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豬若安好,便是晴天

隨着江右省和岷省發病的生豬相繼被處理後,局勢表面上得到了控制。

因爲是局部地區爆發,而且對疫情認識不足,在全國養豬界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恐慌——相對於隱性的豬瘟,持續低迷的肉價纔是令養殖戶頭疼的問題。

但有識之士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這波豬瘟不太尋常,醫療防疫的壓力隱隱提升,生豬養殖業內有一種風雨欲來的壓迫感。

譬如高盛,其投資的生豬產業鏈下游的屠宰加工企業還好,無論豬肉行情怎麼變,運營都相對穩定;但與上游養殖企業嘉穀農牧的對賭,就出現了極大的變數。

就像胡志立擔憂的那樣,這可能只是一個開始。

大規模生豬疫情的爆發,對高盛而言,有好有壞。

如果真的出現大規模爆發的情況,豬肉價無疑會應聲而漲,“豬在天上飛”,而且可以預估上漲的幅度不會小。這樣一來,嘉穀農牧完成對賭指標的可能性大增。

當然,除此之外,也會出現另一種情況——嘉穀農牧的養豬場也感染了豬瘟。

雖然嘉穀農牧的養豬場在這一波突如其來的豬瘟中安然無恙,但花無百日紅,相信即使是嘉穀農牧,也不敢保證在下一波豬瘟中能有同樣的表現。

養殖業就是這樣。可能一兩年的嘔心瀝血,一場疫情來襲,就連根毛都不剩了——這種情況下高盛甚至可以提前宣佈嘉穀農牧養豬場的股份到手了。

局勢因爲一場看似不太嚴重的疫情變得撲朔迷離,輸贏與否很大程度上是要看各自的運氣了。

同理,高盛的壓力有,嘉穀農牧的壓力更大。

這是嘉穀農牧第一次近距離直面疫情,雖然倖免於難,還順手賺了一波快錢,但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一波防疫壓力,以至於嘉穀農牧養豬場下一步的擴張計劃都起了波瀾。

“我覺得,嘉穀農牧養豬場‘大幹快上’的計劃還得好好斟酌斟酌。”在討論養豬場未來兩年發展路線的會議上,李東亮略顯猶豫地說道。

按照原本的計劃,嘉穀農牧在融資後,將規劃建設一個年出欄生豬百萬頭的單體養豬場,這必將是國內最大的單體養豬場,沒有之一。

這個養豬場建成後,嘉穀農牧的養豬規模將直接翻倍。李東亮在計劃出臺之初還覺得興奮不已,但親身經歷過這波豬瘟後,他的想法發生了一些改變。

身在養豬業,方知養豬苦。都說養豬門檻低,進了這圈子的人只能無奈一笑。進入養豬業,不是隨便“擇一方地,建一個豬舍,進幾十頭豬”就可以安心把豬養大等着收錢了。

在這場豬瘟中,李東亮看過太多的悲劇:養得肥肥的豬,想着明天或過幾天就可以變成付出的回報,卻不想一場豬病,就讓自己“竹籃打水一場空”。這種感受,不是養豬人,怎懂其中味?

嘉穀農牧的養豬場是幸運地躲過了一劫,但無論是集團還是實驗室的分析,這波豬瘟都不是一般的豬病,雖然來去匆匆,但因爲沒有適用的疫苗,後續傳播爆發的風險極大。

非常時期,一切必須謹慎。

李東亮坦言自己的擔憂:“我覺得可以適當地降低養豬場的養殖規模。單體百萬頭規模的大型養殖場,在養殖風險的分散上確實存在着較大的劣勢。”

但是也有人不贊同改變原計劃。

王昱業就皺眉道:“別忘了我們跟高盛還有對賭,時間拖得越久,對我們越不利。何況,我們嘉穀包括牧場和禽畜養殖場在內的養殖場,一直以來在疫病防治方面都做得極爲出色,從來沒有在這方面出現過問題。”

將單體百萬頭規模的大型養殖場,改爲單體十萬頭或數十萬頭的養殖場,不單單是數量上的劃分,還要考慮到選址的分佈、飼料原料的採購安排、銷售市場的規劃等等,還有管理協調上增加的難度……這對於要爭分奪秒謀發展的嘉穀農牧來說,不啻於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

王昱業要從整體上考慮,不管怎麼說,他都不願意讓嘉穀農牧養豬場的股份落入高盛之手,所以按照規劃完成發展目標,是贏下對賭的基礎。

但李東亮搖頭說道:“上百萬頭的養殖規模,不比十多萬頭的養殖規模,風險將成倍地增加。”

