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里,勁兵重鎮,皆

“李將軍對國家的忠誠,朕早已知曉,諸卿有目共睹。”

李隆基讓李瑄平身。

他還有重任要交給李瑄。

因爲他要讓李瑄全心全力,爲他打贏這一次唐蕃大戰。

在開元二十九年的時候,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率四十萬大軍壓境,浩浩蕩蕩。

一路入寧塞軍,在攻積石軍城不下後,轉攻達化城,屠城中軍民。

一路入赤嶺東山口,攻破石堡城!

一路通過湟水,入安人軍一帶。

當時,河隴瑟瑟發抖,由於河隴節度使蓋嘉運沉迷酒色,醉倒在溫柔鄉中,致使河隴無調度,所有軍城、守捉,自閉防守。

許多百姓被吐蕃大軍掠走。

李隆基認爲這是他的恥辱。

當時只有一名連軍使都不算的騎將,擊退一部分吐蕃先鋒。

蓋嘉運爲遮蔽罪過,上奏一名那個叫臧希液的騎將,率五千士兵大破四十萬吐蕃大軍。

但這種話,李隆基根本不信。

因爲吐蕃兵分數路,在唐境如入無人之地。五千士兵大破四十萬,要輾轉千里,在安人軍,青海,赤嶺,過黃河,寧塞郡,與不同的吐蕃軍隊進行飛一樣的大戰。顯得河隴其他軍隊和廢物一樣。

那樣還會丟下石堡城嗎?

事實上,吐蕃四十萬大軍耀武揚威後,帶着戰利品從容不迫地退回九曲、青海,以石堡城爲支點,建立屏障。

開元二十九年的戰鬥,其實是李隆基的遺憾,失去擊破吐蕃主力的好機會。

現實力大減的吐蕃,再次頃國而來,李隆基不想再錯過。

“諸卿,王忠嗣去朔方、河東節度、支度、採訪、營田大使後,誰可以擔任這樣的職務?”

李隆基步入正題,向諸位大臣問道。

“啓奏陛下,臣認爲兩鎮副使可以就任?”

一名大臣出列向李隆基稟建議道。

“看副使的資歷,有領一軍的才能,而非元帥之器。”

李隆基當即否掉。

其實河東副使韓休琳兼任兵馬使,是爲儲帥,有儒將的風度,但李隆基不想用他。

“啓奏陛下,振武軍使郭子儀狀元及第出身,在邊塞屢立功勳。”

又一名大臣舉薦。

“立的都是小功勳,還檢測不出有無這樣的統帥能力。”

李隆基對郭子儀不熟悉,說明郭子儀立下的都是一般功勳。

“啓奏陛下,河東兵馬使李光弼富有韜略,能整訓士卒,有王忠嗣的才幹。”

一名大臣試着說一句。

“李光弼沒經過幾次戰鬥,不能服衆。”

他聽說李光弼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親信,只這一點他就不會考慮。

“啓奏陛下,安北副都護,朔方節度判官李暐在邊境十幾年,可有領一使的能力。”

“李暐沒有獨自領兵的經驗,還要歷練一下。”

李隆基回答。

“啓奏陛下,兵部員外郎、兵役使陳回光有主將的經驗,可以外出爲帥。”

“陳將軍可爲朔方副使,還要再領一些戰功爲大使。”

大臣們爲了表現自己,讓邊將承恩,七嘴八舌地舉薦大將。

甚至連李瑄麾下的高秀巖、安思順、王難得都被作爲邊帥候選人,李隆基以吐蕃事重拒絕。

連十二衛大將軍都有推薦,皆被李隆基一一否決。

這樣大臣們也沒辦法了。

朝中也沒有人有資格,文官想爲將,先要去邊疆,不可能一上去就任節度使。

除非宰相親自兼任節度使,和開元后期一樣,李林甫親自兼任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

“左相,你有沒有良才推薦?”

