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三十章 主將人選

隨着楚王的目光從殿中羣臣身上一一掃過,羣臣心中皆是一動。

兩萬專門用來守衛壽郢的軍隊統領,這絕對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

兩萬大軍,這數量已經不少,而且專門用來守衛壽郢,非大王信任的大將不可。否則,一旦國家有事,大軍全都出徵在外,而國中就只有壽郢的這兩萬守軍···

而這樣一個倍受大王信任的將領,一旦調任爲將,或者要進行升遷,那就一定會是一路大軍的主將,或者是朝中左右司馬。

如此,只要成了這兩萬大軍的統領,就是一塊最重要的跳板,未來出將入相完全不是夢。

一時間,羣臣前列的朝中重臣全都心中一熱,然後開始思考起可以做這支大軍統領的人選。

而羣臣中後側的大臣,則紛紛將目光投向前方的重臣,只等重臣心中一動,然後他們就立即進行響應。

就在楚王的目光還在注視着羣臣,似乎還在疑惑間。

此時,令尹昭雎主動推薦道:“大王,前陳城守昭應之子昭先,心在大王,意在報國,熟讀兵書,通曉戰事。之前平叛之戰,昭先領兵率先攻入叛軍左翼,有功。

是故,臣以爲將軍昭先可當此重任。”

“昭先!”熊槐點了點頭。

前陳城守昭應在六國伐楚之時,面對陳城失守的現實,主動承擔起爲大軍撤離斷後的任務,拼死阻擊各國聯軍,最後在陳城被聯軍亂刀砍死。

以昭應的功績加上昭先之前立的功勳,以及令尹昭雎的舉薦,讓昭先擔任守軍主將,的確也合適。

只是···

這兩萬大軍的主將,熊槐心中早已有了人選。

是故,熊槐聽昭雎說完,只是微微頷首,卻沒有答應下來。

此時,與昭雎交好的大臣見大王並沒有立即答應下來,而是略有遲疑。

見此,數個大臣立即開口道:

“大王,令尹所言極是,臣亦以爲將軍昭先可以爲將。”

“將軍昭先熟知兵事,忠於大王,可以爲將。”

“臣附議!”

“···”

此時,司馬景缺見羣臣鼓動,而楚王還在猶豫,便立即直起腰來。

殿中還在推舉昭先的大臣一看司馬景缺動作,只是略一遲疑,便停止了議論。

司馬的面子,他們還是要給的。

此時,景缺開口道:“大王,先令尹景鯉之孫,麥君世子景楓,忠於君王,通曉兵事,之前平定叛逆有功,臣願舉薦將軍景楓爲將。”

景缺話音一落,不願失去這個至關重要位置的屈原,跟着開口道:“大王,將軍屈恢奪取壽春城有功,且屈恢在江淮遊歷多年,熟知江淮之事,是以臣願舉屈恢爲將。”

“大王,臣以爲將軍景楓···”

“大王,將軍屈恢···”

一時間,大殿中頓時充斥着鼓吹這三人的聲音。

此時,江淮貴族見昭景屈三族已經丟下顏面,開始內舉不避親,紛紛推薦各自的族人。衆人見此,心中不禁一急。

之前楚國都城在江漢之時,朝中重臣本來就多是江漢貴族,而不久前江淮之亂,已經導致江淮貴族實力大損,現在,若是這支由江淮子弟組成的軍隊,也交給江漢貴族來統領。

這無疑是對江淮貴族的沉重打擊。

而且,不久前鄭袖之死,江漢貴族已經打落了江淮貴族的顏面,若是這次守軍主將也拱手讓人,那江淮貴族的底子也丟了。底子面子全都丟了,那以後江淮貴族還怎麼與江漢的貴族競爭?

想到這,江淮貴族紛紛相互觀望,以目示人。

幾個呼吸之後,前方的幾個江淮貴族瞬間達成協議。

接着,上將軍昭浪起身道:“大王,之前鍾離君面對叛逆的十五萬大軍,寧死不降,死守鍾離,血戰一月,這才保住鍾離,截斷壽縣叛軍與淮陰叛軍的聯繫。

是故,臣以爲鍾離君一心報效大王,有功於國,可以爲將。”

昭浪話音一落,逯軍等江淮貴族立即響應道:“大王,臣等以爲鍾離君老成持重,可以爲將。”

隨着江淮貴族開口,舉薦鍾離君的聲音立即壓倒了舉薦昭先、景楓、屈恢三人的聲音。

此時,熊槐見江漢貴族雖然人多勢衆,但卻因爲同時舉薦三人,力量三分緣故,而被只舉薦一人的江淮貴族壓倒。

見此,熊槐心中十分舒坦,遷都壽郢已經初見成效了。

之前,熊槐雖然借五國大破楚軍之機,以楚國存亡危機爲藉口,用輸糧賜爵的名義,大量引進無法繼承爵位的貴族子弟以及國中大商人、大豪強階層,以對抗現在的貴族。

但是,這些人進入楚國朝政後,卻因爲功勳太少,地位太低,而難以立即對現在楚國上層發起衝擊。

畢竟,這些新貴族中,發展最好的屈署嫡次子屈恢,現在也只是一個普通朝中將軍而已。

而遷都則不一樣,都城一從郢都遷到壽郢,江淮的封君大量被徵召入朝,便立即對原本楚國朝政發起了猛烈的衝擊。

就比如現在,江淮貴族舉薦的鐘離君就壓到了昭景屈的族人。

在以前,這種情況簡直難以想象。

想着,熊槐又擡眼向羣臣前列的太子橫看了一眼,搖了搖頭,在心中默嘆道:“可惜,這一次寡人的目標並不是用江淮貴族打擊江漢貴族貴族,否則,這次的守軍主將,那就是鍾離君了。

但,這次拋出的主將人選,這其實是廢太子的第二步。”

想着,熊槐又等了一會兒,等江漢江淮兩幫貴族吵得不可開交後,這才準備親自下場。

“咳咳~~”

羣臣正爭得白熱化間,突見楚王輕咳,所有爭吵的大臣立即噤聲,然後正襟危坐,向楚王拱手道:“大王,臣等失儀!”

