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幹勁十足

對於當前的馬來亞來說,艾倫威爾遜作爲行政長官關注一下潛在的競爭對手,是十分正常的,除了日本還有一個近在眼前的菲律賓。

菲律賓獨立後,美國人並沒有扔下菲律賓不管,畢竟菲律賓和美國有着特殊的關係。

美國不僅爲菲律賓提供了大量的援助,而且在菲律賓進行了鉅額的投資。美國人在菲律賓投資開辦了大量的工廠。

其實對付菲律賓,艾倫威爾遜還是有一定的把握。而且他還記得一件事,那就是日本其實想盡辦法避免二戰的賠償,但是菲律賓的賠償沒有賴掉。

這就是菲律賓和美國特殊關係的好處了,在對日賠償問題上,艾倫威爾遜甚至可以做菲律賓人民的好朋友,反正他之前已經是印度人民的老朋友了,也不差一個菲律賓。

雖然並非一個特別瞭解工業的行政長官,艾倫威爾遜還是知道反咬一口一口吃,如果時間並不緊迫的話,他不會這麼急切。

但知道英屬馬來亞和日本在人口上根本沒法比,才制定了十分大膽的發展計劃。儘可能把英國還殘留在亞洲的影響力變現。

在正式會議結束之後,艾倫威爾遜在私下場合邀請了印度和緬甸、錫蘭的代表。表示在國有化的問題上,英國礙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態度,不能在正式會議上表達支持。

但是英國其實對緬甸、印度國內開始以國有化爲主導的工業化,並不排斥。而且希望印度和緬甸能夠適當的幫助一下英屬馬來亞的發展。

至於錫蘭,英國表示錫蘭的獨立地位不會被外來勢力所打擾,並且樂於見到錫蘭和緬甸發展關係,這就是完全的場面話了,錫蘭有英國的海軍基地。

美國的節節勝利,並沒有對東南亞造成什麼影響,至少對艾倫威爾遜沒有。只是他不知道,戰爭的擴大在未來半年,還會對美國造成另外一個負面影響。那就是他臨走之前,賣給美國的邁索爾鐵礦。

但是現在,他處在對馬來亞發展的興奮狀態中,閒來無事就收集一下菲律賓的情報。然後就發現了兩個地方的共同點,原來用戰俘威脅日本賠償,還並不只是艾倫威爾遜這麼想。

菲律賓已經公開喊話幾次了,如果日本不賠償菲律賓在戰爭時期的損失,就把菲律賓的十幾萬戰俘都殺了。

“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艾倫威爾遜拿起來電話道,“能夠通過一些不引人注意的渠道,和埃爾皮迪奧·基裡諾先生表明,在英屬馬來亞在賠償問題上,和菲律賓是站在一起的。我相信一定有這種渠道。”

艾倫威爾遜放下電話,覺得關於軍妓的問題,可以進行一番輿論操作了。甚至可以拉上澳大利亞和荷蘭一起,畢竟這兩個國家可都是受害國。

雖然在女性問題上傷口撒鹽有些不道德,而且完全不符合幾年前他在巴黎街頭的風範。但事已至此已經顧不了這麼多了,身爲一個大英帝國的紳士,應該具備靈活的道德底線。

絕對不能讓日本輕裝上陣,他甚至之前都想要把日本戰俘弄成殘疾人再送回去了。而且培植反日環境,本就是發展英屬馬來亞的重要組成部分,算得上是公私兼顧。

明確了未來,艾倫威爾遜就幹勁十足,彷彿一下子回到了二戰結束之後的新德里,思如泉涌,渾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氣,只不過對象從英屬印度換成了日本。

而且難度也不可同日而語,雖然英屬印度的人口更多,但英國是一個直接的殖民政府。而在日本有這個地位的是美國,不是英國。

仇恨這種東西,只要有人一直提,永遠都忘不了,但一旦沒人提了,忘記也是很快的。

輿論操作尤其是對澳大利亞而言,艾倫威爾遜需要帕梅拉蒙巴頓的幫助,真正母親幫助下進行新一輪融資的帕梅拉蒙巴頓也馬上答應下來,同樣答應下來的是,派出一直勘探隊抵達英屬馬來亞,在文萊附近尋找油氣資源。

針對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兩個主要幫手,艾倫威爾遜不覺得自己競爭不過菲律賓,但是日本確實是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那麼既然菲律賓因爲賠償的問題,咬住日本不放,那麼此時的菲律賓肯定十分需要一個匡扶正義的人出來幫助。

雖然沒法明着幫助,但艾倫威爾遜也不想出現在明面上,傳統上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

這都是爲了對美國進行防備,原本歷史上的美國針對科倫坡計劃起到了採取兩個辦法,一是主導了該組織的形成,該組織的形式、功能和性質等與美國的主張基本上是一致的;二是促成了它按美國的願望演變,使它從最初由英國主導的英聯邦組織變爲美國主導的非英聯邦組織。

