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_第65章 河東薛氏

胡思亂想中睡去,早晨起來去種植園查看一圈後,又去工坊轉了一圈,實務幫不上忙,督造還是能幹的。

在工坊視察了一下,看萬思明做的不錯,鼓勵了他幾句,薛朗回家用早飯,剛進家門,熱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萬福遞上一張拜帖:“稟郎君,井州長史、汾陰薛智來訪,因郎君不在家,留下拜帖,說於午時再來拜訪。”

井州長史……

柳女官給他科普過,葦澤關地屬葦澤縣,隸屬於井州。葦澤關的治所本是在葦澤縣,不過,公主殿下嫌遠,她品級太高,便把治所從葦澤縣搬了出來。

井州的長史……這是地方官員吧?記得柳女官說過是從五品的官階,沒韓長史的官階高,可人家是地方官員,刺史空缺的時候是可以佐領州牧的。

不過,就是是從五品也比薛朗級別高。但是,幷州長史是地方官員,薛朗這個主薄是公主府的屬官,這個要怎麼論?

另外,這位井州長史還把籍貫都報了!跟薛朗一樣姓薛,汾陰……不就是河東薛氏的地盤?

薛朗也姓薛,也曾關注薛姓的資料。河東薛氏乃是關西六大姓之一,有名的望族。歷史上很多著名的姓薛的名人,都出自河東薛氏。比如給了李世民一個大跟頭栽的薛舉,以及以後的歷史名將薛仁貴,都是出自河東薛氏。

河東薛氏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三國蜀漢時期,蜀漢滅亡後,才從蜀中遷到河東,累代仕宦,真正的名門望族。

薛朗的薛是不是出自河東薛氏,薛朗是不知道的,祖籍建康也是聽老爸說的。只是薛朗考據姓氏的時候發現,永嘉之亂的時候,薛姓四散。

薛氏大支聚汾陰自保,於是,薛姓最大的一支就成了河東薛氏。天下姓薛的並不止是河東薛氏,還有其他零散的薛姓族人。

薛朗謀的就是零散裡的,就算是通

信發達的現代,都不一定能把所有族人記載清楚,更何況是在兵荒馬亂的古代。

說起來,河東薛氏是非常有自己特色的望族。汾陰薛氏的成員大多是武將,薛氏的門風武勇粗豪,崇尚武功。就算偶爾出幾個文官,作風也是簡單直接,完全沒有文人該有的柔和。

舉個例子,同樣是去做刺史,如果治下出了盜匪,如果是同爲關西六大姓的裴氏,裴氏的官員會選擇用感化、寬恕的做法招安盜匪;另一大姓柳氏呢,則會明辨罪行,該抓的抓,該殺的殺,該判的判。

但如果是薛氏的刺史,那就只有一個做法……全部殺了!誰還管你是爲什麼做的盜匪,誰讓你要在我的治下做盜匪,該殺!作風簡單粗暴,強勢直接。

以薛氏的繁盛,還不至於爲了薛朗一個小小的公主府主簿巴巴的上門。這個薛智是來幹嘛的?總不能是來認親吧?

左右沒什麼急事,薛朗乾脆不出去了,吩咐荷香煮好茶,就留在家裡等着這位河東薛氏的薛智上門。

到了午時,薛智乘坐馬車,準時登門。

接到通報後,薛朗就站在門邊迎客……

本來在側門迎客是非常不禮貌的,不過,薛朗在公主府裡任職,總不能從公主府的正門進,薛智就算是做到刺史,也不到公主府正門進的資格。不過,看薛智的意思,這只是私下的拜訪,也不想驚動公主府。

薛智留着一把美髯,年約三旬左右,比薛朗年長。這個年紀做到長史,發展也算順利,不是庸才,也不是天才。

“薛長史光臨,有失遠迎,今日是薛朗失禮,請進。”

薛智笑道:“薛主薄客氣。智不請自來,冒昧拜訪,是智失禮纔是。”

互相客氣兩句,把人迎進去,在客廳分主賓坐下。薛朗不知薛智爲什麼上門,也不急,讓長儉上茶,隨便的扯閒話:“薛長史請吃茶,我這侍女是公主殿下賜下,有一手煮茶的功夫,請薛長史品鑑。”

薛智道:“且慢吃茶!”

薛朗疑惑的看着薛智。

薛智道:“某在井州聽聞有一薛姓異人從異國

歸來,心中暗思莫不是我薛姓族人歸來乎!在吃茶之前,先論家譜,序齒之後,才方便交往敘話。智表字顯慧,不知你之表字爲何?”

