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2章婺源胡氏

侯氏聞言,不由得大喜:“陛下,您允了?”

“這主要看母妃的意思!”

李嘉笑了笑,說道:“吐蕃貧瘠,苦寒,您老若是想要去,我還會阻攔您不成?”

“這樣——”侯氏思量一會兒,然後露出堅定之色,說道:“皇帝,我想去吐蕃看看,衛王妃已經懷孕,我去的話,說不定能趕上生下來呢!”

“行!”

李嘉點點頭,笑道:“吐蕃那地方,比較挑人,您去看看,若是住的好,就住,不好,就回來!”

侯氏雖然覺得話難聽,但心中想着卻是能看望兒子,不由得心中歡喜,再無憂愁!

李嘉搖了搖頭,隨即離去。

還是親生兒子好,人之常情。

“派個身體康健的太醫過去,最好一家人都去,路上照顧太妃。”

皇帝念着太妃的身體,隨即又想到了故例,吩咐道:“加封太妃爲衛國太妃!”

後宮嬪妃去往兒子親藩那裡榮養,都是要加個太妃的頭銜。

燕國長公主李薇兒,得知太妃即將去往吐蕃,不由得忙不迭地跑來,毫無公主風範。

李嘉只聽見“見過皇帝哥哥!”,然後感覺一陣風而過,李薇兒的身影,就不見了。

“哼,成何體統!”

揮舞着寬大的衣袖,李嘉無奈地搖搖頭,只能作罷。

要不是看她中秋後即將嫁人,李嘉怎麼會輕饒她。

李薇兒見到端坐的侯氏,一下就撲入她的懷中,說道:“孃親要去吐蕃嗎?把薇兒也帶上吧,薇兒捨不得孃親!”

侯氏聞言,不由得眼眶微紅,情不自禁道:“我的兒啊!”

“孃親也捨不得你!”

“只是,女兒大了終究要嫁人,潘國公家是個好歸宿,娘也放心,唯獨你那弟弟,吐蕃苦寒,我實在是放心不下!”

侯氏拍了拍李薇兒的小臉,輕聲道:“快起來,薇兒年歲也大了,在民間,早就嫁人生子了,就是你大哥,說要多留幾年,都快耽擱了!”

說着,侯氏不由得埋怨起來,她柔聲道:“你也莫怪我偏心,實在是你大哥太狠心,吐蕃那地界,是人待的嗎!”

李薇兒看着侯氏又哭了起來,不由得安慰道:“我這就求大哥,給弟弟改封個好地界。”

“沒事,女兒家的,操心朝堂作甚!”侯氏擦乾了眼淚,說道:“都已經這樣了,改變不了,由着吧!”

“你可得好好的,嫁人生子,有事就寫信給我!”

說罷,母女又哭做一團。

不過,太妃出行,儀仗什麼的必不可少,千里迢迢,又是一場大耗費,李嘉也頗爲心疼。

幾萬貫又沒了。

而李淮,則心事重重的在江陵坐上船,順江而下,在池州下了船。

跟隨他來的,則是宗正寺的一位老者,輩分高,聽聞與昭宗一個輩分,只是太過遠,祖宗的遺澤並沒有享受到多少。

五六十歲的年紀,也不辭辛勞,呼哧呼哧地走着,身邊帶着一本族譜,顯然是早有預備。

另外,幾個工匠則畏畏縮縮地跟着,他們是宮廷中的匠人,織工,無論是衣料,還是玉器,他們都能辨識真假。

在唐時到如今,官窯佔據主流,後宮所用的布料,玉石,首飾,瓷器等等,都是專人制作,真的假不了。

下了池州,一股江南古韻撲面而來。

此時又是梅雨季節,淫雨霏霏,連月不開,撐起傘,李淮感到格外的壓迫。

胡昌翼無權無勢,對於皇帝,以及大唐來說,並無什麼實質性的威脅。

但,有時候,政治就是這樣,一個名義,僅僅是昭宗之子的名義,就足以讓某些心懷不軌之人,掀起巨大的波瀾。

畢竟在某些人樸素的認知裡,昭宗纔是大唐嫡宗,皇帝就應該在這支脈幾流傳。

只有真正意義上的控制,纔會把陰謀消滅在萌芽中。

來到池州,李淮一行人是秘密而來,地方官吏都不知曉,他們也不打算聲張,光是身上掛的射聲司腰牌,就足以讓那些地方官們畏懼。

一路上車馬勞頓,但沒有人敢有異議,李淮則心事重重。

婺源縣是歙州,也就是後來北宋年間改名爲徽州的地界,結果49年被劃歸去了江西。

如今,它屬於江寧府,以金陵爲中心的蘇南,皖南地區,構建了富庶的江寧府。

到了婺源縣,這裡地形崎嶇,幾乎尋找不到一片完整的平原。

而且,行走在鄉間的路徑,李淮發覺,這裡家家戶戶,幾乎對於樂於行商,去往江西府,或者金陵,販賣走商,可以說是格外的不同。

李淮好奇,拉住一個行商,問道,何不耕田種桑?

