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自信姿態

在談論起明末之亡時,人們能夠找到的因素有很多,而其中就有很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南北本質上的分裂,可以說是貫穿明清的一條主線。

縱觀歷史,南北之間的經濟從來都不是協調發展的,而是存在各自的巔峰時期,而經濟的影響也會帶動天下格局的變化。

在歷史上,北方經濟的巔峰時期是非常漫長的,可以說從秦漢之時一直到兩宋相交之際,北方的經濟對於南方都是持優勢地位的,像早期南方沒有得到大規模開發的情況下,連兩湖都屬於“江南卑溼,丈夫早夭”的地方,因此那個時候的政權位置普遍靠北並沒有問題。

可是等到了明清之時,南方已經開發得比較成熟了,無論是江南還是湖廣都成爲了十分重要的財源地和糧源地,因此朱元璋早期便在應天登基稱帝,將皇宮修建在了應天。

而朱棣之所以選擇將京城搬到北京,也是由當時的戰略環境所決定的。可是如果從經濟角度來看,由於南北之間經濟的不平衡,南方需要持續向北方朝廷輸血,才能保持北方政權的強大,無論是江南的銀子還是兩湖的米糧,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然而人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特別是對於南方的士紳們而言,他們長期被迫向北方輸血,本身是不情不願的,發展到明末就變成了北方自個打自個的,南方自個玩自個的,沒有辦法捏成一個拳頭,甚至當南方軍隊到了北方之後,還會出現很多矛盾問題。

就眼下的寧楚而言,南北之間的差異也在開始慢慢表現出來,就好比之前南方各大商會希望能夠捐獻銀子,就爲遲滯北方商賈進入總商會的事情——由小見大,如今倘若讓東南士紳花錢,去供養西南的官吏,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願意的。

因此,崔萬採已經從根本上領會到了寧渝的想法,財政的問題必須要從全局來看,絕不能劃分小團體,對士紳的收權也是必須要做的,否則他們將來遲早有一天,會像拋棄明廷一樣拋棄寧楚。

寧渝微微點了點頭,道:“這一次對士紳之事,便是由此一重考慮,否則將來只怕會重演明末之禍。”

至此,寧渝已經針對這件事的本質進行了全盤的解釋,而這種通俗易懂的理論也很容易被大臣們所接受,畢竟這些已經完全攤開了,看得是一清二楚了。

只要統一了認知,事情就會好辦許多,除非你本身就是寧楚的敵人。

寧渝的想法就是這麼簡單,他不屑於再去玩傳統的那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把戲了,乾脆就攤開在臺面上,反正寧楚的根基已經打下去了,有本事你就造反,咱們就當明面上的敵人。

首輔寧忠景沉吟了一番,低聲道:“如此倒也不錯,只是陛下也應該明白,後面可沒那麼簡單,咱們不管是爲了北伐,還是將來的大計,總要對天下人有個說法。”

這話說的,其實就是指讓寧渝給士紳們一個下臺的臺階,總不能真的在明面上把士紳往外面推——明面上有個說法,總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強。

寧渝微微一笑,卻是想起了這次事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沈家,倒是一個可以利用的對象,或許能將目前的士紳團體給分化一部分人出來,給天下人做個榜樣。

“沈家這一次立下的功勞倒是不小,內閣準備怎麼處置?”

首輔寧忠景能猜到皇帝的一部分心思,笑道:“沈家人心向朝廷,朝廷自然也不會虧待,準備讓他們進入總商會當中,多多少少給些甜頭。”

寧渝微微點頭,“沈光烈跟寧羅遠求過情,說讓其長子入南京國立大學,朕覺得倒也不錯,將來說不定也能成爲大楚的棟樑之才。”

“是,陛下。”

寧忠景點了點頭,這並不是什麼大事,無非就是一個入學名額罷了,倒也沒有多麼珍貴,反倒是關於抓捕的那些人,怎麼處理倒是讓他有些頭疼,便謹慎道:“回稟陛下,這次抓捕牽連甚廣,大理寺怕是沒辦法全部審理.......”

寧渝微微點了點頭,他當然明白像這種特殊案件,不可能走常規的流程,嘆口氣道:“已經死了夠多的人了,朕也不欲再造殺戮。着有司處決其中爲首者即可,餘者遣往雲貴之地,至於其家產抄沒國庫,所持有土地盡數歸於官田。”

“是,陛下。”

寧忠景又想了想,遂低聲問道:“那先前在午門斗毆的士子呢?當時也抓了幾百人,現在都關在了南京監獄。”

寧渝險些把這些不成器的士子都給忘記了,如今經過了寧忠景的提醒,只得無奈道:“都放了吧.......這些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關起來也是浪費糧食。”

..........

