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南省氣象

九月下旬朝日,李潼起了一個大早趕往皇城端門。

跟所有放假久了、作息失調的人一樣,是真的不想起這麼早,一路策馬緩行,便不斷得打着哈欠,身軀也搖搖晃晃的。

樂高這小傢伙兒第一次跟隨大王出行,眼見這一幕,一路邁着小短腿,兩手虛託着跟在馬後,唯恐大王跌落下來。

當李潼注意到的時候,小傢伙兒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但還在咬牙堅持跟隨着。

“會不會騎馬?”

李潼也實在不忍虐待童工,問了一句、見小傢伙兒直搖頭,才指了指策行於後的楊思勖說道:“帶上他。”

楊思勖上前,一把將樂高提起擺在自己鞍前,倒沒有幾分作爲大王心腹的危機感,揉着小傢伙兒腦袋笑語道:“本以爲顯宗遺孤、力不堪用,沒想到這小子雖然筋骨稚嫩,卻有韌性。”

樂高也是少年好強,聞言後哼哼道:“舊在司農,也不是閒養。言要敬奉王教,就絕不是虛辭!”

聽到這話,李潼與隨從諸衆都笑起來,這小傢伙兒也實在是討喜。

一行人穿越大半城區,抵達天津橋的時候,羣臣隊伍正排列有序的步入端門。李潼今天倒是還不用上朝,等到退朝後去鸞臺領了敕書,然後再登殿謝恩才正式履職,所以倒也不急於行入。

過橋之後下馬等待,他也在思忖搬家的問題。此前王邸設在履信坊,一則沒有選擇的餘地,二則也方便搞事情。

不過這次返回神都,的確是感到太不方便,天天起個大早從六環外趕到皇城上班、還沒地鐵,誰受得了這折騰。而且就任鸞臺給事中後,所接觸都是事務機樞並要員,別人有事找他也不方便。

雖然收了來俊臣在道德坊的家宅,不過那地方還是留給李守禮新婚之後居住,自己也就不必過去湊熱鬧了。李潼打算在天街兩側另覓宅邸,不過此間貴坊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還是入事之後看看誰要倒黴再從長計議。

他這裡還在雜想着,端門側方已經有人在擺手招呼他,李潼循聲望去,便見身材高大的張說正小步跑來,上前之後抱拳道:“卑職奉令,引領大王入省。”

張說如今官任左補闕,正是鸞臺下屬,前來負責導引,倒是合宜。

“鸞臺所在,我又不是不知,何勞道濟再奔勞一程。”

李潼行上前對張說點點頭,並又說道:“如今人事翻新,舊俗也要一一更改,免得落人口實。”

奪他王爵的處罰是要比任官的敕書還要早一步下達,張說聽到這話,臉上便有些遲疑,片刻後才說道:“卑職謹奉上命導引郎君,不敢稱勞。”

李潼行入皇城,其餘仗身都在宮外等候,楊思勖與樂高兩名宦者則隨行入內。

這自然是不合規矩的,以前他有宗王的身份,倒也少人計較,可現在只是一個臣子,還是有些扎眼。但這兩名宦者自有行走皇城內的符令,領着司宮臺的雜使,他們恰好就與李潼順道同行,也不是不可變通。

眼下還是早朝,皇城中略有冷清,倒也不乏百司下品官僚們行走,但都步履匆匆,少有駐足言談。

鸞臺外省比擬內省格局,位於皇城則天門下、城東第一橫街,緊傍着東朝堂。

隋唐之交,王世充佔據洛陽,有東朝堂納諫、西朝堂治冤的規矩。國朝雖然沒有這樣的明文規令,但皇城東西朝堂往往也只是常朝小例會,下僚參議的場所,一般指定一名或幾名宰相主持。

至於武則天所主持的朝會,即便不在明堂,往往也在宮城幾大殿之間。李潼是懷疑他奶奶可能擔心頻繁出入皇城,興許哪天就被捂在南省。

這在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唐代宰相權力可不像後世那麼殘化,佈政典兵都在其任。如果真把皇帝捂在南省,他們是絕對有權力控制朝局的。

不只武則天,其他皇帝對南省也都提防有加,正是因爲這種前門提防,所以往往後院起火,北城玄武門之變頻頻上演,因爲提防南省而給了北城過多的權柄。

神龍政變,以及之後的唐隆、先天包括中宗太子李重俊等一系列的政變,無一例外都是從玄武門發起,能不能夠掌控玄武門,便成了政變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當然也不是說這種提防沒有道理,後唐莊宗李存勖就是被弄死在南省興教門、即就是如今的明德門。

