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未來三年

回到杭城,自然有幾場應酬。

首先是知府這邊,唐俊詞這個知府大人熱情滿滿,邀約不少文人士子一起共慶寧府倭寇被清剿的大喜事。對於王府軍這場戰事的大捷,對外雖然大力宣揚王府軍的戰功,傳頌王府軍勇武無匹,對於蠻族軍方面,不做特別的誇讚。

甚至在谷地那邊戰爭的真相,也沒有對外解說,免得讓文朝這邊對蠻族軍有太多警惕之心。劉浪這個小王爺,自然樂於見到王府軍戰功赫赫,得到的物質、勞軍等,大部分交給蠻族軍,但王府軍也會留下一些。

如今的王府軍,和當初開拔時的戰力已經完全兩回事,算是脫胎換骨了。見證了蠻族軍的操練和戰力,王府軍這邊沒理由不去學樣。

如今的王府軍,雖說沒有與倭寇實戰、對拼,但在戰陣、軍兵實力上,都完全可與文朝最精銳的邊軍對抗了,真與倭寇對戰,也不會落下風。至於戰損如何,肯定不可與蠻族軍對比。

應付了知府這邊,對接下去的平定倭寇該怎麼做,楊繼業一點都不關心,也不提到蠻族軍有什麼打算。

蠻族軍到蘇杭後進行三戰,已經完全站穩了,在蘇杭這邊深得人心,這就達到楊繼業的最初意圖。接下來,就該消化戰事帶來的紅利,努力發展蠻族軍這個體系的實力。

在寧府那邊的戰事,主要還是繳獲了大量的物資和錢財。特別是李明傑家族和齊家的財寶、米糧,足夠蠻族軍體系消化兩三年或更長時間。

對楊繼業而言,這兩三年中不會完全坐吃空山,而是會將整個體系的人都動員起來,發展商業體系,賺錢是肯定的。

三年時間,最爲主要的還是將人才培養出來,即使不多,能夠有隨着體系擴張而不匱乏可用之人,就另楊繼業知足了。

自家培養出來的人,思想和意識上纔可能勉強跟上節奏,忠誠上也纔可信。如今的培養,楊繼業主要放在青年軍的教育上。另外,就是從流民裡挑選一些可幹實事,執行力不差,組織能力還可的人,進行不斷地做短期訓練、提高,讓他們隨着體系壯大,職位變化都能夠適應起來。如同後世從政時,需要先在某校體系培養合格才能提拔一個意思。

這個打算,楊繼業在垣武城時間裡知書堂,就在規劃這樣的培訓班。目前蘇杭這邊的人員,匯聚的速度超乎之前楊繼業的預料,對於知書堂的構建和運轉,是非常迫切了。

知書堂名下,完全可分化成幾塊,每一塊各有重點。但不管哪一塊,對數學、物理學基礎、化學基礎都要做爲學習的必修課程。然後纔是專業方面的知識,對於專業方面的知識,楊繼業自己都沒專長,只能做大框架式的指導。

然後,找一些有專長的人過來幫忙,做教授,不斷地豐富這樣的專業項目和培養人才。力求在十年或更長一些時間裡,知書堂成爲整個文朝甚至全球最頂階的學堂。

唐俊詞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也不多追問楊繼業接下來會做什麼。知道楊繼業對蘇杭倭寇清剿,會在必要時,肯定願意出手,起到定鼎作用。這時候,自然不會多去煩人,兩次聚會,都是以談文論詩,甚至說一些會試、殿試等方面的經驗,自然是想在兩年後,楊繼業去京都會試,有一點點幫助。

楊繼業也能夠體會到來至唐俊詞等人的善意和熱情,他到蘇杭來,名頭是遊學。雖然在蘇杭建立自身的商貿體系,對外而言,那楊家寨的商業,都不是他名下的。

倒是楊家粥場在蘇杭傳出的名聲響亮,卻沒有誰會追問,楊家粥場這樣大力施粥、放糧,這些米糧的來路在哪裡。

劉裕等人,也爲楊繼業舉辦了歡迎宴請。這批年紀都較大的各家族話事人,對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卻非常尊重,很顧楊繼業的臉面。

期間,自然有人爲楊繼業推銷自家的孫女外孫女之類的事情,楊繼業一律笑呵呵地婉拒。說自己已經定親,等遊學回家,肯定要成婚的。

巫素貞一直跟在楊繼業身邊,蘇杭這邊的人也明白她的身份和與楊繼業之間的關係。巫虎如今在蘇杭已經神化,成爲村寨生祠裡的虎神。他是巫素貞的二哥,這個身份和關係,也只有劉裕等核心圈子的人才知道。

從寧府返回杭城,楊繼業在劉裕他們安排的宴會上,主動提到火槍兵的威力。說明了蠻族軍在寧府之所以能夠殺敵兩萬餘級,關鍵就是火槍兵發揮出超乎想象的殺傷力。

而火槍兵和小炮在海船上進行運用,是以後這個體系海貿的最大底氣,是橫行於大海的底氣。等大海船做出來後,首要的人物自然是清剿蘇杭沿海各島嶼中的海盜,清除這些海盜,以後進行海貿,話事人就是他們這個集團了。

對於這樣的前景,劉裕等人是被說服了的。戰場上三千殺兩萬還是全殲,這樣的戰績,還有什麼後顧之憂?

