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

李潼一直不怎麼喜歡跟老傢伙們打交道,倒不是說大部分老傢伙們都不怎麼待見他。

當然也有一點這方面的緣故,但最根本還在於大凡上了年紀的人,無論表面上多恭敬,但內心裡總有一種因閱歷深厚而生出的優越感,言行內外都忍不住對人事指指點點。

不是說老傢伙們的閱歷一文不值,而是在家國何往這個問題上,李潼真是可以自誇一句,老子比你們多看一千三百多年,雖然不至於帶領你們硬幹三體人,但一些問題你們能想到的我也能想到,你們想象不到的我還能想到,也就大可不必倚老賣老。

李千里就是這麼一個老傢伙,覺得可以指點李潼。他這一番提議,拋開陰謀權勢上的考量,本質上就認爲李潼終究太年輕、經事太少,以至於豁出性命謀創殊功,最後卻被別人撿了漏子。

在李千里看來,雍王在神都革命後任由皇嗣出宮乃至於履極,絕對是一步昏計。武週一朝前後,皇帝李旦雖然一直都是一個傀儡,但是作爲李唐國祚傳承的一個象徵,其人望遠非一事誇功的雍王可比。

神都政變事起宮廷,雍王當時把控北衙,就該控制住幽居大內的李旦,挾天子而令諸侯,將內外大權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再作後計。

可雍王雖有起事之勇猛、卻無謀事之周詳,讓皇帝李旦與外廷勾連起來,於是便喪失了政變之後的主導權,最終就連自己都被擠出了朝堂。眼下的陝西道大行臺,看似聲勢不弱,實則雍王已經處在了內憂外患的局面中。

反觀皇帝李旦,則就聰明得多。此前一直作爲傀儡幽居深宮之內,可以說是全無自保之力,先是憑着雍王起事得以出宮,接着又借唐家老臣聲勢將雍王逼出朝堂,讓雍王不得不率軍與諸蕃胡捨命搏殺。

雖然雍王能力出衆的確令人驚訝咋舌,連場大勝使得聲勢更勝此前。但皇帝也快速調整策略,分陝西之地創設行臺,看似給了雍王一個崇高超然的地位,但也逼得雍王不能歸都染指最高權力。

同時藉着行臺創設給朝廷的壓力,皇帝有快速的收拾瞭如李昭德這種難以控制的強臣,帝王權威盡顯。

從李千里的視角來看,政變之後的一系列變故,雍王有勇無謀,皇帝則老辣盡顯,不愧是能在女主雌威下煎熬這麼久的人物,其手段高明遠非雍王能比。

當然雍王也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武週一朝亂局深刻,絕非短時間內就能梳理清晰。特別還有一個大變量廬陵王仍然沒有入局,這就是雍王翻身的契機。

以宗法論,廬陵王纔是天皇遺詔繼統的人選。也正是在行此廢立之後,皇太后才終於獲得控制朝局的權力,並最終以女主履極。

眼下廬陵王遠在房州,於朝內已經完全沒有了支持的力量。皇帝雖然初步控制住了朝局,但其君威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朝野內外仍然多有如自己這般所遇不公之人。

雍王乃宗家少壯,有殊功傍身、有分陝權勢,若能力主迎回廬陵王,朝野無人能阻,也無人敢阻。一旦廬陵王與雍王聯合起來,則神都的皇帝不足爲慮。

跟皇帝李旦相比,廬陵王久處中樞之外,於朝中已經全無根基,唯一能夠仰仗的,唯有將之奉迎歸國的雍王而已。而雍王有了廬陵王在手中,可以完全無懼朝廷在宗法大義上的壓迫與制約,可以極大緩解困守於長安、被迫與蠻夷纏鬥不休的局面。

這是李千里基於他對雍王處境的認知,認爲雍王爲數不多的破局選擇之一。

李千里這一思路,李潼就算不能所見如掌紋一般清晰,但也能猜測個八九不離十。且不說這一計策對自己幫助是大是小,起碼對李千里而言絕對是一大機會。

一旦他聽從了李千里的意見,將廬陵王接到長安來,且不說接下來兩京之間會不會即刻就掀起內戰,起碼李千里這傢伙的存在感是刷的槓槓的。

未來只要不是他四叔作主,李千里都可以保證自己大功傍身,反正當今皇帝本也不待見他。如果未來李潼能踩着他三叔上位成功,李千里奇謀進獻,當然有功。如果他三叔接連搞定了他四叔和他,那更不得了,如果沒有李千里的遊說攛掇,李顯怎麼能鹹魚翻身?