鸞臺作爲中樞三省之一,規模自然是極爲宏大,甚至還要勝過東朝堂。無獨有偶,對街的西朝堂以及鳳閣中書省,同樣也是這樣的格局。

至於文昌尚書省,放在哪邊都不對稱,所以乾脆不在皇城中,而是擺設在了皇城之外的東城。

堂堂三省之一居然成了偏房,不過這也不必委屈,李昭德拜相之後便倡議大修文昌省官衙,規劃幾乎佔了東城半壁,近日已經動工。李潼在出入宮城的時候行過東城,便見到興造已經熱火朝天的進行。

李潼如今雖然也是回朝的老油條,但是此前往來多是鸞臺內省,外省倒沒怎麼來過。畢竟他前番仕途也只是持續了小半年,嚴格地說只有幾個月,主要工作還是埋首修書與檢點祥瑞,也沒啥事情到外省來。

此番在張說引領下來到鸞臺外省,看到這建築宏大,跟周遭其他官衙相比,很有幾分鶴立雞羣的架勢,果然不愧是皇城兩大山頭之一。

對於李潼的到來,鸞臺官員們倒也頗爲重視,雖然主官上佐還在朝參,但下屬衙官吏員們,已經在官署門前排列開來。

見到這一景象,李潼心裡也是直樂,這纔是兵強馬壯該有的架勢。像他此前就事的麟臺,小貓兩三隻不說,他入臺不久還就遇到憲臺惡鄰登門打臉,還要靠他這個新來的出頭。

鸞臺作爲南省要樞,能夠就事其中者,自然也都可以說是時流當中的佼佼者,言談之間自有一股掩飾不住的矜傲。

雖然出門相迎,但也沒有因爲李潼特殊的身份而過於謙卑,看起來應該還是好奇居多。禮見之後,便各自散去,只有負責接引的張說在側堂作陪,等待宰相退朝降敕,順便講述一下鸞臺內部相關人事構架。

鸞臺長官爲納言,原本是建昌王武攸寧,但武攸寧此前不久被罷政事,轉任工部冬官尚書,便一直缺員。

眼下主持事務的,是兩名鸞臺侍郎,分別是崔元綜與楊再思,這其中崔元綜入直政事堂,屬於宰相序列,而楊再思僅僅只管理省內事務,還沒有加知政事。

“崔相公色敦內厲,楊侍郎則能合流於衆。”

聽到張說這麼介紹,李潼也是不免一樂。崔元綜這個人,他雖然不熟悉,但也有耳聞,是由刑部秋官遞補爲鸞臺侍郎,表面上看起來和氣敦厚,實則是個狠貨。

不過李潼感到好笑還是其他,那就是崔元綜跟他奶奶一樣,都是老牛吃嫩草、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傢伙年近六十,但卻是他門下故員韋安石的堂妹夫,其丈人家還住在李潼王邸所在的履信坊,算是鄰居。

張說見少王發笑,自己也忍不住樂起來,並說道:“舊與韋郞等閒論,言是憾錯良緣已經可惜,如今又拙配老翁,則就錯上加錯。追悔難補,此前不敢出迎郎君,也實在是故情難睹。”

聽到張說此言,李潼有些直眼。他還琢磨着以後熟悉了,要不要把一樹梨花寫給崔元綜,誇他老當益壯,卻沒想到還有這樣的人情曲隱牽涉到他。

只盼韋安石不要大嘴巴到處說這個,否則跟頂頭上司成了情敵,給他雙小鞋穿穿也實在難受。畢竟他做人也是有底線的,總不能你給我小鞋穿,我就給你小帽戴。

至於楊再思這個傢伙,就不用多說了,李潼早前在麟臺時雖然陰過他一把,但這傢伙應該也挺識趣,不會念念不忘。

除此之外,鸞臺正員構架再向下便是給事中,下方又有錄事、主事、令史、書令史等屬官。這是鸞臺的主體人事結構,至於其他的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補闕、拾遺等等,這都屬於加員。城門郎、符寶郎與弘文館諸學士、校書郎,則是下屬成員。

聽完這些之後,李潼自有一股揚眉吐氣的感覺,老子終於也是正式幹部,不再是同正員、如夫人了!

然而接下來張說的話,又讓他樂不起來:“如今鸞臺之內,給事中並加員共有十人,其中六員分判六部百司,二者待制殿中,二者內監省事。郎君職事所在,還待官長裁定。”

“這麼多?”

