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花季

雖然剛接過棒子時,頗有些戰戰兢兢,但國家大事,倒也不會是每時每刻都充滿着變化。在內閣的監管下,國家還是以頗爲平穩的勢態往前運行,太后和徐循到底還是有很充裕的時間來了解國家運行的種種知識。再說,任何學習都比不上實踐,每天就這麼奏章看着,詔書蓋着,八卦聽着,科普學着,不知不覺間,居然又過了一年。

在這一年裡,頗爲稀奇的是,太后和內閣居然連一面都沒見,國家還在維持照常運轉——也不是沒有過溝通,不過多數都是以司禮監中人兩邊傳話,概因多數都是太后在蓋印之前的疑惑,找兩個人傳傳話,基本也就差不多了。

至於徐循,在這一年的監察中,她亦並未發揮出什麼突出的作用。畢竟國家無事,奏疏中所言事務,基本也和三條底線無關,三位閣老大權獨攬,在太后發過幾次問後,連詔書都是起草得圓熟無比,要挑毛病都不容易。其將內廷排除在外的心思,已經是昭然若揭,不過太后對此,除了鬱悶以外,也不能做什麼。且不說她的個人威望根本不足以壓制住三位老臣,在朝中也找不到什麼盟友,只說這才具,她現在還處於勉強理解奏章,跟上節奏的階段,就是想要掌權,恐怕也拿不出一個明確的計劃來。

連太后都沒想法,徐循也就更沒想法了。她依然常來清寧宮,不過對政事發話的次數,卻是少之又少,倒是把心思更多地放在了宮裡即將到來的喜事上,現在宮裡除了她以外,太皇太后年老,太后忙於政事,也真沒人來打理阿黃的婚事了。

是的,阿黃要成親了。她的親事被耽擱了足足二十七個月,兩年多以前,還算是早婚,現在成親卻是正當齡。既然已經爲章皇帝守足了兩年多的孝,現在也沒有什麼理由拖延婚事。這個春天,徐循就把阿黃的婚事給接了過來,太后對此自然也沒意見,她現在有一點閒空,巴不得自己好生休息呢,也沒心思再抓着宮中大權,來操勞這些瑣務了。

時光荏苒,阿黃在定親後便留了頭髮,這三年下來,已經是長髮及腰,長相亦出脫得頗爲秀麗,比小時候要好看不少——比起父親,現在她倒是更像母親了。徐循在長安宮裡和她說話的時候,心裡也不免暗歎:比起阿黃和圓圓來,點點真是長得太像章皇帝了一點。現在都十歲了,還是那麼黑肉底,壯實敦厚的小身板,也不知到了十五六歲發身長大時,能否瘦上一些。

雖然瘌痢頭的孩子自己好,徐循看點點,自然覺得可愛得很,不過她一向也不是不講道理,一味‘我女兒天下第一’的娘。客觀地說,在一宮的美人坯子裡,點點的水平的確只能算是中下,再加上她性子闊朗,大說大笑,又倔強任性,不似一般女兒家閒靜少言,這胎裡帶來的性子,嬤嬤們怎麼教也無法改掉,這些年大了,漸漸懂事些,在人前還懂得做做樣子,可到了人後,還是本性難移。雖然纔有十歲,但徐循已經是有點爲她的婚事擔心起來。

就是同圓圓一樣也好啊。她和錢嬤嬤、韓女史感嘆着,也不說多好看吧,白淨淨的,臉圓圓的小女娃子。看着笑模笑樣,多可愛?性子又安靜——多省事的孩子!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錢嬤嬤不無維護點點的意思,聽圓圓的養娘嘮嗑着,這孩子性子雖安靜,卻也執拗得很,一點也不比點點省事。就因爲當年的事情,她捱了太后娘娘的數落,從此後便和娘不親,據說和陛下也是淡淡的,情分半點不濃。倒是更依靠她們這些養娘,有時太后娘娘接她去說話,還要三催四請的——就這樣人家還不大想去呢。太后娘娘也拿她沒一點辦法。

