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二九章 多方找尋

轉眼過了中秋。

到八月底,宣府已開始轉寒。

本來這會兒也到了朱厚照回京的日子,但他好像忘了有這回事。

平時朱厚照會把唐寅、蘇通和鄭謙三人叫到行宮,跟他們喝酒到深夜,也會去看戲聽曲,當然也會跟女人廝混,但從他到宣府後,在女人的問題上異常謹慎,哪怕跟女人有來往,也不會在外留宿,且回去後都會到沈亦兒那裡轉一圈,然後回屋獨自安睡。

恰在此時,他得知錢寧抵達宣府的消息。

“宣他來見!”

八月二十九,錢寧見到朱厚照,此時的錢寧一臉緊張,好像發生了大事。

“朕讓你去調查的事情,查清楚了嗎?”朱厚照單獨留下錢寧問話。

錢寧難得被皇帝器重,做事非常盡心盡力,道:“回陛下的話,臣什麼都查清楚了……沈大人的確不在京城。”

朱厚照皺眉:“那可是在山東?”

錢寧非常驚訝,隨即低下頭回道:“臣不知。”

朱厚照怒不可遏:“之前沈先生向朕發來密信,說要暫時離京整頓朝廷水師,儘快形成戰力,對佛郎機人形成威懾,同時也爲下一步遠征海外做準備……不過自那以後便沒了消息,朝中議論紛紛,如今監察御史紛紛上疏質詢……他稱病不出這件事實在是拖不下去了!”

“陛下爲何不對沈大人傳旨?”錢寧非常意外,既然皇帝你都知道沈大人具體幹什麼去了,那你找我調查的用意何在?

朱厚照不耐煩地道:“朕做什麼事用得着你來教?朕只是覺得這件事有所不妥,朕讓沈先生去做事,卻一點兒消息都沒有……朕想讓你盯着點兒,不然沈先生若出了事,朕如何是好?”

“陛下怕沈大人出事?”錢寧總算明白過來。

朱厚照沒好氣地道:“快去查。”

“是,陛下。”

錢寧只能是趕緊增派錦衣衛分別趕赴山東登州、萊州以及遼東金州等地,看看沈溪有沒有在那裡整兵。

……

……

朱厚照之前對沈溪的事漠不關心,但轉眼到了十月初,仍舊沒有得到沈溪的消息,他變得緊張起來。

朝中有關沈溪失蹤的事已鬧得沸沸揚揚,很多人私下談論,覺得沈溪很有可能已遭遇不測。

朱厚照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也是杳無音訊.

“怎麼回事?好端端的人還能失蹤不成?”朱厚照惱羞成怒,每次叫人來問,都會發一通火。

張永道:“陛下,沈大人的家眷沒回京師……據說數月前運河上發生劫案,有水匪鑿沉路過的船隻,足足兩船人沉了河……”

“什麼?不會吧?難道遇難的是沈尚書家眷?我怎麼不知道這件事?”朱厚照驚愕不已。

張永再道:“之前從塘沽一線得知消息,說的確有大批馬隊抵達,上船後便不知所蹤,那幾日海上有大霧。”

朱厚照怒道:“就算有霧,出海後難道沈先生不知靠岸?就沒旁的有用的消息?”

“並未有消息。”

旁邊錢寧道,“沈大人現在不知所蹤,連同失蹤的還有天津三衛以及復州衛、金州衛、成山衛、靖海衛、大嵩衛、鰲山衛、靈山衛、安東衛等各衛所合計一萬五千多名將士。”

“沈尚書跟我說過,要從北方沿海衛所抽調官兵,把部分適應力強的訓練爲水兵,壯大大明水師力量。”

朱厚照先是說明情況,隨即又問:“江南那座城,兵馬可有缺少?”

張永搖頭:“江南一切平安無事,好像新城……被徵調了部分船隻。”

“繼續查!一定要有結果!”

朱厚照已徹底緊張起來,感覺可能要出大事,只是這件事背後到底隱藏着什麼,他完全想不明白。

“大活人,難道還能丟了不成?沈尚書可是大明股肱之臣,他取得那麼多功績,正是享受榮光時,肯定不會主動失蹤,除非是……有人對他不利……嗯,他可能被人算計了,還有他的家人……朕大意了啊!”