烈日當空,熱辣辣的陽光照在了南京監獄門口的臺階石面上,顯得極爲耀眼,摸上去也有些發燙。

然而就在這麼炎熱的天氣裡,監獄門口卻依然圍滿了人羣,他們都是之前在午門前鬥毆的士子,跟當日一樣,如今也是分成新舊兩派,站在左右兩邊,中間則是涇渭分明,沒有任何人站在那個位置。

在人羣當中,徐姓士子和許翟也都站在了裡面,不過他們都屬於舊派士子的一波,正在悄悄說着什麼。

“許兄,不知後面可有什麼打算?”

徐姓士子原名徐渾章,因爲名字聽起來不太中意,因此很少提起,而且旁人也都不會直呼其名,只是稱一聲“徐師兄”或者是“徐兄”。

許翟的臉上卻是帶着傷痕,哀嘆道:“此番進京不僅沒有達成目的,反倒連累沈兄進了監獄,也不知這次能不能放出來.......若是等沈兄放出來後,在下便回家攻讀新學了。”

“啊?”

這一下輪到徐渾章有些驚訝了,他沒想到這人被打了一頓之後,竟然思路轉變得這麼快,當下便好奇道:“莫不是許兄知道一些什麼消息?”

“咳,這消息現在大街小巷上都已經傳遍了,皇帝如今可是抓了足足兩萬多人,光是抓捕過程中就處死了上千人.......咱們也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皇帝既然要考什麼那就考什麼罷了,何必跟自己的性命過不去?”

許翟也沒有什麼水平,他也是從市井流言當中東聽一句,西聽一句湊出來的,還以爲是士子被抓了兩萬多人,殺了一千多人——其實跟士子一點關係都沒有,純粹就是那些不識趣的鄉紳。

徐渾章聽到這裡,才苦笑一聲,“許兄那還是有家底的,若是像小弟孑然一身,根本沒個依靠,若是重新讀起書來,怕是再難考上了,索性還是參加明年的舊科考試,雖說會被安排到邊境之地當官,可那也畢竟是個官唄!”

聽到徐渾章這麼說,許翟也不知該如何安慰,正準備說兩句的時候,只見監獄的大門打開了,從裡面零零散散出來了一些人,他們人人臉上淤青,都是在午門斗毆時的落敗方,分成了兩個方向,走向了各自不同的陣營。

秦禮在上一次鬥毆的時候,由於表現異常出彩,儘管被複漢軍給抓進了監獄,可也因此被新學士子們引以爲首,如今出獄之後,臉上也沒有了過去的瑟縮之意,反倒是自信了不少,他望了一眼舊學士子這邊,不由得發出一聲嗤笑。

在他看來,這幫子人實在是太不經打了,甚至還有個傢伙跟個娘們似的,竟然被直接給打哭了!

薛言等人見到秦禮走過來,連忙拱手道:“秦兄此役實在是打出了我輩風采,聽說就連陛下當日看了,都在讚歎秦兄的勇武之舉呢!”

秦禮嘿嘿一笑,也拱手還禮道:“實在是過譽了,只是大丈夫在世,該出手時便出手,至於那等小人,怕是一輩子都只能窩在角落裡哭哭啼啼,如同婦人!”

新學士子當中頓時響起一片鬨笑聲,反倒是映襯得舊學士子這邊尷尬不已,他們的臉上青一道白一道,心裡對於當日被打哭的沈洛川也帶了些看法,沒想到傢伙那麼不濟事,早知道不帶他來了!

許翟和徐渾章有些尷尬不已,沈洛川好歹也是自己的同伴,卻也不好多說什麼,只得低聲陪着小心,替沈洛川挽回一二,另一面便一個勁地瞅着監獄裡面,希望沈洛川能夠早點出現,大傢伙離開這個讓人傷心的地方。

然後許翟和徐渾章是左等右等,只見大部分人都已經被放出來了,而沈洛川卻根本連個影子都見不到,若不是確定今日所有人都會被放出來,要不然他們二人都想進去問個究竟了。

約莫過了半個時辰,幾乎所有的人都已經出來了,迎接他們的士子們也都離開了,他們打贏的免不得去慶祝一番,打輸了的也得回去請個大夫好好治治傷口,可唯獨許翟和徐渾章還在苦苦等待。

一直等到許翟都有些耐不住的時候,只見從監獄大門的出來了一道瘦削的身影,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正是被放出來的沈洛川。

