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1章皇事

七月份,皇帝以及中樞,在老君山避暑時,收到了來自於吐蕃的兩封書信。

中山王李覆文,用自己很粗獷的字體,書寫着自己的思念之情,父親母親,弟弟,以及姑姑李薇兒等,直白,簡單,令人感動。

而衛王李賓,則比較細膩的手法,描繪了吐蕃的境況,雖然儘量的美化了,但依舊是讓人感受到其惡劣的環境。

“果不思量,膚色漸紅,別有一番美感——”

這下,太妃侯氏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思念,當場落淚。

李嘉也頗爲無奈,只能讓其先回避暑山莊而去。

而書信到的時候正是皇帝一行人去觀摩木軌馬車。

得益於木軌的精進,木軌馬車大行其道,規模超過了百里,即光化軍至鄧州。

不過,爲了節約成本,基本是運送糧食,以及軍國要事,其餘的人想要乘坐,還真的不行。

當然,這對於皇帝來說並沒有什麼。

爲了取悅於美人,兒女,李嘉讓他們坐上馬車,走了十幾裡,快如閃電。

很好的滿足了衆人的好奇心。

結束後,李嘉嘆了口氣,招李淮入了馬車,問道:“不知前唐時,帝崩後,後宮如何處置?”

李淮嚇了一跳,忍不住瞧了瞧皇帝的臉色,見其正常,這才鬆了口氣,說道:“回稟陛下,其無外乎有三種。”

“一者爲殉葬,如秦,其後甚少,直至武宗皇帝,其甚愛其妃,所以自爲殉葬!”

說白了,唐朝時,殉葬幾乎退出歷史舞臺,只有唐武宗一例罷了而且是要求這兩妃強制殉葬的。

當然,殉葬這事,南宋也幹過,宋高宗寵幸才人李氏、王氏,高宗駕崩後,孝宗爲了滿足高宗的心願,強制殉葬。

元朝殉葬大成,遺留到了明初,明英宗才止。

“二者,乃是守陵,或者出家,無有子嗣的低等嬪妃,只能去守帝陵,出家,不得再行改嫁。”

李淮繼續說道:“最後,有子嗣者,可去往蕃國,由其子養老,封太妃,如太宗妃韋氏,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冊拜紀國太妃。”

“嗯!”

聽到這,李嘉不由得感慨道:“殉葬之事,孔子在陶俑培養時,就預料後人會起,不料,果真如此!”

李淮面對這般感慨,只能低頭不做聲。

“太妃過於思念衛王,罷了,我雖然有礙於吐蕃環境,不忍太妃年歲大去受苦,但想來,人世間的苦楚,能大得過母子分離之情嗎?”

李嘉不由得說道:“我意成全太妃,讓其去往衛國,頤養天年,你覺得如何?”

“陛下聖明!”

李淮哪裡有不遵的道理,忙道:“此乃成全孝道,微臣豈有反對之理?”

見此,李嘉笑了笑,打定了主意。

既然侯氏自己都願意,自己何苦做惡人?

不過,馬車並沒有因此沉默,皇帝繼續說道:“我聽聞,歙(she)州的婺源縣,有一人,名喚胡昌翼,乃是昭宗何皇后的遺腹子,還曾中過明經科的進士。”

“可有這回事?”

“微臣不知!”

李淮瞠目結舌,這個消息,太過於突然了。

昭宗的遺腹子,何皇后的兒子,這豈不是正宗的嫡宗?

“你肯定不知!”皇帝輕聲道:“我也是才知道的,射聲司傳來的消息,真是好啊,我以爲前唐的嫡宗,已經被滅門了呢!”

李淮聞言,心如重鼓擂錘,額頭生汗。

安史之亂,唐玄宗只帶走了自己兒子,其餘的大部分宗室,死傷慘重。

而到了黃巢之亂,唐僖宗也自顧自地逃竄,留守的唐宗室,再次被屠殺,幾乎是一乾二淨。

到了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8月,宣武節度使朱全忠的部下韓建,盡將諸王斬盡殺絕於十六宅。

而此時的宗室,只有十一王,僅存的近支宗室:

李嗣周、李戒丕、丹王李允、通王李滋、皇兄儀王、皇弟睦王李倚、嗣濟王、嗣韶王、皇叔祖彭王李惕、嗣韓王李克良、嗣陳王。

而朱溫又將唐昭宗兒子屠殺。

理論上來說,大唐的嫡系,也就是唐玄宗之後,基本是蕩然無存了。

李嘉的祖宗,纔得到重用,來到嶺南。

所以,歷朝歷代,唐朝的宗室是真慘,前期有武則天屠殺,後期有戰亂,關鍵還時不時的內卷,讓人苦不堪言。

“這般,你去婺源看看,到底是真是假!”

皇帝輕聲說道。

“微臣明白!”李淮心頭一沉,低聲道。

“你明白什麼?”

李嘉見其臉色,直接就笑了:“你去辨別他的真假,若是真的,就帶回洛陽吧,就如同衛王一樣,分個地方給他。”

“如果真只是傳聞,你就離開。”

“諾!”李淮沉聲應下。

“對了,你帶點宗正寺的老頭子去,一些宮廷的東西,他們應該能認識。”

李淮心事重重而去。

他當然明白,之所以讓自己去,一個是因爲他深受信任,位高權重,二來,也是他遠親宗室的身份。

雙重加持,才讓他有了此行。

不過,好壞難料。

着實讓他難以心安。

待其走後,李嘉臉色瞬間大變。

昭宗嫡子的身份,足以在整個大唐掀起波瀾。

而且,他感覺到了一絲威脅。

眼眸中止不住地冒出殺意,但最後,他終究還是止住了。

“罷了!”

