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長!”方言抱着藥品箱走到門口,開口招呼道。
院長見是方言,立刻笑着迎上來:“喲,方言來了!你這抱的是什麼?”
“上次說的給中物院的保健藥品,秘方研究所已經做好了,這是成品和檢測報告。”方言解釋道。
院長恍然大悟。
“您看,是我打電話問衛生部,還是您打?”方言問道。
院長一聽就明白這小子想讓自己出頭。
要是方言自己聯繫,這事就沒他這個院長什麼事兒了。
也不枉費自己對這小子的照顧,是個懂得感恩的小夥兒。
老領導最怕什麼,就是最怕提拔的下屬是白眼狼。
院長對方言的偏愛,除了他醫術好,還有就是方言不吃獨食。
不管是對上面還是對下面,這人總是想辦法把功勞做大。
所以大家有什麼好事兒的時候,都會第一個想到他。
現在,院長對方言的這份心意,他自然樂意接受,於是笑道:“我先給衛生部打個電話吧。”
“那就麻煩您了。”方言點點頭,兩人心照不宣。
院長撥通電話,彙報了“方言已備好藥品”的事,隨後轉述衛生部的指示:“衛生部待會兒派人來取,驗證後直接送中物院。”
“行。”方言應了一聲。一旁的曾路泉卻有些意外,本以爲衛生部會讓協和再複檢一輪,沒想到直接由他們自行驗證。不過他對產品有十足信心:無論誰來檢測,都經得起國際標準的檢驗。
方言擡腕看錶:“時間差不多了,我得去看診了,後續就勞您盯着。”
院長擺擺手:“放心吧,沒問題。”
“曾教授咱們走吧!”方言對着曾路泉說道。
曾路泉點點頭,跟着方言一起下了樓。
等到走到樓下後,他有些不太理解的對着方言問道:
“咱們幹嘛非要從協和這裡過一圈啊?”
“直接聯繫衛生部的話,不會更加方便嗎?”
方言笑着搖搖頭,像是早就知道曾路泉要問這個問題,當即就回應道:
“我們直接聯繫衛生部確實方便,但是不利於咱們的產品推行。”
“嗯?”曾路泉一愣。
方言說道:
“在科研醫療體系中,協和醫院不僅是技術權威,更是行政網絡的關鍵節點,有他們參與其中,就相當於多了一個單位爲我們的產品背書,你想想,知道我們研究院的人多,還是知道協和的人多?”
“這個要是走向市場,上面貼個協和合作單位,有沒有加成?”
“協和在這塊兒,天然享有更高的公信力。”
“協和都在用,其他醫院要不要用?”
“我們眼光要放長遠一點……”
“而且,醫院是需要用藥的,他們能夠直接對接病人,我們是研發生產的,我們不能什麼事兒都要做完,既然有這麼好個合作單位,幹嘛對接利用起來呢?”
“你想想是不是這麼個道理?”
“而且我對你做出來的產品很有信心,所以通過的是院長上報,相當於給了他一個露臉的機會,一個在中物院科學家面前露臉的機會。”
“得了好處,他還能不記得我們的好嗎?”
聽到方言的一頓分析,曾路泉頓時反應過來。
方言看似有些多此一舉,但是是在借用協和的招牌,相當於直接讓產品獲得了臨牀天花板醫院的認證。
協和開給中物院的藥品,通過了衛生部的審覈,這一次就相當於是得到國家認證了,這麼多大機構背書,可比他們直接聯繫衛生部要強多了。
方言構建的是一種“泛化互惠“關係。
當前院長獲得政治資本,未來必須通過更多合作機會回饋。
總之好處肯定是很多的。
曾路泉一心只想着搞技術,還真是沒想到這麼深遠。
方言對着他說道:
“這種事情經歷多了,就懂了。”一時間曾路泉哭笑不得,方言今年纔多大?
二十三不到,自己今年都四十六了。
年齡都是他一倍大的,結果還被這小子上了一課。
誰說搞技術的人,情商都低的?
這個定律放到方言這裡,完全就不適用。
他其實是哪裡知道,眼前這位是經歷過網絡時代洗禮,活了兩輩子的人。
在網絡時代裡,這些東西想要學,網上到處都是教的,多看幾下腦子裡自然就有想法了。
等到需要用的時候,自然而然的就用出來了。
就像是某考公大省的人,在這方面天然就比較強一樣,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把曾教授送到了停車場,方言和他告別後,就朝着門診大樓而去。
等到方言到的時候,李正吉他們都已經過來了。
“本來我還說打個電話給護士站叫你們呢。”方言對着他們說道。
李正吉說道:
“又不是第一次來了,看到時間差不多,就主動過來了。”
方言把診室的門打開,大家都走了進去。
這一進門,杜衡,嚴一帆,還有宋建中都主動的開始打掃起現場來。
雖然現場好像也沒啥可打掃的。
但他們依舊熱情不減,掃地了,拖地了,擦桌子的。
李正吉見狀,也拿着暖水瓶出去接水去了。
方言看了下時間,人應該也快來了。
來到窗戶朝着樓下看去,過了幾分鐘,醫院門口終於來車了。
方言對這些車可都太熟悉了,都是中僑辦安排送僑商過來的車。
不一會兒,廖主任從車上第一個下來,然後就是其他車上的人也走了下來。
廖主任今天親自來的,應該是有重要的病患在裡面。
現在方言都搞清楚了,只要是病人裡面有身份稍微有些特殊的人,廖主任就一定會跟在裡面。
至少保證人送到這邊才行。
“上樓了!”方言對着正在打掃衛生的衆人提醒道。
他們幾個人趕緊把手裡的活兒都做完了,然後就打開門等着人來。
過了幾分鐘,人果然來了。
廖主任先進來和方言打了個招呼,方言詢問了下他現在的身體狀態,還有關於在香江發的稿子。
廖主任現在身體感覺還可以,至於香江那邊的稿子,下午應該能夠寫完,到時候會有人找方言。
方言聽到後,點了點頭。
接着廖主任就要去看其他人去了,走的時候和方言交待:
“這裡面還有個是臺灣那邊的人,他在美國治病待了十幾年,剛好最近上面提出“統一戰線”政策,強調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包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
“這一政策吸引了許多海外人士,他也湊巧聽到你的醫術,然後讓家裡人聯絡我們,說是打算落葉歸根,順便讓你幫忙瞧瞧病。”
“你記住人家自己不提,你就不要追問身份上的事兒了。”
方言一怔,沒想到居然還有這種重量級。
這讓他想起了桂系那位老李,不過那位已經在1965年的時候就回來了。
那這次的人又是誰呢?
是混在僑商裡一起回來的?
方言對着廖主任說道:
“這個你放心,我只管治病,其他的一概不問。”
“不過這個人是隻看病開藥,不收治?還是和其他人一樣,安排在協和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