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章 賜宴,私囑

大明朝的前頭幾位皇帝也中“太宗皇帝朱捷尚未詩都前叮淵一從南京巡幸北京,因此原本空缺的巡狩儀在永樂年間被仔仔細細地補全了。此次朱瞻基車駕將發前,遣勳貴和文官等告天地、社稷、太廟、皇陵,隨即又賜宴在京文武羣臣。

內閣衆人、六部尚書侍郎和五軍都督府的都督以及諸色勳貴等,都是上桌,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則是中桌,五品及以下則是下桌。儘管如今冗官冗員還不多,但也擺開了幾十桌。把個光祿寺擺得滿滿當當。皇帝只是微一露面就走了,因此餘下的臣子也能大快朵頤,但上桌上的衆人卻只是三三兩兩交頭接耳。

對於賜宴上頭的酒飯,家中實在清貧的文官往往會想方設法地把東西帶回去和家人共享,因前頭有先例在,宮中執事人等也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在意,而家中殷實的官員則是都看不上這些光祿寺備辦的大鍋飯。此時此玄,張越看着面前的馬肉飯,便是半點胃口也無,到是五色茶食和果子尚能入口,而宮中的御酒酒甘味烈,他也就用了兩杯。

“張大人,皇上這一次巡邊。帶的兵員是不是太少了?”

說這話的是吏部侍郎郭謎,他由戶部主事開始任官,一路升遷吏部左右侍郎,如今還兼着詹事府詹事,乃是侍郎之中資歷最老的一個。如今塞義解部務,這次又要扈從,他留掌吏部事,人人都說他可能執掌吏部,但他卻自知人望不足,無論是侍上還是待下,都是謙遜十分。此時,哪怕面對比自個年輕三十歲的張越,他依舊是用了敬稱。

“皇上大約是考量着扈從兵員太多,未免驚擾沿途州縣,對糧草輻重等壓力也大。”

“可禮部官員卻都是戰戰兢兢,須知這還不比太宗皇帝從前由南京往北京北巡時所帶兵員多。”郭謎畢竟是在朝多年的老臣,記性又好。此時便掰着手指頭算道,“那時有在京馬步軍五萬人隨行,其中內馬軍一萬、步軍四萬。馬軍五千步軍五千是充駕前軍。餘下馬軍五千、步軍三萬五千,分五軍率領。每軍馬軍一千步軍七千,以都指揮指揮千百戶管領。再有錦衣衛又選大漢將軍五百人,校尉二千五百人。力士兩千人隨扈。加上隨行文武。大約有六萬人。一多半都是軍士。可皇上這次帶的京營京衛,總共纔不到三萬,這還得出喜峰口

“郭大人,兵在精而不再多,京營日日操練,再加上神機營已經全部換裝了永樂火統,對於蒙古騎兵本就有天生的剋制,而三千營也都是精銳。至於京衛中挑選出來的那些將士,因都有頒賞,無不想着建功立業,士氣亦足。再說這是巡狩而非親征。皇上此行可保元,虞郭班長嘆一聲,隨即低聲說道:“怕只怕那些勒子得知皇上巡邊的消息,於是預先設伏。如先頭太宗皇帝北巡遇敵那般

說到這裡,他看了看左右,也不再多言。而他說的也是張越早就想過的,因此和尚書張本早就和內閣衆人計議停當,並勸諫皇帝在兵事上多聽幾位帶兵老將的意見,又及早知會了會州和大寧三衛以及喜峰口守將等等,連帶廣寧衛開平等地也進入了完全的戰備狀態。不要說如今的明軍仍然還算得上當世精銳,就是後世土木堡之變時,若不是情報有誤。繼而又指揮失當一時潰散,也不至於造成那樣災難性的結局。

