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0章 登州和萊州

去年九月份的時候,蘇天成曾經到登州和萊州,那個時候,這裡給他的印象就是人間地獄,就在蘇天成離開登州和萊州的時候,這裡也還在建設的過程中,不管走到什麼地方,戰鬥的痕跡都是存在的。

接近半年的時間過去了,蘇天成再次來到登州的時候,他差點以爲自己走錯了地方。

距離登州府城還有十來裡地的時候,氣氛就完全不同了,官道上面,可以看見很多的老百姓,都是匆匆趕往府城的,這些老百姓的神情是怡然的,很少看見愁苦,趕往府城去,肯定是要做什麼事情的,登州府城的建設尚未完成,還有很多需要繼續建設的地方,春節過去了,估計這些老百姓,都是趕去做事情的,馬上就是春耕時節了,這期間空閒的時間不多,能夠掙到一些銀子,總歸是不錯的。

登州府城和以前的完全不一樣了,擴建之後的登州府城,距離蓬萊城僅僅相隔不足三裡地,實際上,蓬萊城池,已經融合爲登州府城的一部分了,這也是符合蘇天成的想法的,水師駐紮在蓬萊城池,這裡將成爲他組建和訓練水師的重要據點。

登州府城,分爲了內城和外城兩個部分了,內城也就是原來的登州府城,修建了城牆,高度兩米左右,還沒有徹底完工,一些人依舊在不斷的進行修繕,外城的面積,超過了內城,內城和外城的街道,都是整齊劃一的,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爲了四條主要的街道,在四條大街的基礎上。修建了其他的街道。

城內的人很多,算得上是熙熙攘攘了。

督師府修建在以前登州府城的位置,登州府衙,修建在距離督師府五百米左右的南面,這是鄧輝的主意,鄧輝認爲。登州府城之內,風水最好的地方,就是府衙所在地了,這裡必須修建督師府,府衙搬到旁邊去。

督師府的格局,與寧遠的幾乎一樣,唯一不同的是,面積大一些了,特別是後院。建設的特別的精緻,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栽種了不少的花草樹木,進去之後,給人的感覺是很好的,後院是獨立的,也就是供蘇天成和家人居住的地方,中院修建了不少的廂房。這些都是供督師府官吏住宿的,前院主要是辦公地點。

一路上。鄧輝都在介紹登州府重建的情況。

春節之前,大量的人員開始遷入到登州和萊州,這些人主要分爲三類。

一類是江寧營將士家人的親戚,以前他們就是跟隨的,因爲江寧營將士不一般的待遇,能夠養活家人。也能夠幫助他們找到事情做,加之他們對江寧營,有着充足的信心,在江寧營將士的家人搬遷到登州和萊州之後,也跟隨過來了。令蘇天成感覺到意外的是,很多白桿兵的家人,也跟隨到登州和萊州了。

第二類是商賈,不少的商賈,索性將全家都搬遷到登州和萊州了,商人逐利,到了登州和萊州,不僅僅可以做生意,還能夠得到部分的土地,這是他們求之不得的,再說了,做生意的商賈,非常清楚,跟隨江寧營是能夠賺銀子的,江寧營駐紮的地方,意味着治安情況良好,意味着生意興隆。

第三類是從河南、陝西以及四川等地過來的百姓,這些百姓,以前都與江寧營有一些的交集,得知了消息之後,舉家攜口來到了登州和萊州。

截止正月末,登州和萊州統計的人口超過了百萬人,其中登州六十餘萬,萊州四十餘萬,這個人口的數目,遠遠超過了以前的規模,接近了全盛時期的人口情況。

春節期間,登州和萊州的各級官府,包括所有的官吏,根本是沒有時間休息的,他們需要對人口登記造冊,同時需要劃分好所有的土地,按照朝廷的要求,製作出來了魚鱗冊,給來到登州和萊州的百姓,發放土地契約證書,當然,發放土地契約證書的同時,也就明確了這些人的身份,從這一刻開始,這些人就是登州和萊州府管轄的老百姓了。

這個過程很是順利,鄧輝、藍橋正以及劉崇三、柳敬亭等人,本來以爲,發放土地契約證書的過程中,說不定會有人找到官府,拿出來以前的土地契約證書,說某處的土地是自己的,可惜各級的官府都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看來多爾袞對登州和萊州的肆掠,是異常殘酷和令人髮指的,原來居住在這裡的老百姓,不管是士紳富戶,還是尋常百姓,都沒有能夠躲過後金韃子的毒手。

