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

(重新開始寫歷史文,新書名《新宋:從靖康之變開始》。之前寫的主角是鬼魂,沒有七情六慾,產生不了代入感,撞牆上了。這次的主角是宋徽宗的第十八子,主角一穿越,就被押送着北上,較爲困難的開局。南宋苟延殘喘,女真鼎盛,西遼西征,蒙古崛起前夕,大理偏安一隅。宋徽宗、趙構秦檜、岳飛、金兀朮、耶律大石、完顏宗翰、韓世忠、虞允文、宗澤、李顯忠、吳璘吳玠……能寫得還是很多的……)

………

華夏曆三五零八年。

李瑄邁入生命的最後時刻。

這一年,爲天啓四載。

這是李瑄孫子李楓的年號。

因李瑄開個好頭。

李奕在位二十年後,傳位第四子李楓。

李瑄沒有干預,這是李奕的選擇。

李奕在位的二十年,李瑄從未插手過政事。

李奕完全貫徹李瑄的政策,徹底將工業革命拉開序幕。

第一批華夏移民,乘坐海船,到達新華夏大陸(澳大利亞)的東海岸安家。

李奕勤政愛民,從國內到國外,都從容佈局。

使國力繼續提升。

雖然李奕在位的年號是“熙泰”。

但未來的歷史學家,會將熙泰和天啓,稱之爲“中乾元時代”。

未來還有三個皇帝被稱爲“後乾元時代”。

共同締結百年盛世。

也被公認爲是最美的華章,哪怕將來華夏民族已經步入星辰大海。

“你們不用悲傷,我等這一日已經許久。終於可以見到你們的母親……”

上陽宮中,李瑄的病榻前,子孫守候。

十年間,他的四位妻子接連去世。

他也要離開了。

他的靈魂穿越而來,又要去往哪裡?

許多事情,不敢去深想。

李瑄的話,讓在場的人眼淚奪眶而出。

在他們心中,李瑄是好父親,好祖父。

別看現李楓登基爲帝,但他越是去了解祖父,越是覺得李瑄深不可測。

祖父像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一樣。

祖父有一句名句叫“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但他由衷得認爲,祖父是千古完人。

祖父取代李隆基,根本不是瑕疵。

那是偉大的變革。開啓新時代的分水嶺。

在關鍵時刻,祖父力挽狂瀾,肩負天下。

這一點,從上到下,從王公貴族到天下黎民,沒有任何分歧。

“皇帝,洛陽至新安縣的鐵軌,鋪設多少了。”

李瑄向旁邊的李楓詢問道。

火車頭已經出現,並經過試驗,鋼材也完全合格。

現大唐正在建設從洛陽到新安縣第一條鐵路。

如果順利,將會聯接至長安。

然後計劃用二十年到三十年時間,利用諸都護府的鐵礦、鍊鋼廠,建立一條直達麟城(巴格達)的中洲大鐵路,以徹底控制中洲西部(西亞)和安西蔥嶺都護府(中亞)、裡海地區、炎州北部(北非)、大蒼龍山脈(高加索地區)、河雲地區(小亞細亞)、炎沙半島(阿拉伯半島)。

在李奕執政的二十年間,西部的貪污腐敗、以權謀私、勾結土著的情況多次出現。

屢禁不止!

即便大唐四年一換大都護、都督,也不能有效遏制。

太遠了。

雖然有不少漢人移民,但比例還是不夠。

如果再這樣下去,一旦出現一個不孝子,定會失去那裡。

“阿翁,鐵路最快明年纔可以完工。”

李楓半蹲在牀榻前,握着李瑄的手回答道。

“我看不到了。”

李瑄現如今的狀態,就如風中之燭一樣,忽明忽暗。

八十四歲,算是高壽。

他覺得自己所患應該是“癌症”。可能是肝癌。

一連一個月,他都沒怎麼吃東西。

剛喝下米粥,很快就會吐出。

雖然疼痛,昏昏沉沉,但李瑄始終忍着,等待自己的最後一刻。

現如今身體似乎有些好轉,但他明白,自己的時候到了。

“皇帝,你要記住!大唐邁入工業革命後,沒有敵人。一步步開闢新大陸,獲得資源即可。參天古樹,毀於內部的蠹蟲;外表堅不可摧的堡壘,多是從內部被攻破。我們的敵人在內部,資本主義已經產生雛形,不論是官吏,還是商人、販夫走卒,慾望會止不住地膨脹。這種膨脹速度將超過國家的發展速度。民智已開,身爲天子,站在大衆身邊;不要站在百姓的對面。權貴、豪商,不足道也!大唐王朝想繼續長存,要不斷改善民生。通過開闢新大陸削減矛盾,增加百姓的財富….…”

