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漢化政策

天啓三年四月底,就在萬毅一邊整頓兵馬朝着甘州開拔一邊遣人將張勝等人送回長安的時候,內閣這邊也在召開會議討論如何治理即將納入帝國版圖的西域諸地。岑天時按照李玄清之前的指點對於西北各族擬定了三條基本原則,並在此次內閣會議上頒佈,供諸位內閣部長討論並以此爲根基制定各部門的政策。

第一就是西域各地凡是會說唐言,有跡象表明爲漢民後裔的會優先錄入大唐帝國戶籍,作爲帝國在西域統治的第一批民衆。這也是岑天時在西北衆多的部族林立的現實情況之下制定的第一原則。畢竟大唐帝國的主題百姓就是漢族,李玄清制定的民族大融合政策也是以漢族爲基礎來包容吸收其他民族之後制定的。這一條得到了內閣各部的一致贊同,西北萬族林立考慮的重點也必須有所側重,這樣才能夠帶來示範效應。

其二就是針對西北下層百姓的處置辦法。西北地區雖然萬族林立,但是大部分部族還是生活在最底層,可以說不論是吐蕃人還是回鶻人在西北的統治都是奴役其他部族爲基礎的。所以除去和回鶻人屬於同一階層的少數可以稱得上爲統治階級的部族以外,另外大部分中小部族的處境其實比漢人好不了多少。對於這一龐大的主體,民政部楊秋和工商部以及警衛部的意見產生了分歧,民政部楊秋認爲可以考慮在豎立起漢人優先的前提之下,逐步將這一部分人口納入到帝國正式的子民之內,授予戶籍,享受帝國子民的一切權利和義務。但是慕容翰海和張奇則對此持保留意見,其中慕容翰海更多的傾向於這些部族必須在帝國統一和經濟發展之中做出貢獻之後才能夠以獎勵功勳的方式進入帝國,否則的話對於其他各族而言不公平,對於西北地區苦苦掙扎的漢民百姓也不公平,這一點也得到了副首相拓跋思諫的支持,對於党項人融入帝國成爲和漢族同等待遇的少數部族,他的意見自然也能夠代表此刻帝國內部其他少數部族的意見。而張奇的意見則相對暴力的多,警衛部對於這些平日裡多少欺壓漢人的勢力深惡痛絕,主張驅趕這些人離開西域。

岑天時在聽取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決定將工商部的意見納入進來,不過對於西北地區已經甄別的少數部族還是決定納入到帝國之內,其他有問題有劣跡的部族則採用慕容翰海的意見。

第三點則是對於回鶻人及其依附其勢力存在的部分部族,這一點所有人的意見都一致,全部作爲戰犯處置,押入各地服苦役三到十年不等,之後再行編入民政部帝國子民戶籍。

原本會議開到這裡基本結束,但是此時李玄清和徐天翔過來了,除了總參那邊帶來了萬毅發來的加急快訊彙報張勝的消息以外,李玄清還在岑天時的三點原則之上增加了一條,那就是西北地區要分批次建立各級學校,所有行政人員以及通行語言必須從即日起改成唐言,學校傳授的文化也必須是漢字,廢除一切非唐言的學校機構。

李玄清的這一條對於西北地區其他各族的通化作用不言而喻,參加會議的教育部長元和也當場表態會在西北各大城鎮着手建立學校,選派教師教授各地子弟唐言和大唐文化,重新豎立起大唐在西北的正統。

內閣的意見在統一之後立即派副首相拓跋思諫作爲西北軍管區區長負責親臨前線指揮各級官員接收整頓和恢復,並協調各方快速穩定後方,給軍方的軍事行動提供後援。

會議之後拓跋思諫在和岑天時交接完就和李玄清道別然後趕赴西域,沿途匯合楊易等人一同前往。而慕容翰海則被李玄清留了下來。

“張勝他們真的是安西后裔?還有當年的安西遺物?”岑天時接過徐天翔遞來的快訊看了看有點驚疑不定道。

“小四已經在靈州等待了,是不是的他會想辦法去甄別的,按照萬毅的彙報,應該是確信無疑。”徐天翔點點頭道:“而且張勝所說的情況如果屬實的話只怕郭昕大都護當年還有別的後手,也就是說安西境內還有別的安西后裔存在。”

“如果是真的話,那真是可喜可賀啊。安西軍當年鏖戰數十年終於還有種子留下。”岑天時也是一臉感慨道:“我想咱們收復安西之後就由他們負責安西的管理吧。畢竟他們比咱們對於安西瞭解的更透徹。”

李玄清點點頭道:“內閣這邊對於西域的管理要竭盡全力,西北關係帝國長治久安,拿下安西就意味着帝國版圖接近全貌,我等也算是完成了當日在祭天壇之上對於百姓的承諾。”