李隆基問裴寬。

“回陛下,先前臣考慮的大將,都不合陛下心意,所以心中已無人選。”

裴寬起身回答。

他十分好奇,一連二十幾個人都被李隆基毫不猶豫地拒絕,李隆基到底心怡什麼樣的人?

“右相呢?”

李隆基又問李林甫。

“回陛下,朔方、河東的騎兵,將至河湟一帶與蕃賊戰鬥。爲方便李將軍指揮,臣建議讓李將軍兼任河東、朔方節度、支度、營田、採訪大使!”

李林甫起身拱手。

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內心在嘆氣。

李隆基一口氣將大唐有資歷任節度使的人都回絕了。

這明擺着讓李瑄兼任嗎?

起初,李林甫還不敢相信。

看李隆基每回絕一次,就將目光停留在李瑄座位的方向,且每次回絕乾脆利落。

再加上李隆基說話時面帶笑容,心中明顯有人選。

天下名將是數量的,能擔任節度使,光戰功、勇猛不夠,還得有資歷、智謀。

李隆基接連否則,問到宰相的時候已經沒有人選了。

不可能隨便拉一個都督,去任節度使。

他揣摩聖意,覺得有九成概率,李隆基要讓李瑄兼領河東、朔方兩鎮!

李林甫知道李瑄不會領他情,但爲迎合上意,彌補之前的過失,他只能無比難受地舉薦李瑄。

“右相言之有理!朕認爲李將軍的統帥能力,可再攜帶兩方帥印,諸卿有無反對的?”

李隆基見李林甫能舉薦李瑄,覺得李林甫還是有能力和遠見的。

兩人的默契感彷彿又回到從前。

皇帝與首席宰相一唱一和,讓整個朝堂驚呆。

他們沒聽錯吧?

不僅是被李瑄整慘的李林甫舉薦李瑄兼河朔兩鎮,李隆基還直接同意了。

難道聖人忘了河東、朔方、河西、隴右,加起來一共多少兵馬嗎?

隴右收復九曲後,經過一次擴軍。

現四鎮兵馬,加起來二十八萬。佔據十大節鎮的一半還多。

如果再兼任朔方、河東押蕃使,令諸羈胡州、胡部,洮陽郡的吐谷渾部,控制的兵馬,最少再多五萬以上。

聖人會不清楚嗎?

有的大臣甚至有一種害怕的感覺,如果李瑄擁兵自重,天下有傾覆的風險。

不過他們覺得李瑄一片赤誠,詩如其人,應該是忠肝義膽的大唐英雄!

如果真被李瑄節制河朔,李瑄控制範圍內的豪強要遭大罪了。

也與朝廷有些大臣的利益不對。

但李瑄就在朝堂上,他們哪敢去捋李瑄的虎鬚。

遂大臣們將目光投向裴寬。

因爲是李林甫提出的讓李瑄節制河朔,不論出於什麼目的,他不可能勸阻。

能說上話的,只有裴寬。

其他如陳希烈、皇甫惟明這樣的尚書,多半都會默許。

至於那些被李林甫“立杖馬”的諫官,也不會找李瑄不自在。

“啓奏陛下,李將軍的統兵、謀略與勇猛,縱衛霍合力亦有不及。李將軍勝戰,損失多不及敵人十一。有此國士,國家的北方和西面,必定穩如泰山。臣附議右相的建議!”

裴寬作爲宰相,出列向李隆基說道。

他終於明白李林甫爲何會舉薦死敵李瑄,因爲他揣摩透聖人的心思。

這條猜測很大膽,因爲大唐自開國以來,從未有將領統領過如此多的兵馬。

唐初的行軍大總管是一種臨時的軍事職務,戰時任命大臣出征,戰鬥過後罷免,兵士歸各折衝府。

現在的軍鎮則是募兵,士兵都是常備軍,由於節度使兼任支度使,使士兵極爲依賴節度使。

而且節度使很容易矇蔽士兵,將天聽阻攔在節鎮之外,哪怕是假傳聖旨,麾下的將士也無法辨清。

在這種情況下,聖人讓李瑄掌握四個節鎮,裴寬未預料到。

此時,裴寬感嘆自己不如李林甫。

他也沒有理由反駁忤逆聖人,畢竟他能當宰相,李瑄功不可沒。裴寬的話一出,意味着朝堂上再也無人能阻攔李瑄任河東、朔方節度使。

那些五品、四品官吏,一言不發地默認。

“左相之言,甚合朕意。兵部尚書怎麼看待?”

