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

黃河南岸的孟津,乃是千古名渡,也是都畿道大軍今次迎擊強敵、保衛神都的大本營所在,儘管這個所謂的強敵,眼下還存在於假想中。

十一月中,李潼在返回神都處理完一些瑣事之後,便又立即返回了黃河南岸的行軍大營中,開始正式着手佈置防禦前線。

神都洛陽號爲天中帝宅、八關之險,這是從漢末傳來的說法。歷經魏晉南北朝的亂世動盪,以及隋末羣雄爭霸,國朝統一以來已經七十年有餘,所謂的八關之險,到如今已經不再那麼準確。

不過一些地域上的攻防要點,倒也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流逝而削弱多少。比如大軍眼下所駐紮的孟津,便是從河北南來的重要渡口之一,真有外寇南來,便可由此直接殺向洛陽。

無論是軍事的需要,還是對人心的安撫,將行軍大營安排在此,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但其實如果單純從軍事角度來說的話,黃河對岸的河陽纔是抗拒河北之敵的最重要據點。這倒不是李潼這樣的軍鍵家的看法,而是都畿道諸將普遍的提議,而且歷史上的安史之亂也證明了河陽得失對洛陽防守的重要性。

周王伐紂,會八百諸侯於黃河北岸,即就是河陽,而所渡河的渡口即就是孟津。不過《春秋》中所記載的天子狩於河陽,卻並非周天子耀武揚威的狩獵活動,而是晉文公將周天子提溜到黃河北岸、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稱霸會盟。

自古以來,河陽便與中原的安危休慼相關。不過唐時的河陽還要在洛陽正北偏東百餘里外,位於河內懷州,太行山與黃河之間的谷口地帶,地理位置上可以類比於黃河對岸的虎牢關,算是河東與河北的一個分界點。

從正統軍事角度分析,假使薛懷義大軍真的以勤王之名南下攻來,在孟津據守雖有黃河之險,但洛陽距離黃河實在是太近了,已經近似於兵臨城下,一旦孟津防守不當,完全失去了戰略縱深。

而且黃河就橫在當面,既阻攔了外敵,同時對外敵也是一種保護,不能發揮出都畿道大軍以逸待勞的優勢。

所以在河陽佈置足夠兵力,以一河之隔的洛陽作爲後盾,一俟外敵到來,便以逸待勞的主動出擊,或者與孟津、虎牢關成掎角之勢的進行防守,攻守之間,主動權盡在掌握。

哪怕李潼這種軍事小白,也覺得這樣的攻守策略是非常靠譜的,但他還是沒有渡河前往河陽駐紮,只是派出了兩千肅嶽軍並一千名千騎精銳渡河入駐河陽,以待敵軍。

一則神都洛陽承平年久,儘管在垂拱年間發生兩次內部的叛亂,但也都是在黃河以南,所以黃河北岸的河陽如今軍事職能還沒有凸顯出來,城防不修,根本不適合大軍駐紮。

二則他如何去了黃河北岸,那麼對神都的影響和控制力不免就會削弱,一旦神都城內發生什麼變故,不能及時有效的做出應對。

講到這個理由,就有瞻前顧後、貽誤戰機的那種味道了。明明大敵當前,結果還要忙於內鬥,你不敗誰敗?

但說到底,戰爭只是政治的延續,沒有利益驅動的戰爭,就是沒有意義,就是不義之戰。

事實上,關於究竟要不要如此大張旗鼓的防備薛懷義可能會有的勤王之舉,朝廷內也是分成了兩股意見。

其中一派認爲,薛懷義不過一介弄臣而已,雖有常勝之名,但那軍功實在是水的嗆人,本身也絕不是什麼一呼百應的正面人物,在軍中並不具備蠱惑軍心的威望。

如今神都城內既然已經撥亂反正,薛懷義雖然掌握一支大軍遊蕩在外,但也只是無根之水,只需要發出一道制令,說不定下一刻其頭顱就會被摘下來送到神都,實在沒有必要因爲這樣的對手而大張旗鼓,勞民傷財不說,還會讓神都人心局勢動盪不安。

另一派便是以李潼爲首的軍方大將們了,他們認爲無論薛懷義有沒有號召勤王的動機和能力,大軍陳設於洛北,總是有備無患。

而且這一次的陳兵備戰,也不僅僅只是針對薛懷義這一路大軍,同樣也是爲了震懾其餘州縣或會以勤王之名、趁亂而起的潛在威脅。面對這樣的隱懷,唯刀兵示之,絕不姑息!