總之,這個大聰明只要動動嘴皮子,接下來無論他們一家人如何打生打死,其人都可悠然待功,如意算盤不要打得太響。

所以在聽完李千里這一通陳策後,李潼也真是心情複雜。他們李家倫情上的確是一言難盡,本身各自內心都已經狂野得很,再加上這種要命親戚攛掇,能一團和氣那纔怪了。

他甚至懷疑原本歷史上節愍太子李重俊之所以發動景龍政變,就是被李千里這些貨給忽悠瘸了,鬧騰一通後玄武門前遭到了團滅。

李千里這傢伙不甘寂寞是真,但也不好說其人作此進言就是爲了加害自己,畢竟一旦廬陵歸朝,變數就會更多,總體而言對李潼還是有利的。

但這一點有利是在忽略諸邊邊患威脅的前提下,這本就是李潼在極力避免的情況。李千里連他離都的原因和動機都搞不清楚,其他的也就實在不必再多說。

這傢伙雖然不安分,但還不至於要直接幹掉的程度。畢竟直接幹掉一個宗王,無論有沒有過得去的說辭,總是會有不小的負面影響。他也不擔心這傢伙會不會直接轉頭賣了自己,向朝廷告密他有接回廬陵的企圖。

他四叔要搞他,跟他有什麼想法沒關係。而他要搞他四叔,廬陵回不回來意義也不大。

眼下朝廷與行臺之間的對峙平衡,是建立在彼此都沒有一口吞掉對方的實力這一基礎上。李千里如果覺得憑此構陷可以向朝廷邀功,李旦首先就得弄死他,你特麼胡扯,我跟我侄子關係好着呢,整個李家就屬雍王跟我最親!

不過李千里這傢伙攛掇自己的行爲總是讓李潼不爽,覺得得從這傢伙身上榨點用處出來。

略作沉吟後,李潼才又對李千里笑語道:“我雖然離都日久,但也知都畿向來米貴,如果沒有資業維持,久居着實不易。王久歷外州,乍歸都畿,想也難免此困吧?”

因爲雍王的反應超出了自己的預估,李千里本就心懷忐忑。

此時聽到雍王將話題陡從謀國大計轉移到家事微細上來,一時間不免遲疑,片刻後卻是一喜,以爲雍王雖然不正面接受他的計策,但也要大給獎賞,從側面鼓勵他的進策。

心裡存着這樣的念頭,李千里便開始大訴苦水的哭窮,對自家在神都生活用度窘迫現狀大加描述。

李潼微笑着認真傾聽李千里的訴苦,心裡明白這番描述雖然不乏誇大,但也未必完全就是虛假。宗室子弟雖然出身不俗,可也並不是富貴的無憂無慮。

這一點李潼深有感觸,舊年他們兄弟剛從禁中出閣,雖然各有封戶、田邑、俸祿、食料等等,但場面開支也是不小,收支方面只能說是堪堪略有盈餘。這還是因爲當時他們兄弟幾乎沒有什麼人情交際,只是關上門來自己過日子。

李千里五十多歲年紀,想必已經是妻妾成羣、兒女滿屋,本身不受朝廷待見,封邑想也不會肥美。一大家子人吃馬嚼,再加上各種人情開支,只憑他一人祿料維持,衣食不繼倒也不至於,總之過得也不會太寬裕。

當年李潼甚至還要給兩市豪商帶貨賺點外快,來到長安更被他娘子楊麗炫富炫得一臉,索性軟飯硬吃。到如今憑他所擁權勢,倒也不必再算計傢俬多少,只要想恰錢,都是老子的。

李千里自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開始講起來還有幾分誇大其詞,漸漸的竟動了真情:“朝廷唯以府庫空虛,刻薄宗人用度,我又素無興業之能,不怕殿下見笑,家人已有數月不見錦緞細料……”

普通人斷炊斷飲,形容枯槁,纔會覺得途窮辛酸。但李千里這樣的宗親郡王,家人經年服舊,已經算是極大的不如意了。

聽完李千里的講述,李潼才又說道:“王是宗家貴戚,怎能長久貧寒,送你一場富貴!”

在李千里期待的眼神中,李潼又問道:“如果沒記錯的話,王妃所出應是慕容氏,不知與青海王瓜葛幾深?”

李千里聞言後雖然有些奇怪,但還是回答道:“內人家世所追,系出北燕,與吐谷渾部雖是同源,但已經分支幾百年之久……”

李潼只知道李千里王妃爲慕容氏,倒是不清楚具體的世系淵源,但這也不影響他的計劃,他便繼續說道:“青海王慕容忠見惡於我,自以爲遠居神都可以免禍。王歸都後,徑入其堂取其重貨,只說能助他了結前怨。”

聽到雍王並不是直接賞賜,李千里略有失望,但對於能借雍王權勢去敲詐一位番邦國王,心裡同樣頗感熱切,連忙又問道:“那慕容忠究竟得罪殿下幾深?若殿下忿氣難消,我怎麼敢憑一人私慾誇言了結……”

“此事王不必過問,總之我是不會放過此人。王若能將之引出神都,則其都畿所擁家資俱王所有,此言出於我,誰敢違意貪佔,我更送王一場富貴!”