李隆基點頭,兩個宰相一致同意,終於讓他心順下來。

他還想問一下曾經當過節度使的皇甫惟明。

“河東、朔方剛失去王忠嗣,必須由李將軍這樣的強將坐鎮,李將軍曾在朔方任豐安軍使、都知兵馬使,與將士熟識,使李將軍兼河東、朔方節度使,是完美的決策。”

皇甫惟明哪敢拒絕啊!

他現在害怕李隆基記起來他曾和李亨是朋友,一直如履薄冰。

自好友韋堅被貶嶺南爲別駕後,皇甫惟明才發現朝堂上有看不見的刀光劍影,一個個太陰險了,不如他當節度使時自由自在。

皇甫惟明更能感受到李瑄的智慧,很早之前,李瑄就勸告過他和韋堅,但他們沒有重視。

李瑄、李適之和韋堅決裂時,皇甫惟明還很生氣,但很快韋堅落馬,他知道這是李瑄當斷得斷,韋堅根本鬥不過李林甫。

“啪啪!”

“既然如此,李將軍聽封吧!”

李隆基拍了拍手掌,召李瑄出班。

兵部尚書也同意,羣臣更不敢說一個不字。

當初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不夠宰相之才,被李隆基當場下令杖斃。

現在李隆基正在興頭上,沒有大臣會給自己找不痛快。

此時,李瑄再次起身來到殿中的香案前,向李隆基一拱手。

李瑄想過李隆基會讓他兼任朔方、河東節度使,和歷史上的王忠嗣一樣。

但這超出他計劃之外。

統領近三十萬邊軍雖然威風一時無兩,但時間過長,難免會被李隆基猜忌。

李瑄又忍不住四鎮節度使的誘惑,有這層身份,他在天下的威望將更上一層樓。

同時,可以在朔方、河東軍中,安插親信。

他必須儘快找機會拜相。

因爲他需要拜相後辦一件大事。

“李將軍忠勇無雙,智計統帥,爲當代將帥之首,勇力千古無二。今吐蕃小丑欲大舉興師犯我邊境,爲方便統籌,特令李將軍兼以要職。”

“除本來使職外,李將軍再兼河東節度大使、朔方節度大使、河東支度大使、朔方支度大使、河東營田大使、朔方營田大使、河東採訪大使、朔方採訪大使、河朔押蕃大使、黃河轉運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使。至於靈武、太原的政事,就不由李將軍兼任了,待吐蕃平定,四鎮治所在姑臧城,南威吐蕃,北攝回紇。”

“同令驛站,迅速將軍令傳達至河東朔方諸軍、守捉,其下再傳,以穩定軍中。向河湟行進的騎兵,也需傳達!”

李隆基宣達對李瑄任命的同時,下達詔書。

王忠嗣的使職,無一例外,全部被李瑄接任。

“臣拜謝陛下!感陛下器重之情,雖萬死難還聖恩,此戰臣必將吐蕃來犯之敵,絕於青海,讓蕃賊知陛下的偉大,知大唐的威名。”

“大非川之恥,達化城之恨,臣之戰馬躍出國土,若不將吐蕃趕出大非川,絕不歸回!”

李瑄接受李隆基的任命,還立下豪言壯志。

有河東、朔方加入,他麾下兵強馬壯。

又有蘇毗王沒陵贊配合!