徐循也隱約聽說過兩母女關係疏離的事情,算算圓圓今年也十三歲了,她又是自小在公主所長大,比點點不知要懂事多少,平日相處時,覺得她聰慧懂事、談吐知禮,感覺和成年人也不相上下——還以爲她能慢慢和皇后重新彌合關係呢,沒料到反而還越發疏遠了,她有些不能理解。這孩子們真是大了,都有自己的性子,旁人也插不進嘴去,越發讓人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管不了事了。

韓女史還好,錢嬤嬤卻是徐循的師長輩,對這種‘爲賦新詞強說愁’般的年歲感,頗有些不屑,她笑道,當年娘娘自出機杼的時候,老奴也頗覺得自己不中用了。可這些年過去,還不是好好地把點點給帶大了?

說起往事,徐循也是有些心虛,面上不由微紅,當年做事,也實在有幾分衝動,現在想想,是不該的。

她說的是什麼事,錢嬤嬤並未細問——多年後回頭想來,少年時多少挫折,總是因爲衝動魯莽?可若時光倒流,回到從前,怕也一樣會做出那個選擇。人生就是如此,一步步行來,所有坎坷,都是自有道理,如今是徐循已經失去,纔會帶着悔意這麼談論,若是章皇帝還活着,這多少帶了些認錯意思的話,只怕她也絕不會出口。

韓女史也笑道,奴奴如今想起當年撞柱,也覺是太劍走偏鋒了些。不過卻都沒後悔過,非是當日行險一搏,如今也不能坐在這裡,同娘娘說話了。

徐循想到章皇帝已經去了二十七個月,腦海中那極爲熟悉的長相,彷彿都有些模糊,一時免不得有幾分唏噓,奈何錢嬤嬤和韓女史都不配合,情緒亦醞釀不起來,感慨了一會,便自然收拾心情,說起來,還未問過嬤嬤呢——我早有這心思了,只是以前永安宮忙忙活活,實在是離不得人,如今清安宮中也是無事,我便在想,你們辛苦了這些年,也該好生休息了。先問了孫嬤嬤,她倒是情願出去——王瑾該是要去江南做鎮守太監,她願跟着一道去,我自然成全……

當日去了的李嬤嬤,如今已是離了京城不知去處了。倒是紅兒、草兒就嫁在京城,和徐家偶有來往,徐師母進宮問好時,也會說起她們二人的生活,雖和宮中的錦衣玉食相比,遠要平庸瑣碎得多,也免不得有種種差役賦稅的煩惱,不過托賴徐家照拂,也還算是平安。不過錢嬤嬤、趙嬤嬤年事已高,又是進宮多年,若是出宮無依靠,還不如在宮中養老了。有徐循看顧着,自也不會和一般的年老宮女一般,淪落到浣衣局使喚的。

錢嬤嬤早知此事,也是有過一番思量的,此時沉吟了一番,便從容道,老奴入宮多年,家事多爲夫家人分去,此時出宮,兩家皆無所依靠,倒情願就在宮裡度日了。

徐循不禁喜上眉梢,這也好,將來隨了點點去公主府,又要比在宮裡自在些——說不定到了那時,我還要羨慕嬤嬤呢。

至於韓女史,她是不能被放回去的,想來和兄長翻臉,也不願回去。橫豎照料着壯兒,將來也自有一番前程,因此亦是不驕不躁,含笑提壺,給徐循換了一杯茶,方纔又道,咱們這宮裡,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就這幾個孩子,也是各有一番折騰,圓圓是這個樣子,阿黃又是另一番樣子,點點如何,咱們清楚,自然也不必說了,還有壯兒——

壯兒這兩年,和徐循的關係其實頗爲不錯,徐循不管他去探望吳美人的事,他也不說,如此一來,兩人反而和睦,平日裡和一般宮廷母子也沒太大不同。既沒有捧在手心呵護着的親熱勁,也不至於貌合神離,反正該做的都挺到位,也就是了。韓女史見徐循不追究,自然也不會把壯兒去看生母當做天大的事來渲染,不過輕輕一點,也就放下,她主要說的還是皇帝。就是皇帝,現在也是漸漸大了,一天比一天更有主意。

徐循神色一動——這一年來,她的確比較留意乾清宮裡的動靜,雖然未曾明說,但底下心腹有所感覺,自然也會幫着去打探,這又是怎麼了?他纔多大呢,難道就想着要當家了?