用了個半飽,和他同一桌那些至少四十出頭的部堂高官又不似郭鏈這麼謙遜,他也沒什麼話和其他人說,張越便放下筷子坐在那裡,心裡盤算着散場之後去給張輔送行。畢竟,等到巡狩的法駕滷卑出京的時候。羣臣相送就沒什麼功夫可說話了。突然,他感到背後有人靠了上來,忙收起了心思。

“張大人,外頭御用監王公公說找您說幾句話。”

御用監有好幾個王公公,但這會兒跑來找他的應該卻只有一個,而且。身後這個宦官的聲音他很熟悉。瞧了瞧同一桌上泰然自若的那些個。高官,張越欠欠身告罪一聲,旋即就先行退席了。他網一走,桌上就有人彷彿漫不經心地哼了一聲。

“菩纓高門畢竟是佔便宜,就連那些宦官也要忙不迭地巴結

郭班正舉杯飲酒,略沾了沾脣就聽見這一句,忍不住勸說道:“方大人何必言語中帶刺?雖說張大人是佔了出身名門的光,但出仕這許多年來亦是屢立功勳,皇上自然倚重。至於宮中宦官,趨炎附勢本就是常有的事,何必拿來說道?”

此時此刻,郭埔旁邊的一位侍郎也低聲冷笑道:“郭大人倒是看得開。咱們熬了一輩子方纔到這份上,人家不到三十也是一樣的官職。別說我沒提醒你,別以爲寒尚書解部務,這吏部正堂就是你坐了,賽尚書在這個位子上那麼多年,別人眼饞這吏部選官的職權也沒法染指,可以後卻未必如此。內閣如今權柄愈重。遲早是要伸手進來的,至於張元節”他這輩子是別想進內閣了。但吏部尚書的位子未必就指望不上,你此時華他說話,以後可別後悔

這時另外一人也低聲嘀咕道:“再說了,什麼倚重,皇上倚重的人此次北巡都已經帶上了,單單撂下一個他在京城,顯見就是冷落了。

出了賜宴的地方,剛纔一直悶頭不吭聲的曹吉祥就舒了一口氣,左右看看就壓低了嗓子說:“來的只是王公公,但宴上人在周王公館,說是和陳留郡主下棋,可多半是要宣召張大人您過去的,您心裡有個預備

得知皇帝又出宮了,張越頓時有些頭疼。

上一回杜綰進宮的時候,張太后曾經婉轉暗示過,讓他勸一勸皇帝這坐不住的性子,可他一直沒想好該怎麼提,更何況他從來都不認爲這是一樁壞事。哪怕只是在京城裡頭走一走看一看。也總比天子坐在深宮,什麼事都聽外頭人稟報的好。他很清楚,對於朱瞻基非得帶兵北巡,直到現在從上到下還是反對的聲音居多。

“張大人,皇上在郡主府,宣召您過去一趟

見到王謹笑容可掬地上來相見之後。直截了當地就說出這麼

張越也不羅嗦。點點頭便隨他同出了光祿寺。光祿寺在東安里門右側,一頭緊挨着尚膳監,諸色菜品上來最是方便;另一頭則是學醫讀書處,再往裡就是東上中門和東華門,乃是少有的設在皇城之內的衙門之一。張越和王謹離開光祿寺。出了東安里門和東安門,隨即就沿東安門大街進了金魚衚衕。

這裡就是京里人常叫做十王府的的方,而張越心裡卻還記得另外一個聞名遐邇的名字王府井口朱林遷都之後,金魚衚衕校尉營和安定門大街中間的這塊地方由工部敕建了一座座規制宏大的公館,專供親藩進京朝見時住。然而,建成之後,除卻漢王趙王進京奔喪,周王進京。蜀王世子代父親進京朝見,大多數公館平日裡都是空關着。朱寧原本住的周王公館也在這裡,如今張太后讓她另挑地方住,她卻不願讓人挑理,在金魚衚衕盡頭處挑了座宅邸,一來離東安門車程只有一刻鐘。二來也堵上了御史的嘴,於是張太后更喜她明理知趣。