薛朗道:“我之表字爲幼陽。”

“好!你我且先以表字稱之。幼陽,你我二人同姓薛,先論家譜,方便序齒。”

薛智興致勃勃。薛朗摸摸蛋疼……

薛朗家只是普通老百姓家庭,他爺爺小時候都沒正式的大名,還是參加革命工作後自己取的。爺爺都沒名字,爺爺以前祖宗的名字,以他爺爺大字不識一個的學問,更是問都不用問。

聽到要論家譜,薛朗有點心虛,除了祖籍是真的,其他都是編的!偏偏古人又對家譜認真,這個要怎麼辦?

謊話說多了,圓謊就要付出百倍的精力。薛朗認命了,做出悲憤狀,道:“我這一支,顛沛流離,幾經遷徙,祖上一度性命不保,族譜早已在顛沛流離中丟失。只是口耳相傳,祖上於永嘉之亂時遷居,遷居前住在建康。不知河東薛氏的族譜上可以記載?”

薛朗做謙虛求教狀。

薛智聽到族譜丟失,嘴角剋制不住的抽了一下,但又不好指責薛朗,只能平心靜氣後,道:“族譜上有無記載,需回去祖宅翻閱永嘉年間的記錄。不過,薛氏乃是大姓,魏晉以前,薛氏並不聚居河東,而是散居各地。我河東薛氏來自於東海相衍公,衍公生子永公,永公隨前蜀主入蜀。蜀漢亡國後,齊公降魏,才從蜀地遷入河東。”

這是給薛朗講上家族史了?不過,這跟薛朗有什麼關係?

薛朗不明,安靜的聽薛智講古。

薛智道:“遷入河東後,世人謂之曰蜀薛,被其他名門望族視爲異類,多有看不起。可我薛氏並不氣餒,經過歷代祖先努力,歷經十六國、南北朝、前隋直至如今的唐,我河東薛氏已是關西六大姓之一,經久不衰!”

“先祖之功,薛朗身爲後輩,欽佩不已。”

薛朗是真的佩服那些先人。能在古代這樣重視門第的環境中,奮鬥成一個與高門並列的望族,付出的努力是值得所有後人敬仰和欽佩的。

(本章完)