最終導致英國對科倫坡計劃失去了控制,而美國對科倫坡計劃的滲透,主要就是通過日本和菲律賓來完成的。

當前菲律賓咬着日本不放的前提下,艾倫威爾遜必須主動出擊,任何事情都要趕在日本的前面。

在美國開始向轉移紡織產業的開始,日本其實沒有多麼騰飛,畢竟紡織產業的利潤實在拿不手,日本真正開始騰飛是五年之後,大概一九五六年的時候,經過紡織產業的積累,開始進入高度發展階段。

所以英屬馬來亞的方案就是搶先在澳大利亞的支持下,發展鋼鐵產業,同時也要抓住紡織業,因爲前者容易創造就業。同時咬住日本的賠償問題,延緩日本進入東南亞的時間。

這個問題可以支持菲律賓的主張,如果賠償問題仍然不能阻止日本,就拿日本的關稅壁壘說事,日本和韓國一樣,再發展的早期都是依靠關稅壁壘只出口不進口來發展的。

如果英屬馬來亞能夠搶在日本前面,就要咬住關稅壁壘,一旦日本開放關稅壁壘,就針對性的用馬來亞到時候已經具備的產業,對日本進行傾銷。

連同吉隆坡會議以英聯邦名義撥款的一千六百萬英鎊,艾倫威爾遜用大頭對英國的鋼鐵和紡織產業下達了訂單,至於帕梅拉蒙巴頓之前說在美國採購的鍊鋼設備,這個時候都已經過了巴拿馬運河。

剩下的錢則用來作爲英屬馬來亞的儲備金,作爲亞洲英鎊的錨。

戰後日本政府的發展是重點扶持,限定企業可以以低價購買煤炭和鋼鐵,產生的差價由政府補助。這個差額補助非常大,甚至佔到財政預算的四分之一。

這樣的政策帶動煤炭和鋼鐵產業發展,加上日本的工廠和社會基礎設施在戰爭中被破壞殆盡,使得工廠能夠最快引進當時最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生產效率,日本的重化工業得以發展。

艾倫威爾遜乾的事情差不多,只不過直接通過當前澳大利亞的親英首相,以及帕梅拉蒙巴頓已經控制的優良鐵礦石來支撐。這就不用通過馬來亞的財政補助,避免了因此產生的財政壓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印度的角色,英屬印度的紡織業中心是在以加爾各答工業區爲核心的孟加拉地區,自從印巴分治之後,已經分別屬於印度和巴基斯坦。

其中東巴基斯坦也就是後來的孟加拉國,是紡織業的生產基地,而現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個關係?

艾倫威爾遜開通了馬來亞專員廣播電臺,開始複製在紐芬蘭的廣播,闡述英國以及英聯邦對英屬馬來亞的扶持。提及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幫助,非常有技巧性的表示,大英帝國仍然是歷經兩次世界大戰不倒的大帝國。

從資金支持到產業扶持,以及英屬馬來亞本身具備的資源和氣候。正式確定了紡織產業和鋼鐵產業的發展政策,至於本身優勢產業採取自由競爭的態勢,但是不能錫礦和橡膠,不能高於倫敦政府的採購價。

“很難說,馬來亞公民具備已經接受這些產業的基礎,大英帝國已經準備好了對馬來亞進行幫助,但是馬來亞能不能接住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事情。馬來亞一千萬大英帝國的臣民,從現在開始必須接受政府的指導,把瑣事都放下,成爲現代文明的一部分。”

抵達馬來亞的農牧業種子同時,艾倫威爾遜的第一個大項目開始動工,一座大型化肥廠。

以高級專員抵達場地表明要破土動工的同時,躊躇滿志的麥克阿瑟乘坐盟軍最高司令號飛機,停靠在太平洋和總統會晤的小島上,在這裡他和總統杜魯門、參謀長聯合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共同探討了朝鮮戰爭的戰況。保證一切順利之後信心滿滿以演講的方式說道:“目前發生的戰爭實際上已經取得了勝利,整個半島正式抵抗都會在感恩節前結束。”

第二天拿着關於麥克阿瑟宣言報紙的艾倫威爾遜,飛到了東馬在沙撈越的港口主持鋼鐵廠廠房破土動工儀式。一個星期之後,檳城港口,他又帶着檳城專員埃弗雷德,接收在海上飄蕩幾個月的紡織機器。