應付了杭城這邊的應酬,楊繼業開始籌劃杭城知書堂。知書堂選址,楊繼業有兩個選址,一是在杭城內,找一個比較大的住宅,改造成學堂;二是在杭城外楊家寨那邊,修建新房子,作爲專用的學堂。

兩種方案,各有好處。在楊家寨選地修建,比較適合的是學員們進行適當的訓練、出操等,而在杭城內做知書堂,便利的是教員和學員與外界的往來。

知書堂的創辦,不僅僅是楊家寨體系的一環,楊繼業還想將知書堂成爲推動改變文朝很多舊觀念的主要陣地,就不能完全脫離周圍的人羣。

劉裕得知楊繼業要辦學堂,也非常支持,表示知書堂的用房,他出面解決。劉家在杭城裡沒有大宗房舍,但他的一些朋友卻可挪出房舍來,給楊繼業用。

對於劉裕的主動,楊繼業還是樂意接受的,便確定了將知書堂放在杭城內的方案。至於知書堂的招生問題,目前還沒確定。但蒙童的招收,是必然的一塊工作。

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617章 寄望皇孫第530章 新婚了第535章 來戰——第403章 三件寶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610章 西湖傳說第209章 遙聞楊詠石第416章 張靖海家世第522章 郊迎二十里第57章 攻 殺第134章 生意要不要第106章 民壯兇猛第641章 開早朝第648章 孤德不彰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482章 前無路第456章 追與逃第135章 談崩了第378章 捉襟見肘第282章 考後不能鬆第88章 洗 臉第473章 嚶嚶地哭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91章 奇襲見湖鎮(三)第665章 無戰損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603章 二師出動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399章 民力運用第184章 夜行軍第168章 劉耀輝出面第714章 不經打第570章 命不該絕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80章 單 挑第4章 詭 異第388章 見湖鎮外第704章 安 睡第411章 王府軍開拔第655章 勝三傑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55章 冬梅落陷第416章 張靖海家世第285章 趕時機第463章 白素梅第28章 酬 謝第29章 伯權大師第380章 陷 阱第622章 鏢旗的威力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326章 住涇延鎮第456章 追與逃第98章 忠心換槍第3章 老 媽第159章 血有多少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545章 情況有異第20章 曲解經典第710章 密 謀第402章 一飛沖天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397章 新年大禮第157章 互 罵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80章 單 挑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119章 高福高壽第127章 一席之地第204章 賺大了第89章 一屋不掃第130章 演 說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103章 用楊家束縛楊家第228章 鍾御醫的手第218章 教 化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第156章 二對二第14章 巫 家第683章 先走一步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220章 先生最尊第170章 並肩而戰第494章 未來三年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243章 爭 辯第243章 爭 辯第153章 六十招,命還在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56章 各方反應第421章 訴衷腸第648章 孤德不彰第62章 殺匪虎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224章 朱成章回家
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617章 寄望皇孫第530章 新婚了第535章 來戰——第403章 三件寶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610章 西湖傳說第209章 遙聞楊詠石第416章 張靖海家世第522章 郊迎二十里第57章 攻 殺第134章 生意要不要第106章 民壯兇猛第641章 開早朝第648章 孤德不彰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482章 前無路第456章 追與逃第135章 談崩了第378章 捉襟見肘第282章 考後不能鬆第88章 洗 臉第473章 嚶嚶地哭第190章 精銳之基第353章 作戰任務第391章 奇襲見湖鎮(三)第665章 無戰損第181章 處置中年文士第603章 二師出動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399章 民力運用第184章 夜行軍第168章 劉耀輝出面第714章 不經打第570章 命不該絕第642章 太子監國第80章 單 挑第4章 詭 異第388章 見湖鎮外第704章 安 睡第411章 王府軍開拔第655章 勝三傑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55章 冬梅落陷第416章 張靖海家世第285章 趕時機第463章 白素梅第28章 酬 謝第29章 伯權大師第380章 陷 阱第622章 鏢旗的威力第332章 自我介紹第326章 住涇延鎮第456章 追與逃第98章 忠心換槍第3章 老 媽第159章 血有多少第526章 到底有多強第545章 情況有異第20章 曲解經典第710章 密 謀第402章 一飛沖天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397章 新年大禮第157章 互 罵第43章 蠻族的理智第80章 單 挑第544章 承平山莊第119章 高福高壽第127章 一席之地第204章 賺大了第89章 一屋不掃第130章 演 說第532章 必要休整第103章 用楊家束縛楊家第228章 鍾御醫的手第218章 教 化第232章 皇上不昏庸第156章 二對二第14章 巫 家第683章 先走一步第500章 書堂三聯第220章 先生最尊第170章 並肩而戰第494章 未來三年第147章 代卡蠻的態度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709章 新仇舊恨第671章 十萬人爲根基第243章 爭 辯第243章 爭 辯第153章 六十招,命還在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56章 各方反應第421章 訴衷腸第648章 孤德不彰第62章 殺匪虎第334章 兵額有缺第674章 論攻與守第224章 朱成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