張越回京之後還是頭一次到這裡來。從西角門騎馬進去,繞過一道蓮花照壁,沿百道進去一射之地,便是二門。下馬進了二門,景象便和裡間絕不相同,沿抄手遊廊都是一個,個站得筆直的錦衣衛,內中雖偶有僕役進退,卻是連一聲咳嗽都聽不見,只有輕微得幾乎分辨不出來的腳步聲,連帶着他也不知不覺放下了腳步。沿遊廊走到盡頭一處門出去,他方纔聽到了說話聲,還未及聽清楚什麼,就是一陣開朗的笑聲。

“既如此,聯便不說什麼了。聯貴爲天子,若是這丁點小事還不能遂寧姑姑的心意,豈不是成了笑話?”

朱瞻基笑過之後,眼睛一膘就瞧見那邊小門邊上王謹和張越進來了。看到王謹上來,張越卻站在原地,他便揚聲道:“元節進來,這兒是寧姑姑的地盤,你又不是外人。沒那麼多規矩!快來嚐嚐,這是寧姑姑親自做的烤年糕。”

天子既然開了口,張越便連忙上前進了那亭子,只是行了常禮。此時已是冷天,亭子四周用了風圍子,內中的炭爐上又燒着茶水,倒是不覺得冷,朱瞻基旁邊的朱寧就隻身穿一件家常的茄花紫對襟小襖,手上的金鐲子也褪下來擱在一旁的小桌上,竟是在那裡親自炮製平底鐵盤上的兩塊年糕,見着張越只是微一點頭。看到這一幕,張越不由得怔了一怔。

“寧姑姑說這還是你家夫人教她的。宮中這些糕團點心多半是蒸熱了送上,聯頭一回品嚐,倒覺得新鮮得很。聽說你到廣州不久,廣州那兒就新出了不少各式各樣的點心吃食?人人都打着張藩臺家的招牌?”

張越原本就不知道說什麼,此時就更汗顏了,見王謹已經知機地退開了去,亭中再無別人,他只得訥訥解說道:“皇上恕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臣也就這麼點愛好,但到不是喜歡那些繁複的點心吃食,只圖個樂子罷了。就如郡主這法子,起初只是爲了避免浪費,,蒸出來的掛花糕紅豆綠豆糕等等蔣了就不好吃。再上蒸籠出來之後也不對味。加些素油在鐵板上頭滾熱得炸了,亦或是用兩面鐵鍋烘烤,原本不愛吃剩食的孩子也能多吃兩塊”。此話一出,正在翻弄那塊年糕的朱寧一不留神,竟是被濺起的油星子燙了一下,縮回手把手指放在嘴裡含了含,她方纔沒好氣地說:“好啊。你家娘子倒覺得這麼吃熱鬧,咱們幾個聚會的時候拿着鐵板不是烤這個就是烤那個”卻不知道原來你是打着這節省的算盤!皇上,你看看你的好臣子,他這麼大的官這麼富的家,居然還想着不浪費,你家那麼多人,兩三籠桂花糕出來難道還會吃不完?”

朱瞻基原本只是莞爾,見張越啞然,他頓時放聲大笑了起來。等到看見朱寧旁邊那左一件右一件的各式用具,他又不禁搖了搖頭:“不在大夥的眼皮子底下,你就敢不務正業了,以後可得好好給你壓壓擔子。省得你就知道讓鐵匠鑄造了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飽口舌之慾!好了。吃完年糕聯還有事對你說,先讓你填填肚子。

張越偷眼膘了膘炭火上那直冒香氣的年糕,這才訕訕地問:“皇上怎的知道臣沒吃飽?”

“聯成日裡就是吃尚膳監的那些溫火膳,再好的東西上來也就冷了。還會不知道光祿寺幾十桌賜宴什麼光景?更何況你剛剛還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必定是隻用了兩口就裝樣子了!”