第七卷_第568章 晉封第二卷_第54章 論曲轅犁的利益最大化第三卷_第205章 天下熙熙第四卷_第398章 刷一波好感第三卷_第206章 陪客第二卷_第56章 朝議第一卷_第3章 葦澤關第三卷_第213章 新僕人上崗第二卷_第85章 師者第三卷_第216章 蝴蝶的翅膀第六卷_請假第二卷_第60章 兩份消息第三卷_第227章 迎戰突厥第三卷_第234章 何以解憂第三卷_第272章 言和第三卷_第235章 戲言第六卷_第485章 思念入畫第三卷_第187章 過堂三問第六卷_第501章 相聚第四卷_第302章 無題第一卷_第47章 送菜第四卷_第400章 舊友第六卷_第517章 週歲第二卷_第103章 君子以德立天地間第四卷_第400章 舊友第五卷_第446章 禮成第三卷_第237章 贈畫冊第六卷_第487章 釋然第四卷_第371章 薛朗式勸慰第六卷_第528章 論將第六卷_第536章 金星凌空第二卷_第132章 論突厥第三卷_第189章 評語第三卷_第179章 議定第三卷_第154章 鐵粉李綱第四卷_第363章 以人換人第七卷_第547章 黯然神傷第六卷_第502章 長遠之計第三卷_第219章 豆漿生崽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一卷_第44章 逛街第三卷_第190章 功成第二卷_第142章 來自二十石的震撼第三卷_第172章 聚餐第一卷_第38章 制犁和熬油第三卷_第199章 長安行報告會第三卷_第254章 奚落第二卷_第76章 質問第二卷_第150章 送別第三卷_第242章 太子的贄禮第七卷_第567章 費盡心思第三卷_第205章 天下熙熙第五卷_第425章 預熱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四卷_第303章 矇在鼓裡的聖人第二卷_第128章 蘇醫生的“真面目”第二卷_第54章 論曲轅犁的利益最大化第三卷_第254章 奚落第四卷_第345章 著名歷史事件第四卷_第301章 花市燈如晝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萬歲第四卷_第326章 閃亮登場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二卷_第150章 送別第六卷_第495章 蹊蹺第四卷_第356章 新科士子第四卷_第382章 失望而生的隔閡第三卷_第182章 長安裡坊第二卷_第59章 流產的四輪馬車第四卷_第338章 趙郡王的禮物第六卷_第535章 坦誠以待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二卷_第141章 聖人御使到第五卷_第475章 翁婿之間第一卷_第32章 精明的公主殿下第一卷_第31章 關於薛朗此人的用後感第三卷_第248章 暴露了?第一卷_第35章 論刷上司印象的花樣方法第一卷_第4章 驚奇的打開方式第六卷_第540章 心有所懼第一卷_第52章 隱情第三卷_第152章 途中第五卷_第418章 生活第七卷_第544章 到長安第四卷_第384章 好基友的悠閒假期第一卷_第18章 愉快的決定吧第四卷_第308章 袒露心跡第七卷_第580章 取捨定計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四卷_第402章 悠閒假期第四卷_第325章 聖人翹班打獵去第一卷_第2章 醒來世界變了第四卷_第298章 蠢蠢欲動第七卷_第595章 名臣與名相第四卷_第291章 來做個自我介紹吧第二卷_第130章 應對第二卷_第105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第三卷_第246章 共議未來第七卷_第570章 “農神”的傳說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
第七卷_第568章 晉封第二卷_第54章 論曲轅犁的利益最大化第三卷_第205章 天下熙熙第四卷_第398章 刷一波好感第三卷_第206章 陪客第二卷_第56章 朝議第一卷_第3章 葦澤關第三卷_第213章 新僕人上崗第二卷_第85章 師者第三卷_第216章 蝴蝶的翅膀第六卷_請假第二卷_第60章 兩份消息第三卷_第227章 迎戰突厥第三卷_第234章 何以解憂第三卷_第272章 言和第三卷_第235章 戲言第六卷_第485章 思念入畫第三卷_第187章 過堂三問第六卷_第501章 相聚第四卷_第302章 無題第一卷_第47章 送菜第四卷_第400章 舊友第六卷_第517章 週歲第二卷_第103章 君子以德立天地間第四卷_第400章 舊友第五卷_第446章 禮成第三卷_第237章 贈畫冊第六卷_第487章 釋然第四卷_第371章 薛朗式勸慰第六卷_第528章 論將第六卷_第536章 金星凌空第二卷_第132章 論突厥第三卷_第189章 評語第三卷_第179章 議定第三卷_第154章 鐵粉李綱第四卷_第363章 以人換人第七卷_第547章 黯然神傷第六卷_第502章 長遠之計第三卷_第219章 豆漿生崽第四卷_第352章 地理知識普及第一卷_第44章 逛街第三卷_第190章 功成第二卷_第142章 來自二十石的震撼第三卷_第172章 聚餐第一卷_第38章 制犁和熬油第三卷_第199章 長安行報告會第三卷_第254章 奚落第二卷_第76章 質問第二卷_第150章 送別第三卷_第242章 太子的贄禮第七卷_第567章 費盡心思第三卷_第205章 天下熙熙第五卷_第425章 預熱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四卷_第303章 矇在鼓裡的聖人第二卷_第128章 蘇醫生的“真面目”第二卷_第54章 論曲轅犁的利益最大化第三卷_第254章 奚落第四卷_第345章 著名歷史事件第四卷_第301章 花市燈如晝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萬歲第四卷_第326章 閃亮登場第六卷_第541章 念頭通達百骸輕第二卷_第150章 送別第六卷_第495章 蹊蹺第四卷_第356章 新科士子第四卷_第382章 失望而生的隔閡第三卷_第182章 長安裡坊第二卷_第59章 流產的四輪馬車第四卷_第338章 趙郡王的禮物第六卷_第535章 坦誠以待第六卷_第521章 憂心第二卷_第141章 聖人御使到第五卷_第475章 翁婿之間第一卷_第32章 精明的公主殿下第一卷_第31章 關於薛朗此人的用後感第三卷_第248章 暴露了?第一卷_第35章 論刷上司印象的花樣方法第一卷_第4章 驚奇的打開方式第六卷_第540章 心有所懼第一卷_第52章 隱情第三卷_第152章 途中第五卷_第418章 生活第七卷_第544章 到長安第四卷_第384章 好基友的悠閒假期第一卷_第18章 愉快的決定吧第四卷_第308章 袒露心跡第七卷_第580章 取捨定計第一卷_第30章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第四卷_第402章 悠閒假期第四卷_第325章 聖人翹班打獵去第一卷_第2章 醒來世界變了第四卷_第298章 蠢蠢欲動第七卷_第595章 名臣與名相第四卷_第291章 來做個自我介紹吧第二卷_第130章 應對第二卷_第105章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第三卷_第246章 共議未來第七卷_第570章 “農神”的傳說第七卷_第591章 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