此戰一定要勝!而且李瑄以斬擒尺帶珠丹爲最高目標。

只要尺帶珠丹死,吐蕃一定會陷入內亂之中,再次削弱實力。今後會給李瑄入雪域高原創造有利條件。

此次任命除節度、支度、營田、採訪以外,李瑄還兼任黃河轉運使。

此官職類似於河西長行轉運,不過是通過水雲。

如將太原的糧食運送到黃河兩岸諸軍。還有將回紇上貢、草原互市得到的物品,通過黃河轉運至河東郡蒲津橋渡口,那裡有直通長安的官道。

黃河轉運使分多個渡口,下轄數百艘大小船隻,是一個雄職。

三受降城絹馬互市使,是指河套地區的幾個與胡人的互市地點,包括不僅限於三受降城。

王忠嗣經常通過互市,利用胡人的唯利是圖,高價買胡人的戰馬,補充諸軍,削弱胡人的實力。

由於兩邊交易,大唐以絹爲主,草原部落以馬爲主,所以又叫絹馬互市使。

三受降城絹馬互市使是一個好職位,但李瑄的職位繁多,連河西長行轉運使都沒怎麼兼顧。

得到這些官職後,李瑄的履歷再次發生大變化。

現爲右羽林大將軍,任河西河東隴右朔方節度、支度、營田、採訪、押蕃大使,領御史大夫,西平郡都督,判武威郡事,兼隴右羣牧大使、河西長行轉運大使、黃河轉運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赤水軍大使、河隴討擊大使、河隴鹽鐵大使,授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封楚國公,實封八百戶。

兼任二十多使職,從營田、支度、馬匹到轉運,基本上所有的使職,都是爲四大節鎮服務。

現在是七月上旬,李隆基沒有那麼不近人情,他特意吩咐李瑄,在家中十日後,再前往河湟。

離開前,李隆基會宴請李瑄,祝李瑄凱旋。

“退朝……”

“恭送陛下……”

隨着監禮官的呼喊和文武大臣的迴應,這一次創造歷史的朝會散去。

但文武百官的心,終不能平靜。

佩四帥印,控地萬里,勁兵重鎮,都被李瑄掌握。

細數從大唐建立以來,李瑄這樣的人,還是第一次出現。

真要算起來,李瑄才十九歲。

都說李瑄是霍去病,但當年的霍去病,哪比得了啊!

這注定是讓長安震動的消息,不需多久,就能傳遍天下。

興慶殿內,大臣們三五成羣,不願離開,因爲李瑄還沒走!

無一例外,所有大臣皆在談論李瑄。

“貴不可言!貴不可言吶……”

“平民以生入權貴爲願,權貴之家誰不想李大夫啊!”

“宋國公福分!宋國公是有福的人。”

“可不是嘛,兄憑弟貴,李大夫的兄弟全部五品以上,能與我等同列。”

“入相之勢已成,我認爲李大夫很快就會入相。沒有人能阻擋。”

“是啊!我也認爲李大夫有入相之勢,甚至下一位宰相,舍他其誰?”

“他是大詩人,又精於理財,又屢屢參與大案,戰功彪炳,加之聖人對他的寵愛,使李大夫入相之勢如此明顯。”

“看……右相去找李大夫了……”

在大臣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李林甫帶着李岫,與李瑄撞面。

大臣們只以爲李林甫推薦李瑄,是聖人提前授意,兩人還是死敵。

“七郎!”