李潼堅持這一論調,原因那就複雜得多。藉由這次洛北防線的佈置,他既可以以軍需爲名、搬空神都府庫,同時還能將都畿周邊軍力稍作整合。

從大義方面,解決薛懷義這一隱患,是他大軍陳設的威壓所致,而不是監國皇嗣的制敕之威。

從人心方面,要讓河洛生民感受到雍王殿下乃是此境的保護者,正是因爲雍王殿下積極防禦、身臨前線的統軍作戰,才能卻敵於外,保護河洛之地的安全。

特別是這後一點,如果民衆們心裡有了這樣一個概念,那麼未來李潼再率軍歸洛,無形中便會消弭許多的阻力與牴觸。

基本上神都南北兩衙都附和李潼這一主張,倒不是說他已經憑着人格魅力將南衙將士也全都折服,而是這些軍方將士們需要功事傍身。

兵馬未動,大勢已定,這對他們而言實在是有點尷尬,不利於儘快融入改朝換代、撥亂反正的新秩序中。

當秩序產生混亂動盪時,自然誰的拳頭大,誰的聲音就響亮。儘管前一派以撫爲主的主張要更合理,理由也更加充分,畢竟薛懷義實在不是能夠讓人敬重且嚴肅對待的對手。

但是他們能夠依仗的,唯有幾張嘴而已,實在是搞不定以雍王爲首的一衆思功如渴的兩衙戰將們,於是也就只能任由都畿道兵力調集到大河兩岸。

不過主張是主張,從內心而言,李潼還是比較認同前一派那種解決方案,覺得還是儘量的化干戈爲玉帛的好。

薛懷義誠然不足慮,但其所率領那數萬大軍以及十七路總管卻是一個極大的變數。

儘管李潼也不覺得薛懷義有足夠的威望和能力將這些人心盡數整合起來,從而衆志成城的南下勤王。但眼下的形勢是,大軍遊蕩於外,朝中卻已經改朝換代,那些在外的將士們,他們會不會擔心接下來朝廷對他們的安置問題?

如果這當中出現幾個聰明蛋,能夠將諸軍總管遊說、整合起來,抱團與朝廷進行談判,這就有樂子了。眼下李潼在神都城內軍權方面是一家獨大,朝廷也迫切需要再引入另外一股力量,從而形成制衡乃至於壓制。

如果代北道大軍真有集結起來的趨勢,再與朝中大佬們一拍即合,那麼被擠在中間的李潼處境就變得尷尬起來。

如今畿內兵力滿打滿算堪堪四萬有餘,這還是加上了政變之後都畿道所招募的諸州府兵。可是代北道行軍北上之際便已經有了四萬多,再加上一部分北方的邊軍與僕從軍,湊個六七萬兵力綽綽有餘。

當然,神都作爲帝國的中樞,是有整個天下進行輸血,就算兵力上略有不及,也能持續不斷的獲得補充。安史之亂鬧得那麼大,最終不還是被平定了。

可問題是,如果戰爭真要上升到那種層次,那就不是李潼能夠一言決之了。

此前在神都城,李潼之所以出面保下王美暢,一方面自然是看中王美暢的攪屎棍能力,另一方面就是爲了避免跟他四叔關係搞得太惡劣。

如果他四叔從他這裡感受到過於直接的威脅,可能會採取一些非常措施,越過他與代北道大軍直接聯繫。

畢竟節度使正是起源於他四叔統治時期,雖然僅僅只是一個名號確立,較之後世權力畸大的藩鎮還是不可同日而語。

但李潼也不想因爲叔侄間的矛盾,而讓這個苗頭提前出現。他對他四叔的要求是,不需要你多麼英明神武、中興唐家,但也不能爲了一時安逸就把權力下放,你管不了的交給我。

打是不能打的,一旦打起來,無論是李潼,還是他四叔,包括朝廷中那些大臣們,誰也不能確保還能不能控制局勢。撫的話,李潼又不甘心由朝廷全權處理,將這一路大軍召回來刺撓他。

老實說,這樣的局面其實是挺危險的。畿內大軍佈置於大河沿岸,一副枕戈待旦、箭在弦上的架勢。而在外遊蕩的數萬代北道大軍又不知該要何去何從,是有很大機率擦槍走火。

當然,局面雖然不好,但也不至於釀生出安史之亂那樣的大禍,畢竟代北道大軍只是過境之師,他們在北方並沒有根基,也沒有一個領袖人物、沒有一個大義名分,可以支撐他們大軍能夠完好無損的抵達黃河岸邊。