行商無奈道:“婺源,乃至歙州幾無多少良田,自己吃都不夠,只能男子走商爲業,養家餬口!”

李淮默然,隨即問道:“你可知曉同光三年,明經科進士胡昌翼,胡公所在?”

“婺源素有十胡九汪,你若是問其他人,我還真的不知道,但考川村的胡進士,胡太子,我還真的曉得!”

聽到太子這個詞,李淮心頭一跳,隨即請教路徑。

很快,在行商的指引下,他們一行人來到了考川鄉,這個貧瘠的村落。

考川村雖然貧瘠,但由於胡昌翼考中進士後,受制於身份,並沒有爲官,而是回到家鄉,開辦私塾。

而且,胡昌翼樂善好施,曾經爲了便於鄉人出外,而伐木架橋於二十四都朱源溪上,鄉人稱呼此橋爲“太子橋”。

婺源地方偏僻,山路崎嶇,人心樸實,對於他的太子身份頗爲知曉,而且經常笑稱之,以致於其名聲越來越大。

也正是因爲他的名聲,所以才被射聲司所知曉。

不然的話,全國一千六百縣,近五百州,射聲司哪有這功夫,能夠打聽清楚。

進了考川村,李淮就聽到了一陣朗朗的讀書聲。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聽到這,李淮不由得念出聲來:“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好一派書香之地,果然不同凡響!”

李淮大聲說道。

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第四百七十四章無恥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五百一十九章腳氣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1240章興復隴右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三百九十三章皇子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七百四十章第1369章騎兵第1318章澎湖縣第五百六十六章國土人口統計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記仇第七百零二章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六百五十三章第1390章治河第五百八十九章心思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兩百四十四章任重道遠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兩百一十九章從容自若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第五百八十一章高繼衝第八百章度田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番外3——震雷第一千零四十一章賤戶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兩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六百四十四章保甲制第四百五十五章皇城司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贖買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1314章凜然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十一章雜事繁多(上)第七十六章稱霸海峽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八百五十二章第七百章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稅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九百零八章秦州第1168章安撫第1383章安國第兩百七十一章相助平叛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1267章第四百一十六章第六百二十章蜀國除、一分二第八百二十八章潰敗第1278章拉薩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五百零八章蜀奸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1380章第六百六十八章威風第1188章空獄第八百三十章明修棧道第六百五十四章出宮第1274章伴當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1114章利刃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一千零九十章人心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兩百一十七章一夜無話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1293章自己第一千零二十三章藩鎮入京第1403章教子第1289章心情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一千零八十章第一千零八章第一百七十一章行動起來第五百章無言第六百六十章遷徙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1104章幽州營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四百五十三章八大院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1300章假道
第九十六章國之幹臣第四百七十四章無恥第一千零一十七章關中藩鎮第五百一十五章刺探第五百一十九章腳氣第兩百七十章殺意盎然第1240章興復隴右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三百九十三章皇子第一百章自由貿易第兩百七十六章心有不忍第七百四十章第1369章騎兵第1318章澎湖縣第五百六十六章國土人口統計第一千一百零二章記仇第七百零二章第兩百二十五章戰爭動員第六百五十三章第1390章治河第五百八十九章心思第九十五章倔強彈劾第三百五十四章城破第九百三十八章大勝第兩百四十四章任重道遠第八百四十七章湘江春景第兩百一十九章從容自若第四百三十二章腹心之疾第兩百一十二章利慾難安(上)第五百八十一章高繼衝第八百章度田第三百三十章世家心思番外3——震雷第一千零四十一章賤戶第1297章正旦之事第七百七十二章都司第兩百六十八章楚王身卒第六百四十四章保甲制第四百五十五章皇城司第三百二十八章整編訓練第一千零六十章大朝第一千零一十九章贖買第四百六十章皮影戲第1314章凜然第五百三十五章雨花臺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四十四章登聞鼓下第十一章雜事繁多(上)第七十六章稱霸海峽第六百二十二章封爵厚待第八百五十二章第七百章第九百一十二章揚州城下第七百八十五章商稅第九十二章阿卜杜勒第九百零八章秦州第1168章安撫第1383章安國第兩百七十一章相助平叛第九十七章北上,北上第三百二十五章糧草危機第1267章第四百一十六章第六百二十章蜀國除、一分二第八百二十八章潰敗第1278章拉薩第九百五十二章大敗第五百零八章蜀奸第九百七十七章膽顫第1380章第六百六十八章威風第1188章空獄第八百三十章明修棧道第六百五十四章出宮第1274章伴當第一百四十八章話裡有話第1114章利刃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一千零九十章人心第三百三十四章軍心第兩百一十七章一夜無話第一百五十五章信仰整合(中)第八百七十四章入倭第1293章自己第一千零二十三章藩鎮入京第1403章教子第1289章心情第兩百六十七章心癢難耐第一千零八十章第一千零八章第一百七十一章行動起來第五百章無言第六百六十章遷徙第九百二十一章孔府第1104章幽州營第兩百四十一章欣喜萬分第八百八十九章圖謀第四百五十三章八大院第一千零四十九章第1300章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