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3 郭某詭論,誠能亂事

打箭爐位於雅州以西,與雅州隔大渡水相望。此境在後世還有一個更加耳熟能詳的名稱,那就是康定。

眼下的打箭爐倒是沒有什麼情歌傳唱,基本上可以說是大唐川西疆土的分界點。儘管大渡水以西仍然還有許多羌胡部落依附於大唐,大唐也因此設立了一些羈縻州府,但也並沒有設置州府、派遣官員進行直接的管轄。

八月末、九月初,川西溝嶺間草木漸有凋零,陰冷的山風穿澗過嶺,氣候也逐漸變得陰寒起來。

在這樣的時令裡,大唐益州大都督府一路兩千多人的軍隊突然出現在了打箭爐,一些察知此訊的周邊土羌部族不免警惕狐疑,紛紛派遣部卒至打箭爐附近窺望打聽,想要搞清楚唐國軍隊爲何有此動向。

這一路唐軍的統帥,便是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漢王李光順。李光順之所以率衆至此,既不是爲了集見諸羌胡酋首,也不是爲了攻伐吐蕃,而是爲了迎接將要入唐的吐蕃東域赤尊公主一行。

吐蕃方面的隊伍還沒有抵達,李光順便趁着這點時間,分遣兵衆傳告並驅逐聚集在打箭爐附近的羌胡人衆,肅清打箭爐周邊那些閒雜耳目。

李光順率衆於此又等候幾天的時間,吐蕃的隊伍才姍姍來遲。

其隊伍員衆足有五千多人,除了兩千多名甲兵之外,還有各類的男女僕役、匠人,以及依附於吐蕃的東域諸蠻夷所進獻的奴隸,牛馬之屬更數以萬計,大大小小箱籠近千,或人力搬擡,或牛馬馱運。

僅僅只是前路的抵達,打箭爐碉樓城堡西側郊野便被人馬充斥,幾無閒土。

漢王李光順於城門內等待迎接,及見如此龐大規模的隊伍,眉頭已經暗皺起來。

直至郭元振一行引領着隊伍中的吐蕃使者入城拜見,他臉上才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點頭應過吐蕃使者的入前禮問,之後便開口說道:“公主遠來,行途辛苦,小王於城中略作簡設,請公主入城小作休憩。”

說完這話,他便吩咐同行至此的一些益州官員女眷並婢女們出城入伍去接應吐蕃公主入城,自己並不親往,而是上馬轉身,徑直返回了城中。

吐蕃使者們要配合大唐官員安頓公主起居,大唐一方的使員郭元振,這會兒也匆匆跟上漢王儀駕,返回城府以備詢問詳情。

直到返回城府,李光順下馬入堂,郭元振也趨行跟入上來。屏退閒雜人等後,李光順纔不再壓制情緒,擡手一指郭元振怒聲道:“郭元振,你可知罪?誰給了你這樣的膽量,竟敢外結蕃國,勾引蕃女入國來羞辱我宗家子弟!”

郭元振自知歸國後一定會面臨這樣的指責斥問,聞言後當即便跪拜在地,沉聲道:“元振奉王命外使用功,事成於此,確是無可爭辯。”

李光順聽到這回答,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戟指其人繼續怒喝道:“雍王拔你於拙員下僚,不以卑鄙見棄,事機推授,可謂賞識。結果你內不能正色匡定,外不能威勇著功,只知獵選蠻夷邪色巧媚獻上,且不論你有沒有感念雍王賞識之恩,王之威嚴體面又被你置於何地?蕃國豺狼之種,焉能匹配我弟皎皎風姿、天家體位!”

李光順平素爲人恬淡和氣,少有怒形於色,但這會兒卻氣得臉色通紅、指節發顫,可見對郭元振是惱怒到了極點。

這也難怪,他們兄弟幼來相依爲命,感情篤深。如今處境雖有轉好,兄弟分領一方,但李光順自知這全是少弟努力奮鬥來的結果。

他身爲長兄,面對家業危困卻無計可施、一事無成,困頓在後、全憑少弟臨危赴難的奮鬥,自己覥顏享受,內心裡除了對少弟除了欽佩之外,更有一份難以宣之於口的愧情。

如今見郭元振招引蕃國公主入國,自家少弟還不知會因此承受什麼樣的物議指摘,李光順自然惱怒至極,對郭元振也厭惡到了極點。

老實說,如果不是此前益州大都督府剛剛收到雍王傳訊,若郭元振歸國、着他妥善接應,他根本都不會率軍趕來打箭爐相迎,甚至直接將那蕃國公主拒之國門之外。

也正因此,李光順對郭元振更加惱恨。他兄弟身當大任、日理萬機,都不忘叮囑他接應好郭元振,結果郭元振竟以此相報,也真是讓人情不能忍。

聽到漢王指責,郭元振深拜於地:“大王所斥諸罪,元振不敢推辭。雍王殿下青眼垂我,擬於再造之恩,所以任事捐身忘命。蕃國國情多有妖異,所謂和親之計亦大存曲隱。此非一言能作盡述,請大王容我片刻聲息,將事中曲直淺作申訴,若元振所計悖於上意,無論雍王殿下作何懲戒,甚至刀兵加身,元振絕不敢口含怨言!”

