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赤嶺貫通,大軍可入

酒足飯飽後,再登廳堂,氣氛就融洽得多。特別李潼,越看婁師德這濃眉大眼的老先生越覺得喜歡,有能力還會烤肉,智商、情商都不錯,這纔是他想象中良臣該有的風采、素質。

“方今朝廷仍有餘亂不已,諸方俱以拱護皇嗣爲功,這也實在可笑。皇嗣之於聖皇,骨肉至親,武氏諸王或趁邪幸刁難皇嗣於事,但皇嗣長居宮苑、宿衛精良,又豈有殺身之患可供羣衆爭功?朝士以此爭論,已經入了邪道!”

婁師德不僅僅只是方面之才,還曾經坐鎮政事堂主持政務,老實說算是到目前爲止,李潼所拉攏牌面最大的人物。資望、能力以及功勳,俱有可稱。

所以李潼跟他談論起來,話題的廣闊度就更大,並絲毫不掩飾自己對眼下神都城中局勢糾紛的厭惡。

婁師德聞言後,也是深有同感的點頭答道:“殿下此言,誠是切入根本。臣短留長安之際,也有朝廷使臣叩門來見,所言朝情,陰有妖異之言。聖皇履極,乃海內羣衆遞表勸進,皇嗣亦在羣衆之中。

如今聖皇歸政,朝士不該窮追不捨,以凌越爲功。殿下首義,誅殺國賊,不以舊事爲美,慨然西向,志力高蹈於邊,風骨彰顯,唐家幸得殿下,此臣雖微才但仍勇作投獻之因。唐家立業以雄壯,有志者不該拘泥於內情故事、不能自拔。”

“此邪情亂事不足深論,聖皇恩我、無以復加,小情或得微忤,大事絕不失節!如今暫作退避,播威於邊,但若朝情長久不定,也無懼問事國中!”

他奶奶所使用的這些宰相們,像李昭德、狄仁傑等,各自都有穩定的立場乃至於派系,他們與李潼之間,或能因爲一時的利益訴求而暫時聯合起來,但遠不足以讓他們的根本立場發生改變。

婁師德邊功出身,全憑武則天提拔才得以入朝,在朝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力,王城驛一事更是被關隴勳貴背刺嚴重,直接功爵俱毀、淪爲白身。

更不巧的是,如今神都政事堂掌權的宰相,對婁師德都不怎麼感冒。李昭德恃才傲物,還是單純的有些看不上婁師德。

至於狄仁傑,政治上本就趨於保守,感情上天然就厭惡婁師德這種邊功出身的人,擔心這樣的人爲相,會加大朝廷在邊事上的消耗,出於政見的不同,對婁師德更上升到政治手段的打壓。

所以婁師德對雍王退出朝廷、着重邊事的做法發自內心的認同,以及對朝內紛爭的厭惡,也是結合了自身處境而深有感觸。

這個話題,在各自表態後便不再進行下去,李潼接着便又說道:“婁公此行歸邊,對於隴邊情勢,想必已有所見,若得斧計,直言不妨。”

婁師德聽到這話,便也正色道:“殿下治邊之計,發乎前人未有,並不止於權力,囊括農商,搬運妙着,實在是發人深思。臣初得此計,尚在度其精髓,途中所積陳陋之想失於片面,反倒不敢再貿然進言。”

李潼聞言後便笑起來,老實說,他這一通計略的確不俗,配得上時流的稱讚。

大唐立國以來,軍政方面所奉行的仍是府兵制與均田制,這兩種制度的優劣及意義不必多言。但到了現在,兩種制度各有崩潰。軍事方面,從高宗就開始招募健兒,募兵比例逐年增加。

但是在田制方面,則就乏於創建。高宗後期,無非休戈罷徵、使民休養生息,但對積累下來的弊病,觸及不夠深刻,甚至就連關中祖業,土地兼併都日趨嚴重。

到了武則天時期,加大了擴地編戶的力度,並將關中人口大量遷往河洛,到了神龍年間,朝廷所掌戶數增長到了615萬,較之高宗永徽年間的380萬戶無疑是一個明顯的遞增。

所以說武則天政啓開元,也是有最直觀的數據作爲支撐。如果僅僅只是這老孃們兒不是人,殺人無算,道德敗壞,這就是不是正確討論歷史的態度。

但是相對於戶數的增長,朝廷在賦稅徵集方面的探索,則就顯得非常滯後。人口雖然增長起來了,但是人力物力卻得不到有效的調度發揮。以往的租庸調製度,已經不再適合管理這樣一個龐大帝國。