李瑄有氣無力,娓娓地向李楓說道。

李楓現年才三十五歲,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

他還是皇子時,在智慧宮呆過五年。

或許這也是李奕立李楓爲太子的原因之一。

李楓有四個兒子,但他未立太子。也是如他父親一樣,用十年時間,去考察他們的品德和能力。

即便李瑄執政的時候寫過《皇室警戒》,約束皇室子弟,不再無節制供奉。

但父子相傳的政權,上限一定會受到限制。

好在李瑄制定有宏偉藍圖。

“孫兒將謹記阿翁之言。”

李楓將李瑄的話銘刻在心中。

“你雖然是九五之尊,但我是你的長輩。咳咳……我以長輩的身份,留下一道囑託……咳咳……”

李瑄說話的時候,止不住地咳嗽,每一個字都重逾千鈞。

“阿翁請講……”

李楓趕緊撫住李瑄胸口。

雖然李瑄從不摻合軍政,但李楓在李瑄面前,一直以晚輩自居,一點都不敢逾越。

李奕、李淞、李蓁蓁等兒女們也湊上來,神色擔憂。

“我死以後,不準勞師動衆,修建陵墓,不準國葬,不準有任何陪葬品,只把我的詩歌,我的著作,放在棺槨中即可。你們都知道,你們的阿孃被我秘密埋葬,我將地點告訴你。以後我們長眠在那裡。不要去打擾我們,如有思念,我們陰間再聚……”

李瑄緊握着李楓的手說道,用盡全身力氣。

“這……”

在場的人,包括李楓、李奕在內,震驚李瑄的決定。

原來李瑄一直拒絕李奕、李楓提前修陵墓,是這個原因。

陵墓越豪華,越是能彰顯功績。

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記。

“咳咳……”

“孫兒遵從阿翁之令。”

見李瑄有些喘不過氣,李楓代表李瑄的後代,遵從遺願。

李瑄臉上微微露出笑容。

他的眼睛最後看向兩鬢斑白的李奕,又看向不久前才從扶桑回來的李淞。

還有他的女兒李蓁蓁、李依依、李霏霏………

他這一生,兩子三女。

孫子、外孫、重孫則有不少,他也經歷過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他的眼神逐漸暗淡,在一衆兒孫的注視下,逐漸合上雙目,面目安詳……

“嗚嗚……”

“阿爺……阿翁……”

包括李楓、李奕在內,兒孫們跪在地上,言語哽咽。

誰說皇家無親情?

他們在李瑄身上,體會到難以忘懷的親情。

特別是李瑄的兒女們,父母全部離開,肝腸寸斷……

華夏曆三五零八年,四月十二日。

皇祖太上皇李瑄,於洛陽上陽宮病逝。

享年,八十四歲。

一個時辰後。

上陽宮、紫薇城中,大唐玄龍旗緩緩降下。

諸城頭之上,白幡升起……

那白幡如雪,隨風飄動。

“爲什麼我想流淚?”一名準備入洛陽城的白髮老者,見到城上的白幡,一衆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間。

他的眼淚像是不受控制一樣流下來。

他雙親已逝多年。

他也見慣白幡。

可爲何會這樣呢?

老淚縱橫的老者擦拭完淚水,又看到甕城之中的大唐玄龍旗被羽林衛緩緩降下……

旁邊還有四名持槍羽林郎如雕塑一樣站着。

他們必須剋制情緒,將眼淚禁錮在眼眶裡。

“嗚嗚……”

這一刻,白髮老者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

因爲如白髮老者這樣的人比比皆是。

有迷茫,有失神……有傷心欲絕。

數月之前,皇祖太上皇重病的消息,已通過《大唐月報》傳至天下。

那些敬李瑄如敬聖人,愛李瑄如愛父母的人,心中如一根琴絃緊繃。

他們即便不知李瑄已病逝,但白幡和降半旗,都能撥動心絃。

情不自禁。

繁華的洛陽天街,曾經的人聲鼎沸,一時間停止。

賣者不知自己賣什麼。

買者忘了自己在買什麼。

唯有哭泣聲。

和淚如雨下。

以至於後世史書記載“百姓失魂,淚流天街,匯聚成河”。

“皇祖太上皇……未時七刻,於上陽宮飛龍殿駕崩……”