“無妨。”熊槐笑了笑,毫不在意的安撫道:“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諸卿爲國事爭論,此乃寡人之福啊。”

笑着,熊槐轉頭看向太子橫道:“太子,寡人多日不曾理事,對於羣臣舉薦的人選,實在難以決斷。

太子你監國數月,熟悉朝政,不知太子可有合適的人選?”

太子橫一怔。

他沒想到父王會在主將的人選上詢問他。

本來,他今天是有其他要事要奏的,也沒打算參與這事。但是,既然父王現在開口詢問,那···

那就是父王對他的考驗。

此時,太子橫想起數月前父王教導:

身爲太子,身爲儲君,身爲未來的楚王,對錯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又自己的決斷,不被羣臣所惑。

想着,太子橫看了看令尹昭雎等人。

若是以前,他可能會附和令尹昭雎,但是,現在,對於這支守衛壽郢,直接關乎朝廷甚至他自己這個太子,乃至直接關乎父王安危的關鍵職位。

他也動心了,他也想要。

想着,太子橫沉吟一下,拱手道:“父王,兒臣以爲州侯老成持重,可以爲將。”

此言一出,殿中之人皆驚。

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一千兩百九十四章 千金之魚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議第一千零三十章 正當其時第七百一十三章 子牛子鼠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第六百三十二章 禍不單行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二百九十六章 結盟第七百六十一章 城守府外第二百六十一章 好大一個坑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劍的問題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 下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四百零九章 邀戰第四十五章 楚宮反應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大將軍趙雍第一千兩百零八章 亦爲圖存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一百八十四章 莊辛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議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盟成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戰七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六百七十五章 石磨第八百五十七章 齊王崩中第九百三十六章 貌合神離第一百五十九章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五百四十一章 惡戰第四百七十八章 張儀猝死第五百三十九章 決戰 四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問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三百一十八章 遲疑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八百一十六章 吳城暗流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九百四十三章 交個朋友第二十六章 寡人有疾第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父子對持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詔令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七十七章 越國使者第四百四十章 軍情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爭 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五百四十一章 惡戰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齊國伐宋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初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九百一十一章 主少國疑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九百三十五章 軍議第四百零八章 開始第六百五十章 連環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親衛第五百九十章 轉封 中第六百四十九章 抉擇第六百一十三章 謠言第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屈原到齊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國慘敗第一百八十四章 莊辛第二百九十章 遊說第三百零八章 連秦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問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二百二十四章 訪齊聯越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搶劫第五百五十章 烹殺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軍來援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二百三十二章 造坡第七百五十六章 閉營不出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登上神壇第七十一章 秦國服軟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歸來第四百零二章 建言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趙叛齊
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一千兩百九十四章 千金之魚第三百七十一章 初議第一千零三十章 正當其時第七百一十三章 子牛子鼠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第六百三十二章 禍不單行第四百二十二章 前夜第二百九十六章 結盟第七百六十一章 城守府外第二百六十一章 好大一個坑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劍的問題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 下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第一千兩百五十三章 示警鄢陵第四百零九章 邀戰第四十五章 楚宮反應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大將軍趙雍第一千兩百零八章 亦爲圖存第三百五十章 暴漲第四百五十八章 宣戰魏國第一百八十四章 莊辛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議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盟成第七百七十九章 上庸之戰七第三百七十八章 城中第六百七十五章 石磨第八百五十七章 齊王崩中第九百三十六章 貌合神離第一百五十九章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五百四十一章 惡戰第四百七十八章 張儀猝死第五百三十九章 決戰 四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宋王之憂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問第五百零一章 楚越會盟第三百一十八章 遲疑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八百一十六章 吳城暗流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九百四十三章 交個朋友第二十六章 寡人有疾第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父子對持第六百七十三章 丹水夜語第七百一十二章 三道詔令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七十七章 越國使者第四百四十章 軍情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六百零一章 鼓舞第八章 今時往日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爭 上第四百三十八章 瓜分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四百八十五章 相邀伐齊第五百四十一章 惡戰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一百六十三章 襄成君案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齊國伐宋第九百七十章 啞口第七百五十章 上庸內外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初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劍指江淮第九百一十一章 主少國疑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九百三十五章 軍議第四百零八章 開始第六百五十章 連環第一百零七章 楚王親衛第五百九十章 轉封 中第六百四十九章 抉擇第六百一十三章 謠言第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屈原到齊第二百一十五章 趙國慘敗第一百八十四章 莊辛第二百九十章 遊說第三百零八章 連秦第五十四章 杖刑之問第九百七十七章 責罰第二百二十四章 訪齊聯越第一百四十二章 貌似搶劫第五百五十章 烹殺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軍來援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二百三十二章 造坡第七百五十六章 閉營不出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登上神壇第七十一章 秦國服軟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歸來第四百零二章 建言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一千三百三十章 燕趙叛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