這些話往日也就是心知肚明,斷然不會對人言,但此時朱瞻基自然而然就說了出來,別說張越訝然。就連朱寧也是吃了一驚。既然被揭穿了。張越就老老實實地承認只吃了幾塊蜜錢果品,用了一杯酒和小半個,慢頭,當朱寧把東西送上來的時候,他三下五除二就消滅了那塊年糕,又謝了朱寧一聲,緊跟着就隨朱瞻基出了亭子。

“聯本來是想趁着秋高馬肥的時候巡邊,但那會兒正值立太子之前。事情繁雜,再加上之前又鬧了那麼一出,所以脫不開身,也就只有趁着現在。好在此次隨軍的人不多。人各一身新拌襖,輻重糧草也準備足了,應當沒什麼好擔心。阿魯臺先頭和兀良哈合謀卻敗在太宗皇帝手上,諒他們也不敢再玩花樣。聯擔心的是京裡,所以太后說讓你留下,聯就答應了。”

見張越點點頭,臉色很平穩。朱瞻基忍不住頓了一頓,這才說道:“六部奏摺呈送內閣之後,都會統一轉行在。你要是有別的急務要報。聯給你特旨,用賜的那枚銀章封口,由錦衣衛緊急呈遞。憑着那銀章,你若有事也可以求見太后!至於其他,你人面熟,就不用聯囑咐你了吧?。