李潼聞言後有些傻眼,他記得《通典》是載鸞臺給事中四員,心裡光顧着美了,卻忘了這是他奶奶的武周。而且聽這意思,原來給事中已經有了十員之多,他還是被加塞進來的。

心中鬱悶,不需多說,李潼已經暗暗咬牙,管那些,老子拿王爵換來一個給事中,就是正員,就要通判,就要啥都管!不行就當鸞臺侍郎!

說話間,門外又有譁噪聲,這是百官退朝,宰相歸署了。

0215 優才如此,孰能不愛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864 老少互娛,其樂融融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124 朔邊良才0262 謀殺河東王0399 行驛命案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343 女人的報復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327 南省氣象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632 上陽宮冷,人情炙熱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1045 籬牆築定,打掃廳堂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795 無上可汗,進退失據0004 醫博士沈南璆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496 五子登門,前倨後恭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196 卑職願從大王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456 誰沐代王恩威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193 太平托子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413 良辰嘉緣,鬼魅難阻0152 潛龍怒音0196 卑職願從大王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888 一藤之瓜,優劣分明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119 伴遊金吾衛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290 懼親如仇0330 給事真幹才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133 太平歸邸0263 娘子隨戲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801 天與神器,斯世永享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093 被甲登殿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255 肥羊難宰0064 薛師信義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024 神皇鑑詩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304 待罪慈烏臺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123 兵事再興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
0215 優才如此,孰能不愛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859丈夫無勢,何異禽獸0375 魏王贈刀,砥礪代王0628 社稷永固,百蕃恭服0838 愛此名利,孜孜不倦0474 子孫如此,卿等羨否0864 老少互娛,其樂融融0563 天家德種,合御蒼生0648 破賊如竹,直掠王都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585 大非遺恨,四鎮必守0775 有我祖孫,邪祟難生0650 節操仍有,往者非樂0124 朔邊良才0262 謀殺河東王0399 行驛命案0890 人情長久,取捨恰當0343 女人的報復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423 千騎入衛,諸事待張0346 聖皇賜經,各自有命0327 南省氣象0486 合籍不改,踐踏名族0667 川西王屬,豈爲蕃土0752 蒼天降罪,朕恭受之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719 柳生與我,並是一人0632 上陽宮冷,人情炙熱0800 西歸祭祖,開元啓新0168 大凶出洛,人共殺之0332 安西告捷,臺省振奮1045 籬牆築定,打掃廳堂0127 少王有毒(求首訂!)0704 惟德動天,無遠弗屆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795 無上可汗,進退失據0004 醫博士沈南璆0967 學士思苦,有家難歸0496 五子登門,前倨後恭0543 諸夷滋擾,以血還之0196 卑職願從大王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456 誰沐代王恩威0194 報還顏色,李氏有人0193 太平托子0500 陳兵河沿,以待賊師0481 殿下薄情,上官明志0413 良辰嘉緣,鬼魅難阻0152 潛龍怒音0196 卑職願從大王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707 命許社稷,半生兇橫0729 妖才邪逞,不足敬重019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0966 皇朝養士,恩出光祿0888 一藤之瓜,優劣分明0753 舉世狹計,不能容我0119 伴遊金吾衛0310 才堪宰輔,資望未及0498 以支凌幹,銘記此辱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135 舔友的惡意交流0431 千卒入都,只待召用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0962 祖宗功偉,萬世不祧0290 懼親如仇0330 給事真幹才0385 名門遺珠,唯王賞識1020 朝議未定,民聲先傳0133 太平歸邸0263 娘子隨戲0210 笑入胡姬酒肆中0427 刑司捉人,代王回拒0801 天與神器,斯世永享0849 昭德有力,驪山伴駕0093 被甲登殿0499 成器忤我,不堪爲儲0255 肥羊難宰0064 薛師信義0021 少王不壽詩家悲0638 關山阻遠,憑書寄意0792 師度相地,營建爲癡0892 故幸不復,脫袍沽酒0851 優上賜爵,劣下梟首0690 王爲我使,贈爾富貴1012 學士才高,羣衆爭訪0616 蕃國懷奸,仁願入隴0024 神皇鑑詩0157 女主居陽,山變爲災0171 人生若只如初見0977 三省六部,國朝豐碑0304 待罪慈烏臺0132 老馬不行,非是良驥1014 長安繁華,享之不易0123 兵事再興0884 才士充盈,方可維新0605 人若謗我,我必殺之0303 當街殺奴,鞭刑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