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

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

丁野鶴、戴良之不仕,以不忘故國也。

他如楊維禎以纂禮樂書,徵至京師,留百餘日,乞骸骨去。宋濂送之詩,所謂「白衣宣至白衣還」也。

胡翰應修元史之聘,書成,受賚歸。

趙壎、陳基亦修元史,不受官,賜金歸。

張昱徵至,以老不仕。

陶宗儀被薦不赴。

王逢以文學徵其子掖爲通事司,叩頭以父年高乞免,乃命吏部符止之。

蓋是時明祖懲元季縱弛,一切用重典,故人多不樂仕進。

解縉疏雲「陛下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出吏部者,無賢否之分;入刑部者,無枉直之判。」

練子寧疏雲「陛下以區區小過,縱無窮之誅,何以爲治?」

葉伯臣疏雲「取士之始,網羅無遺,一有蹉跌,苟免誅戮,則必在屯田築城之科,不少顧惜。」

此可見當時用法之嚴也。武臣被戳者。固不具論。即文人學士。一授官職。亦罕有善終者:

宋濂以儒者侍帷闥十餘年。重以皇太子師傅。尚不免茂州之行。

何況疏逖素無恩眷者:

如蘇伯衡兩被徵。皆辭疾。尋爲處州教授。坐表箋誤死。

郭奎參朱文正軍事。張孟兼修史成。仕至僉事。傅恕修史畢。授博野令。後俱坐事死。

高啓爲戶部侍郎。已放歸。以魏觀上梁文腰斬。

張羽爲太常丞投江死。

徐賁仕佈政,下獄死。

孫蕡仕經歷,王蒙知泰安州,皆坐黨死。

其不死者:

張宣修史成,受官謫驛丞。

楊基仕按察,謫輸作。

烏斯道授石龍令,謫役定遠。

此皆在文苑傳中。

當時以文學授官而卒不免於禍,宜維禎等之不敢受職也。

述論明初“文人多不仕”現象作者:王軍福理論導刊年9期字數:2907字體:【大中小】

[摘要]讀書做官曆來是中國文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價值抉擇。然而,中國歷史上明朝初年卻出現了“文人多不仕”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原因有五:明朝官俸太低;朱元璋以猛治國,刑用重典;朱元璋大興文字獄;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響;部分文人的封建正統觀念。

[關鍵詞]明初;朱元璋;文人;不樂仕進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做官)高。讀書做官曆來是中國文人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價值抉擇。然而,令人驚奇的是,中國歷史竟然在明朝初年出現了“文人多不佳”現象。仔細探究這一歷史現象,是一件有一定意義的事情。

一、明初“文人多不仕”現象

明初“文人多不仕”現象相當普遍,大體可分爲以下三類:

1不願入仕類。山陰人楊維楨,號鋏崖,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其詩號稱“鐵崖體”。洪武二年,朱元璋召諸儒纂禮樂書,遣人奉幣詣門。維楨謝日:“豈有老婦將就木,而再理嫁者耶?”洪武三年,又被有司敦促,賦《老客婦謠》,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強吾所不能則可,否則有蹈海死耳。”朱元璋答應了他,特意派車把他接到京城,但卻只留了110天;所纂敘例略定,維楨即請求回家。宋濂贈詩說他:“不受君王五色詔,白衣宣至白衣還。”廬陵人張昱被徵,婉辭不就。朱元璋憐其老,曰:“可閒矣。”從此張昱自號“可閒老人”小心謹慎,絕口不談時事。他作的一首詩極好地描摩了他的心態,也反映了那時讀書人的普遍心曲:“洪武初年自日邊,詔許還家老貧賤。池館盡付當時人,惟存筆硯伴閒身。劉伶鬥內葡萄酒,西子湖頭楊柳春。見人斫輪只袖手,聽人談天只箝口。”

上海人鬱惟正被徵爲官時,裝瘋賣傻,唱道:“上海人京鬱惟正,現患四肢風溼病,皇帝若還可憐兒,饒了一條窮性命。江陰人王逢是張士誠的館客。朱元璋滅士誠,欲闢用之,堅臥不起,隱上海鳥涇。洪武十五年以文學徵,有司敦追上道。虧得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以父年高,叩頭泣請,才放回去。

新喻人粱寅,太祖定四方,徵天下名儒修述禮樂。寅就徵。書成,將授官,以老病辭。

泰和人陳謨,洪武初,徵詣京師,賜坐議學。宋濂、玉祚請留爲國學師,謨引疾辭歸。祁門人汪克寬、金華人胡翰、新喻人趙埔、臨海人朱右、義烏人朱廉等,洪武初,聘至京師,同修。《元史》,書成,將授官,皆不受歸。有些人“家有好學之子,恐爲郡縣所知,反督耕于田畝”,以防被召去做官。

有些人爲免被徵出仕,竟至自殘肢體,如沙縣羅輔等十三人私下議論說:“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厲害,我每(們)各斷了手指,一便沒用了。”