能看出李林甫的神態不是很好,但他還是笑着向李瑄說道。

“還未出興慶殿,請右相稱呼我爲大夫。”

李瑄毫不客氣地懟了一句。

絕不是他故意找茬,在興慶殿內,別說李林甫,連李隆基都會稱呼大臣官名。

大臣們不能稱“聖人”,只能稱“陛下”,而李隆基需自稱“朕”,大臣們稱“臣”。

“李大夫,恭喜你又得兵十數萬。”

李林甫也不生氣,繼續笑着說。

“右相此言差矣,這是國家的兵士,由陛下信任,我才得以暫時統領。身爲邊帥,也只會爲陛下效死命,別無他求。”

李瑄反駁李林甫話。

老賊其心可誅,他剛得兵馬,還是要低調一點。

“也是!我能感受到大夫的一片赤誠。大夫是國家中流砥柱,此戰吐蕃,必定大獲全勝。大郎,你陪着李大夫的幾位兄長,我要與李大夫一起出興慶宮。”

李林甫暗罵小賊不要臉,他很想拂袖離去,但最近他敗得太慘,想與李瑄釋放一下止戈的信號。

他認爲自己與李瑄的仇怨不大,他算計李瑄父子沒成功,反而成就了李瑄的威名,他不明白李瑄爲什麼逮着他猛咬。

他必須穩住李瑄,緩一口氣,以免李瑄再對他下絆子。

“是…大人。”

李岫與李霅、李季卿等一起暫離。

而李林甫似與李瑄親密一樣,主動挽着李瑄的手,出興慶殿。

其他大臣們見此,也開始出殿……

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34章 神勇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41章 豐安令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8章 看花馬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500章 使命完成,大航海開啓(全書完)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12章 大案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49章 賣馬人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382章 曳落河出擊,瓜分大唐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完結感言新書第6章 王維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31章 飛馬射纓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1章 豐安令第79章 回到長安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宗》已發!)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61章 前鋒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57章 甲騎衝陣第488章 羅馬帝國的危機,最終之戰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
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34章 神勇第71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08章 與杜甫,百年盛世,叫上李白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242章 建立神策軍,追封李瑄祖父爲王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41章 豐安令第211章 我僅次於霍光,楊玉環被送出宮第300章 火樹銀花,楊玉環心中的花火第8章 看花馬第417章 咸陽城外,盛世前的鼓角聲第52章 期望的功勳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第500章 使命完成,大航海開啓(全書完)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442章 葉護太子的決定,草原變成都護府第487章 廢除波斯王,接管木鹿城第12章 大案第243章 大唐的地圖,李林甫入道第480章 乾元十載的約定,準備西征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346章 李隆基觀看新大唐地圖,爲將士奏功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160章 忠於社稷,李泌出山第253章 表字,授予玉麟勳章第49章 賣馬人第485章 昏君,不知人間,黑衣者死第190章 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兼河西 隴右採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286章 彈劾李瑄,堂兄犯法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382章 曳落河出擊,瓜分大唐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249章 吐蕃成爲附屬,回到長安第363章 李適之出逃長安,天水王收河西兵第209章 聖人賞賜諸葛亮劍,入相之勢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409章 朝野請聖人禪位,楊玉環的決定第131章 突襲青海東部第290章 科舉,李瑄的態度第497章 大洲大洋,羅馬帝國和親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完結感言新書第6章 王維第93章 海賊王吳令光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33章 騎兵大戰落幕,吐蕃贊普的心灰意冷第358章 我們殊途同歸,等待東北的鼓聲第31章 飛馬射纓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375章 與李隆基同龍輦入長安第105章 角力,吐蕃麥莊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257章 李隆基爲李瑄拜相造勢,舞馬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220章 上不疑我,勳章制度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262章 中秋夜宴第451章 錦衣衛千戶馬燧,薛延陀背叛回紇第428章 政變,渤海國滅亡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295章 岳父獻魚腸劍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41章 豐安令第79章 回到長安第471章 天亮了,淮陰謝氏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宗》已發!)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第254章 朝堂的爭辯,再兼三使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應該改元第265章 攜千牛衛巡查河東,廖崢嶸的疑問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420章 佈局天下,開始出擊第61章 前鋒第303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第二子;楊氏遠親第385章 新政初見端倪,李適之回長安第57章 甲騎衝陣第488章 羅馬帝國的危機,最終之戰第130章 慕容家族第189章 吐蕃贊普請求爲大唐附屬國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413章 追諡,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書監 天策府,都錦衣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