第三百零二章 新年新總督第五百七十一章 幹勁十足第八百一十八章 此生巔峰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清律的運用第七百四十六章 英國人會打仗?第八百四十九章 印尼是頭等大事第1663章 單方面裁軍第八百三十六章 前衛號的未來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加薪計劃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艾登醜聞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豬灣事件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圖靈的作用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英國水務公司第四百一十七章 總督的手藝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平可夫斯基案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重返印度第五百九十七章 捨我其誰蒙巴頓第1609章 化學武器第八十六章 美國的要求第八百三十四章 壓力全在法國第三百一十四章 歡迎前首相第1564章 佔領總統府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英國決不投降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歐洲能源安全會議第1718章 遺憾的刺殺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權力執念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合併馬拉維第八百五十三章 再窮不能窮教育第九百五十九章 巴西鐵礦第八百八十九章 英國跟進第三十四章 奧薩瓦根行動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皮卡立國第1543章 日本有原罪第五百八十一章 布魯塞爾精神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不屈鬥士卡斯特羅第五百五十五章 連鎖反應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轉移視線第四百六十三章 工賊里根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海戰第1652章 中導條約第1717章 地圖頭的善意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美國力挺德國第九百一十四章 常務次長的考驗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英法調停第1571章 不似人君第三百九十三章 艾德禮三環外交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不與民爭利第四百九十一章 丘吉爾笑話第三百八十五章 英法是盟友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人一定要靠自己第八百三十二章 躍躍欲試的安娜第四百四十一章 王儲的出行第三百七十七章 岳父救我第五百章 印度治安戰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還得是法國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東西方橋樑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堅決維護首相第1725章 換掉他?第八百七十章 一九五六年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紅海軍出擊第五百章 印度治安戰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還得是法國第九百五十五章 戴高樂上臺第六百八十七章 對印尼的謀劃第一千零三十章 六方會談設想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新的航空市場第九百一十四章 常務次長的考驗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三邊結算系統第三十八章 薩爾區問題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克林姆林宮的討論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1962第五十九章 上帝的歸上帝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專員!第一百三十九章 整裝待發第四百四十二章 歡迎王儲第九百六十五章 常務次長的重拳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比如阿富汗第四百八十二章 工廠辯論第二百零一章 印度的女兒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加加林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轉移矛盾第七百一十五章 法魯克的認可第九百九十二章 英屬大洋洲領地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法國退出北約第九百三十一章 重返緬甸戰略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應對方案第二百六十一章 萬全之策第三十七章 英法友誼第1704章 孤掌難鳴第九百二十七章 三軍統帥蒙巴頓第八百五十二章 再苦一苦法國第九百四十二章 討要轟炸機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忠誠!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登陸孟加拉第五百一十六章 要有儀式感第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二十八章 盤外招第1587章 世紀協議第五百九十五章 聯名擔保第九百五十九章 巴西鐵礦
第三百零二章 新年新總督第五百七十一章 幹勁十足第八百一十八章 此生巔峰第三百九十九章 大清律的運用第七百四十六章 英國人會打仗?第八百四十九章 印尼是頭等大事第1663章 單方面裁軍第八百三十六章 前衛號的未來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加薪計劃第一千零七十九章 艾登醜聞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豬灣事件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圖靈的作用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英國水務公司第四百一十七章 總督的手藝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平可夫斯基案第一千一百九十五章 重返印度第五百九十七章 捨我其誰蒙巴頓第1609章 化學武器第八十六章 美國的要求第八百三十四章 壓力全在法國第三百一十四章 歡迎前首相第1564章 佔領總統府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英國決不投降第一千二百九十九章 歐洲能源安全會議第1718章 遺憾的刺殺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權力執念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合併馬拉維第八百五十三章 再窮不能窮教育第九百五十九章 巴西鐵礦第八百八十九章 英國跟進第三十四章 奧薩瓦根行動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皮卡立國第1543章 日本有原罪第五百八十一章 布魯塞爾精神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不屈鬥士卡斯特羅第五百五十五章 連鎖反應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轉移視線第四百六十三章 工賊里根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海戰第1652章 中導條約第1717章 地圖頭的善意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美國力挺德國第九百一十四章 常務次長的考驗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英法調停第1571章 不似人君第三百九十三章 艾德禮三環外交第一千五百五十四章 不與民爭利第四百九十一章 丘吉爾笑話第三百八十五章 英法是盟友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人一定要靠自己第八百三十二章 躍躍欲試的安娜第四百四十一章 王儲的出行第三百七十七章 岳父救我第五百章 印度治安戰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還得是法國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東西方橋樑第一千三百二十章 堅決維護首相第1725章 換掉他?第八百七十章 一九五六年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紅海軍出擊第五百章 印度治安戰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還得是法國第九百五十五章 戴高樂上臺第六百八十七章 對印尼的謀劃第一千零三十章 六方會談設想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新的航空市場第九百一十四章 常務次長的考驗第一千四百八十七章 三邊結算系統第三十八章 薩爾區問題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克林姆林宮的討論第一千一百三十八章 1962第五十九章 上帝的歸上帝第五百八十九章 是,專員!第一百三十九章 整裝待發第四百四十二章 歡迎王儲第九百六十五章 常務次長的重拳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比如阿富汗第四百八十二章 工廠辯論第二百零一章 印度的女兒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加加林第二百二十五章 繼續轉移矛盾第七百一十五章 法魯克的認可第九百九十二章 英屬大洋洲領地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法國退出北約第九百三十一章 重返緬甸戰略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應對方案第二百六十一章 萬全之策第三十七章 英法友誼第1704章 孤掌難鳴第九百二十七章 三軍統帥蒙巴頓第八百五十二章 再苦一苦法國第九百四十二章 討要轟炸機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忠誠!第一千四百二十三章 登陸孟加拉第五百一十六章 要有儀式感第三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四百二十八章 盤外招第1587章 世紀協議第五百九十五章 聯名擔保第九百五十九章 巴西鐵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