2被迫入仕類。有不願爲官,但抗拒不了的。大名人秦裕伯避亂寓居上海,兩次被徵不出。朱元璋親筆寫信威脅他說;“海濱居民好鬥,裕伯智謀之士而居此地,堅守不起,恐有後悔。”秦裕伯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讀學士,固辭,不允。臨海人陶凱獲知使者將至,隱避不出。朱元璋對使者說:“陶凱如果不來,把他的九族以內親黨的腦袋割來。”陶凱只得乖乖上路。

3辭官歸田類;有不少很有才幹的人出仕之後,過若千年又找各種理由辭官不幹。朱升在朱元璋親征徽州時前來投奔,獻“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爲他說降徽州,保全婺州,推薦劉基、葉琛、章溢三賢,還在鄱陽湖戰役中救過朱元璋的命,明朝建立後又爲之制定各種禮儀,文治武功均稱卓絕。但在朱元璋稱帝次年,卻辭官不做,乞“請老歸”,退隱林泉了。

陳遇“天資沉粹,篤學博覽,精象數之學”,朱元璋渡江後以秦從龍薦,發書聘之,“引伊、呂、諸葛爲喻”,留參密議。朱元璋稱吳王后,授予供奉司丞,辭而不就。朱元璋稱帝后,三授翰林學士,皆辭。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隱,還賜金帛,又先後授以中書左丞、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大學士、太常少卿、禮部尚書等職,通通固辭。朱元璋想給他兒子官做,他也推辭不允,說:“臣之子皆幼,學未成,請俟異醜。”

做了官想辭職歸田,有時也會引起朱元璋的猜忌而受重罰。大理寺卿李仕魯勸朱元璋不要太尊崇和尚道士,元璋不理會,仕魯着急,鬧起迂脾氣,當面把朝笏扔在地下,要告休回家。元璋大怒,當即叫武士把他摜死在階下。

朱元璋曾頒佈“寰中士夫不爲君用”的律例,說:“‘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成說其來遠矣。寰中士夫不爲君用,是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爲之過。”

專門頒佈法令,嚴懲不做官者,從反面也反映了當時“人多不樂仕進”現象的普遍性。

二、明初“文人多不仕”現象的原因

明初文人爲什麼“不樂仕進”?筆者認爲主要有以下原因:

1明朝的官俸太低

朱元璋出身農民,常把宮俸與農民的收入相比較,用“祿以代耕”作爲制訂官吏俸祿的標準,因此,實行低俸制。明代官員俸祿,始定於洪武四年(1371),因支米,故稱祿米。祿米以石計,九品年祿依次爲900、750、600、500、400、300、270、240、180、160、100、90、80、75、70、65、60、50。各按月支給。這次所定官俸,籤於當時歷史條件和經濟狀況,與前代相比,整體上偏低。洪武十三年(1380),重定官員俸祿,除給祿米外,還給俸鈔。這次所定官俸,較前一次普遍提高。到洪武二十年(1387),又一次重定官員俸祿,取消了俸鈔,只保留祿米,除正一品和八、九品外。其餘均低於洪武十三年祿米而與洪武四年祿米大略相當。這次所定的俸米數,成爲明朝官俸的“永制”。後人對明代俸祿。作了種種評論。趙翼《廿二史札記》專門列了一條:“明官俸最薄。”《明史》也說:“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唐、宋、元時期,官位分品,職官者給俸祿、頒公田(即職田),以職田之租入,補充俸祿之不足。宋代縣令有職田,而且職田的收入可觀,多者可達900餘斛,少者亦有300來斛。洪武十年之前,亦有職田制,以其租賦,充實俸祿;但洪武十年後,“令還田給祿米”。罷廢職田制,官員的實祿就更低了。比如,漢朝的太守,歲實祿是1200石米,而明初正一品的歲祿才1000石米,大致等同於漢代一個縣令的俸祿。又據《皇朝經世文編》所載:“麒上州司馬,秩五品,歲稟數百石,月俸六七萬,官足以庇身,足以養家。今(指明初洪武時期——筆者注)之制祿不過唐人之十二三,彼無以自瞻。”相比之下懸殊之大令人乍舌!

俸薄不足以養生,是導致明初“文人多不仕”現象出現的經濟原因。

2朱元璋以猛治國,刑用重典

朱元璋曾說:“奈何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又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爲此,朱元璋進行了頻繁的重刑立法。除明律規定的笞、杖、徒、流、死(絞、斬)五種常刑之外,朱元璋還創立了“廷杖”制度和極端殘酷的法外刑。

