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五章 國之誥憲

“所謂三院者,即是衆議院、參議院、國務院,謂之三院卻非三省之變也!”

可以說在秦朝之後和隋朝之前,三省(隋朝之前是五省)存在的目的就是隻有一個,那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和分散官員的職權,以帝王個人意志爲國家意志,也即“朕既國家”。

兩漢魏晉時期,當時的政體也不知道是因爲實際需要,還是因爲什麼別的原因,滿朝皆是太師、太尉、三師、三公,當時內朝以五省分治理(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且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纔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如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都是沒什麼實際用處的。

後來到了隋初,隋文帝改五省爲三省後,也才確定了中書省來作爲掌管機要、發佈政令的機構,而將尚書省作爲中央秘書機關(皇帝直屬)和最高政令機構,爲朝廷最高權力機構。

至於門下省,則作爲職掌皇帝侍從、贊導衆事、顧問應對的官僚輔佐機構。

這其中,尚書省作爲最高行政機構,主要負責的是負責執行皇帝下達的重要政令,而作爲審議複覈機構的門下省,雖然名義上負責審覈政令,但大多數時間主要乾的事情就是修詔,也就是專門製作和修繕詔書,對內容根本沒有什麼審覈與封駁之權。

至於中書省本是決策機構,但也漸漸的變成了專爲皇帝草擬和頒發的詔令樣子貨,而新朝即將實施的政體,卻是直接從根本上將這一套專爲帝王訂製的行政機構完全推翻,採用了更爲科學和高效的權利分制制度。

在新朝,參、衆兩院也稱爲國會,是新朝的最高立法機構以及審議、審查和提案機構,而國務院則爲新朝最高行政機構,一切新朝政務的頒佈和實施則由國務院統一協調和決策。

而內閣也即是由首相、次相以及各級政務司司長組成的決策機構,負責領導國務院各政務司的決策工作!

總而言之,本着簡單、高效、科學還有分權的需要,以三院制度來替換三省,就已知的人類文明進程而言,當然是大勢所趨。

畢竟三省的設計架構,在後世來看缺乏科學的規劃,疊牀架屋不說,三省的這種所謂分權也是必然造成內部相互扯皮、行政執行效率低下等等弊端,所以你看宋明以後,朝廷要解決具體的政務問題往往要靠什麼“八府巡按”、“欽差大臣”或者“青天大老爺”直接專人專事下到地方,靠着一塊“如朕親臨”或者一把“尚方寶劍”來搞事情。

而長此以往,往往又必然會在朝中催生出獨攬大權的“權相”,而“權相”個人操行品德要說還過得去,那麼國家倒也可能會往好的方向前進一段時間,可要說這“權相”萬一人品靠不住,那麼就會把國家直接給帶進深淵裡去。

你看看,隋唐以後細數一下那些有名的“權相”,宋朝有王安石、寇準、趙普、蔡京、秦檜、賈似道;明朝有李善長、胡惟庸、張居正、于謙、圓嘟嘟(袁崇煥),這些人要麼的確把國家帶進了快車道,要麼就把國家給帶進了坑裡,這些人是對是錯、是忠是奸,後世攻訐甚多,當真是莫衷一是。

不管怎麼說,當黃小剛照着圖譜,把將要施行的新朝制度細細解說之後,便也瞧見與會的衆儒生們臉上既有困惑、也有暗喜,但跟多的卻是懵懂和不解。

當即黃小剛便也笑道:“諸位可有疑惑之處,不妨直言道來,我好詳細解說。”

衆人聞言後,自然面面相窺,倒是有一個看起來較爲年輕的儒生,大着膽子出聲問道:“方纔僅是聽聞監軍言稱這三院一閣之制優於三省六部,可某等卻是聽不明白,其優又在何處,此外……敢問何謂‘最高立法機構’?這立法可是制誥憲?這國之誥憲,不是立國時便要定下,且萬世不易,莫非新朝之誥憲還可時時更改不成?”

