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背鍋者蕭瑀

作爲一個後世人,孫享福太知道科舉對於古代的影響了,好的,壞的,都有,它給了所有讀書人希望,然而,卻因爲它的鼎盛,讓這個民族丟失了很多東西。x23us.com更新最快

漢唐的武風,正是因爲科舉的盛行,讓讀書人徹底的統治了這個民族,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宋被元滅,明被清滅,讓蠻夷統治了這個本應該雄霸於世的民族,讓本應該快速的發展,進步的華夏文明,出現了短暫倒退。

根子的問題是什麼?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說白了就是利益。

讀了書,考了功名,就能做人上人,其它一切皆爲下品,那大家還不死命的專研這玩意?

在孫享福看來,並不是這些古代人所鑽研的儒家學說有多毒害人,畢竟,真正做到了儒學裡面所提倡的正確思想的人,差不多都是對古代國家有積極作用的人。

毒點就在,科舉,它只是讓會讀書的人做了人上人。

而會讀書的人,卻未必是會做事的人,而國家最需要的,卻是會做事的人。

在這個地方官能主導地方上大多數事情的時代,一個會做事的主官和一個只會讀書,不會做事的主官當政,起到的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孫享福認爲,科舉的目的既然是爲了朝廷選官,那就應該選國家需要的官。

會做事,也不能體會在腦袋裡有多少策略上,趙括這樣紙上談兵的人,要是當了政,只會誤國。

而古代讀書人的實幹能力往往都較差,因爲他們爲了讀好書,放棄了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識,五穀不分的都大有人在,你指望他們能帶領百姓,發展民生?

就像後世剛出校門的學生一樣,只學了一套理論知識,大多數人在生活上還需要父母照顧,你直接讓他當一個大公司的領導,這能行嗎?

結果基本都是搞亂了這家公司,而套用在古代,就是這些書呆子會害慘了一地的百姓。

所以,孫享福首先就要改變的就是科舉的模式,只把它當做一個讀書人獲取學政實習的入門考試,這就比較符合國家的需求了。

後世的精英社會裡,各個企業,政府部門最喜歡用什麼樣的人?

答案是在實習工作中,表現較好的大學實行生。

這些表現較好的實習生基本都已經有了勝任工作的能力,而且非常具備可調教性,適應能力強。

貞觀朝實行的首屆科舉,會對今後整個大唐國運造成影響,最好在一開始,就建立一個良好的制度,設定一個好的方向。

所以,漢朝玩脫了,導致世家門閥叢生的舉孝廉制度,隋朝玩脫了,導致世家門閥把持朝堂的假科舉制度,孫享福都不能用。

“蕭相可是覺得,只要是讀書人,就都能當好官?”

“這”

蕭語塞,這個問題其實根本無法回答,當官,和當好官,根本沒有什麼很好的界定標準。

“所以,爲了儘可能的保證朝廷能獲得更多能做事,會做事的好官,下官跟陛下商議過後,決定按照朝廷的需求取士,而且取士並非直接讓他們當官,只是給他們一個文憑,憑這個文憑,他們可以去到朝廷各個需要人手的部門學政實習。

堂部實行生,由主管的上官,以及與這個部分有事務交集的兄弟部門給這個實習生評分,地方實習生,由上一級領導,和當地被管理的百姓給這個實習生評分。

評分足夠高的,朝廷才授予官職品級,而在被授官之前,這些實習生只能夠獲得朝廷的基本生活補貼,差不多剛好能夠滿足衣食住行。

而只是考到了文憑,卻不參與實行的考生,沒有任何補貼。”

唐以後的朝代,讀書人一旦科考出位,那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秀才廩生就有足夠食用的糧食拿,舉人直接可以免全族的稅,進士,即便是不任實職,都有相當不錯的俸祿可以拿。

一道科舉的大門,瞬間讓這些讀書人晉升爲米蟲階級,這是不可取的,幹活拿錢,不幹活,沒的拿,這纔是天經地義的。

“此乃妙策也,如此一來,不管是有才無才的讀書人,便都可以下場考一考,試一試自己的學問水平,朝廷便可以根據參考規模,對於國家的人才數量摸個底。

而讓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當官,則是將那些學而不實之輩阻攔在了朝堂之外,無形之中,打破了高官顯貴世家門閥對於科舉的把持。”

馬周作爲草根階級出身的一員,對孫享福說的這些最深有體會,忍不住大聲讚道。

聽了馬周的讚歎之語,智商並不低的蕭很快就想通了所有,又道,“如此一來的話,此一條便直接刪改,讓報考者全部都可以參加考試,只是,這試卷恐怕要準備的多些,閱卷的工作量,也會巨大。”

