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來,常浩南此時瞳孔微微收縮,對周遭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充耳不聞。
整個人彷彿被施了定身法,一動不動地僵立在原地。
過了好一會兒之後,一隻手輕輕拍在肩膀上,才把他從那近乎“頓悟”的心流狀態中強行拉回現實。
是刑牧春。
“常總?”對方明顯注意到了常浩南剛纔的異樣沉默,以及此刻略顯蒼白的臉色,“您臉色……看着不太好。”
他似乎被眼前的情況嚇到了:
“要不要找個醫生過來看看,或者……先去休息室坐一會兒?”
常浩南猛地回過神,下意識地眨了眨眼,然後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腦海中依舊翻騰不休的思緒洪流。
他微微搖頭,然後看了看時間。
很怪,剛纔思考了那麼多東西,但實際卻只過了不到一分鐘而已。
“沒事,老刑。”
他一開口,察覺到自己的聲音竟然有些沙啞,於是清了清嗓子:
“我沒覺得哪兒不舒服。”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周圍仍在激動慶祝的人羣,找了個合適的理由,“剛纔……只是看着它飛上去,一下子有點感慨。”
刑牧春聞言,臉上也浮現出深有同感的唏噓,重重地嘆了口氣:
“是啊,真不敢相信,這纔不到十年……我們在高超音速這塊,硬是從連門檻都摸不着,一路追到……今天這個地步!”
他的語氣中同樣充滿了自豪。
然而,常浩南此刻絕大部分的心神,依舊被剛剛閃現在腦海中的、關於N-S方程的靈感所佔據。
如同熾熱的烙印,灼燒着他的思維。
但周圍此起彼伏的歡呼聲和刑牧春充滿感情的回憶,讓他無法沉浸其中。
常浩南努力調動面部肌肉,試圖表現出應有的喜悅,但嘴角的弧度顯得有些僵硬。
他只好將視線重新投向大屏幕,指着上面依舊在緩慢但堅定攀升的速度曲線,轉移話題道:
“現在,就看它最後能飛到多快了。”
刑牧春敏銳地捕捉到了常浩南那絲極力掩飾的、不同尋常的情緒波動。
他靠近半步,壓低聲音,帶着試探性的關切問道:“常總,我怎麼感覺……你好像並沒有特別高興?是哪裡……還有不滿意?”
他以爲常浩南對當前的速度或性能有所保留。
常浩南再次努力牽動了一下嘴角,最終還是放棄了強顏歡笑,緩緩地、極其輕微地搖了搖頭。
他的目光依舊鎖定着屏幕,彷彿要穿透密佈在機身周圍的等離子體,看透流體的本質。
“跟這個沒關係。”他解釋道,“就在剛纔,它突破5馬赫那一瞬間,我好像……好像抓到了點東西。”
“抓到東西?”
刑牧春一愣,不明所以。
“嗯。”常浩南極其肯定地點了點頭,終於側過臉,看向刑牧春,“一把……可能通向解決流體力學終極問題的……鑰匙。”
刑牧春的動作猛然一滯。
作爲頂尖的航天動力專家,他瞬間明白了常浩南所指。
旋即又有些不敢相信。
眼前常院士的能力確實超乎想象,但那個目標……
他操着有些顫抖的聲線確認道:“終極問題,是指……N-S方程?”
常浩南沒有開口。
只是又一次、緩慢、但鄭重地點了點頭。
就在兩人低聲交流着足以震撼整個科學界的頓悟時,“騶虞”的速度曲線已經肉眼可見地開始變得平緩。
最後,在接近到9.2馬赫附近的驚人速度時,曲線被徹底拉平,加速度歸零。
它達到了在當前高度、空氣密度和發動機推力下,乘波體飛行的速度平衡點。
這個數字,也完美地契合了項目最初設定的設計目標!看到速度曲線穩定下來,常浩南暫時將腦海中翻騰的思緒壓下,重新展現出項目總師應有的果斷。
他提高聲音:
“目標速度達成!本次飛行測試目標圓滿完成!準備返航程序!”
