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5 羣臣唯望政事堂

外朝刑卒退出麗景門內推院這一天,宮人們奔走相告,不乏人喜極而泣。

這些宮人們久在禁中,由生到死所見不過大內這一片天地,當聖意中的惡念籠罩整個大內,自有一種天地俱崩的絕望感。刑卒退出內推院,則不啻於陰霾消散,終於再見生機。

劫後餘生慶幸之餘,對於促成這一轉變的代王妃,宮人們也都由衷的感激。一時間多有宮人遊蕩於九洲池北岸的仁智院附近,希望能夠當面道謝致意。

但仁智院只是宮防謹守,專心爲橫死的徐司苑治喪祈福,偶爾傳出一兩句聲訊也只是天意好生、無關餘者。

無論禁中宮人們由死境轉入生天的感觸多麼深刻,外朝對此也並沒有太大的關注。畢竟對大多數人而言,皇宮大內究竟發生了什麼距離他們實在是太遙遠,即便是偶有聽聞,也都很少密切關注。

眼下時局所關注的重點,一是禁中那場法會所傳達出的聖意諸種,二是由這場法會所衍生出的北擊突厥的決議。

與此同時,侍御史來俊臣在被罷內推院事後,旋即上書訴變,道是嶺南流人謀反,請求朝廷分遣使者南下徹查。

毫無疑問,這又是來俊臣爲了自救所使出的手段。禁中發生的事情,雖然外朝所知不詳,但多多少少是有所耳聞,其中一些心思敏銳的便想要以此爲突破口,將來俊臣再次逐出。

譬如同爲侍御史的周矩,便暗訪曾在內推院供事的刑卒進行取證。

來俊臣自知並無薛懷義那樣深厚的聖眷,本身就是危機感十足,先是上書訴變道是朝野逆流仍然勢衆,刑卒還有用武之地。接着又搶先出手、倒打一耙,彈劾周矩等朝臣窺問禁私、意圖不軌。

武則天自知那場法會雖然暫時令在朝三品大員們口風達成一致,但泛及整個朝堂,仍然不乏人在私議妖氛,正需要將言路加以管控。因此對來俊臣主動將火引到憲臺,與她心意頗有吻合,於是便授意來俊臣嚴加推查。

同時,她又授意朝廷分遣諸路使者,南下查問流人究竟有無謀反。

其實流人究竟有無謀反,本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且不說這些流人們本身就是諸年政斗的失敗者,與當下朝局秩序瓜葛不大,就算是他們真的意圖謀反,各個流放地本就地處偏遠,又能成什麼事。

之所以還要作態嚴查,無非是給在朝人衆施加壓力。人不慮於前,當慮於後,眼前諸事,是要爲後來者作誡。

七月中,盂蘭盆節,百司休沐,各自居家治禮。

節後,狄仁傑應鳳閣舍人崔玄暐之請前往其家赴宴。崔玄暐出身河北名族博陵崔氏,本身又官居鳳閣要省,其人設宴,朝野人士參與者二三十衆。

席中衆人不乏詩文唱應,狄仁傑則攬杯獨飲,臉上不乏憂悵之色。

“未知狄公何事繞懷,宴飲之際竟也惜字如金?”

很快有人便察覺到了狄仁傑的情緒有些不對,下席有秋官員外郎袁恕己入前詢問道。

狄仁傑聞言後嘆息一聲,擡眼望向南方,口中說道:“所見賓友滿席,不免追思故人。李承胄才藝卓然,論禮精湛,此日若能在席,必有妙語驚人,可惜風雅放於天南。”

衆人聽到這話,神態也都略有轉變。狄仁傑所言李承胄,乃前憲臺中丞李嗣真,舊年與狄仁傑等衆宰相一同被流放。那一批流放者中,魏元忠與狄仁傑被先後起復,而前宰相任知古、李嗣真等則仍在流放地。

流放生活本來就悲苦有加,如今朝廷再遣使者調查流人謀反,可以想見那些流人們必然會更遭無妄之災。所以當狄仁傑說完後,在場衆人也都各自面露戚容,他們或有親友仍在流放,即便沒有,心裡多多少少也都抱有同情。

