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兩河流域的環境,與羅馬帝國接壤

有兩河流域原住民首領輔助,李國貞和關播在安撫兩河流域留下的大食人、以及其他各民族時更加容易。

不願意隨伊布·薩拉姆離開的人,更有可能被招攬。

沒有什麼比土地更能拉攏平民百姓的心。

民以食爲天,到哪都一樣。

在這個時代,農耕文明的經濟發展,全靠農業。

畢竟只有吃飽飯了,才能做其他事情。

地廣人稀,貴族逃離。留下的耕地一望無際。

李瑄親自送李奕領兵前往耶路撒冷、大馬士革。

待張興、李嗣業率領士卒出發敘利亞北部時,李瑄在禁衛軍的護衛下,在唐軍可控制的範圍內,進行巡視。

李瑄對兩河流域的理解停留在前世,以及現在的錦衣衛蒐集的資料上,不能盡詳。

後世人提起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這兩河流域,第一時間會想到石油。

緊接着是貧瘠的不毛之地。

要知道,後世人也稱呼這個時期的兩河流域爲“新月沃地”。

這裡不論是蘇美爾人,以及希伯來人、波斯人、大食人等等,都視兩河流域爲上天最好的贈禮。

古巴比倫王囯、蘇美爾王國、阿卡德王朝、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這些古代文明皆閃耀兩河流域。

千年前,波斯人滅新巴比倫,波斯帝國開始統治兩河流域。

二百多年後,馬其頓王國興起,衆所周知的亞歷山大在四年之內,三敗波斯帝囯,殺死波斯帝囯最後一任皇帝大流士三世,替代波斯統治了兩河流域。

不過,亞歷山大建立的帝國並未維持多久,就因亞歷山大的病逝而解體了。

馬其頓王國解體後,兩河流域又換了個主人,叫塞琉古一世。塞琉古一世本是亞歷山大手下的軍官,亞歷山大死後,他佔領了原亞歷山大帝國東部包括兩河流域在內的領土,建立了塞琉古帝國,長達二百多年。

緊接着,華夏所熟知,一度與大漢王朝看齊的安息帝國閃亮登場。

可是安息帝國與古羅馬帝國無休止的內耗中衰敗。

然後就是熟悉的脈絡,波斯人建立的薩珊波斯主宰兩河流域。

大食人走出沙漠,滅亡了薩珊波斯,建立大食帝國。

直到現在,大唐在李瑄的帶領下,萬里西征,成爲兩河流域新的主人。

兩河流域的“王朝爭霸”,一點都不亞於華夏。

只是華夏曆代是一個民族在更迭,所以歷史脈絡不斷,文學經典傳承不斷。

而兩河流域則是不同的民族、人種,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

有的民族強盛的很快,但滅亡的也很快。

幾千年來,華夏人依舊是華夏人,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但曾經主宰兩河流域的巴比倫人、蘇美爾人、阿摩利人早已銷聲匿跡。

或許只有未來考古,才能找到他們的痕跡。

所以,華夏文明的包容性,一直是李瑄提倡的。

不以血脈論漢人。

ωωω▲ttκΛ n▲CO

只要認同華夏文化,就是漢人。

不認同,就是外人。

畢竟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很可能來自同一批祖先。

李瑄相信只要有百年時間,就能將一盤散沙的中東地區全部歸攏。

“啓奏至尊,這裡真是好地方,土壤肥沃,又是入西方的戰略要道,絲綢之路必經之路,控制這裡,商貿一定更爲繁華。”

隨行的商部侍郎蕭昕跟隨李瑄巡視三天以後,發出感慨。

目光望向世界,才知天外有天。

以前以爲除了神州大地,四方皆爲蠻夷,甚至還有茹毛飲血的未開化者。

到大食、波斯以後,學習一些波斯語,蕭昕才明白有的波斯人是真有文化。

他們的百姓也和大唐差不多,以耕種爲生。只是生活條件與現在的大唐百姓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朕命名關中北部爲黃土高原,是因爲那裡的樹木已被砍伐殆盡。兩河流域現如今土壤已不比千年前。我們在黃土高原種樹,以免水土流失。兩河流域也面臨相同的情況,而且它的情況比黃土高原更復雜。我們在種植糧食的時候,還要保護。否則將永遠失去這千里沃土……”

李瑄在一處田頭,捧了一捧泥土,鄭重其事地說道。

兩河流域的土壤現在只是相對肥沃,並不是永遠都肥沃。

而且已經不比以前。

因爲兩河流域水量充足卻地勢低窪且氣候乾燥,時間長了會造成鹽分沉澱、土壤鹽鹼化。

這個時代兩河流域的原住民怎麼可能重視這一個問題?