這個問題,朝廷當然也意識到了,所以開天時期的名臣中,多有理財高手的身影,包括奸相李林甫。這些人通過各個方面的探索,或開源、或節流,以維持龐大帝國的運作。

但諸類嘗試,收效卻並不大,最直觀的一個證明,就是開天時期邊軍節度使的權柄壯大。

簡而言之,朝廷的收入已經匹配不上君王開疆拓土的野心,所以只能選擇成本更低的模式,節度使大權逐漸攬於一身,並最終爆發、成爲糾纏大唐始終的一個毒瘤。

那麼大唐究竟有沒有足夠的底蘊國力去維持那種程度的開拓與龐大體量?

答案是有的,中唐時名臣劉晏、楊炎等在財賦方面分別進行了深刻的改革,效果顯著,對大唐社稷誠有續命中興之功。楊炎的兩稅法開闢了整合國力的新思路,爲後世稅法變革之始,這自不必多說。

李潼最欣賞,還是劉晏的理財策略,劉晏的理財法其中一個核心就是物流。哪怕在後世,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已經極爲發達,物流仍然是社會生產與商業行爲的最重要元素之一。

至於唐代這樣一箇中古時期幅員廣闊的大帝國,物流的意義之大更是決定性的。

如果物流條件不具備,人員、物資不能進行有效的流通與互補,哪怕疆域再廣大,整個帝國的潛力仍然不能被激發出來。這就類似一個人肢端肥大,單獨看一點非常的壯,但是湊在一起就非常的醜,而且還是一種病,一旦病發,就會要命。

財如流水,堵不如疏。天寶時期雖然國力鼎盛,但人力物力高度沉澱集中在地方方鎮手中,長安政府就像是睡在一羣強壯大漢中的孩童,一旦哪一個忍不住捶你一拳,便能讓你吐出幾口老血。

李潼在隴右所施行的策略,本質上就是將原本不相干、或者說聯繫很弱的幾個板塊加強聯繫,彼此之間的人力物力產生流通,從而獲取到可觀的回報,算是對劉晏理財策略的靈活變通。

李潼問起婁師德這個問題,當然不只是爲了聽彩虹馬屁,因爲他這一套策略想要長久維持下去、且繼續壯大起來,其中還有一個頗爲致命的缺點,那就是隴右的潛力有限。

“諸胡爲我所使,討伐不恭,掠其人資,由關中賈人輸用回哺國中子民。同時賈人在隴右糴谷,以助軍事。如此一來,既節省官府物料工序的耗用,也能讓隴邊沉貨上浮。諸胡殺之不盡,即便隴右已無,西域仍有。但當中還有一點,那就是隴右到底積儲多少?如今府庫輸谷不過四十餘萬斛,諸邊糧價已經飆升到了百錢,若因此讓民生饑饉,此事仍不可爲繼。”

講到這裡,李潼也有一些憂愁。

婁師德聞言後尚在沉思,另一側宋霸子起身拱手道:“有關這一節,卑職在市中也有所探。隴右谷價所以飆漲,一則隴邊民戶尚囤積、輕市易,二則各方行賈貪貨利、搶商機,一方封倉惜售,另一方急於蒐購,所以物價浮漲,幾無節制。”

宋霸子所言,的確是一個原因。婁師德在聽完後,接着便也開口道:“隴右終究不比關內,良田荒蕪、小戶難耕,若要更益殿下所計,興墾勢在必行!”

李潼之所以如此看重婁師德,原因就在於此了。他所謂的加強物流,主要還是打通物資流通在人事上的困阻,並不是說能夠罔顧運輸條件的限制、直接渡越關山,壯大隴右的屯墾規模,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婁師德雖然起於邊功,但並不以戰功而稱,是種田種成的宰相。在這個時代,遍觀時流,李潼都找不到比婁師德更適合擔當此事的人選。

“婁公既然已經入府,我準備請婁公先屈任隴右營田大使,軍屯、民屯一概領之。此前幕府已有令式頒行,因墾爲功,十頃一轉,此式要作長行,不只限於一時一地。無論遊食販夫,但能置田爲業,聚穀倉中,便是我大唐勳士。”

說話間,李潼讓人在堂中懸掛起一張隴邊地圖,擡手在一些河谷平川之地圈了一圈,並又說道:“接下來,我會以西河行社陸續摘除這些境域中的內附之胡,大置民屯。屆時,還會有大批關內亡戶應募而來,都需要婁公負責統籌安置。”

“臣必不辱使命!”

