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論蘇杭局勢

“張兄,”楊繼業聽了張靖海所說,也明白文人的弱點,縱然有人知兵,但文人勇武之氣少,宋朝也就辛棄疾文武全才,勇力過人,“文人制軍的起因,不外乎唐一朝到後期,地方番鎮傭兵自重,使得朝堂無可轄制。宋以來到本朝,纔有文人制軍之舉。

不過,征戰是勇武之事,拼殺鬥狠,在刀光劍影之中掙命。而文人即便心存大義之輩,自身仁德無失,可勇力不足,也難以帶出虎狼之師。在兩軍爭鋒時,又如何敢捨命一搏?”

“楊兄見地更深遠,佩服佩服。”張靖海眼神精光綻放,突然間被楊繼業說破多年來一直思索而不得的答案,頓時覺得走進新的天地。

“餘多年來在思索,我朝武力疲弱之根由而未得,聽楊兄幾句話,點破迷障。多謝了。”張靖海說着對楊繼業施一禮,態度誠懇。

自古以來,沒有將弱而兵強的情況,只有強將手下無弱兵。

“張兄客氣,俗話說得好,狹路相逢勇者勝。一軍之首,領軍之將,那是整支軍兵之靈魂,能不能讓軍兵誠服,能不能讓軍兵如臂使指等,都是制勝之關鍵。不知張兄以爲如何?”楊繼業說,“古人云: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就是這個道理。”

張靖海靜聽楊繼業所說,到此時,深深明白了之前那人所說,楊詠石不僅僅是詩才高妙,更是深知軍將之道。這樣的人才,在文朝確實萬中無一。

再次拜禮,深深一揖。張靖海到這時候,心中已經被楊繼業所折服,不覺間走到楊繼業身邊,大有知己之意。

兩人在年齡上相差十歲,形貌上很明顯看出這樣的差別。

“楊兄,何爲強兵?”張靖海說。

“令行禁止,戰無不勝是強兵;狹路相逢,拼死殺敵是強兵;身處絕地,奮勇赴死是強兵;爲國爲民,捨身忘死是強兵……”楊繼業說,“張兄以爲如何?”

“楊兄心懷天下,靖海拜服。”張靖海說。

“張兄,你我不過是在紙上談兵,當不得真。”楊繼業笑了笑,“我想聽張兄聊聊蘇杭倭寇,不知張兄可有教我?”

“不敢。”張靖海說,“楊兄,倭寇禍亂蘇杭,其實自四五年前就有了得,不過,當初倭寇人少,雖有搶掠,地方官府、民壯都能夠與倭寇一爭。雖說不時有血案發生,但都沒有向外傳揚。

兩三年前,地方上一些懷禍心之輩,與倭寇聯絡,他們也是養着人手,借倭寇之名禍亂地方。地方民壯可抗擊小股倭寇,倭寇一旦聚集三五拜人,就不是民壯能夠抵禦。

官衙、巡兵人手不多,戰力也弱,沒有拼死向前之心。遇上倭寇來襲,各自逃散,僥倖保住一命。如此,蘇杭與倭寇相爭者寡,對抗倭寇幾乎沒有活命之機,至後來聞倭寇而逃,便是衆人首選。可嘆蘇杭幾十萬衆,竟任由倭寇搶掠燒殺……”

面對生死時代抉擇,選擇逃跑並不難理解。誰都不想成爲第一個被斬殺的人,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被殺。這個道理,懂得的人肯定不少,但要做到卻難。

唯有在萬衆一心的前提下,衆志成城,纔可能對抗強大而兇殘的敵人。蘇杭這邊,不少村寨能夠堅守,抗拒倭寇沒被攻破,最主要還是有險可守,也是因爲這些民壯沒有退路,纔有拼死之心。

楊繼業點頭,神態黯然,蘇杭在倭寇之禍下,傷亡可不少。至少有六七成的人無家可歸,而這一年多,直接或間接死於倭寇匪禍得,估計是三四成了。蘇杭的根基已經收到動搖,剿滅倭寇之後,估計要從外引進人口,纔可能在短時間恢復蘇杭的經濟活力。

“蘇杭之亂演變到如今,究其根由,還是在利益。海貿就是最大的利益所在,這次倭寇亂蘇杭,朝堂估計會封禁海貿,以絕倭寇之患。”張靖海說,“海貿風險巨大,獲利豐厚。出海前往倭國,是最爲往返頻繁的航線。這條海路,得早老航海人引導而行,不然,海上狂風巨浪會將再堅韌的船都掀翻,吞沒。”

“張兄,海貿是不可能杜絕的,我朝這時候若是不發展海貿,用不了多久,在萬里之外的異族,會帶着利炮堅船,縱橫海域。到時候,封禁海域可吧是由得我們文朝說了算數。這些異族,會爲了錢財,強行轟開國門,華夏一族反而更被動、弱勢……”

“楊兄只萬里之外的異族?”張靖海驚訝地說。

“書本有記錄,萬里之外有國名葡萄牙、有國名匈牙利、有國名大英帝國、有國名西班牙等等,如今他們還處於海盜之狀,卻有比竹筒槍更強大的火槍、有火炮等,安放在船上,四處行獵,見船攔截搶掠……”