秘書省加急擬定文書,由郎官親自張貼,宣告洛陽百姓。

日月無光,天地同悲。

一些老人因此消息,一度昏厥。

老人從那個時代走過來,親身經歷李瑄帶領他們脫離苦海。

大唐有近三億人口。

但糧食卻吃不完,吃的東西更加豐富。

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哪怕有貧困,國家也會鼓勵他們向都護府遷徙,甚至遠過重洋。

中年人、年輕人,也一直在李瑄的影響之下。

只有年少無知者,不知家人爲何如此。

這一天,家家戶戶掛白幡。

李瑄病逝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向行省、都護府、都督府傳遞……

消息所至,哭聲震天,草木枯萎,萬花凋零。

更有百姓因此逝去,追隨李瑄而去。

天啓帝李楓遵從李瑄遺願。

但在朝野反應很大。

豐功偉績的皇帝,哪有不建陵墓的?

哪能不以國禮葬之?

但皇祖太上皇的遺言,不能違抗!

爲平息民間的不滿,李楓將遺詔公佈。

只是沒有說明皇祖太上皇要長眠在哪座山中。

只有李瑄的子女知道葬於新安縣境內的崤山支脈。

連此時的宰相都不知。

由素養、信仰最高的錦衣衛負責安葬。

他們終生未將秘密流出。

百姓也終於明白,皇祖太上皇的偉大之處。

在世的時候剋制慾望,去世的時候不圖名利。

皇室悲傷,但有的流程必須去做。

李楓與文武百官商議,如何確立李瑄的廟號。

李楓的意思,祖父必稱祖。

皇祖太上皇一生的脈絡清晰,雖經過李隆基禪讓,但實際上李隆基已經亡國。

皇祖太上皇以一己之力,重開天地,萬象更新。

因爲皇祖太上皇清晰華夏帝國的概念。

正式書面,多記華夏帝國大唐王朝。

李瑄之前的“唐”。

和乾元開始的唐,幾乎是兩個朝代。

與乾元的盛世華章相比,貞觀、開元,不值一提。

如此,怎能使皇祖太上皇稱宗?

宰相、大臣,贊同爲李瑄立祖廟。

哪個廟號能體現出李瑄的功績呢?

太祖、高祖、中祖、世祖。

這是最好的四個廟號。

而且廟號、諡法中任何一個字,都無法對李瑄的一生進行定義。

從文治武功,到詩詞歌賦,再到科學技術……

使大唐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至於任何一個廟號,衆官吏都覺得不合適。

到第二日,時任宰相趙青勳以“唐玄宗”舉例。

可以尋一個前無古人的廟號。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

所以完全可以從字典中,找一個有寓意的字,能代表一生的字。

朝野都說,李瑄比李隆基更像是聖人。

但當今唐聖祖是老子,不可能將老子擡下去。

就這樣,又討論一日,但還是沒有頭緒。

夜晚,李楓去徵求太上皇李奕的意見。

“父親當爲中祖,不是廟號中的中,也不是中興的中。而是中國的中。我們所在的洲爲中洲,數十年來,父親一直稱國家爲中國。是父親建立如今的中央之國。中洲、中國、中祖,由後人去猜測吧!”

李奕向李楓建議。

至於唐中宗李顯,直接將廟號改了。

要避諱李瑄。

他們不是一脈的。

由此,李楓下定決心,立廟號爲唐中祖。

諡號本已越來越長。

但到李瑄時代,一般都是一個字,或兩個字。

李瑄的父親李適之爲孝德皇帝。

羣臣一番商議後,決定諡“高”。

中祖高皇帝。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中祖會使後人議論紛紛,但這種絞盡腦汁想出的諡號、廟號。