“考卷方面的事情,蕭相無需擔憂,試卷再多,能多的過報紙?有造紙作坊和印刷作坊在,多少的試卷,孫都督都能提供,只是閱卷方面,只怕真要勞您受累了,參與閱卷的官員多了,就會不好管理,只怕到時候會有些人故意打壓寒門,提拔自己人。”馬周繼續接了蕭的話道。

世家子在朝廷的官員數量,就是他們最大的優勢,即便是你的製作設置的再完美,他們也可以通過手上的權利,給你破壞掉,一旦閱卷官裡面有幾個五姓七家的人,那麼,出自他們幾家的考生,就會全部獲得通過,而那些寒門子弟,估計連成爲實習生的資格都沒有。

對於這方面,孫享福自然也是早有應對之策,道,“這個其實也不難,到時候只要採取糊名制度,閱卷之人,便無從分辨了。

而且,咱們考卷,在很多科目裡,都是按照標準答案批改打分,策論或者解答題,採用平均分,即,每個閱卷人,都打一個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剩餘的分數,按平均值計算,考的好不好,按分數算,誰能不能通過,看分數就一目瞭然了。”

聞言,蕭一愣道,“糊名制度?也就是說,閱卷人,不知道考卷是那個考生的?”

孫享福笑着點頭道,“正是。”

馬周再度鼓掌讚道,“妙也,如此的話,就更加體現了我朝科考唯纔是舉的目的。”

蕭秒懂,也是點頭道,“如此,倒是更加公平了,正明且看看,制度上還有什麼其它需要改進的地方。”

聞言,孫享福繼續往下看去,纔看到第二條,便再度搖頭道,“蕭相,只怕您此前做的計劃,得全部推倒重來了。”

“爲何?”

孫享福指着第二條道,“您這考試的內容就有問題,雖然將考試科目分成了五十多種,但其實,除了明算,明法有一定的專業性之外,其餘是所有項科目,都是文學方面的。

朝廷此次科舉,可不是隻招文學老師,而是招各方面能夠爲朝廷所用的人才,所以,諸如詩詞,經義,文章,墨義等等等的,全部定爲一科就好,測驗他們的文字表述能力過關就行。

其餘的,明算,可以定爲一科。

明法,可以定爲一科。

甚至像醫科,工科,商科,都可以拿出來考試,獨立定爲一科。

因爲,如果一個人,在這些專業方面達到一定的水平,其實,已經可以成爲朝廷的官員了。

比如明算科,只需要掌握基礎的文字知識,有出色的計算能力,在中樞就可以進到戶部,兵部等部門任職,在地方,就可以擔任各部功曹之類的職務,因爲這些官員,其實都是幹計算,收賬,出納等等活計的,會計算,寫報告,就足夠了。

而明法科比較強的考生,就可以去刑部,大理寺,御史臺的檢察院任職。

醫科,工科,商科,也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爲國家起到作用,比如,賓王主持的渭南新城,就大量的缺乏擅長這三科的人才”

孫享福越往後面說,蕭和馬周點頭的次數就越快,主掌朝政和具體事務的他們,可比孫享福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屬下,還真的是如同孫享福所說,蕭這邊,算賬的,懂法的,就已經缺一大撥了。

至於馬周這邊,工,商,醫,方面的人才,那是缺的嗷嗷嗷叫,外行硬着頭皮去管理不懂的事情,效率和效果肯定沒有內行來管理好。

然而,當孫享福把自己的全盤計劃都說出來的時候,蕭卻是變的沉默了,一雙有些昏黃的眼珠盯着孫享福看了好久之後才道,“此次科舉,可以按照正明的想法來實行,然而,這些想法卻不能與你有任何關係,全部都是老夫設計,一力推行的,你可明白?”

聞言,孫享福卻是愣住了,難道蕭也是一個和尉遲恭一樣,愛搶別人版權創意的死臉皮?