“說!”

李光順聞言後冷哼一聲,入堂坐定,兩眼仍怒視着匍匐在地的郭元振。

接下來,郭元振便將此行經歷種種簡明扼要的講述一番,也並沒有過分渲染誇大這當中所經歷的重重兇險,只是將蕃國國內情勢、以及這所謂赤尊公主入唐和親的緣由仔細分講了一番。

“蕃國君臣離心悖義,勢成水火,幾至不能相容。琛氏此女雖出身豪強宗戶,但卻並無親長包庇,處此漩渦之境,全無自保之力,不甘爲人指掌玩物,遂生逃國投唐求庇之念。蕃國君臣授以虛榮、加以假使,仍是迫害之計。”

郭元振講到這裡,嘆息一聲:“此女身世境遇或堪一嘆,但其生死禍福確也不值一顧。唯蕃國所加宗家名份,當中確有事機可趁。蕃國君臣爭強,短時或還能稍作按捺,久則必有一戰,亂起國中。我既執其宗女在手,一旦賊情至此,自有出兵干擾其國務之話柄、動機。所以招引此女入國,絕非獻以色相之用。”

李光順聽到這裡,臉色稍稍有所緩和。

大唐立國以雄壯,所收容包庇的異國王族不在少數,且不說本就被大唐所攻滅的西突厥興亡、繼絕可汗,最典型的莫過於波斯薩珊王朝的王子俾路斯,其人亡國來投,大唐不只加以庇護,甚至還曾嘗試幫助其人復國,雖然最終未果,俾路斯最終也死在了大唐的土地上。

從這一角度而言,郭元振招引護送吐蕃的公主入唐尋求庇護,倒也說得通。大唐與吐蕃如今雖然關係惡劣,頻頻交戰,但算起來還算是舅甥之國,略存前誼。

當然拋開這些所謂的國之情誼不談,如果吐蕃國中真的發生郭元振所描繪的那種情況,大唐出兵干涉那是必然的。有這樣一個吐蕃王室身份的人在手中,屆時自然就有更多的操作空間。

李光順聽完郭元振這一通解釋,雖然情緒有所平緩,可一想到那所謂的和親盟約,心情又變得糟糕起來,並凝聲道:“即便這吐蕃公主有此後計之用,也不至於要以王之清譽有損包庇其人。雍王如今已是宗家少壯,國之柱臣,未來更……總之,聘娶一蕃邦女子,總是不妥。”

李光順是典型的士大夫想法,對蕃邦自存偏見,同時也不太認可太過變通近詭的謀計,仍是從心裡牴觸天家正式的接納一個蕃邦女子。

郭元振見漢王不再像此前那樣惱怒,才又繼續說道:“所謂和親之論,不過吐蕃一家之言而已。蕃女既然入唐,那自然就是兩頭和尚、各自唸經。我大唐國計策略,豈能因於賊言?

賊以此欲給我困擾,我亦可因此更亂賊之情勢。其國強臣凌主,王室幽弱,勢將不守,亟待外援,遣其王女來求我國,因恐強臣阻撓、不能成行,所以和親爲名,憑雍王殿下青海勝威、以恫嚇強臣。”

既然最終還是決定要招引蕃女歸唐,在這方面郭元振自然也思忖良多。蕃國以和親爲名,那是蕃國的事情,但在大唐看來,蕃國王室就是已經承受不住權臣噶爾家的凌辱,所以纔派遣王女出國求援。

無論什麼樣的說法,只是要給國中羣衆一個交代,並有藉口能夠應對朝廷針對雍王所發出的指摘。

雍王可從來沒有繞過朝廷去聘結外邦的打算和行爲,蕃女入國同樣是青海大捷的事後餘韻,這更顯示出雍王在青海戰勝蕃國大論欽陵後,於西方所樹立起來的威望之崇高。

聽到郭元振這番說辭,李光順張張嘴不知該要如何評價,片刻後才嘆息道:“郭某詭論,誠能亂事。”

郭元振聞言後也不知這評價是誇獎還是指責,只是垂首不言。

“雍王身當方面,求賢若渴,所以唯纔是舉,不拘小節。但這並不是你等用事者可恃之生驕的理由,大臣體格爲匡正益世、如此才得長守。若只憑詭用,即便寵幸一時,必難長久。雍王待你頗厚,一言寄你,希望你也不要辜負這一番情懷。”