隨着狄仁傑的開口,宴席的歡樂氣氛有所削減,衆人再開口談論起來,多多少少也都覺得朝廷如此做法有些矯枉過正之嫌。

眼見衆人態度如此,狄仁傑心緒微微一寬。他之所以主動提起此事,就是希望能將人心稍作整合,上書勸阻此事。

雖然第一批的使者已經派出,但如果能夠勸阻聖皇陛下後續的派遣,那也能對第一批南下的使者有所警示,讓他們在推審事情的時候稍作收斂,對那些悲苦的流人們手下留情。

然而狄仁傑還沒有開口,坐在主人席中的崔玄暐則嘆息道:“諸君所言誠有可鑑,但朝廷所以派遣使者南下審察,也是有更深一層的顧慮啊。”

聽到崔玄暐這麼說,衆人議論聲爲之一頓,就連狄仁傑也略有好奇的望向崔玄暐,想要聽他講一講朝廷這麼做的深層理由。他們這些時流雖然也在神都,但畢竟不能入參機要,難免就短於見識。

“李相公久在西京不歸,事機收攬於外,也使朝中諸事運作不暢。更嚴重的,則就是讓皇嗣久涉事中不能抽身篤靜……”

崔玄暐所言便是李昭德出都調查王城驛兇案一事,一同出使的河內王武懿宗都已經返回了神都,但李昭德卻以案情仍有疑點爲由繼續留頓西京。

狄仁傑本以爲崔玄暐有什麼深刻論述,但是聽他言涉李昭德,不免便皺起了眉頭。

他雖然在事閒司,但於朝中也多故舊,或許不能及時知曉許多機要,可也並不是對朝中人事糾葛一竅不通。

李昭德之所以久在西京,原因絕不是崔玄暐所暗指其人想要避開朝局紛爭。一則是武氏諸王的阻撓,不願意讓李昭德太早回朝。

二則是李昭德本身所收攬的那些事機關乎重大,如今朝內酷吏猖獗、幾無所制,一旦李昭德歸都後沒有策應,讓這一部分事機被酷吏奪走,受害者必然更多。

如今朝中,且不說聖皇陛下心意如何,政事堂宰相唯樑王武三思、鳳閣內史豆盧欽望、鸞臺侍郎楊再思而已。

這三人徒在其位卻無能於事,只從日前禁中法會決議出征突厥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他們對君王制命根本就全無匡正之力,只能垂首附和。

最起碼在狄仁傑看來,眼下絕不是興弄外事的良機。年前朝廷用兵收復安西四鎮,眼下局面也不過堪堪維持住,吐蕃隨時都有可能再作反撲,佈置在西域的人事不可輕易撤回,甚至可能還需要持續的投入。

朝內看來,儘管代王一系所主持的漕運事宜有所收效,使得國計度支略有從容。但此事運作仍淺,還需要加以穩定,最起碼也要看過今年的歲收整體增益如何,才能確言究竟成不成功。

在這樣的情況下,聖皇陛下卻一意孤行,決定出徵突厥,而且用的還是那樣一個妖異藉口,根本就沒有一個整體的戰略意圖與戰術構想。僥倖或可不敗,但也無從扭轉北方的攻防形勢,根本就是勞民傷財的妄舉。

狄仁傑相信在朝有識之士也多能看到這個問題,但之所以沒有強力人物出面勸阻,無非是在事者都失去了就事論事的正直之心。

諸如眼前的崔玄暐,其人就事鳳閣,深參機要,面對朝廷明顯的亂政避而不談,卻轉而討論餘者枝節。說到底,權力撩人而已。

如今的政事堂,言則有宰相五人,但夏官尚書王孝傑本職安西大都護,只是遙領宰相。鳳閣侍郎李昭德本困在西京,也不能從容回朝,發揮出宰相職責。至於在朝這三人,哪一個都沒有擔當國計的器量。

所以接下來,政事堂肯定是要做一番大的增補調整。這已經是在朝羣臣的共識,也是聖皇陛下刻意促成的一個局面。

因此政事堂在事者謹言慎行,不敢違逆聖意。而自覺有資歷者也都是小心觀摩,希望能一舉拜相。

崔玄暐如今已經官在鳳閣舍人,同樣也是宰相的後補梯隊。其人之所以言指李昭德,原因也正在於此了。只要能把李昭德排擠出朝,那麼接下來政事堂已經到了不得不做增補的地步。

出身河北的崔玄暐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薛懷義此次率軍出征突厥,一定要仰仗河北士情民力。所以,接下來聖皇陛下便極有可能提拔一個河北出身的朝臣進入政事堂擔任宰相。