……

……

朱厚照對沈溪的失蹤非常重視,尚未回到京城前,便開始命令全國各地官府以及地方衛所找人。

沈溪在朝時,就算朱厚照覺得沈溪重要,也沒覺得缺了他不行。

結果把朝廷大權交託給沈溪,沈溪卻莫名其妙“丟”了,朱厚照突然覺得自己的江山行將不保。

朱厚照於十月十四回到京城,因爲他回來得很匆忙,只帶了不多的侍衛,以快馬而回,使得朝中文武大臣都沒反應過來。

“陛下,已探知消息,說是兩個月前,有大批海船在塘沽外海跟佛郎機人海戰。又過了差不多一個月,登州沿海出現大批戰船殘骸……有人說,南直隸沿海也出現戰船殘骸和浮屍……”

錢寧爲了沈溪的事差點跑斷腿,親自到遼東、山東和南直隸往返多次。

朱厚照在豹房接見錢寧,聞言怒喝:“那就是說,沒有沈尚書的消息?這麼大規模的海戰,怎會只有戰船殘骸?沈尚書的家眷找到了嗎?”

“這……”

錢寧一臉爲難。

現在的問題是,有人故意不想讓他找到,以他的能力尚且根本沒法調查清楚。

朱厚照衝着旁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蕭敬發火:“地方上沒有任何消息嗎?”

蕭敬道:“登州知府上奏說明海戰情況……文登縣鹽戶在海邊救起來一名落水的大明水師士兵,此人是金州中左所世襲軍戶,幾個月前被沈大人抽調加入大明水師,接受嚴格訓練。戰事具體如何發生的他不太清楚,只知道沈尚書此戰身先士卒,海上戰船殘骸多爲敵寇所有,大明水師只折損一些中小型船隻。”

朱厚照鬆了口氣,道:“對,之前我們造出的海船,規模都很大,且有獨特的裝置,可在靜風的情況下航行……沈尚書一定會在最大的船隻上坐鎮指揮,只要大船沒事,沈尚書就沒事。”

蕭敬爲難道:“陛下,現在只是有消息說沈尚書於北方近海跟佛郎機人交戰,但若只是佛郎機人的話,應該沒那麼多海船……據地方上報,可能是倭寇與海盜的船隻夾雜其中……似乎是佛郎機人聯合海盜、倭寇進行的一次反擊!”

此前一直默不做聲的張永道:“陛下,閩粵和江浙等地衛所相繼上報,說海盜和倭寇集結船隻,似乎有異動,卻被江南官員給壓了下來。”

“混賬東西!”朱厚照怒道,“這麼重要的消息他們也敢壓?不想活了還是怎的?何人所爲?”

張永道:“乃南京守備太監魏公公,以及曾經的守備勳臣魏國公所爲。”

朱厚照面露兇戾之色:“之前沈尚書對徐老頭手下留情,看來他是不思皇恩,想搞點大事出來讓朕顏面掃地,然後好歸還他的職位!馬上傳令,把這些不開眼的傢伙通通下獄,然後押送京城,朕要好好審問他們,看看是誰在幕後指使!”

……

……

朱厚照回京,接連幾日派人去內閣和六部詢問軍情,讓朝中上下一片焦慮。

戶部尚書楊一清本與此事無關,但他卻覺得沈溪長久失蹤實在是有違常理,緊忙去見兵部尚書王瓊,希望從王瓊那裡得到答案。

“……之厚從京師離開後,便一直未有消息,直到陛下回朝,纔有傳言說他是奉旨出海,率領船隊跟佛郎機人交戰,現下看來,或許跟此前平海疆盜寇後續事項有關……”

即便王瓊是兵部尚書,對涉及沈溪之事也所知甚少。

楊一清道:“陛下甚至派蕭公公往戶部問詢情況……以蕭公公之意,怕之厚出了變故,現下與陛下的聯繫也斷絕。”

王瓊驚愕地問道:“有此等事?難道未有監軍和屬官上奏聖上?”

楊一清神色彷徨,最後無奈搖頭:“近年來之厚領兵,朝廷已不再委派監軍,平海盜倭寇一戰幾乎是他一力完成,陛下無意派人監督,也是相信之厚的能力和忠君體國之心……眼下看來就是因此出事。”

王瓊思索良久後說道:“若之厚是因領海船出海,遭遇變故,纔出現此種狀況,倒也說得過去……就算有監軍在旁,也未必能將密摺從海上發出……現在就怕船隊出了什麼變故。”

楊一清突然湊上前,說了個外間並無流傳的消息:“之厚的親眷,可是從江南迴京途中出意外,到現在都下落不明?”