“舉個簡單例子,由於單一豬場養殖規模大,生豬對外銷售頻繁,每月甚至每週都需要對外銷售生豬,人員車輛來往密集,感染疫情的風險反而更高。一個年出欄100萬頭的養殖場,假設平均出欄,每輛運豬車能夠容納150頭生豬,則其每週僅生豬銷售就需要130輛次的車輛往來。而運豬車由於頻繁與外界接觸,正是最重要的病毒攜帶羣。”

“更爲重要的是,一旦出現防控漏洞,不論是疫情感染下對疫點的撲殺,還是疑似疫情下的清廠式出欄,都將對養殖場造成重大損失。到那時,一切都晚了。”

“……”

齊政托腮聽着兩人的爭議,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他理解李東亮的心情,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豬若安好,便是晴天”。

說到底還是嘉穀農牧的發展時間太短了,沒有經歷過什麼嚴重的重大疫病,因此對於疫情防控的經驗欠缺,也缺少直面疫情的感受。

雖然疫情爆發的第一時間,李東亮迅速將豬場的防範措施加強。豬場大門前,設有消毒池,內含氫氧化鈉,定期更換,用於車輛進入時輪胎的消毒。豬場內,工作人員被要求減少外出,一日三餐由外面做好後送入,每人各司其職,不準串舍。

即使如此,面對着後面可能更嚴重的疫情,李東亮還是憂心忡忡。

雖然不論是從瘟病的傳播路徑還是從防控體系的建設能力上看,相較於散養戶,大型養殖集團更具備防控優勢。但優勢能不能轉化爲實際效果,還要取決於企業自身的執行及管理能力。

李東亮對十多萬頭的養殖規模管理有把握,但是面對上百萬頭的規模,在這種形勢下,就有些麻爪了。

“同時,對於提高豬羣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我認識一個人,在運用中草藥預防禽畜疫病上面深耕了十多年,可能對我們的養殖場有幫助。”