黃小剛忙也解釋道:“世間法理,自然因時、因地、因事、因種種不可控力而更張,一如當年商鞅入秦,變秦法而強之,然前秦之法又傳了幾世?至前漢,漢高祖與民約法只三章而已,漢法經東西兩朝至魏晉,可又當真是一成不變?至於前隋,文帝所立《開皇律》雖優於歷朝,到了大業年間不也還是以《大業律》更替之?”

說道此處,黃小剛便也指着拓撲圖上的參議院組成和職權一欄道:“所以,新朝之誥憲,自然也要因時、因地、因事而便,既要與時俱進、也要薪火相傳,而規定參議院之議員必須出自民間,也是爲將民意直抵天聽,因法既爲民所立,亦需要爲民所用,修法不尊民意,這法修來何用?”

見衆人聽了,還是似懂非懂的樣子,黃小剛也是十分無奈,畢竟這種把立法權交給人民自決的政治模式本身就是舶來品,對於還處在封建制度社會裡的人來說,還是有些太超前了,就算黃小剛想要學着那誰誰喊上一句:“人民,我把你們本應擁有的權利,現在還給你們!”

也未必有人聽得懂啊!

沒辦法,黃小剛只能繼續耐着性子,把參議院的組織構成、議事規則、行政職能等等這些東西,又掰開揉碎了好好說了一遍。

按照構想,新朝在未來會在國內實行“省市縣鄉村”五級行政區劃。

並將以“省”爲地區單位,每個地區設兩位當地參議員來作爲代表,而議員的總人數與各區人口多少無關。

然後,每位參議員的每界任期爲八年,並且每位議員一生只能兩任,此外議會的會期和議員們的任期必須相互交錯,故每隔兩年需要改選約四分之一的席位。

參議院議長將由內閣的次相擔任,議長無參議員資格;除非是爲了在表決平手時打破僵局,不得投票。參議院公認較衆議院更爲審慎,參議員名額較少而任期較長,容許學院派看法與黨派之見,較衆議院更易置外於公共輿論。此外參議院擁有若干表列於憲法而未授予衆議院的權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內閣首相批准條約或任命重要人事時,須“採酌參議院之建議並得其認可”。

至於衆議院,新朝的衆議院自然就得是三權分立裡面用來監督和保持制約的機構,衆議院的議員人數是按各地人口多少的比例來分配,目前制定的比例是每十萬人中選出一位衆議員。

而衆議院議員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其獨有的權力也十分的明確:倡議歲入法案之權、彈劾政府官員、以及在僵持不下時選舉首相以及內閣人選。