婁師德聞言後,便也起身拱手錶態道。屯田是他的老本行,積累的經驗豐富得很,雍王以此用他,他自然也是充滿信心。

如果還繼續留守長安,想要再進行更深刻的改革,無非打土豪、分田地而已。但關隴勳貴上百年盤根錯節,很難輕易剷除,而且無論國中還是周邊形勢,也不允許他如此大動干戈。

反攻吐蕃、開發隴右,既能爭取一個相對安全的外部環境,還能緩解關中的人地壓力。

如果只抓住關中一個問題正面死磕,不說收效如何,一旦神都局勢恢復穩定,他大概率會被洛陽朝廷藉着掌控大半個帝國的優勢、直接圍堵在關中耗死,也不必再說問事國中了。

與婁師德議論完畢後,湟源大營便有軍使入城,不乏激動的稟告道:“昨夜河源遊弈向烏嶺橫堡發起攻勢,並在今日午前攻克橫堡,赤嶺軍道已通,大軍可以通行無阻!”

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118 從子昌嗣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812 開元名臣,次第入朝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417 搶位政事堂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756 東行請命,爲王先驅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417 搶位政事堂0020 願此心同我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286 竇七暴斃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074 《萬象》美哉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778 爵人於朝,刑人於市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062 禁中亡命徒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278 鉅富驚人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強悍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005 再愛我一次0284 禍水東引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327 南省氣象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521 西京動盪,百坊互攻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842 聖躬永健,長享此國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027 南衙北衙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428 景從殿下,爲王先驅0196 卑職願從大王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349 魏王亞獻,宰相趨送0091 恩賜瑞物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172 薛師人間英豪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359 幷州大都督0120 諸用仰於國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363 新的班底0688 社稷入定,殿下功偉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008 聖母神皇0408 蜀女英才,羞煞男兒0007 上陽宮官0286 竇七暴斃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223 軟飯香糯0291 獻業求命0731 諸邊備甲,以待上元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
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118 從子昌嗣0201 仁心自守,大事能成0812 開元名臣,次第入朝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197 先王回遷,陪葬乾陵0417 搶位政事堂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756 東行請命,爲王先驅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417 搶位政事堂0020 願此心同我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286 竇七暴斃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074 《萬象》美哉0467 攸寧命絕玄武門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910 邊州事繁,國力日盛0778 爵人於朝,刑人於市0954 不負祖宗,不負蒼生0734 知己幸遇,長託此生0062 禁中亡命徒0822 名爲主上,實是傀儡0956 聖人賜脯,感激肺腑0799 衆正盈朝,羣臣勸進0622 作歌殺蕃,論氏震怒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539 既難爲敵,投身爲用0278 鉅富驚人0803 戚族有防,國法大善0213 珠玉散盡,只爲彰才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823 母子生隙,少主強悍1037 大局爲重,戰不如降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749 山南房州,廬陵王城0005 再愛我一次0284 禍水東引0458 天南遙遠,君恩難覆0327 南省氣象0782 無米難炊,四面追贓0315 奪王封爵,淪爲黔首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521 西京動盪,百坊互攻0659 不事二主,死爲唐魂0842 聖躬永健,長享此國0396 何患無勢,轉瞬即來0027 南衙北衙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0594 百年血淚,聚此一嶺0414 後進小子,恃才薄我0922 祖孫一體,榮辱與共0428 景從殿下,爲王先驅0196 卑職願從大王0422 二王反目,三思拜相0349 魏王亞獻,宰相趨送0091 恩賜瑞物0325 獨枝孤標,聖皇加恩0172 薛師人間英豪0981 相性相合,豢狼察惡0359 幷州大都督0120 諸用仰於國0397 中使登邸,移取譜牒0288 大廈將傾,人皆待食0451 兒女長年,爲母赴死0363 新的班底0688 社稷入定,殿下功偉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845 情義可賞,爲我娛親0562 羣商捐用,馱馬鉅萬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008 聖母神皇0408 蜀女英才,羞煞男兒0007 上陽宮官0286 竇七暴斃0611 金城聚貨,飛錢入胡0850 昭哉嗣服,繩其祖武0938 獨步狼窟,有何懼哉0223 軟飯香糯0291 獻業求命0731 諸邊備甲,以待上元0583 太宗遺風,端倪可見0323 欲保榮華,則必謀險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827 大國體龐,治軍尤難0905 聖人有愛,蕃人得幸0730 壯懷激烈,不負王恩0435 北門操戈,奉命行事0630 擴地千里,兵指海西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464 神都弄事,意在西京0125 風雨飄搖的宰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