然後,在旁邊一直聽的津津有味的馬周,卻是一臉正色的思索了幾秒之後,鄭重其事的拱手彎腰向蕭行了一禮道,“蕭相高義。”

看到馬周這樣的姿態,孫享福突然明白了什麼,趕緊拱手,端端正正的給蕭行了一個九十度鞠躬禮。

爲了大唐,這位老人家又打算付出一次了,改革,從來就不缺好方法,然而,大多數好方法,卻未必能在改革中實行,因爲,這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

孫享福將前隋形成的科舉制度改的面目全非,就會深深的觸動世家的利益,即便是準備進入蟄伏期的他們,也未必能允許,因爲,長遠看來,這會動搖他們的根本。

而蕭,選擇了挺身而出,背下這個觸怒所有世家的鍋,這樣的鍋可不是那麼好背的,至少,他這個宰相的位置,是做不成了。

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第222章 抗下一撥第579章 二進宮第335章 文化阻擊第245章 兩個瘋子的碰撞第388章 放榜的正確打開方式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714章 航海人第一章 落後的農耕社會第469章 自救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376章 科舉考題第175章 唐奉義第十八章 魚貨入長安第三十三章 望景峰上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668章 生物科學第443章 篝火露營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372 人才缺乏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397章 張公瑾出征第642章 後宮搬遷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622章 九垸縣的吏治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540章 幾點要求第384章 又是一場好宴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340章 談條件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238章 都來了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770章 大結局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341章 再向前進一步第495章 虞府拜訪第172章 被罰充軍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第462章 東邊戰事第118章 殺倭第七十一章 太上皇駕到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626章 突然就亂了第659章 上門借人第九十五章 多元化農場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384章 又是一場好宴第四十三章 拜訪虞府第421章 又上朝第257章 回紇臣服第322章 跨界一下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462章 東邊戰事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151章 臨走釣條魚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六十一章 菜美酒香第233章 善陽的吃喝玩樂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509章 大招工第七十五章 牧監署的窟窿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九十六章 筆墨紙硯第九章 送魚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八章 加夜餐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606章 吐蕃的有趣決定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473章 編組百萬工農兵第六十二章 白蛇傳開演第319章 商業環境的重要性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149章 歸來第444章 百姓的回饋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308章 準備迎接第761章 家事第487章 貞觀五年開局第 637章 宗族改革的浪潮第678章 統治的意義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177章 王旭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545章 被唬住了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
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第222章 抗下一撥第579章 二進宮第335章 文化阻擊第245章 兩個瘋子的碰撞第388章 放榜的正確打開方式第511章 人才培養第714章 航海人第一章 落後的農耕社會第469章 自救第434章 王浩的陽謀第376章 科舉考題第175章 唐奉義第十八章 魚貨入長安第三十三章 望景峰上第595章 和長孫無忌深聊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239章 特別行政區的構想第八十七章 講和第668章 生物科學第443章 篝火露營第724章 收編大業從吐蕃開始第372 人才缺乏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397章 張公瑾出征第642章 後宮搬遷第489章 新疆域的規劃第622章 九垸縣的吏治第333章 科學種植逐漸出世第732章 人人如龍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540章 幾點要求第384章 又是一場好宴第145章 倭國使團第340章 談條件第640章 李承乾的想法第238章 都來了第六十八章 在戰鬥中晉級第566章 定襄城初體驗第770章 大結局第528章 孫魔王的鐵血教育第341章 再向前進一步第495章 虞府拜訪第172章 被罰充軍第123章 和馮盎的合作第462章 東邊戰事第118章 殺倭第七十一章 太上皇駕到第401章 有夢想有未來第626章 突然就亂了第659章 上門借人第九十五章 多元化農場第680章 新的國家方向第276章 俘虜的歸屬問題第384章 又是一場好宴第四十三章 拜訪虞府第421章 又上朝第257章 回紇臣服第322章 跨界一下第309章 核心政治第462章 東邊戰事第502章 新的投資計劃第522章 又是一年春來到第151章 臨走釣條魚第379章 對於蜀中的建議第七十四章 對太子教育問題的建議第六十一章 菜美酒香第233章 善陽的吃喝玩樂第203章 農門的傳承方式第509章 大招工第七十五章 牧監署的窟窿第557章 免費的晚餐第九十六章 筆墨紙硯第九章 送魚第330章 四部臣服第八章 加夜餐第173章 出征前夕第663章 海外的情況第606章 吐蕃的有趣決定第720章 三江平原開發計劃第473章 編組百萬工農兵第六十二章 白蛇傳開演第319章 商業環境的重要性第494章 鋼琴和初級顯微鏡第149章 歸來第444章 百姓的回饋第704章 久別勝新婚第299章 踏上聖路第578章 終殺王浩第308章 準備迎接第761章 家事第487章 貞觀五年開局第 637章 宗族改革的浪潮第678章 統治的意義第六十七章 繼續戰鬥第186章 新官上任第177章 王旭第五十章 豆腐它有關政治第545章 被唬住了第327章 從點點滴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