第二百二五章 民意第二百六十章 破城第六百四四章 人之常情第四百六五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六三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十五章 真特麼貴第五百零四章 兩種可能第一百四七章 例會第五百七九章 倭軍演陣第一百零四章 新家園第六百七九章 少年第一百零十九章 孫武兵法第二十七章 轉進第一百章 蘆山呂瓷第二百七二章 家底第七百零六章 質詢第二百八六章 新年禮物第四百三五章 吉人天相第二百八五章 壞消息第四百九六章 不值一提第二百三九章 亂戰第六百十三章 腦洞大開第二百六六章 震驚第六百六五章 王子第一百四二章 民怨第二百六八章 司兵第五百二四章 弄舞娛情第四百七十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零一章 埋伏第四百零八章 機不可失第二百四七章 論策第三百四九章 翌日再戰第一百六七章 規劃第二百九二章 高麗軍神第五百章 司馬西歸第二百八五章 壞消息第七百六九章 置裝第二百九九章 出陣第二百七六章 升級第三百四八章 知難而退第一百零八章 軍議第二百十九章 放還第三百五四章 公正女帝第六十章 搞他一下第六百十三章 腦洞大開第二百六一章 表弟第五十六章 糧票第二百五四章 急戰第十一章 時空定位第四百六五章 各懷鬼胎第六百八二章 漏洞第二百九七章 壕溝戰術第一百五十章 衛府第二十七章 轉進第三百六十章 改土歸流第一百八八章 用間第三百九六章 傳統戰法第七百五四章 班長第二百三八章 陷阱第四十八章 什麼鬼操作?第六百十六章 大好時機第七百四一章 邀請第三百四六章 城上有怪第六百五二章 敢不從命第三百八六章 尉遲敬德第一百章 蘆山呂瓷第四百三五章 吉人天相第三百八七章 面面相窺第三百九二章 興亡亦苦第八十四章 流血不流淚第七百四九章 夏收第六百四七章 十拿九穩第四百零一章 金剛大蟲第四百七六章 禍水西引第四百九三章 近衛無敵第五百二六章 齊頭並進第六百五七章 添花錦上第五百二五章 黎陽整訓第一百四九章 建軍第六百五五章 德勘歿末第一百四七章 例會第三百九三章 兩面夾擊第四百三六章 李淵點兵第一百零七章 納妾第五百八六章 以退爲進第四百四六章 魯班後人第三百二八章 持節傳檄第六百二八章 禍福難測第二百九三章 基建之王第七百四二章 安置第五百五八章 登名開考第一百零十四章 孫思邈第五百七一章 非之善地第五百零一章 去國之人第二百八七章 嘉年華第一百零十四章 孫思邈第五百三二章 船隊回航第二百七三章 開海第七百四九章 夏收
第二百二五章 民意第二百六十章 破城第六百四四章 人之常情第四百六五章 各懷鬼胎第五百六三章 御駕親征第五百十五章 真特麼貴第五百零四章 兩種可能第一百四七章 例會第五百七九章 倭軍演陣第一百零四章 新家園第六百七九章 少年第一百零十九章 孫武兵法第二十七章 轉進第一百章 蘆山呂瓷第二百七二章 家底第七百零六章 質詢第二百八六章 新年禮物第四百三五章 吉人天相第二百八五章 壞消息第四百九六章 不值一提第二百三九章 亂戰第六百十三章 腦洞大開第二百六六章 震驚第六百六五章 王子第一百四二章 民怨第二百六八章 司兵第五百二四章 弄舞娛情第四百七十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零一章 埋伏第四百零八章 機不可失第二百四七章 論策第三百四九章 翌日再戰第一百六七章 規劃第二百九二章 高麗軍神第五百章 司馬西歸第二百八五章 壞消息第七百六九章 置裝第二百九九章 出陣第二百七六章 升級第三百四八章 知難而退第一百零八章 軍議第二百十九章 放還第三百五四章 公正女帝第六十章 搞他一下第六百十三章 腦洞大開第二百六一章 表弟第五十六章 糧票第二百五四章 急戰第十一章 時空定位第四百六五章 各懷鬼胎第六百八二章 漏洞第二百九七章 壕溝戰術第一百五十章 衛府第二十七章 轉進第三百六十章 改土歸流第一百八八章 用間第三百九六章 傳統戰法第七百五四章 班長第二百三八章 陷阱第四十八章 什麼鬼操作?第六百十六章 大好時機第七百四一章 邀請第三百四六章 城上有怪第六百五二章 敢不從命第三百八六章 尉遲敬德第一百章 蘆山呂瓷第四百三五章 吉人天相第三百八七章 面面相窺第三百九二章 興亡亦苦第八十四章 流血不流淚第七百四九章 夏收第六百四七章 十拿九穩第四百零一章 金剛大蟲第四百七六章 禍水西引第四百九三章 近衛無敵第五百二六章 齊頭並進第六百五七章 添花錦上第五百二五章 黎陽整訓第一百四九章 建軍第六百五五章 德勘歿末第一百四七章 例會第三百九三章 兩面夾擊第四百三六章 李淵點兵第一百零七章 納妾第五百八六章 以退爲進第四百四六章 魯班後人第三百二八章 持節傳檄第六百二八章 禍福難測第二百九三章 基建之王第七百四二章 安置第五百五八章 登名開考第一百零十四章 孫思邈第五百七一章 非之善地第五百零一章 去國之人第二百八七章 嘉年華第一百零十四章 孫思邈第五百三二章 船隊回航第二百七三章 開海第七百四九章 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