一旦兩河流域的生態崩了;肥沃的土壤變成了鹽鹼地,優勢變成了劣勢;糧食大量減少,不能養育太多人口,就會再現後世的局面,無法挽回。

“臣愚昧,不明白在這兩河之間,耕地有什麼差錯?”

蕭昕非常納悶,黃土高原是因爲自秦至唐以來,無節制的砍伐。

在李瑄的解釋下,大唐朝野明白保護黃土高原的重要性。

可兩河流域的土地,本就是耕地啊!

李瑄耐心將鹽鹼的概念,解釋給隨行官吏聽,也拿大唐一些曾經富饒,如今貧瘠的地方舉例子,末了,又說道:“曾經的沼澤能變成平原,而耕地越是耕耘,越是貧瘠。農耕,並非開荒屯田那麼簡單,還要學會保護。千年大計,爲子孫後代謀生存環境,不能毀在我們手裡……”

“至尊,當如何保護兩河流域的土地?”

蕭昕明白至尊博古通今,代表文武官吏向至尊請教。

“繼續提升灌溉技術,一定要保持灌溉時排水通暢,提升土壤保肥能力。趁此時機,許多耕地無人耕種,將一些貧瘠的土地退耕還林。具體如何,我輩要多研究努力。”

李瑄向蕭昕回答道。

兩河流域氣候乾旱,降水希少,蒸發量大。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土壤水分不斷向上運動,溶解在水中的鹽分也隨之被帶到地表,水分蒸發後,鹽分便在土壤表層積累,這是土地鹽鹼化的原因之一。

同時,兩河流域地下岩石或土壤中可能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鹽類物質。在長期的地質作用和水流運動下,這些鹽分逐漸溶解並隨地下水遷移,當到達耕地土壤層時,就會造成土壤鹽鹼化。

而且兩河流域一些地區地下水埋藏深度較淺,一般在一兩米甚至更淺。地下水中的鹽分容易上升到地表,隨着水分蒸發,鹽分在土壤表層積聚。

現在李瑄要杜絕的是那些人爲因素造成的影響。

兩河流域勢力重新洗牌,也可以防止過度開墾。

使大唐有時間去規劃。

一百年,一千年,華夏想在這裡紮根,有的事情,終究要去做。

蕭昕等大臣們對李瑄的話一知半解。

這不是他們能琢磨的,需要思想啓迪,培養科學家,纔可以真正地完成使命。

一番巡視後,李瑄回到巴格達。

僅是伊拉克地區,人口逃離最多。

其他地區,大部分原住民都有留下。

雖時不時有動亂,逃往高山絕澗中,總體來說,還在大唐的控制之內。

大的作亂,都被唐軍平息。

之前,李瑄派遣安西副都督趙懷平去追擊大食人。

但最終只截留數萬人和一些糧食牲畜,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老弱婦孺,將他們押送回伊拉克地區,充實伊拉克地區的勞動力。