……

第339章 “搗亂”的不速之客第93章 我們嘉穀,很有錢(求收藏!)第410章 讓觀望者奮起(2/3)第271章 大豐收(上)第21章 該收穫了(下)第687章 更多的人來了(2/2)第508章 鉅額營收,巨頭前行第28章 出油!出油!(上)第512章 與雜交水稻之父的初見(2/2)第178章 老“參把頭”(3/3)第679章 當有人負重前行(2/2)第478章 驚天報價(1/2)第127章 西北啤酒花(3/3)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528章 試水的嘉穀海鮮(1/2)第259章 風口上的豬第305章 開年雪災來襲(2/3)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654章 騙經費嗎?第533章 年輕人的世界第253章 中草藥養豬第492章 未來是我們的第733章 風暴之始?(2/2)第467章 奠基的年份(1/2)第502章 不會是騙子吧第641章 快來中國暢飲吧(3/3)第399章 紛至沓來的礦業大佬(2/3)第619章 一“豆”成名(1)第587章 從農家子到跨國經營新星(4000字)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130章 慘淡的國內大麥種植(3/3)第124章 每天扔掉一座金礦(3/3)第7章 坦白第549章 正義不會缺席(2/2)第412章 希望嘉穀試一試(1/5)第489章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二合一)第216章 最後一千米的盤剝第431章 可怕的堅持(2/2)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407章 王者誕生,行業洗牌(1/2)第183章 人蔘雙雄聯盟(3/4)第382章 求教養豬的互聯網大佬(3/3)第299章 快到碗裡來(補更1/14)第680章 銀行的態度(1/2)第178章 老“參把頭”(3/3)第270章 向廢棄礦區要牧場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205章 有錢和沒錢第252章 豬若安好,便是晴天第472章 那是進口陽光、土地和水(1/2)第475章 啤酒之王的利劍(2/2)第131章 最“高貴”的糧食(1/3 求訂閱)第269章 又一家掉坑裡的外資第240章 比不上嗎第708章 散發着金光的合作社(1/2)第58章 情懷(求收藏!)第88章 欣欣向榮(求收藏!)第393章 走出國門,國際品質(3/4)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580章 一路平推(4200字)第589章 嘉穀的“錦衣衛”第83章 火爆(中)(求收藏)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73章 食材供應鏈(求收藏!)第720章 國產小麥的契合(下)第106章 不甘的外資(4/10)第414章 待我開大招(3/5)第426章 和嘉穀做生意(3/3)第256章 人禍怪天災第735章 絕不姑息(2/2)第425章 貢獻長壽的“果籃子”(2/3)第362章 一份大聘禮(3/3)第54章 分紅與過年(求收藏!)第80章 合作愉快第723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2)第665章 能源林計劃第128章 我懂(1/3)第277章 唯有涅槃,方得新生第204章 今夏,酸甜霸道第129章 河西走廊的農業(2/3)第709章 想當年有個機會(2/2)第607章 針對嘉穀的貿易壁壘(1/2)第703章 老東家的愛第673章 “鐵桿莊稼”(2/2)第540章 可以但沒必要(1/2)第273章 遠東的掠食者們第126章 逆勢而行(2/3)第184章 狼來了(4/4)第334章 真·瀚海明珠(3/4)第58章 情懷第37章 縱論(中)第348章 挺近澳大利亞(3/4)第583章 推心置腹(1/2)第157章 靈陣先行,技術跟上(3/3)第621章 一“豆”成名(3)第542章 誰是大爺(1/3)第62章 交通瓶頸第583章 推心置腹(1/2)第472章 那是進口陽光、土地和水(1/2)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
第339章 “搗亂”的不速之客第93章 我們嘉穀,很有錢(求收藏!)第410章 讓觀望者奮起(2/3)第271章 大豐收(上)第21章 該收穫了(下)第687章 更多的人來了(2/2)第508章 鉅額營收,巨頭前行第28章 出油!出油!(上)第512章 與雜交水稻之父的初見(2/2)第178章 老“參把頭”(3/3)第679章 當有人負重前行(2/2)第478章 驚天報價(1/2)第127章 西北啤酒花(3/3)第378章 謀劃萬億牛肉市場(3/4)第528章 試水的嘉穀海鮮(1/2)第259章 風口上的豬第305章 開年雪災來襲(2/3)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654章 騙經費嗎?第533章 年輕人的世界第253章 中草藥養豬第492章 未來是我們的第733章 風暴之始?(2/2)第467章 奠基的年份(1/2)第502章 不會是騙子吧第641章 快來中國暢飲吧(3/3)第399章 紛至沓來的礦業大佬(2/3)第619章 一“豆”成名(1)第587章 從農家子到跨國經營新星(4000字)第68章 技術手段(求收藏!)第130章 慘淡的國內大麥種植(3/3)第124章 每天扔掉一座金礦(3/3)第7章 坦白第549章 正義不會缺席(2/2)第412章 希望嘉穀試一試(1/5)第489章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二合一)第216章 最後一千米的盤剝第431章 可怕的堅持(2/2)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407章 王者誕生,行業洗牌(1/2)第183章 人蔘雙雄聯盟(3/4)第382章 求教養豬的互聯網大佬(3/3)第299章 快到碗裡來(補更1/14)第680章 銀行的態度(1/2)第178章 老“參把頭”(3/3)第270章 向廢棄礦區要牧場第707章 小麥大圈地之始(二合一)第205章 有錢和沒錢第252章 豬若安好,便是晴天第472章 那是進口陽光、土地和水(1/2)第475章 啤酒之王的利劍(2/2)第131章 最“高貴”的糧食(1/3 求訂閱)第269章 又一家掉坑裡的外資第240章 比不上嗎第708章 散發着金光的合作社(1/2)第58章 情懷(求收藏!)第88章 欣欣向榮(求收藏!)第393章 走出國門,國際品質(3/4)第56章 要強大(求收藏)第580章 一路平推(4200字)第589章 嘉穀的“錦衣衛”第83章 火爆(中)(求收藏)第367章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5/5)第73章 食材供應鏈(求收藏!)第720章 國產小麥的契合(下)第106章 不甘的外資(4/10)第414章 待我開大招(3/5)第426章 和嘉穀做生意(3/3)第256章 人禍怪天災第735章 絕不姑息(2/2)第425章 貢獻長壽的“果籃子”(2/3)第362章 一份大聘禮(3/3)第54章 分紅與過年(求收藏!)第80章 合作愉快第723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2)第665章 能源林計劃第128章 我懂(1/3)第277章 唯有涅槃,方得新生第204章 今夏,酸甜霸道第129章 河西走廊的農業(2/3)第709章 想當年有個機會(2/2)第607章 針對嘉穀的貿易壁壘(1/2)第703章 老東家的愛第673章 “鐵桿莊稼”(2/2)第540章 可以但沒必要(1/2)第273章 遠東的掠食者們第126章 逆勢而行(2/3)第184章 狼來了(4/4)第334章 真·瀚海明珠(3/4)第58章 情懷第37章 縱論(中)第348章 挺近澳大利亞(3/4)第583章 推心置腹(1/2)第157章 靈陣先行,技術跟上(3/3)第621章 一“豆”成名(3)第542章 誰是大爺(1/3)第62章 交通瓶頸第583章 推心置腹(1/2)第472章 那是進口陽光、土地和水(1/2)第722章 大時代下的農民選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