“啊!?你這話是何意?”王瓊不安之色躍然臉上。

楊一清嘆息道:“就怕並非只有盜寇和佛郎機人在算計他,朝中也有人對他不利。”

王瓊突然沉默,他自然想到沈溪在朝中有多少政敵。

看似沈溪跟朝中文武一團和氣,但還是有人跟沈溪過不去,比如之前因刺殺沈溪而落罪的外戚張氏兄弟,再比如說劉瑾黨羽,或者那些想令沈溪退位讓賢之人。

甚至就連王瓊都不能完全撇脫干係。

楊一清道:“朝野滿是猜測,若不趕緊給陛下一個交待,怕是要出大亂子。之厚臨走前,把吏部事務安排得井井有條,到現在尚未出亂子,不過軍隊卻很容易因之厚不在而起波瀾……若真有人圖謀不軌,年前這些日子,或許就會總爆發。”

王瓊點點頭:“在下明白,先要保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不亂,在下這兩日便會去拜訪在京領兵勳貴,先保證京師不亂,再談找之厚之事。”

……

……

王瓊跟楊一清是多年老友,雖然互相看不過眼,有一定芥蒂,但在大事上二人都不含糊。

沈溪不在,朝中能真正頂起事情來的人不多,恰恰王瓊跟楊一清都屬於實幹派,歷史上都曾書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算得上是一代名臣,他們的能力比之六部其他尚書,包括內閣大學士樑儲和靳貴,不知強了多少。

不過因沈溪之事,王瓊不得不去見張懋、朱暉等在京勳貴,對王瓊和楊一清來說,能否找到沈溪的下落尚屬其次,先要保證京師不出亂子,更不能讓沈溪隱身幕後醞釀“陰謀詭計”,畢竟大臣突然失蹤這種事也有可能會涉及政變。

沈溪在軍事上的造詣,讓王瓊和楊一清感覺不可思議,他二人即便也統過兵,但也知道戰場上沒法跟沈溪匹敵。

就算沈溪不謀反,也要防備被有心人利用,沈溪家眷失蹤之事,讓他們感覺到問題不簡單。

張懋從王瓊這裡得知沈溪之事,並不覺得有何意外。

沈溪失蹤已不算秘密,五軍都督府已做好防備沈溪突然發難的準備,只是張懋不相信沈溪會謀逆,便在於這次沈溪失蹤太過反常。

“……德華,你不必心急,你也說了,之厚是奉皇命出京,牽涉海疆平定,老朽纔剛得到消息,說是兩個多月前,海盜和倭寇在佛郎機人支援下,集合數百條船隻北上,似爲之前海戰失利而尋仇……此戰非之厚親自前去應對不可!”

張懋語氣相對平和,間接跟王瓊透露出都督府內一種想法,便在於沈溪失蹤,對都督府中人來說反而是一種解脫。

沈溪在京讓這些人感受到的壓力無比巨大,便在於沈溪爲文官領袖的同時,也是世襲國公,皇帝欽命的武勳,只是沈溪未在都督府掛職罷了。

王瓊問道:“都督府可還有更多地方線報?”

張懋驚訝地問道:“難道兵部沒收到風聲?之厚在塘沽以及登州府外海,跟賊寇接連發生海戰,聽說戰事異常慘烈,南直隸部分海域也發現戰船殘骸,陛下還派錦衣衛前去調查……呵,老朽所知也不多。”

或許是意識到自己說的太多了,張懋話到半途便裝起了糊塗。

王瓊則心存疑惑,開始懷疑張懋。

王瓊心道:“應寧說這朝中有人想對之厚不利,怕不就是這些掌軍的勳貴吧?之厚的家眷怎會平白無故於回京途中失蹤?地方官府斷不敢如此胡作非爲,若說是盜寇所爲,那就更不可能了,那只是一羣烏合之衆罷了,敢在內陸的運河上鬧事?怕是這京師勳臣,跟地方官員裡應外合……或許跟張氏外戚有關。”

張懋見王瓊突然沉默下來,感覺氣氛有些不對,笑了笑道:“此事還是靜待消息爲妥,老朽所知不多,德華你不妨派人去跟東廠打探一番。張永張公公在城中有私邸,尋他問個清楚很方便。”

王瓊搖頭道:“張公公怎會對此等事知情?若知情,又何至於陛下派人到兵部來問話?”

張懋攤攤手:“那老朽便愛莫能助了!”

“不多叨擾。”

王瓊很識相,見張懋對自己態度有所迴避,起身告辭離開。

……

……

王瓊這邊纔剛走,國丈夏儒從後堂出來。

夏儒問道:“王尚書走了?”