對李瑄來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因爲有更傳世的稱號,在等待着李瑄。

後世人眼界開闊,在他們眼裡,中祖遠遠比當世人眼裡偉大。

諡號、廟號確認後,李楓令當今最有學問的幾名學者,爲李瑄準備墓誌銘。

李瑄的親筆書籍、詩歌集,都將被帶入棺槨。

在棺槨上,李瑄的子女產生爭議。

李瑄的意思,明顯是用普通棺槨葬。

李奕決定尊重父親。

但李淞自掏腰包,讓能工巧匠打造一口銅棺。

他最終說動李奕,因爲普通棺槨用不了多久,就會損壞,讓能讓父親安心長眠。

也正是此舉,轟動後世……

……

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216章 李林甫爲李瑄抄錄《出師表》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32章 突厥寇邊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402章 劍履上殿,質問李隆基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108章 麥田中的伏擊,陌刀之戰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106章 積石軍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456章 回紇大敗,汗國崩塌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第124章 決戰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53章 備戰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27章 豐安軍城完結感言新書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35章 斬將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460章 唐玄宗,種子結果,武廟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412章 登基大典,變革的時代,李隆基與李適之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489章 哈馬丹之戰開始,神機營出動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245章 石堡城陷落,等待開花第136章 名將之死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429章 設立鯨縣,吐蕃的雪崩第126章 汗血寶馬的速度第32章 突厥寇邊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145章 李隆基引薦安祿山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
第239章 生擒吐蕃贊普,三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第307章 李瑄的危機,高仙芝回京獻俘第216章 李林甫爲李瑄抄錄《出師表》第377章 天策上將,秦王,尚書令第468章 除賤爲良運動的漏網之魚第287章 兵卒包圍平康坊第123章 窮途末路,殊死一搏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32章 突厥寇邊第77章 升官,忠武將軍第231章 最關鍵的一戰,十八大猛將出擊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番外 盛世華章,李瑄終第296章 天寶八載,靈溪懷孕第395章 安祿山披甲,騎兵大戰第482章 巴格達,哈里發的決心第402章 劍履上殿,質問李隆基第240章 贊普勸李瑄造反,黃河源頭第361章 兇殘叛軍,華清宮歌舞停,李隆基的惶恐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186章 連克五城,斬吐蕃大相第110章 李適之罷相第261章 宰相肚裡能撐船第277章 聖人和貴妃參加婚禮第369章 聖人去哪了?行至馬嵬驛第373章 太子李亨的窮途末路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416章 天子巡狩,大醫第108章 麥田中的伏擊,陌刀之戰第486章 對天可汗的崇拜第106章 積石軍第457章 大可汗被擒,單于城破,君臨聖山第224章 大非川之戰,將再次重現第456章 回紇大敗,汗國崩塌第150章 南面吃肉,北面啃硬骨頭第124章 決戰第322章 大食突圍,安西陌刀與河隴陌刀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362章 誓師清君側,天策軍,九萬騎兵入河西走廊第183章 九曲之戰開啓,南霽雲假冒敵軍衝陣第82章 李泌的提醒第53章 備戰第223章 吐蕃也讀孫吳?遠方國王的來信第288章 處置李林甫的兩個兒子第147章 安祿山拜楊玉環爲母第27章 豐安軍城完結感言新書第144章 楊釗的野望,李隆基召見第35章 斬將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460章 唐玄宗,種子結果,武廟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218章 再遇裴靈溪,勉之第320章 唐軍就位,四面包圍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95章 劫過倭國商船的海賊第121章 甲騎具裝,驚天噩耗第452章 回紇騎兵進入唐境,合黎山之戰第403章 請聖人封我爲太子第412章 登基大典,變革的時代,李隆基與李適之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4章 權相李林甫第284章 李瑄納妾,裴靈溪的感動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489章 哈馬丹之戰開始,神機營出動第125章 一拳打爆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番外 美人離殤 (新書《我在陰間收集列祖列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245章 石堡城陷落,等待開花第136章 名將之死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483章 再至龜茲,仁厚的君主第352章 李適之的顧慮,小兒小女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429章 設立鯨縣,吐蕃的雪崩第126章 汗血寶馬的速度第32章 突厥寇邊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453章 銅牆鐵壁,人間地獄第192章 段秀實密會蘇毗王,吐蕃贊普御駕親第318章 碎葉之戰第267章 拜相,吏部尚書,修國史,紫金光祿大夫第111章 李適之拜太子太師,封宋國公第159章 終南山上的神仙,李泌第335章 天將軍的戰場之威,敗局已定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400章 密謀登基,殺雞儆猴第145章 李隆基引薦安祿山第255章 李林甫的人生第二春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第467章 瞭解南方郡縣,清明之郡第129章 封候,河西隴右討擊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