所以李潼身在孟津,也是不乏焦慮的等待北岸消息傳達。與此同時,也在加緊運輸神都城內的各類物資。事情如果能夠妥善解決,那自然最好,可以拍拍屁股前往關中。

如果要往壞處發展,那他可就真要將神都城的紛爭拋在一邊,過河準備一戰了。

當李潼還在孟津作兩手準備的時候,代北道行軍大營中已經發生了變故。

0161 宰相薦才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073 春江花月夜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263 娘子隨戲0680 食祿半生,所待捐身0040 內教坊伶人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520 關中帝宅,且鎮且撫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054 鎖喉之臣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懷0101 出閣河東王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522 不破不立,更勝前代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148 橫財浸金汁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121 徐敬真引誣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048 內教坊諸事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318 少王兇頑,奪人宅業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274 只待神都制命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608 烏合成軍,諸部爲備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362 代王舊罪,依稀可引0896 應試不舉,斷須明志0031 不是一路人0028 禁宮異兆0916 欽陵梟雄,不可小覷0570 土渾引賊,默啜賣命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209 枝上桃李子0050 太平公主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0094 大酺禮畢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149 舊事再起波瀾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0038 水漲船高0068 食心婢子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052 大酺獻樂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010 悲慘的一家人0389 鄭女文茵0075 將軍跋扈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078 死而無憾0110 託事獻命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509 捐盡封戶,爲國卻賊1009 今月照古,天涯此時0047 向陽而行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221 窺望河西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175 索性以身相許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040 內教坊伶人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491 趨炎附勢,名門羞恥
0161 宰相薦才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410 皇恩厚賞,代王迎親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833 有情自癡,不貪不怨0073 春江花月夜0658 蕃女東來,元振愁計0263 娘子隨戲0680 食祿半生,所待捐身0040 內教坊伶人0448 魏王歸世,闊坊造邸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665 內外鬥忿,以留秋賦0520 關中帝宅,且鎮且撫0546 參軍氣壯,宰相自辱0703 我自三郎,無謂大小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054 鎖喉之臣0271 我與留守俱過客0606 恩仇分明,不毀道義0591 陳兵青海,敢否一戰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239 名王一言,萬衆法隨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971 三郎雅趣,撩人心懷0101 出閣河東王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522 不破不立,更勝前代0841 盛世浮華,蓄勢待發0148 橫財浸金汁0582 號令諸族,討滅不臣0990 名臣欺世,子嗣無能0935 蕃主東來,天威制裁0121 徐敬真引誣0302 百家爭婿,俊臣奉禮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335 給事巡衙,羣僚恭待0048 內教坊諸事0634 羣相亂議,昭德請辭0732 民爵普授,兩稅試行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318 少王兇頑,奪人宅業0846 萬衆雲集,驪山演武0274 只待神都制命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440 亂花漸欲迷人眼0608 烏合成軍,諸部爲備0942 生死事小,血債血償0362 代王舊罪,依稀可引0896 應試不舉,斷須明志0031 不是一路人0028 禁宮異兆0916 欽陵梟雄,不可小覷0570 土渾引賊,默啜賣命0139 蒲草雜蔓亦葳蕤0958 寡人有疾,大幄能容0821 賊亂事小,無虐下民0209 枝上桃李子0050 太平公主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0094 大酺禮畢0415 慎之慎之,勿負乃祖0128 江頭未是風波惡(求首訂!)0149 舊事再起波瀾0249 宗枝凋零,唯此秀實0273 男兒有淚不輕彈0908 凡所興世,必有明君0038 水漲船高0068 食心婢子1039 浴血殺敵,英姿壯否0052 大酺獻樂0768 雙龍匯野,伏屍北邙0010 悲慘的一家人0389 鄭女文茵0075 將軍跋扈0982 才流入京,羣士待選0880 明君御極,壯風重回0610 巨資分授,各有所得0293 大王英明,後事暢想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449 代王出都,妖氛彌盛0078 死而無憾0110 託事獻命0722 孽情難守,一別兩寬0509 捐盡封戶,爲國卻賊1009 今月照古,天涯此時0047 向陽而行0972 普世萬物,匯聚博覽0762 助朕殺賊,彰我威嚴0754 權勢之內,概不容情0221 窺望河西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175 索性以身相許0816 操弄蕃情,權勢遠邦0040 內教坊伶人0776 寧爲玉碎,不爲瓦全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491 趨炎附勢,名門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