“嗯。”

張懋點頭。

夏儒追問:“卻不知來作何?難道也是打探沈之厚的下落?”

張懋嘆了口氣:“現在滿朝文武除了此事,還會關心旁的?但老朽從何去得知之厚近況?鬧得好像老朽知情不報一樣。”

夏儒道:“不過我這邊倒是從宮裡面得到些消息,說此事跟張家二兄弟有關。”

張懋趕緊做出“噤聲”的手勢:“我說國丈啊,這種事你也能亂說?張家那倆小子,什麼事做不出來?之前便說海盜倭寇的武器就是從他手中所得,若情況屬實,今日之事跟他們定有牽連,只是現在沒證據罷了。”

夏儒好奇問道:“那就是說,就算我們知道什麼,也不能對朝中人提及?”

張懋嘆息道:“這幾年之厚太過鋒芒畢露,若可行的話,殺殺他的銳氣也是好的,他再有本事,朝廷也不能圍繞着他一個人轉!”

……

……

五軍都督府衆勳貴對沈溪的消息三緘其口。

朝中官員也沒法從宮裡打聽到消息,倒是民間有各種小道消息流傳。

跟衆大臣中流傳的版本不同,民間對沈溪多有稱頌,而這次沈溪失蹤也被傳爲沈溪正在領軍跟佛郎機人開戰,也有人說沈溪是去直接攻打佛郎機國。

雖然他們不知佛郎機人是從哪個石頭縫裡蹦出來的,更不知這個國家在何處,只知那是個遙遠的海外國度,而且一旦沈溪取勝的話,大明將國富民強。

一些事說得有鼻子有眼,連御史言官都聽進心裡,給皇帝的上奏中屢屢提到民間傳聞。

朱厚照得知消息後非常生氣,當着蕭敬、張永、李興和小擰子這四位司禮監太監的面,大發雷霆,把花瓶、茶盞和文房四寶等東西砸了一地。

“……以前雖然不覺得你們有本事,但還不至於出這麼大的紕漏,錦衣衛和東廠對此事居然一無所知,說得好像朕纔是一切的幕後主使……但其實沈尚書不過是領兵跟海盜倭寇打了一仗,朕幾時派他去平佛郎機國?”

四名太監默不做聲。

朱厚照繼續道:“錢寧那小子更過分,直接不回來了,讓他辦點事如此拖拖拉拉,真不如江彬用得趁手呢!”

蕭敬道:“陛下,江彬這幾日也沒了消息。”

朱厚照皺眉道:“不提他,朕都忘了……他沒在京城嗎?”

蕭敬不知該如何回答,不由看向旁邊的張永,到底秘密偵緝等事由首席秉筆太監負責,這是張永的職責。

張永道:“回陛下,江大人好像自告奮勇,去東南沿海找沈大人去了。”

朱厚照苦笑:“朕派了這麼多人去找,都沒消息,他這麼單槍匹馬去了?不過也難得,到底一片忠心,朕之前倒失冷落了他。”

這話讓在場四名太監聽了心裡都很不是滋味。

哪怕是之前跟江彬並無交集的蕭敬,也聽說過很多有關江彬擅權之事,知道要不是出現意外,發生婁素珍跳河失蹤之事,江彬絕對不會失勢。

蕭敬道:“陛下,爲今之計不應在岸上打探消息,應當派出更多船隻往海上找尋。”

朱厚照點頭:“也是,就怕沈尚書的船出了問題,流落到海外哪座島上,想回來卻回不來,連消息都發不出……”

張永請示道:“陛下,不如派專人負責此事?”

朱厚照道:“你想主動請纓?”

張永急忙道:“老奴認爲,兵部侍郎唐大人很適合這差事,唐大人到底跟隨沈大人多年,曾幫沈大人主持過事務,由他去再合適不過。”

朱厚照想了想,點頭道:“那就讓唐寅去,他對東南沿海也熟悉,或許還真能讓他把人找回來。”