慕容忠這個老滑頭,李潼想起來就恨得牙根發癢,只可惜這傢伙龜縮在神都、根本就不出來,讓他無從下手。

李千里聽到雍王這麼說,哪裡還不明白當中意思,連忙拍着胸口保證道:“殿下請放心,歸都之後,短則旬日,長則月餘,我必將此獠解送西京!”

0050 太平公主0459 後計無憂,且依故事0757 舉世不容,名臣辭世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1021 遊戲坊曲,豪取萬緡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0159 皇孫李寶雨0998 六詔克定,吐蕃窮途0106 禁中逆亂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228 平康坊聲色迎王0345 雲韶府諸王鬥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262 謀殺河東王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196 卑職願從大王0573 狼騎入谷,唐軍棄城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123 兵事再興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083 途窮生戾氣0218 銀青光祿大夫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040 內教坊伶人0560 長安諸水,周遊不順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253 勿謂新王不死0804 三長入蕃,編戶齊民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002 又一個才人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361 唐家正統,人各有見0281 牡丹花下死0321 來君珍重0328 野狐宰相0202 大唐帶貨王0320 高句麗遺民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995 春夢錯發,徒恨孽血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224 名寺可藏重兵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878 人間驚豔,實難爭美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216 急流勇退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894 郡王秀才,授職麟臺0029 李氏爲上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184 洛陽女兒行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907 忠魂貞烈,刀鋒難屈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0270 兵入武氏邸0513 桀驁不馴,當棄則棄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441 悍命拒刑,以死隱惡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
0050 太平公主0459 後計無憂,且依故事0757 舉世不容,名臣辭世0272 阻義者,雖死不道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518 大唐雄軍,演武洛北0454 朕能選你,亦能逐你0138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0574 巨貨誘人,貪心難遏1021 遊戲坊曲,豪取萬緡0999 胡酋授首,渤海飛灰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895 恪守門儀,宜家宜室0159 皇孫李寶雨0998 六詔克定,吐蕃窮途0106 禁中逆亂0153 則天門前,死機隱現0694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0347 明禮定序,五王降爵0738 行臺甲壯,南衙無兵0820 傳法遠邦,教化外民0875 賞心悅目,開胃加餐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228 平康坊聲色迎王0345 雲韶府諸王鬥0438 代王驕盛,忍讓爲上0262 謀殺河東王0790 孝傑一生,唯恐負義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196 卑職願從大王0573 狼騎入谷,唐軍棄城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485 抽絲剝繭,外戚弄事0123 兵事再興0777 宗家冢嫡,監國元嗣0083 途窮生戾氣0218 銀青光祿大夫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040 內教坊伶人0560 長安諸水,周遊不順1031 癰疽之疾,剜骨不痛0253 勿謂新王不死0804 三長入蕃,編戶齊民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0380 監守自盜,軍器可圖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002 又一個才人0840 太府巡坊,雞飛狗跳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476 十道使者,保三爭四0361 唐家正統,人各有見0281 牡丹花下死0321 來君珍重0328 野狐宰相0202 大唐帶貨王0320 高句麗遺民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0705 亂起宸居,妖氛再興0644 君心深刻,意整禁軍0767 龍麟潛邸,入此能活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995 春夢錯發,徒恨孽血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224 名寺可藏重兵0530 名臣良主,知遇相逢0354 西園選士,勇卒歸都0878 人間驚豔,實難爭美0338 聖皇賜字,慎之誡之0216 急流勇退0836 長安百姓,競備佳節0894 郡王秀才,授職麟臺0029 李氏爲上0770 社稷存續,天命有歸0596 霸業成敗,功在土渾0358 入嗣孝敬,爵封代王0918 盡力而爲,不負此生1027 勢難相忍,各自修行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1046 社稷功士,禍國賊員0184 洛陽女兒行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907 忠魂貞烈,刀鋒難屈0687 九曲爲聘,吐蕃略土0669 長安羣義,當街察奸0270 兵入武氏邸0513 桀驁不馴,當棄則棄0494 纔不配位,必受其殃0623 賊王狡猾,反覆無常0195 良策面授,一擲千金0646 紅翎赤喙,可殺蕃賊0903 公私謀計,各有取捨0724 賀八入京,技驚四座0441 悍命拒刑,以死隱惡0250 少王只是無心人0673 胡酋不恭,恃寵而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