原來沈洛川一早就被放了,只不過他不願意出去被人笑話,因此死活求着多待了一會,準備趁着人不在,然後再悄悄離開此地,避免丟了面子——然而沈洛川卻沒想到,自己的兩個好友卻一直在等待,當下不由得又是感動又是愧疚。

許翟和徐渾章迎了上去,二人望着沈洛川並沒有多說其他話,只是簡單地問了問沈洛川在監獄裡這幾天的日子,隨後又將各自的打算說了一遍,然後便齊齊望着沈洛川。

沈洛川原本只是一個只會讀死書的酸文人,他經過了這麼一次的磨難,反倒是有些長進了,低聲嘆道:“若非念及家中老母,沈某怕是當時就一頭撞死了,如今從監獄出來,別的也不想了,還是參加明年的舊科考試吧。”

許翟見沈洛川也參加舊科考試,心裡便有些焦急,連聲道:“沈兄,你跟徐兄二人蔘與舊科考試,小弟原本不該多說什麼,只是你可要想好,即便是將來考上了,怕是一輩子都得紮根偏遠邊境了。”

沈洛川臉上泛起一絲苦笑,嘆氣道:“沈某如今也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天下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總要是有些人願意去做的,在朝堂運籌帷幄是在做事,在邊遠治民好學也是在做事,這其中或許有貴賤之分,可是沒有高下之分。”

聽到沈洛川這般說,徐渾章倒是大笑了起來,“沒錯,新學也好,舊學也罷,最終都是要去做事的,既然我等考試上不如他們,那麼就比比在做事上,能不能超過他們!”

許翟見狀,也只能無奈地搖了搖頭,跟着二人一同離開了南京監獄。

或許,經過了這一次,改變的也絕不僅僅只有沈洛川一人。

..........

京師,養心殿內,此時正燈火通明,黃綾案前放着一大摞待批閱的奏摺,幾乎堆積成了一座山,那些都是各省呈遞上來的要事,等待着帝國皇帝的批閱。

雍正並沒有去看那些摺子,而是一直專注地看着南方呈遞上來的密報,上面將寧楚在南方的這一次科舉請願案的前後經過都寫了出來,儘管上面很多地方都不盡不實,可是依然是一手寶貴的情報。

過了良久,直到天色微明之際,雍正才放下了摺子,不由得深深嘆了一口氣。

表面看上去這對於大清是一件好事,因爲這樣只會逼得天下士紳的心進一步靠近大清,可是雍正對於坐在南京的寧渝,此時卻是又敬佩又畏懼。

敬佩在於寧渝幹了他一直想幹而不能幹的事情,雍正想都不用想,也知道這件事在朝野內外會遭遇多大的壓力,而是寧渝卻頂着壓力辦完了,實在是讓人不佩服都不行。

畏懼就在於這件事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寧楚已經開始考慮帝國的未來,對於大清這個眼前的威脅,已經不再那麼重視了,或者有充足的信心可以北伐成功,一統天下,所以纔會把士紳都逼過去,表現出一副強大的自信姿態。

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九十章 傷亡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
第三百九十七章 戰土狼兵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不想再跑了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一百一十九章 設伏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四百六十五章 對比的煩惱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二十五章 敢問大志?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二百四十一章 王對王第五百四十三章 責任內閣制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救大清救八旗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三百零一章 復漢軍在行動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三百四十五章 掌控基層第四百二十二章 對薩摩藩之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九十九章 受降第三百二十七章 不服就打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三百六十四章 陳采薇有喜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三十九章 得鬧一鬧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五百四十八章 攻佔拉薩第七十五章 圍城打援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一百二十二章 博弈第二百五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五百六十六章 戰漠北(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九十章 傷亡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八十二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二)第八十五章 戰前第七十四章 大冶第三百四十六章 苛政如虎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五十六章 密謀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二十一章 鑄炮坊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五百零七章 要跑路了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六十四章 戰起第七十一章 忍耐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一百八十一章 生或死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四百五十九章 下定決心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一百三十章 歡欣第四十三章 表彰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七十三章 再見崔姒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九十三章 仙桃營第四百九十四章 特別執行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四百五十四章 天命昭昭第二十章 匯通錢莊第一百五十四章 提前來到的決戰第四百三十三章 今非昔比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三十二章 朕難道錯了?第三十九章 桃花山匪徒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五百五十一章 大汗易位第一百九十九章 忠心可鑑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三百九十三章 總督駕臨第十一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十五章 寧氏錢莊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二百二十一章 誰不想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