年輕的皇帝覺得母親、祖母對自己的束縛太緊密,渴望權力,雙方有所摩擦,這也都是很自然的事,不過,皇帝今年纔剛十歲,這要就想親政,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韓女士搖了搖頭,倒並非如此,陛下是覺得自己的功課太沉重了,想要換幾個先生,聽說前日上課時,和先生還口角了幾句,被罰着抄了書,昨日生悶氣,連飯都不吃了,一定要把劉先生外放出去,才肯吃飯。

徐循不免失笑,這要從了他,太后娘娘以後都別想當家了,此事只怕大郎是討不了好的。

幾人正說着,清寧宮那裡來人,請徐循過去說話,徐循料着近日沒什麼大事,只怕還是應在了韓女史說的栓兒絕食記上。她也並不着急,慢悠悠地踱到了清寧宮,果然太后跟前,並無詔書痕跡,人也不在書房,而是歪在炕上出神,見到徐循進來,她便起身道,你倒是高興——出大事了呢。

徐循笑道,無非是有個人不吃飯了吧?這也算是大事麼?

太后也不詫異,倒埋怨,你既聽說了,如何不來找我?連昔日老孃娘囑咐的三條都忘了?好生栽培皇帝,乃是三條裡的第一條,如今大郎眼看着就要養歪了,日後你我到了地下,如何去見大哥?

她顯然很有些煩悶,吐了一口氣,方道,剛纔我讓大郎來見我,本待責問他的,他反而責問起我來,說那劉先生對他極不恭敬,他乃天子,如何就不能放一個翰林外出爲官,又說什麼,先生們管頭管腳,什麼事都不許他做主,現在連我也不能做主,究竟誰纔是天下之主——他倒好,功課不會做,口還利,幾句話回得我都愣了。這孩子小時候頂聽話的,怎麼不知不覺間,竟到如此地步了?

徐循心裡,不由便想起了柳知恩的話。

這一年來,她和王振也見過幾次,只是在那樣官面場合,王振也沒有多少表現的空間,徐循就是有火眼金睛,也看不出什麼來,是以,她亦一直沒對太后提起,直到此時,太后說了起來,她方纔是心中一動,有了些聯想。

要獲取皇帝絕對的信任,最好的辦法,豈非就是挑動他對外官的不滿,甚而是挑撥他和長輩的關係,讓他覺得,在這世上唯一無條件絕對忠於他的人,除了內侍以外,再無其他?

別看栓兒此時還小,還做不得什麼,可這樣的想法一旦生根發芽,等到他長大以後……

那麼小一個孩子,獨居在乾清宮裡,心中思量個不停,徐循口中道,終究也沒個能管事的人坐鎮,怎麼能不出幺蛾子?依我看,兩年以前,那是不方便開口,現在姐姐和老孃孃的關係已經緩和,倒不如藉此機會,把他搬到清寧宮居住,又或者乾脆您就住到乾清宮去,也好就近看管。

太后神色一動,這……可合適麼?終究似乎是不合規矩。

小孩子自己能懂得什麼,纔是十歲,已經懂得‘外臣催逼、內廷勢弱’,徐循對柳知恩的言語,如今倒更是深信不疑了,她蹙眉道,就算不住在一起,也該問問到底是誰教得他這些。昔日孟母三遷,只爲良鄰,大郎身邊人的品性,可容不得一絲一毫的馬虎。

此言亦是正理,皇帝居然會說出這樣的話,可見數年前太后乃至是太皇太后,放置在乾清宮裡的心腹並不稱職。太后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瞅了徐循一眼,容我仔細想想。