二月初七,藍橋正和柳敬亭趕到了登州府城。

他們彙報了萊州的情況,和登州的情況是差不多的。

鄧輝和藍橋正也說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登州和萊州的土地不多了,他們的意思,還是要留下來一部分的官田,這些官田,歸屬江寧營所有,抱着這個目的,登州和萊州的各級官府,都留下了一些比較好的耕地。

這是明朝的管理,比較好的土地,以前都是屬於衛所的,軍戶在這些土地上面耕作,收穫的糧食,用來養活衛所軍士。

鄧輝和藍橋正等人也明白,江寧營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將士全部都是招募制度,不存在所謂的軍戶了,都是老百姓,不過他們商議之後,還是覺得,有必要留下來一部分的土地,官府和江寧營都需要掌握一些的。

土地的問題,蘇天成早就考慮過的,大明內地的土地兼併,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士紳富戶手裡的銀兩,沒有地方用,唯一能夠投資的地方,就是土地,所以說,大量的土地到了士紳富戶的手裡,這就導致朝廷的收入越來越少,財富朝着士紳富戶集中,失去了土地的農民無法上繳賦稅,擁有土地的農民,負擔日益沉重,矛盾集中到一定的程度,爆發出來之後,就是王朝的覆滅,一個新的王朝誕生,經過幾百年之後,再一次進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

貧富差別是永遠存在的,這是不可能消除的,若是要違背這樣的基本規律,要求均貧富,那就是自取滅亡,社會就要亂套,政權也不可能長期維持,幾千年的歷史都是這樣,哪怕在幾百年之後,也是這樣,但有一個原則,不管貧富差距多大,賦稅必須要相對公平,富裕的人多納稅,貧窮的人少納稅甚至是不納稅,政府拿出來一部分的錢財,救濟貧困人口,社會在這樣的發展過程中,纔有可能進步的。

所以說,蘇天成不需要特別去關心土地兼併的問題,他需要做到的,是重新明確賦稅,也就是說,在登州、萊州和青州這三個地方,賦稅和朝廷的規定是完全不一樣的,特別是商貿稅,這是蘇天成關注的重點,土地上面只有那麼多的收入,不要去盤剝,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手裡有銀子了,商貿纔有可能發展起來的。

這個要求,蘇天成早就提出來了。

所以說,鄧輝和藍橋正等人,彙報了登州和萊州的建設情況之後,蘇天成就開始關心賦稅的定製情況了。

鄧輝和藍橋正拿出來的方案,是按照三十抽一的方案,具體到了很多的細節,包括對於食鹽、鐵器等專營商品的限制等等,很是詳盡,至於說農業方面的稅收,和朝廷的規定是完全一樣的,登州和萊州可以免稅五年,這五年的收入,全部都歸府州縣各級官府得到了。

蘇天成對這個方案,很是滿意,不過他提出來了幾個原則性的改變,商貿稅收,按照二十抽一的標準執行,放到幾百年之後,也就是百分之五的稅收,這是沒有什麼難題的,商賈也是能夠承受的,農業上面的稅收,按照二十五抽一的原則執行,也就是百分之四的賦稅,這比較朝廷定下的稍微高一些,老百姓也是能夠承受的。

至於說其他的方面的細節,按照這兩個原則來進行改動。

鄧輝和藍橋正等人,都是清楚的,登州和萊州,包括青州,制定的賦稅政策,與朝廷的不一樣,可以說是遠遠高於朝廷的標準,這說明了三個地方,與其餘地方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裡,一切的事情,都是蘇天成直接表態,官府按照蘇天成的要求去執行,朝廷定下的政策,還需要結合這裡的實際情況。

這個做法是非常大膽的,若是被某些心懷叵測的人知曉了,一定會大做文章的,不過在朝廷裡面,想着能夠扳倒蘇天成的官員,暫時還不存在,除非是皇上下狠心了。

鄧輝和藍橋正,當然是按照蘇天成的要求來做的,其餘的他們不會理會,他們很清楚,只要按照蘇天成說的辦,登州、萊州和青州,將會飛速的發展,若干年之後,繁華的程度,甚至可能超過南直隸的。

至於說這裡面存在的危險,蘇天成肯定考慮過了,他們不需要擔憂,也許登州、萊州和青州,若干年之後,地位也會完全不同的。(未完待續……)