第24章 避難的都是難兄難弟第744章 釜底抽薪第602章 得良才美玉,得佳婿成雙,得知己不易第296章 奉旨寫札記,夫妻共參詳第295章 皇太孫的煩惱第537章 如火一般的激情第460章 信得過誰第376章 紛亂第196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582章 舊地重遊憶往昔,大相國寺聽紛爭第41章 物極必反,水滿則溢第142章 三喜臨門第519章 不遇伯樂,空有凌雲志也是枉然第385章 何苦來由第692章 血濺宮廷,君子之道第662章 仗義?公義!第658章 火中取栗第361章 家事國事,無一省心第549章 萬劫不復,黑雲重重第866章 又進神機營第471章 變臉和赴宴第378章 又聞喪報第563章 何謂盟友,何謂親友第831章 夜溫情,朝警醒第545章 老牛舐犢,執手託付第207章 第一個投靠的人,虎口奪食本色顯第503章 大戲的開場第508章 再忍下去血都冷了第15章 茶聯第796章 “妄言”國本,上門堵截第215章 能溫飽則不亂第924章 平生有幸第209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593章 射柳之戲,兵事之旨第196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209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317章 見獵心喜,金蟬脫殼第418章 從容對暴怒第733章 亂紛紛第875章 京師無大事第234章 做人就得認命?第546章 勳貴較藝,文臣鬥心第178章 想溜之大吉?做夢!第409章 銳意第65章 訓弟第264章 立場第767章 尊長苦心第864章 真正的緣由第210章 要使人滅亡,先使人瘋狂第677章 英雄和姦雄的剋星第459章 時不我與,時不我予第422章 大雨中的午門激辯明朝的武官面面觀轉第225章 人心昭昭(上)第593章 射柳之戲,兵事之旨第91章 兄弟各有途第289章 準翁婿的再見第660章 傷心人別有懷抱(下)第504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274章 蜜桃天上來,偏心幾何多第851章 心疾第494章 必雪,必報,必還第878章 宗藩際會第50章 落井下石,京城來書第88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06章 婚事不外乎利益第578章 府軍前衛第448章 父一而已,夫亦一而已第887章 母子交心,譁然巨波第128章 世間自有緣份在第44章 粗中有細的二伯父第846章 煞星到第780章 東風壓西風,西風不願鬆第439章 長策,挑唆第396章 這時候知道怕已經晚了第419章 皇太孫義託小郡主第304章 郡主傳訊息第184章 仇人相見不相識第107章 父子重逢日,又見舊友來第644章 父子君臣第300章 重立族學,意在將來第326章 驚變第768章 彈壓,算計,劫餘第306章 重壓之下,胸有成竹第647章 連環好手,早謀去路第714章 拿個正着第44章 粗中有細的二伯父第266章 朋友,兄弟,嫡庶第893章 兄弟厚望第329章 上陣父子兵第923章 衣錦還鄉第336章 別有用心第251章 長壽麪,驚險來第465章 臨行第248章 真正的驚雷第342章 危在旦夕?第774章 故人相見,黃昏驚魂第165章 有眼不識縣太爺第99章 攔駕和擋駕第79章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第24章 避難的都是難兄難弟第744章 釜底抽薪第602章 得良才美玉,得佳婿成雙,得知己不易第296章 奉旨寫札記,夫妻共參詳第295章 皇太孫的煩惱第537章 如火一般的激情第460章 信得過誰第376章 紛亂第196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582章 舊地重遊憶往昔,大相國寺聽紛爭第41章 物極必反,水滿則溢第142章 三喜臨門第519章 不遇伯樂,空有凌雲志也是枉然第385章 何苦來由第692章 血濺宮廷,君子之道第662章 仗義?公義!第658章 火中取栗第361章 家事國事,無一省心第549章 萬劫不復,黑雲重重第866章 又進神機營第471章 變臉和赴宴第378章 又聞喪報第563章 何謂盟友,何謂親友第831章 夜溫情,朝警醒第545章 老牛舐犢,執手託付第207章 第一個投靠的人,虎口奪食本色顯第503章 大戲的開場第508章 再忍下去血都冷了第15章 茶聯第796章 “妄言”國本,上門堵截第215章 能溫飽則不亂第924章 平生有幸第209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593章 射柳之戲,兵事之旨第196章 語不驚人死不休第209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317章 見獵心喜,金蟬脫殼第418章 從容對暴怒第733章 亂紛紛第875章 京師無大事第234章 做人就得認命?第546章 勳貴較藝,文臣鬥心第178章 想溜之大吉?做夢!第409章 銳意第65章 訓弟第264章 立場第767章 尊長苦心第864章 真正的緣由第210章 要使人滅亡,先使人瘋狂第677章 英雄和姦雄的剋星第459章 時不我與,時不我予第422章 大雨中的午門激辯明朝的武官面面觀轉第225章 人心昭昭(上)第593章 射柳之戲,兵事之旨第91章 兄弟各有途第289章 準翁婿的再見第660章 傷心人別有懷抱(下)第504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第274章 蜜桃天上來,偏心幾何多第851章 心疾第494章 必雪,必報,必還第878章 宗藩際會第50章 落井下石,京城來書第885章 得來全不費工夫第106章 婚事不外乎利益第578章 府軍前衛第448章 父一而已,夫亦一而已第887章 母子交心,譁然巨波第128章 世間自有緣份在第44章 粗中有細的二伯父第846章 煞星到第780章 東風壓西風,西風不願鬆第439章 長策,挑唆第396章 這時候知道怕已經晚了第419章 皇太孫義託小郡主第304章 郡主傳訊息第184章 仇人相見不相識第107章 父子重逢日,又見舊友來第644章 父子君臣第300章 重立族學,意在將來第326章 驚變第768章 彈壓,算計,劫餘第306章 重壓之下,胸有成竹第647章 連環好手,早謀去路第714章 拿個正着第44章 粗中有細的二伯父第266章 朋友,兄弟,嫡庶第893章 兄弟厚望第329章 上陣父子兵第923章 衣錦還鄉第336章 別有用心第251章 長壽麪,驚險來第465章 臨行第248章 真正的驚雷第342章 危在旦夕?第774章 故人相見,黃昏驚魂第165章 有眼不識縣太爺第99章 攔駕和擋駕第79章 一家人不說兩家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