第414章 出息第355章 六部直房中的侃侃而談第648章 惡訊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891章 軍戶第42章 恰是雙雙衣錦還鄉第695章 該殺就殺該撫就撫,不用手軟第452章 紅顏非禍水,輕縱卻取禍第150章 你裝病吧第148章 名次和發榜第238章 官與賊第781章 錦被美人,香消玉殞第496章 升遷賞賜也可以是這樣的第749章 倏爾故人來第160章 各自奔前程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377章 郎舅和甥舅第745章 自取其辱第597章 攔駕者何人第9章 厚此薄彼第804章 應變第431章 妄動殺機,皇帝宣召第900章 光風霽月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628章 危牆之下亦見君子第540章 搬救兵,討主意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592章 等,兵第761章 驟然驚變第846章 煞星到第484章 運氣已經用完了第123章 奉旨管家第109章 決定和疑雲第92章 朋友之約第570章 不知輕重即草包,避重就輕爲智者第662章 仗義?公義!第575章 以德報德,將心比心第848章 謀泄,應變第709章 從天而降的幫手第128章 世間自有緣份在第136章 危境之下見真心第416章 雷火驚天下第326章 驚變第514章 吾兒不如他婿第263章 婚事非私事第674章 巋然不動,弄子之樂第781章 錦被美人,香消玉殞第397章 凍得嚴嚴實實的嘆息第405章 盛衰之間,人生若只如初見第898章 連消帶打第70章 國子監和錦衣衛第570章 不知輕重即草包,避重就輕爲智者第290章 下定第573章 恩榮齊全,弔客盈門第807章 勸諫有方第621章 虜中軍報第587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第692章 血濺宮廷,君子之道第146章 心意第627章 借刀殺人第211章 豪賭搏一把第591章 不可無膽,不可無謀第354章 天恩浩蕩,洪福齊天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730章 喜臨門第76章 釋放第56章 抵達南京第618章 多事之秋第389章 事泄第453章 吃硬不吃軟第345章 殺雞儆猴,意欲詐死第458章 燙手的封賞第405章 盛衰之間,人生若只如初見第436章 暴雨如注,天子雷霆第714章 拿個正着河南陝西第186章 難道不是苦肉計?第64章 興頭上的一盆涼水第805章 石破天驚第747章 名聲和學生第217章 富貴也需穩中求第245章 決斷第709章 從天而降的幫手第237章 踏破鐵鞋無覓處第696章 來得好,來得真是好!第157章 大家子的責任第221章 情之一物第323章 屠夫的惡名第741章 心異第287章 皇帝翻臉如變天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567章 彎弓射大雁,野味衆人嘗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584章 這家裡的天輪到你們扛了第922章 歲歲太平年年盛世第328章 最艱難的一晚第862章 從矇昧到警醒第420章 戲謔,捫心第895章 隱憂須除第161章 同路共行
第414章 出息第355章 六部直房中的侃侃而談第648章 惡訊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891章 軍戶第42章 恰是雙雙衣錦還鄉第695章 該殺就殺該撫就撫,不用手軟第452章 紅顏非禍水,輕縱卻取禍第150章 你裝病吧第148章 名次和發榜第238章 官與賊第781章 錦被美人,香消玉殞第496章 升遷賞賜也可以是這樣的第749章 倏爾故人來第160章 各自奔前程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377章 郎舅和甥舅第745章 自取其辱第597章 攔駕者何人第9章 厚此薄彼第804章 應變第431章 妄動殺機,皇帝宣召第900章 光風霽月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628章 危牆之下亦見君子第540章 搬救兵,討主意第700章 樹倒猢猻散?樹倒算總賬第592章 等,兵第761章 驟然驚變第846章 煞星到第484章 運氣已經用完了第123章 奉旨管家第109章 決定和疑雲第92章 朋友之約第570章 不知輕重即草包,避重就輕爲智者第662章 仗義?公義!第575章 以德報德,將心比心第848章 謀泄,應變第709章 從天而降的幫手第128章 世間自有緣份在第136章 危境之下見真心第416章 雷火驚天下第326章 驚變第514章 吾兒不如他婿第263章 婚事非私事第674章 巋然不動,弄子之樂第781章 錦被美人,香消玉殞第397章 凍得嚴嚴實實的嘆息第405章 盛衰之間,人生若只如初見第898章 連消帶打第70章 國子監和錦衣衛第570章 不知輕重即草包,避重就輕爲智者第290章 下定第573章 恩榮齊全,弔客盈門第807章 勸諫有方第621章 虜中軍報第587章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第692章 血濺宮廷,君子之道第146章 心意第627章 借刀殺人第211章 豪賭搏一把第591章 不可無膽,不可無謀第354章 天恩浩蕩,洪福齊天第779章 大捷後的喜訊第730章 喜臨門第76章 釋放第56章 抵達南京第618章 多事之秋第389章 事泄第453章 吃硬不吃軟第345章 殺雞儆猴,意欲詐死第458章 燙手的封賞第405章 盛衰之間,人生若只如初見第436章 暴雨如注,天子雷霆第714章 拿個正着河南陝西第186章 難道不是苦肉計?第64章 興頭上的一盆涼水第805章 石破天驚第747章 名聲和學生第217章 富貴也需穩中求第245章 決斷第709章 從天而降的幫手第237章 踏破鐵鞋無覓處第696章 來得好,來得真是好!第157章 大家子的責任第221章 情之一物第323章 屠夫的惡名第741章 心異第287章 皇帝翻臉如變天第490章 進退維谷第567章 彎弓射大雁,野味衆人嘗第630章 迎來送往第584章 這家裡的天輪到你們扛了第922章 歲歲太平年年盛世第328章 最艱難的一晚第862章 從矇昧到警醒第420章 戲謔,捫心第895章 隱憂須除第161章 同路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