接着,他轉向一直緊張關注着測試進程的邊立楨:
“邊總,等飛機落地數據回收後,把前後攝像頭拍到的畫面,特別是起飛和突破5馬赫那幾段,整理出高清版本。”
“這次,我們要主動宣傳!”
……
一天之後,2014年12月31日。
華夏官方通過多個權威新聞平臺,同時發佈了一條簡短卻石破天驚的消息:
【我國於昨日(12月30日)成功進行了新型吸氣式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首次飛行試驗。試驗驗證機代號“騶虞”,採用噴氣發動機與衝壓發動機組合動力,首次實現了從地面自主起飛、自主模態轉換、高超音速巡航到自主返回着陸的全流程可控飛行,在多個核心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標誌着我國在該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與消息一同發佈的,是一段精心剪輯、時長約一分鐘的高清視頻。
視頻的開篇,正是冬日中北陵機場的跑道。
一架外形極具未來感的黑色飛行器,尾部噴吐着耀眼的加力火焰,由慢至快,最終昂首離開地面。
緊接着,畫面切換。
還是那架飛行器。
但這一次是在高空。
尾部兩臺衝壓發動機爆發出太陽般耀眼光芒的瞬間,畫面右上角清晰地標註着代表速度的數值突破了一個令人窒息的閾值——
5.0馬赫。
字數越短,新聞越大!
這條消息一經發布,就引得舉世震驚!
對於內行人來說,吸氣式高超音速飛行器並不是什麼陌生的東西。
但相比於之前的“冷”、X45,以及X51A,華夏人本次公佈的,顯然是一架更符合傳統意義的“飛機”。
換句話說,它肯定是可以重複利用的!
國際主流媒體在短暫的失聲後,立刻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了報道,標題無不充斥着“突破性”、“里程碑”、“改變遊戲規則”等字眼。
航空、航天、軍事領域的專家和分析師們紛紛被推上鏡頭,試圖解讀這則消息背後蘊含的恐怖技術實力和對未來格局的深遠影響。
幾乎所有的目光都下意識地、緊張地投向了太平洋的另一端。
華夏人已經突破了空氣和流體給人類設定的極限。
華盛頓方面,又會如何做出反應?
一時間,世界似乎又回到了40年前,那個鐵幕兩端不惜代價進行“太空競賽”的年代。
十個小時後,美國東部時間2014年12月31日上午(華夏時間12月31日深夜),來自華盛頓的官方聲明終於發佈。
然而,其內容卻與世界的期待形成了尖銳而諷刺的對比:
【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今日正式宣佈,將下列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即日起正式生效……】
聲明並未就此停止,而是以更長的篇幅列出了一連串令人心驚的名字:
【菊廠技術有限公司、華興科技有限公司、華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上滬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長光集團精密光學有限公司、鎬京電子科技集團……】
名單還在延伸,涵蓋了從芯片設計軟件、半導體制造設備、關鍵材料供應商到精密光學器件研發等數十家華夏頂尖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
聲明中指責這些實體“參與違反美國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利益的活動”,並聲稱此舉是爲了“防止美國先進技術被用於支持破壞穩定的軍事現代化項目”。
公告詳細列出了被禁止出口、再出口或轉讓的物項類別,涵蓋了幾乎所有可能用於先進半導體制造、設計及通信設備生產的關鍵美國技術和設備。
制裁範圍,遠超之前外界最悲觀的預測。
這記重拳,帶着不容置疑的霸權意志,狠狠地砸在了全球科技合作的脆弱基石上。
同一天。
一方宣佈開創人類航空史新篇章的高超音速飛行器。
另一方則對核心科技產業啓動了史上最嚴厲的封殺。
兩條截然相反、卻又同樣震撼世界的消息,如同兩道撕裂天空的閃電。
將2014年的最後一天,永遠地定格在了人類科技史上最諷刺、也最凝重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