大食宰相伊布·薩拉姆經過數月的準備,一得知前線戰敗,立刻撤離。

難以全部留住。

暫且讓他們在半島之上,沙漠之中。

昔日的黑衣大食,已不復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

只有北非地區,還有一部分大食人,他們屬於白衣大食的“遺民”。

大唐不管大食教的派系之爭,佔領埃及後,會在北非向西推進,擠壓那些人的生存空間。

非洲地區,撒哈拉沙漠李瑄根本不會去想。未來很長時間,都是以發展地中海沿岸的北非爲主。

乾元十一載十二月,李瑄得到李奕率領兵馬攻佔大馬士革的好消息。

緊接着,乾元十二載元月,李奕兵不血刃拿下了耶路撒冷。

徹底打通前往埃及地區之路。

馬璘於當月,攜帶輜重路過耶路撒冷,前往埃及地區。

也是在這個月,李嗣業和張興將從敘利亞北部南撤的大食殘兵擊潰。

大食士兵戰鬥意志早已瓦解。

雖然還有不少糧草,但已經不見送糧隊伍。

他們駐守在前線的堡壘,抵抗羅馬帝國南下,遲早坐吃山空。

面對進退兩難的局面,大埃米爾最終決定放棄敘利亞北部的堡壘,試圖沿着海邊回到半島。

但他們沒想到唐軍動作這麼快。

陌刀軍、重甲步兵和弩手發現目標後,下馬從正面迎擊。

兩翼輕騎掩護。

鐵騎尋找機會,發起致命衝鋒。

沒多久,大食殘兵便潰敗,死傷慘重。

大埃米爾在士氣全無的時候,自刎身亡。

他曾經放出豪言壯語,但想不通,爲何哈里發敗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慘。

他只能在九泉之下,尋找答案。

大食士卒在羣龍無首下,果斷向唐軍投降。

唐軍繼續挺近,佔領敘利亞地區北部最重要的城池,阿勒頗城。

拿着大埃米爾的首級,阿勒頗城僅留的老弱病殘,向唐軍獻城。

張興又率兵佔領了阿勒頗城西部,緊鄰地中海的安條克城。

在兩座城池百里外,是大食帝國曾經佈置的堡壘。

但在大食軍撤退的時候,被羅馬軍佔領。

現羅馬帝國軍隊繼續南下的時候,發現阿勒頗城的城頭上,黑色旗幟不在,大唐玄龍旗迎風獵獵。

在阿勒頗城外,到處都是大唐聯軍的騎兵。

之前在敘利亞北部的大食軍,可沒有這麼多騎兵,更沒有如此鐵騎。

羅馬帝國大部分兵馬,都隨君士坦丁五世回國抵抗保加利亞汗國,留在敘利亞地區的兵馬只剩下三萬多。

他們已經不打算進攻。

只是沒想到大食軍會主動退走,更沒想到大唐騎兵會出現在這裡。

羅馬帝國的將領派遣使者至阿勒頗城,與唐軍交涉。

“你們可以回去了,大食帝國已經被大唐覆滅,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也已身死……”

翻譯將羅馬使者的話語解釋後,李嗣業向羅馬使者擺了擺手。

他對羅馬帝國非常鄙夷,幾萬大食士卒,卻阻攔羅馬軍一年多時間。

就這還與大唐結盟!

若非至尊有令,李嗣業一定會繼續推進。

敘利亞地區北部是亞美尼亞地區。

至今,亞美尼亞地區至少有三分之一在羅馬帝國手中。

黑衣大食推翻白衣大食的時候,君士坦丁五世趁火打劫,不僅收復被大食帝國佔領的土地,還直接把疆土推到敘利亞北部。

“將軍,大唐的神威,我們欽佩。恭賀天可汗戰勝殘暴的大食帝國。既然大食帝國已經覆滅,是否該履行兩國之間的盟約,永結兩國的友誼……”

羅馬使者也非常震驚,由於道路閉塞,他們並不知道短短兩三個月間,戰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唐也太厲害了,竟然一路橫推到這裡,還殺死哈里發。

身爲使者,他沒有意識到李嗣業的逐客令,反而說起聯盟。

“大食的大埃米爾已經被我們打敗。開戰一年多,你們羅馬就陳兵在邊境,將壓力都給到大唐。現如今大食滅亡,你們還有臉讓我們退出這裡嗎?怕是給你們也守不住。”

李嗣業是標準的武將,直來直去,說起話來毫不客氣。

大唐的將士,已經將血留在這片土地上,英靈無法歸故鄉。

哪有拱手相讓的道理?

只有將這裡,變成大唐的土地,英靈纔可安息。

“盟約是神聖的,我們的君王與天可汗派遣的使者締結盟誓。偉大的天可汗是比肩亞歷山大大帝的人物,怎能出爾反爾呢?”

羅馬帝國使者十分不服氣。

“亞歷山大是什麼鳥東西,配和我們的至尊比較嗎?我不知道什麼盟約,我只知道你們羅馬在這場戰爭中,幾乎沒有出力。我們至尊曾說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天道酬勤,阿勒頗北部的一些堡壘,就是你們的回報……”

李嗣業用自己的方式推諉。

羅馬帝國有種就來攻擊,否則就以阿勒頗、安條克爲界限。

兩河流域,除了幼發拉底河的上游,都會在大唐的控制之中。

“我們遲遲未有進展,是因爲保加利亞蠻子在我們南下時,趁火打劫,我們不得不支援……”

羅馬使者急了,連忙向李嗣業解釋。

肯定不能與精銳的大唐雄師戰鬥。

他如果不爭取,回去後該如何與將軍交代?

將軍又如何向君士坦丁五世解釋?