畢竟不是親生,非但母子之間有一條難以拿捏的線,就連太后自己的心態,都會受到影響。徐循自己也養了個壯兒,是深知太后心理,乾清宮的事,她是絕不好多說什麼的,若非太后主動抱怨,甚至都很難啓齒提醒,如今也是點到即止,免得弄巧成拙。見太后聽進了自己的話,便不再直接議論皇帝身邊人,而是轉移話題,再且說這搬遷居住的事,只要將原委告知,諸位大人也絕不會反對,只怕還要稱頌娘娘聖明呢——不過,雖說是師長爲尊,但劉先生對大郎,是否也太嚴厲了點……

兩人便又開始議論起了皇帝的教育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皇帝不惜和母親衝突,也要調走劉先生,看來對劉翰林實在是忍無可忍。之前一直奉行的教育策略,看來,也該要改一改了。

作者有話要說:這個太后搬到乾清宮一起住的事情,萬曆的娘就幹過的,哈哈……

第282章 胡鬧第271章 顧慮第146章 處置第213章 上火第290章 決斷56 低調48 同居第302章 繞樑第248章 差一小段第262章 母愛78 着急112 吵架第229章 影響第236章 康復112 吵架第189章 誠實第147章 情義第270章 當年第147章 情義30 算學第242章 先別看66 生女107 孃家身家第196章 復出67 東廠第301章 餘韻35 端平第184章 甜寵第207章 威望78 着急第173章 選秀第272章 接班第193章 醫藥第181章 妙人第149章 糊弄102 險惡72 餘波第266章 攝政第211章 德政第266章 攝政第282章 胡鬧113 冤屈第189章 誠實第215章 第 215 章第232章 疫病60 囂張66 生女27 二次第225章 同病第199章 富貴第231章 水滴139 感情64 提點第267章 權柄第199章 富貴74 鬧心42 隨駕130 炎涼第255章 篡權第227章 護短61 惱火無寵第234章 病魔第262章 母愛38 挑剔第253章 春雨82 駕崩第191章 願意第239章 官僚104 讓人第195章 檢討第147章 情義第272章 接班第249章 坑死70 懼怕56 動情136 忠奸99 憨妃第158章 風波第252章 退休第252章 退休第247章 脫生108 震怒第297章 先皇51 喜事第163章 涸魚第162章 精分27 二次32 內媚83 葬禮第215章 第 215 章第211章 德政80 平衡第250章 來了第168章 躺槍120 出事第243章 想死變化第171章 雪崩
第282章 胡鬧第271章 顧慮第146章 處置第213章 上火第290章 決斷56 低調48 同居第302章 繞樑第248章 差一小段第262章 母愛78 着急112 吵架第229章 影響第236章 康復112 吵架第189章 誠實第147章 情義第270章 當年第147章 情義30 算學第242章 先別看66 生女107 孃家身家第196章 復出67 東廠第301章 餘韻35 端平第184章 甜寵第207章 威望78 着急第173章 選秀第272章 接班第193章 醫藥第181章 妙人第149章 糊弄102 險惡72 餘波第266章 攝政第211章 德政第266章 攝政第282章 胡鬧113 冤屈第189章 誠實第215章 第 215 章第232章 疫病60 囂張66 生女27 二次第225章 同病第199章 富貴第231章 水滴139 感情64 提點第267章 權柄第199章 富貴74 鬧心42 隨駕130 炎涼第255章 篡權第227章 護短61 惱火無寵第234章 病魔第262章 母愛38 挑剔第253章 春雨82 駕崩第191章 願意第239章 官僚104 讓人第195章 檢討第147章 情義第272章 接班第249章 坑死70 懼怕56 動情136 忠奸99 憨妃第158章 風波第252章 退休第252章 退休第247章 脫生108 震怒第297章 先皇51 喜事第163章 涸魚第162章 精分27 二次32 內媚83 葬禮第215章 第 215 章第211章 德政80 平衡第250章 來了第168章 躺槍120 出事第243章 想死變化第171章 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