“楊兄,如此說來,異域有比倭寇更強的外敵啊。文朝這裡積弱已久,唉……”

“張兄,其實那些人也纔開始發展,如果我們用心於海貿,基礎和條件,實際實力都比他們強大。不過,這個時間不會等人,唯有要人去苦心去做,才能爭先於強敵……”

“楊兄……”張靖海一時間不知要如何說,他對蘇杭局面尚不能找到解決辦法,更不要提萬里之外的潛在敵人。

“張兄是不是覺得,蘇杭的倭寇尚在,又如何去發展海貿?”楊繼業微笑地說,

張靖海點點頭,說,“楊兄,餘心中確實如是想。以平倭軍的戰力,我是不看好今年戰事可結束的。平倭失利,蘇杭局面會更惡劣,沿海各省都會被波及。朝堂會有什麼樣的決策,誰也難料……”

“張兄,要不要我們賭一把?”楊繼業說,“平倭軍戰力如何,我想張兄沒有小弟熟悉了。不敢說春夏大挫倭寇,但在年前收復蘇杭,應該沒問題的。若是小弟言中,張兄肯不肯投身於發展海上事務?”

“楊兄,這是何意?”

“張兄,你反正也得三年後纔可參加秋試,這兩年,召集人手做大海船,研發海炮,未來才能保住我朝只安寧……”

第237章 初到垣武城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24章 俘獲三個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9章 刺殺術威力驚人第65章 匪衆逃散第338章 追 擊第51章 冬梅殺到第469章 方家不甘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61章 豹虎鬥第579章 挖 坑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406章 祥山鎮第146章 態度粗暴第124章 馬 事第209章 遙聞楊詠石第225章 看不透第627章 再出手第627章 再出手第77章 猜對了第77章 猜對了第282章 考後不能鬆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582章 各方得失第481章,倭寇噩夢第216章 項目開工第240章 求 聯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339章 挽 留第152章 大宗師之威第630章 有喜啦第521章 託 付第243章 爭 辯第124章 馬 事第656章 正兵三萬第87章 戰後相見第247章 榮盛系列第198章 降不降第251章 證據齊全第65章 匪衆逃散第310章 蘇杭倭患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73章 三尊炮第182章 第一親第24章 俘獲三個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627章 再出手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123章 讀與考第540章 一戳難防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560章 阿德到來第30章 內功是什麼東西第274章 身子麻第138章 仿製成功第466章 臉頰緋紅第214章 娶 你第257章 輕鬆勝出第269章 欺負人第484章 宮崎山之死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253章 榮盛鏢局第45章 各自的防備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491章 進 城第116章 削勁哥第654章 嚴家三兄弟第177章 先斷四肢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84章 又見啞巴第59章 腸線及縫合第572章 換角色第160章 三戰議定第606章 強攻唐家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210章 你該快樂第5章 抄 詩第175章 斬馬腿第37章 劉浪出題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531章 張靖海病了第68章 決戰起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644章 聚仙樓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201章 誰 錯第415章 文武孰弱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196章 初戰大捷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419章 論蘇杭局勢第479章 進入戰壕第643章 尚書秦鍾彬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536章 北地多豪俠
第237章 初到垣武城第429章 句句屬實第502章 後金破關第24章 俘獲三個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9章 刺殺術威力驚人第65章 匪衆逃散第338章 追 擊第51章 冬梅殺到第469章 方家不甘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61章 豹虎鬥第579章 挖 坑第179章 討要戰馬第406章 祥山鎮第146章 態度粗暴第124章 馬 事第209章 遙聞楊詠石第225章 看不透第627章 再出手第627章 再出手第77章 猜對了第77章 猜對了第282章 考後不能鬆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582章 各方得失第481章,倭寇噩夢第216章 項目開工第240章 求 聯第453章 文昭帝的推測第339章 挽 留第152章 大宗師之威第630章 有喜啦第521章 託 付第243章 爭 辯第124章 馬 事第656章 正兵三萬第87章 戰後相見第247章 榮盛系列第198章 降不降第251章 證據齊全第65章 匪衆逃散第310章 蘇杭倭患第548章 初戰韃子第73章 三尊炮第182章 第一親第24章 俘獲三個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627章 再出手第589章 韓家論說楊繼業第123章 讀與考第540章 一戳難防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26章 女孩與老者第560章 阿德到來第30章 內功是什麼東西第274章 身子麻第138章 仿製成功第466章 臉頰緋紅第214章 娶 你第257章 輕鬆勝出第269章 欺負人第484章 宮崎山之死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253章 榮盛鏢局第45章 各自的防備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491章 進 城第116章 削勁哥第654章 嚴家三兄弟第177章 先斷四肢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84章 又見啞巴第59章 腸線及縫合第572章 換角色第160章 三戰議定第606章 強攻唐家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210章 你該快樂第5章 抄 詩第175章 斬馬腿第37章 劉浪出題第107章 師生關係第531章 張靖海病了第68章 決戰起第711章 三天後動手第644章 聚仙樓第151章 削勁的血性第110章 生蠻五支第201章 誰 錯第415章 文武孰弱第158章 逼反蠻族第196章 初戰大捷第142章 代邊蠻寨古尚坪第419章 論蘇杭局勢第479章 進入戰壕第643章 尚書秦鍾彬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536章 北地多豪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