包的,是不可能給他們一分錢的。而且這官司,真的是哪怕打到北京城,這些場商也不佔理。

但如今事情都發展到這個地步了,場商還能怎麼辦?

退一步,當堂反悔,說自己其實不想被圈地,是興國公逼的。因爲要是不同意圈地的話,興國公就要查自己煎私之事。

煎私鹽,真要是查起來,要賠的錢可就多了。

這種事,基本可以理解爲大明前期的反貪。地方上的錢到底夠不夠用,皇帝心裡是有數的,定一個極高的聖人標準,然後皇帝手裡就有了絕對正義的執法名義,想辦誰就辦誰,而且是以反貪的名義。

私鹽也差不多,商人入場之後會什麼樣,朝廷是傻子嗎?但法律就在這擺着,還真就有理由辦這些煎私鹽的。

很多法律是不明說的,尤其是江南地區,是壓根不可能依法辦事的。真要依法辦事,那事可大了去了,不只是鹽業,包括土地、田產等等,不合法的問題多了。

比如從明初開始的江南各縣的稅率不統一政策、一開始的官田民田之分、稅率按照戶籍所在地承擔的各種奇葩政策,導致的經典的嘉興和嘉善兩縣從隆慶年間幹到崇禎年間的土地爭端。

簡單來說,明初時候,江南承擔的大量的國稅。但是,這部分糧稅的基礎,是靠明初戰亂結束後,朝廷手裡掌握的官田達成的。

官田是可以收很高的稅的,因爲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嘛。後來官田的數量越來越少,但整個縣的稅收額度並未調整。亂七八糟的投靠、轉移戶籍到稅率低的縣納稅等等,到後期已經發展成兩個縣的人互相干,從百姓到士紳再到官員,已經上升到地方政府互相之間拆臺的地步。

散裝到縣了都。

其實,都是和這一次圈地裡的“草蕩所有權”問題差不多:

非法傳承的東西久了,一動就會引發很大的社會動盪,但又因爲全國的經濟基礎不同,法律不可能全部適用。是以朝廷選擇了默許地方按照非法的傳統去辦的方法。

明中期開始的社會失控、地方基層崩潰,按照全國搞成農奴大農村計劃設計的早期上層建築繃不住的情況下,除非來一次大洗牌,否則只能是按照“明明違法、但默許不深究”的態度去承認地方的政策。

就拿圈地這事來說,如果真的按照法律來辦,真的不要太簡單。但現實是真的不能按照法律來辦。

現在這些場商也是無奈。

法律靈活的掌握在劉鈺這樣的朝廷大員的手裡。

隨時可以在嚴格的依法辦事、和寬鬆的地方自有特情之間切換。

諸多的歷史遺留問題,當初沒全都砸碎建出來新的,也只能這樣。

這種切換,使得總有一款“犯罪”適合這些場商。

他們不說自己是自願的,還能怎麼辦?肯定“自願”啊。

(本章完)

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579章 廢物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052章 定性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685章 試試看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51章 小小批評第1165章 備戰(四)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707章 海戰(五)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5章 報捷第991章 煙幕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345章 畫餅第922章 歸來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194章 卸力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1394章 優勢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1012章 圈地第443章 誘降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55章 說服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87章 開戰第153章 鎖國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552章 理想國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76章 十三張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050章 坐莊(中)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56章 新思維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642章 逃避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40章 錯路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737章 機遇(下)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76章 恍然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
第510章 聖人之道,爲而不爭第579章 廢物第1211章 全是好處,沒有壞處(下)第446章 人都死了第1052章 定性第461章 買辦是條不歸路(上)第330章 誰的責任?第693章 宗教外交第380章 內外有別第1068章 惡龍殘影(三)第1179章 拆教廷 碎天下(下)第265章 反對一口通商第685章 試試看第1022章 事物的兩面性(下)第294章 禮賢下士第609章 最後的集權嘗試第279章 中轉港的尷尬地位第1412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三)第51章 小小批評第1165章 備戰(四)第427章 日本興廢,在此一舉第707章 海戰(五)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357章 英國的總崩潰(六)第410章 白馬是馬第65章 報捷第991章 煙幕第530章 打漁殺家第904章 英人目睹之怪現狀(五)第345章 畫餅第922章 歸來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1271章 攻防心理(六)第651章 你只是枚棋子(四)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927章 戰前輿論準備(中)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194章 卸力第90章 十年功,百年功第465章 重利輕義第318章 潤物細無聲第589章 面子裡子第1394章 優勢第524章 懷疑對象第1012章 圈地第443章 誘降第367章 平平無奇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55章 說服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1206章 太子難當(下)第187章 開戰第153章 鎖國第1067章 惡龍殘影(二)第296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1146章 多歧路,今安在(一)第1419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十)第1350章 三角貿易(下)第552章 理想國第1285章 死與復仇(六)第1110章 上國心態(四)第1356章 英國的總崩潰(五)第1280章 死與復仇(一)第476章 日本之馬爾薩斯第424章 臥薪嚐膽還是毫無骨氣第1066章 惡龍殘影(一)第813章 大順不再是個背景板了第788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五)第920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四)第772章 被盟友坑的法蘭西(上)第1457章 最終的鬧劇(四)第1301章 死與復仇(二二)第1263章 下西洋後的下西洋(九)第176章 十三張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151章 多歧路,今安在(六)第1299章 死與復仇(二十)第1287章 死與復仇(八)第1050章 坐莊(中)第1442章 歪經已成(上)第156章 新思維第968章 鹽改的第二封奏疏第642章 逃避第327章 第四把鎖第1413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四)第445章 諸藩給幕府的臺階第140章 錯路第870章 “不正當”競爭(二)第737章 機遇(下)第1399章 遷徙路(二)第397章 等死吧,沒救了第253章 再快一些第1242章 三戰定印度(九)第76章 恍然第125章 紅裝武裝第240章 納稅做個好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