“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情,自顧不暇,還想插手大事?回去告訴你們的國王,作爲盟友,大唐可以派兵入君士坦丁堡,幫助你們打敗外敵。”

李嗣業答非所問,總之就是在推脫。

但他的話卻讓羅馬使者心驚肉跳,他以爲大唐還要北上。

如果是這樣的話,羅馬帝國就危險了。

他也看出李嗣業不是善茬,白着臉拂袖離去,將此重大事情帶回軍營……

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481章 落花,西征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80章 滿城沸騰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492章 重城淪陷,哈里發窮途末路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8章 看花馬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17章 楊玉環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5章 興慶宮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37章 拒絕贈送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229章 贊普的決定,將軍難免陣前亡第43章 豪強第481章 落花,西征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293章 天將軍完結感言新書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24章 廣運潭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489章 哈馬丹之戰開始,神機營出動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43章 豪強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6章 王維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328章 更深的謀劃,曠野大戰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151章 野獸襲擊李隆基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7章 大戰將起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29章 軍中訓練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415章 除賤爲良運動開始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番外 乾元三十載
第333章 騎兵戰術,追逐與被追逐第481章 落花,西征第172章 人馬俱碎,沙丘強弩第199章 城門前的重逢,萬民擁戴第440章 薩彥嶺上的不甘,回紇大可汗死第80章 滿城沸騰第171章 回紇大潰敗,大包圍第499章 裡海建立安業郡,五年後的長安第112章 拜爲上將,左龍武衛大將軍第69章 李光弼夜見程圭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492章 重城淪陷,哈里發窮途末路第435章 雲南都護府,葉護太子,百國盛會開啓第282章 安祿山怒火中燒第272章 否定李林甫,朝堂之上的辯論第8章 看花馬第21章 爲高力士“獻寶”第17章 楊玉環第273章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494章 進軍埃及地區,佈局亞非歐第462章 與王維,最後的王維第311章 西域,龜茲古國第475章 金陵,再見李白第168章 率臨洮軍 赤水軍突襲回紇“閱兵”第157章 今後必爲良相,又兼兩使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5章 興慶宮第280章 別出心裁的禮物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來詩歌第458章 北巡,祭天,瀚海都護府,草原都護府第146章 和親,與韋堅決裂第177章 牀弩的威力,雞心谷的血戰第493章 哈里發之死,大食帝國滅亡第22章 寧遠將軍第271章 誰是首席宰相?楊玉環的助攻第196章 大將軍無所不能,來此只爲殺人第351章 天將軍迴天街圖,與李隆基的對話第37章 拒絕贈送第330章 換將,改城第244章 封王,天下各國的態度第308章 李瑄罷相,李林甫死,宿命第107章 與吐蕃第一次交鋒第444章 宰相犯錯,一分不改第470章 平原如高山,宣澤鄉(新年快樂!)第380章 請求爲李適之封王,佔領蒲津大橋第90章 再見楊玉環第225章 朔方的老部下,小兒渾瑊第187章 收復九曲,設立九曲郡 洮陽郡第229章 贊普的決定,將軍難免陣前亡第43章 豪強第481章 落花,西征第425章 除賤爲良結束,大唐的人口第293章 天將軍完結感言新書第432章 再有子女,新拜宰相,外交家第98章 父親舉薦兒子第439章 八大都護府,九品十八階第388章 潼關難攻,黃河難渡第24章 廣運潭第62章 五萬騎兵第310章 安西 北庭節度大使,經略大使,燈火闌珊處第128章 你說的是人嗎第180章 樹敦城破,謀劃九曲第454章 大將喋血,第二次白亭海之戰第142章 整飭涼州城,河西第一城第193章 造反,涼州城中的歡呼第185章 先登之功,三日克三城第116章 違抗軍令的軍使第294章 岳父大人的如坐鍼氈第360章 漁陽顰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第489章 哈馬丹之戰開始,神機營出動第355章 王莽謙恭未篡時,天寶十三載第234章 吐蕃在等雪,長安的歌謠第332章 定河中之戰,圍殲大食近衛軍第43章 豪強第313章 截胡長安的錢財,李嗣業第391章 攻破陝郡,直逼洛陽第326章 大唐西進,目標怛羅斯第85章 美人愛英雄第477章 李白離開人間,故地重遊第6章 王維第7章 早春贈王補闕第328章 更深的謀劃,曠野大戰第446章 劃分行省,久違的征程第100章 大誅朝廷命官第151章 野獸襲擊李隆基第134章 化爲鬼魂,陣前結草第247章 正式成爲天水王,一掌擊碎天靈蓋番外 乾元三十載第47章 大戰將起第141章 吐蕃向大唐上貢 求和第424章 王昌齡結算前世仇,江南地區的喪鐘第410章 三辭三讓,收集年號第29章 軍中訓練第176章 狼煙沖天,赤嶺爭奪戰第415章 除賤爲良運動開始第347章 李隆基的賞賜,山雨欲來風滿樓第115章 招募遊俠,組建“神策”第86章 李適之的“羅鉗吉網”番外 乾元三十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