最後,李光順還是敲打了郭元振幾句才結束了談話,彼此秉性不同,他不太認同郭元振這個人,但雍王對其用或不用,他也不會干涉太多,只是希望郭元振不要太失分寸。

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141 劫掠金吾衛1029 故人相見,情勢非昨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413 良辰嘉緣,鬼魅難阻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0257 羣伎色藝,計麻爲優0710 頓筆書成,命系大王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104 王居大不易0077 永昌元年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202 大唐帶貨王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307 南望老人星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720 因田募甲,丹心爲國0316 鸞臺給事中0095 東宮舊人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185 嗜色如命是人情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192 太平公主登門0389 鄭女文茵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224 名寺可藏重兵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522 不破不立,更勝前代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766 擁王從龍,功成此日0577 大軍激戰,力斃特勤0184 洛陽女兒行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625 頓兵海東,入定九曲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535 攸宜勤事,巨貨入營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363 新的班底0896 應試不舉,斷須明志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627 常之悍勇,欽陵遁走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0757 舉世不容,名臣辭世0756 東行請命,爲王先驅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222 吐谷渾王族0104 王居大不易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107 坊居閒趣0262 謀殺河東王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165 一日三敕,高授麟臺0088 貌類乃父0520 關中帝宅,且鎮且撫0221 窺望河西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229 心似雙絲網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882 伴勢而升,青雲直上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343 女人的報復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099 宰相危矣0007 上陽宮官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794 胡狗必死,寸麻不資0336 樑王陋才,不學無術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270 兵入武氏邸0148 橫財浸金汁
0572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0798 持符膺命,以安社稷0141 劫掠金吾衛1029 故人相見,情勢非昨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781 借爾奴首,以儆效尤0413 良辰嘉緣,鬼魅難阻0387 門傲難託,上官聽樂0237 當街陳戈,後院操兵0257 羣伎色藝,計麻爲優0710 頓筆書成,命系大王0711 情勢無感,不堪大用0104 王居大不易0077 永昌元年0963 妄論封禪,臨淄密謀0815 敵國大逆,我之強援0202 大唐帶貨王0479 雷霆手段,慈悲心腸1047 奪河據蜀,進退有據0307 南望老人星1028 佳節令時,不誤教子0945 國運之爭,不容退縮0927 朕既爲君,愛民如子0720 因田募甲,丹心爲國0316 鸞臺給事中0095 東宮舊人0419 皇嗣謀反,分押千騎0185 嗜色如命是人情0649 殺伐痛快,直擒土王0961 七廟六室,昭穆難序0192 太平公主登門0389 鄭女文茵0835 當司憲臺,爲國察奸0825 仁願辱我,我恆辱之0266 生人易惑,鬼神難欺0383 恩威並施,唯命是從0200 捐麻入社,義氣感召0224 名寺可藏重兵0555 一步登天,江山爲靠0522 不破不立,更勝前代0331 自視甚重,目人爲輕0764 皇命驅使,殺賊有功0766 擁王從龍,功成此日0577 大軍激戰,力斃特勤0184 洛陽女兒行0548 天家無情,勢弱則棄0625 頓兵海東,入定九曲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535 攸宜勤事,巨貨入營0614 婁公治庖,人事盡歡0870 薛郎教弟,不毀門風0363 新的班底0896 應試不舉,斷須明志0787 背棄宗廟,大惡難恕1019 相濡淺灘,不如相忘0889 人間遠我,我親人間0158 親席乏人,王能補此0627 常之悍勇,欽陵遁走0557 百萬巨資,不抵德音0682 孝傑雄言,羣相喑聲0689 廬陵幽在,可引墊足0471 先謁聖皇,再論後事0757 舉世不容,名臣辭世0756 東行請命,爲王先驅1006 南士北行,道途寂寞0222 吐谷渾王族0104 王居大不易0126 女皇的心腹(求首訂!)0774 定亂須勇,國賴英主0524 關隴豐儲,取貨助軍0107 坊居閒趣0262 謀殺河東王0868 老婦害我,不容善終0551 鎮國雍王,隴右軍使0940 功成此役,揚威此役0165 一日三敕,高授麟臺0088 貌類乃父0520 關中帝宅,且鎮且撫0221 窺望河西0337 廷參奏事,直劾宰相0229 心似雙絲網0045 宮變內應鐘紹京0492 赤子情懷,知足不爭0882 伴勢而升,青雲直上0584 黑齒出迎,甘爲鷹犬0343 女人的報復0457 強卒入坊,魏王伏誅0099 宰相危矣0007 上陽宮官0867 有花堪折,解我相思0411 風吹鸞歌早會迎0771 恩威所給,公器所歸0791 唐業存亡,河北相關0794 胡狗必死,寸麻不資0336 樑王陋才,不學無術0407 嫁女驟顯,爵封縣男0140 豪氣干雲傅主簿0950 國人庸碌,大論真雄0270 兵入武氏邸0148 橫財浸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