李嘉嘆了口氣:“只是個普通人,就封得遠遠的吧,最好不會回來。”

想到這裡,李嘉就惦記起小琉球羣島,這裡孤懸海外,而且是在去往日本的途徑中,大量的商船路過。

這也就意味着,一切的消息,都逃不過掌控,而且沒有擴地的空間,也就意味實力的不變。

再適合不過了。

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避暑山莊。

他去拜見了太妃侯氏,見其已經收斂起,李嘉這才說道:

“我思量再三,想着母妃牽腸掛肚地惦記二哥兒,心裡着實不是滋味。”

“皇帝莫要這樣說。”侯氏忙道:“二哥兒忙着軍國大事,我也應該高興纔是。”

“母妃,若是,我是說,若是你不嫌棄吐蕃的貧瘠,兒臣願意成全二哥兒的思念之情。”

第八百三十七章感言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七百四十一章索然無味第八百二十二章太原第1152章心思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1107章人口(加更,求票、求訂閱)第五百一十二章虎頭蛇尾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喪事第五百九十五章潤州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1247章洛陽危機第1126章刑統第六百零六章吏治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九十三章北上之事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九百五十三章長安第九百零二章進軍第九百五十章牙兵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1162章戰之第1333章收買第八百九十四章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兩百零八章陳橋兵變(上)第九百二十四章高懷德第五百三十二章心灰第兩百三十章求婚湖南第七百六十二章潘美第兩百四十七章中原戰起第一百一十七章暗流不止(中)第三百九十一章新奇第九百九十五章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六百八十五章種豬第三百三十六章幸甚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六百四十二章新戶(上)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六百一十章致仕第九百一十七章登萊第兩百二十二章登基爲帝第三百八十七章經濟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1336章鼓動第兩百一十章充實後宮第五百二十九章發動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定難軍第六百九十二章第四百四十二章影響第七百一十六章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一千零二章條件第1251章心思莫名第三百七十三章思念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六百一十八章一語中的第七百二十七章夏糧第1238章護法第1305章談話第1289章心情第兩百六十二章朝堂之上第1287章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第七百五十五章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1380章第五百九十二章官房第1111章三門峽第1185章王庭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八百三十三章後續第六百六十七章化國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五百九十四章羞辱第1148章御前第1289章心情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四百一十五章大事第三百五十一章轟炸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1169章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八百四十八章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1170章對戰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1359章後勤第七百二十章探討第一千零四十三章鹽業革新第三百二十七章整編、整訓第八百一十四章東京第七百九十八章洛語
第八百三十七章感言第一百八十二章金錢與軍隊第七百四十一章索然無味第八百二十二章太原第1152章心思第六百七十一章張苗第1107章人口(加更,求票、求訂閱)第五百一十二章虎頭蛇尾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喪事第五百九十五章潤州第九百五十四章震動第1247章洛陽危機第1126章刑統第六百零六章吏治第九百一十八章攻心第九十三章北上之事第四百一十三章靈渠第四百九十四章拖延第九百五十三章長安第九百零二章進軍第九百五十章牙兵第八百六十一章與民同樂第1162章戰之第1333章收買第八百九十四章第一百五十一章皇城司第兩百零八章陳橋兵變(上)第九百二十四章高懷德第五百三十二章心灰第兩百三十章求婚湖南第七百六十二章潘美第兩百四十七章中原戰起第一百一十七章暗流不止(中)第三百九十一章新奇第九百九十五章第一百二十九章宮中逸事第六百八十五章種豬第三百三十六章幸甚第一百四十一章政治佈局(上)第四百五十四章受爵第六百四十二章新戶(上)第九百八十四章猶豫第六百一十章致仕第九百一十七章登萊第兩百二十二章登基爲帝第三百八十七章經濟第七百零五章嶽麓山(第三更,補)第1336章鼓動第兩百一十章充實後宮第五百二十九章發動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定難軍第六百九十二章第四百四十二章影響第七百一十六章第五百八十四章北漢第一百零一章御用商人第一百一十六章暗流不止(上)第三百七十四章天寒第一千零二章條件第1251章心思莫名第三百七十三章思念第四百三十六章榨油第六百一十八章一語中的第七百二十七章夏糧第1238章護法第1305章談話第1289章心情第兩百六十二章朝堂之上第1287章第一千零一十四章第七百五十五章第八百三十一章踏腳石第1380章第五百九十二章官房第1111章三門峽第1185章王庭第五百二十章舍小圖大第八百三十三章後續第六百六十七章化國第四百五十一章長沙府第五百九十四章羞辱第1148章御前第1289章心情第六百三十一章演武堂第四百一十五章大事第三百五十一章轟炸第七百三十八章氣急第1169章第1395章遷徙豪強第八百四十八章第一百八十九章馬政第1170章對戰第三十二章夏日避暑第1359章後勤第七百二十章探討第一千零四十三章鹽業革新第三百二十七章整編、整訓第八百一十四章東京第七百九十八章洛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