“皇上請放心,如今日本那邊的貿易情況非常好,徐家那邊已經組織起第三次船隊出海了,而且那個殖民地也已經開工建設,收益會源源不斷的。而且南洋那邊的貿易線也已經開啓,廣州的收入如今已經大幅度上揚,咱們手中的錢財足夠建設好西北的。”岑天時點點頭,對於如今帝國的經濟形勢非常看好,不斷從外面大規模流入的財富讓內閣在經濟建設之中的手筆也越來越大,長金線開工的情況之下交通部尚且批覆了除豐州鐵路之外的三條鐵路的開工計劃。

“當年我們家在昭武九姓之中也有着不少的勢力,只是時隔百年只怕那邊也未必會承認慕容家的地位了。”慕容翰海苦笑道:“年前我父親就已經遣人返回安西去尋找當年康氏後裔,到現在也沒什麼消息傳來,只怕早就被其他各族同化的差不多了。”慕容翰海所言倒也不虛,別說他們當年的昭武九姓只是冊封的大唐勢力,就算是如今的西域漢人只怕情況也不會太好。畢竟文明傳承被硬生生的切斷了百年。

“算了,找不到就找不到吧。你們慕容家不是已經獨立出來了嗎?以後發展好這一支就行了。”岑天時倒是對此無所謂,笑道:“我等現在所做的不就是對於百年前的遺憾進行補救嗎?我有把握在十年之內將西域變成我大唐的天下,成爲牢不可破的疆土。”

“其實西域的礦產資源還是很豐富的,工商部和玄影衛前期的聯合調查之中就發現了不少金銀礦以及其他各類礦產,到時候一開發還是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絲綢之路。”慕容翰海對於西域的發展倒是很樂觀,笑道:“一旦我們收復安西內地的商品就能夠沿着絲綢之路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西方,聽說那邊對於我華夏的特產是非常歡迎,到時候光是每年絲綢之路的收入就不會讓內閣再多掏錢去經略西北的。”

“這也是你之前提出讓那些少數部族以功勳來換取帝國子民身份的出發點吧?”岑天時對於慕容翰海的心思洞若觀火笑道:“如此一來也好,讓這些人好好反思一下大唐帝國的好處,也會讓帝國的戶籍變得更加值錢,更加的珍貴。”

“不過皇上剛纔所說的西北只允許通行唐言只怕做起來難度很大,我聽說那邊不光是其他部族就連很多漢人後裔都已經不會說唐言了。甚至很多人都以自己能說其他語言爲榮,這個執行起來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如果語言不通只怕咱們的政令傳達也會是一個大問題。”徐天翔見到大家都在說着積極的事情忍不住起來潑冷水道。

李玄清就知道這傢伙一直不說話就是在思索自己剛纔加上的最後一條,擺擺手笑道:“其實這個也簡單,讓警衛部調集部分人手進入西北輔助拓跋思諫,所有的政令下達除了佈告等傳達以外,就靠武力來傳達。”李玄清的話語之中透露出來的殺氣讓大家不寒而慄,但是隨即明白他的意思,這是逼迫西北各族以會不會唐言來分裂啊,會說唐言識漢字的人必然在這個政策之中提前收益,那麼按照慕容翰海的辦法他們就能夠提前一步享受帝國子民的待遇,這樣一來差異化很快就會顯現出來,到時候不光是政令就連教育部的學校只怕也會被迅速擠滿。要知道民政部對於擁有戶籍的大唐子民制定的福利待遇可不是一般的優越,那是李玄清帶來的後世的觀念指導之下制定的。平時在內地可能顯現不出來,但是一旦到了邊疆和其他部族打交道,這種待遇就是一種另類的保護甚至是依仗,足夠確保帝國子民不會受到任何不公平的待遇,很多情況之下甚至還能夠仗勢欺人。

至於警衛部的出現只怕是對於那些不會唐言無法遵從政令的部族的一種震懾,以武力來驅趕和壓制他們無條件遵循帝國頒佈的法令和政策,這就叫做暴力執法,而且這些人到了西北只怕也沒有執法意識了,激烈的民族仇恨只怕是到時候這些這些人絕對會染上斑斑血跡的。

“如此的話我得交代好張奇,派人的時候多加註意,別真給我訓練出一幫殺手了。”岑天時想明白之後苦笑道:“皇上這個辦法是不是太血腥了?尤其是初期只怕屠刀一舉到時候要收就難了。而且最主要的是這不是在打仗啊。”

“關於張勝前來長安的事情,讓外事部去接待一下,然後由內閣和總參統一安排吧。願意從軍的可以派往萬毅那邊,不願意從軍的也可以落籍爲民。”李玄清吩咐完這些之後會轉長慶殿,這段時間巧兮也開始忙着那個早教行業去了,李玄清拿着西域的地圖開始認真思索安西之外的事情。

天啓三年五月初一,張勝一行抵達靈州和胡小四碰面,面對這羣來自西域歸來的將士,胡小四帶着他們在靈州逗留三日之後乘坐火車返回關中。這三千人頭一次看到火車的時候差點鬧出了笑話,不少人以爲這是什麼怪物,死活不願意上車,無奈之下的胡小四隻能讓張勝下令強制性要求這些人上車。