因此羣臣所以不阻此次出征突厥,一則自然是因爲聖皇陛下意圖急切,二則便是宰相勢位的勾引了。

原本狄仁傑是打算聯合朝士勸阻朝廷繼續增派使者南下,可是由於崔玄暐的發聲打亂,讓在場衆人思計有所偏移。畢竟嶺南流人處境如何與朝局本身並無切膚之痛,人終究是要從自身出發去權衡判斷。

所以狄仁傑在席中也是越坐越覺苦悶,索性起身告辭。

崔玄暐將狄仁傑送出家門,對狄仁傑的審視略有躲避,只是嘆聲道:“如今朝局妖氛濃厚,所計不可專注枝節。惟求定勢於中,纔可再望諸事悉定。狄公老成謀國,盼能有所體諒。”

狄仁傑對此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點點頭,然後便默然離去。

回到家中後,狄仁傑將自己關在了書房裡,一直到了第二天早朝前,他才從書房裡行出,將一份密封的信件遞給家人,並叮囑道:“城門開啓後速速離城,將此信送往肅嶽軍中的二郎處。”

0772 義無大小,概是正氣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204 誰都別惹我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032 君子滿朝0216 急流勇退0345 雲韶府諸王鬥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0307 南望老人星0317 尚方少監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429 世事詭譎,父子分道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097 壯力當賞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336 樑王陋才,不學無術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668 鷹苑豹坊,內外編軍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571 通鼓擾敵,河谷驚魂0291 獻業求命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056 金吾衛大將軍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304 待罪慈烏臺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505 諸將自謀,雍王可靠0120 諸用仰於國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509 捐盡封戶,爲國卻賊0118 從子昌嗣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600 謀婚貴女,先靈安息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087 蓮生獻經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169 酷吏授首0305 門牆生隙0209 枝上桃李子0196 卑職願從大王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885 邪緣不斷,和親不成0389 鄭女文茵0027 南衙北衙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082 武氏諸衆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008 聖母神皇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577 大軍激戰,力斃特勤0146 好狗戀舊槽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439 踏破白馬寺0222 吐谷渾王族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857借道西康,征伐六詔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092 仇人相見0014 一窩小雞崽兒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
0772 義無大小,概是正氣0746 河東空虛,無兵備亂0204 誰都別惹我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032 君子滿朝0216 急流勇退0345 雲韶府諸王鬥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0307 南望老人星0317 尚方少監0861 人間正邪,不在私計0429 世事詭譎,父子分道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097 壯力當賞0640 玄暐橫死,殺機四伏0336 樑王陋才,不學無術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668 鷹苑豹坊,內外編軍0044 老朽昏聵,不懼一言0571 通鼓擾敵,河谷驚魂0291 獻業求命0300 用事從心,不拘小節0695 幸從殿下,此生無悔0056 金吾衛大將軍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814 休戈遼東,整軍備戰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0136 良人淑女,有妨名節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541 雍王革命,仁恩普施0304 待罪慈烏臺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505 諸將自謀,雍王可靠0120 諸用仰於國0556 雍王坐衙,羣衆爭見0975 寶劍鋒芒,以血爲祭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639 王法煊赫,宇內無敵0283 舊事重提,命門被撩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818 蜀中繁華,金玉滿架0745 君臣鬥法,突厥南來0509 捐盡封戶,爲國卻賊0118 從子昌嗣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600 謀婚貴女,先靈安息0980 聖筆制律,宋詩雄發0087 蓮生獻經0495 天家情濃,愛屋及烏0314 枝冠漸茂,迴護近人0834 科舉糊名,公平任選0169 酷吏授首0305 門牆生隙0209 枝上桃李子0196 卑職願從大王0953 天神難庇,蕃主出逃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862 雷霆雨露,並非當然0970 商賈多金,先割爲敬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1051 天要絕者,有疏無漏0885 邪緣不斷,和親不成0389 鄭女文茵0027 南衙北衙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082 武氏諸衆0391 朕有佳孫,與卿論好0736 長情在守,不爭短愉0008 聖母神皇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577 大軍激戰,力斃特勤0146 好狗戀舊槽0952 圖窮匕見,歸義奪城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0181 後顧無憂,勇登青雲0817 聖人英明,不容邪祟0439 踏破白馬寺0222 吐谷渾王族0477 徐娘假子,披麻而行0421 攸寧設局,千騎營變0857借道西康,征伐六詔0475 帶甲之士,俱仰代王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092 仇人相見0014 一窩小雞崽兒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