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1289章 尊嚴之戰(6)第35章 蠢笨如豬第89章 聖心不可測第1185章 行動(2)第80章 劉仲基的選擇第1143章 亂作一團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588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156章 埋下禍根第358章 各人去向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984章 明確的態度第653章 預判第1060章 遼東決戰(2)第457章 巨大的震撼第248章 協調會(2)第1051章 戰役部署的調整第1067章 決戰遼東(9)第479章 流寇的態度第103章 授官風波(2)第956章 草原之殤2第1084章 廷辯(2)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438章 加快步伐第800章 明確的任務第961章 草原之殤7第313章 流年不利(1)第9章 所謂斬草除根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1159章 慘烈的內訌(2)第846章 慘敗(4)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869章 皇太極的佈置第875章 濟爾哈朗的困惑第1172章 如雷轟頂第481章 準備第965章 朝廷的態度第268章 敵情第756章 碼頭和基地第111章 舌戰孫傳庭第31章 我相信事實第872章 單獨的強調(1)第826章 應該如此第608章 盛況空前第976章 收復臺灣(1)第493章 宿命論(2)第873章 單獨的強調(2)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1184章 行動(1)第908章 皇太極的誓言(3)第1246章 生死考驗(1)第795章 曾經的一怒爲紅顏(1)第646章 夜襲(1)第726章 記住承諾第223章 誰與爭鋒(3)第1031章 面授機宜第644章 松山第1198章 利益鏈條第693章 蘇天成的態度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68章 落地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606章 血戰夔州府城(10)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896章 朱由檢的高興與擔心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384章 說情團第1300章 尊嚴之戰(19)第486章 出現變故第624章 必須穩定第1027章 無力迴天(5)第1058章 必須堅持第700章 提醒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951章 不對等的碰撞第324章 緊急軍情第957章 草原之殤3第583章 白桿兵的重新組建第569章 初步謀劃(1)第848章 穩如磐石(1)第418章 造勢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6章 老乞丐第348章 有關建議第849章 穩如磐石(2)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524章 千鈞一髮(3)第1241章 史可法的決斷(2)第1167章 迅雷(2)第166章 膽大妄爲第1207章 滄州血戰(1)第860章 壓力驟增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1257章 史無前例第582章 不能平靜第684章 都會算
第409章 以身作則第1289章 尊嚴之戰(6)第35章 蠢笨如豬第89章 聖心不可測第1185章 行動(2)第80章 劉仲基的選擇第1143章 亂作一團第373章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第588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156章 埋下禍根第358章 各人去向第557章 穩定性之重要第984章 明確的態度第653章 預判第1060章 遼東決戰(2)第457章 巨大的震撼第248章 協調會(2)第1051章 戰役部署的調整第1067章 決戰遼東(9)第479章 流寇的態度第103章 授官風波(2)第956章 草原之殤2第1084章 廷辯(2)第465章 保衛昌平第438章 加快步伐第800章 明確的任務第961章 草原之殤7第313章 流年不利(1)第9章 所謂斬草除根第1265章 對外局勢第868章 遼東的調整(2)第1159章 慘烈的內訌(2)第846章 慘敗(4)第135章 你看着辦第869章 皇太極的佈置第875章 濟爾哈朗的困惑第1172章 如雷轟頂第481章 準備第965章 朝廷的態度第268章 敵情第756章 碼頭和基地第111章 舌戰孫傳庭第31章 我相信事實第872章 單獨的強調(1)第826章 應該如此第608章 盛況空前第976章 收復臺灣(1)第493章 宿命論(2)第873章 單獨的強調(2)第1298章 尊嚴之戰(17)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1184章 行動(1)第908章 皇太極的誓言(3)第1246章 生死考驗(1)第795章 曾經的一怒爲紅顏(1)第646章 夜襲(1)第726章 記住承諾第223章 誰與爭鋒(3)第1031章 面授機宜第644章 松山第1198章 利益鏈條第693章 蘇天成的態度第853章 祖大弼的決絕(2)第68章 落地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606章 血戰夔州府城(10)第244章 專訪貧困戶第896章 朱由檢的高興與擔心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384章 說情團第1300章 尊嚴之戰(19)第486章 出現變故第624章 必須穩定第1027章 無力迴天(5)第1058章 必須堅持第700章 提醒第745章 蘇天成的分析第665章 孫承宗的要求第951章 不對等的碰撞第324章 緊急軍情第957章 草原之殤3第583章 白桿兵的重新組建第569章 初步謀劃(1)第848章 穩如磐石(1)第418章 造勢第603章 血戰夔州府城(7)第6章 老乞丐第348章 有關建議第849章 穩如磐石(2)第341章 血色殘陽(6)第524章 千鈞一髮(3)第1241章 史可法的決斷(2)第1167章 迅雷(2)第166章 膽大妄爲第1207章 滄州血戰(1)第860章 壓力驟增第959章 草原之殤5第1257章 史無前例第582章 不能平靜第684章 都會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