轟隆的火車帶着他們一路飛馳,很快穿過黃河大橋進入關中,在適應了火車之後張勝明顯對於內地的一切都非常好奇,一路之上猶如好奇寶寶一樣對着胡小四不停的發問,將自己記憶中上一代人傳授給自己關於中原和大唐的記憶和見到的融合。

“這就是我們大唐的國都長安嗎?”長安城外張勝看着眼前的巨城和那川流不息的人流有點目瞪口呆的問道。

張勝的神情胡小四看在眼裡,心頭暗自嘆息不已,嘴裡面卻在不停的解釋道:“這就是大唐的國都,也就是天下的中心,是每一個大唐子民朝聖的地方。從這裡傳達的政令抵達帝國的四面八方。”看着張勝那近乎虔誠的眼神道:“兄弟,我代表大唐帝國歡迎你們回家。跟我進去,先去外事部那裡備個案,到時候首相大人會接見你們然後帶你們去見我們的皇帝陛下。”

“胡將軍,你看我要不要準備點禮物啊?這一路走來我可是啥都沒準備。”張勝難得的優點扭捏,看着胡小四有點不好意思的問道。

“你們能夠回來對於皇上來說就是最好的禮物。”胡小四看着張勝的窘態卻一點也笑不起來,果然時隔百年這些奮戰西域的鐵血漢子在臨近長安這座大唐最神聖的國都的時候都是緊張不已。所以聞言不僅僅安慰他們,並且給他們直接帶往城內。

此時長安的西城附近早就被長安縣衙佈置了無數面錦旗,上面書寫着各式各樣的標語,但是無一例外都是“歡迎安西英雄回家”、“安西戰魂永垂不朽”的字樣。這些字跡伴隨着張勝等人的入城,幾乎沿途所有的百姓都在自發的歡呼他們,甚至還有不少百姓親切的將手中的食物遞上去款待這些遠道而歸的英雄後裔。

而張勝等人幾乎則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淚流滿面,哽咽無聲,看着沿途所有的百姓跟着悲愴起來,更有不少人縱聲怒吼,發泄着對於安西那邊慘劇的憤怒。而更多的則是挖出了當年安西軍獨力固守西域直至最後孤軍戰死的見聞,這一切無疑都在向百姓傳遞着大唐時代不屈不撓的傲骨和開拓進取綿綿不絕的精神。

可以說張勝等人的歸來徹底點燃了大唐百姓對於西域那一片魂牽故土的回憶,這一日之後無數百姓開始沿着先輩開闢的道路踏上了茫茫西域的征途,大唐由此重新將絲綢之路開通。

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五百一十四章 真假大食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北缺錢第五百二十三章 極天際海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五百二十九章 傾銷商品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禮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二百四十七章 是勝是負第一百六十七章 鐵路動脈(中)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三百四十二章 歸義軍東進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八十八章 形勢急轉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運河(三)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擊戰(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四十七章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戰前會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六十四章 收穫巨大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玉門關之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一百九十八章 綿州之戰(三)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滅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四十八章 隴海線肇始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對決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五十九章 拓跋思恭之死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二百五十四章 世家末世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販賣人口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
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五百一十四章 真假大食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五百五十二章 黠戛斯建國(下)第四十一章 豐州新政(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沙洲攻防戰第五百零一章 歡迎你們回家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五百四十五章 西北缺錢第五百二十三章 極天際海第五百八十六章 風起耶路撒冷第五百二十九章 傾銷商品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禮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唐錢莊(下)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八十三章 疲敵之計第二百四十七章 是勝是負第一百六十七章 鐵路動脈(中)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五百六十一章 提前了一百年的占城稻第三百四十二章 歸義軍東進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八十八章 形勢急轉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一百七十章 南守北攻(中)第四百四十九章 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計劃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四百三十二章 分兵作戰第五百零七章 分化瓦解(下)第一百八十章 京杭大運河(三)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擊戰(下)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四百四十四章 瀚海難幹(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三百五十六章 西漢金山國第六百一十五章 戰術佯動第八十六章 草原故事第二百五十一章 金陵城破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三百六十二章 清水河之戰(五)第四十七章第五百八十二章 錢莊改革第五百六十四章 大秦的戰前會議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四百六十四章 收穫巨大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三百三十八章 玉門關之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二百三十五章 登基開元(中)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一百九十八章 綿州之戰(三)第四百五十五章 冤家路窄第三百零九章 吐蕃覆滅第五百九十二章 慫恿大食開鑿運河第三百九十一章 千里奔襲(下)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二百四十八章 隴海線肇始第三百三十九章 甘州對決第一百三十一章 收復河西(二)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五百零八章 以打促和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瀚海難幹(六)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二百九十章 編修唐史第五十九章 拓跋思恭之死第二百八十一章 光復廣州第二百五十四章 世家末世第二百二十章 生死一搏第二百二十九章 德州角逐第二百四十一章 帝國會議第四十三章 豐州新政(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逼降曲承美(上)第五百五十九章 販賣人口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四百五十四章 龜茲霞光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一百四十五章 釜底抽薪(下)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