第一七四八章 攬權第六五二章 危機重重第五五三章 陷阱已挖好,請跳第一八五二章 薑是老的辣第四〇九章 冷暖自知(第七更,盟主加更)第四〇一章 禮部會試(第十一更)第一六七二章 借人不得第一五四五章 戰時優先第一三六〇章 恩威並濟(求月票)第二五七九章 洗牌正當時第三八五章 太學入學(第三更)第二二八五章 皇帝潛逃第七五七章 鹿鳴宴第一四四五章 主帥與監軍第一九二七章 密議除瑾第一五九五章 不速之客第一八〇〇章 佔盡先機第二〇七一章 不做愚忠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二三四七章 能者多勞第五七六章 分家伊始(第一更)第二四三一章 封公第一九六五章 新人事,新氣象第一二九三章 獻首級第一〇六章 小財迷第一二四六章 極大的諷刺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二二八三章 遇到對手了第一九〇七章 碰壁第二四六五章 區別第二〇七九章 同好之人第一五九章 理想愛情與現實第四五二章 喜從悲來(第一更)第二〇一二章 三件事第六〇〇章 不安於平庸(第三更)第一四三三章 接班人第三七五章 幫忙(求推薦票)第二六四八章 花在刀刃上第二〇〇七章 背後的支持第一〇九二章 並非只有火炮第一六五四章 知難而退第二五四四章 政策和對策第一六一三章 找人不容易第八八七章 風林火山第五十一章 生意經第一四五九章 虛報第五六九章 母女之情(第五更)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二五八六章 正其道行之第二一七九章 變被動爲主動第二九四章 危急關頭第九五五章 遠行計劃第一四七章 以詐制惡第一一五一章 城下第一二二二章 突然到來的戰機第二二九二章 羊入虎口第二五五九章 誰吃虧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四一八章 周胖子的禮單(第一更)第五三七章 江櫟唯的氣憤(第二更)第二五三四章 美中不足第二五四六章 不參與第一二五六章 凶多吉少第六八七章 去草原的使節(第四更)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第一三五一章 誰給的自信?第二〇八三章 坐山觀虎鬥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三一五章 無毒不當家(求月票)第九三六章 花錢買平安第二三〇三章 針對第一三二三章 熱臉貼上冷屁股第一九三四章 張懋的支持第五四〇章 天大的喜事(第五更,謝書友)第一六六八章 當首輔了第一七五六章 掛牌開張第一一八二章 天經地義第六二二章 誰是正使?第六一〇章 皇宮考覈(上)第七五三章 活受罪(第四更)第二六三八章 矛盾重重第二一八二章 打怕了第一七六六章 虛報第九六六章 交心第一八六二章 拿出證據來第二一九七章 戰場之外的精彩第一八三三章 戰報第二五四八章 一無所知第一三九一章 罅隙第六二〇章 有後(第七更,謝書友)第二四七五章 不給面子第二三五章 大雨成災第一〇二六章 偷聽(第二更)第一〇二九章 議戰(第五更)第一〇三八章 仁心(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一〇五二章 不可同日而語(第三更)第一六四五章 宮市第一三五〇章 麻痹對手第二四八九章 心懷坦蕩第一八八六章 參觀
第一七四八章 攬權第六五二章 危機重重第五五三章 陷阱已挖好,請跳第一八五二章 薑是老的辣第四〇九章 冷暖自知(第七更,盟主加更)第四〇一章 禮部會試(第十一更)第一六七二章 借人不得第一五四五章 戰時優先第一三六〇章 恩威並濟(求月票)第二五七九章 洗牌正當時第三八五章 太學入學(第三更)第二二八五章 皇帝潛逃第七五七章 鹿鳴宴第一四四五章 主帥與監軍第一九二七章 密議除瑾第一五九五章 不速之客第一八〇〇章 佔盡先機第二〇七一章 不做愚忠第九七七章 皇位更迭演習?第二三四七章 能者多勞第五七六章 分家伊始(第一更)第二四三一章 封公第一九六五章 新人事,新氣象第一二九三章 獻首級第一〇六章 小財迷第一二四六章 極大的諷刺第一一一六章 不可啊父皇(第二更,求月票)第二二八三章 遇到對手了第一九〇七章 碰壁第二四六五章 區別第二〇七九章 同好之人第一五九章 理想愛情與現實第四五二章 喜從悲來(第一更)第二〇一二章 三件事第六〇〇章 不安於平庸(第三更)第一四三三章 接班人第三七五章 幫忙(求推薦票)第二六四八章 花在刀刃上第二〇〇七章 背後的支持第一〇九二章 並非只有火炮第一六五四章 知難而退第二五四四章 政策和對策第一六一三章 找人不容易第八八七章 風林火山第五十一章 生意經第一四五九章 虛報第五六九章 母女之情(第五更)第一三〇四章 家宴謀劃(求月票)第二五八六章 正其道行之第二一七九章 變被動爲主動第二九四章 危急關頭第九五五章 遠行計劃第一四七章 以詐制惡第一一五一章 城下第一二二二章 突然到來的戰機第二二九二章 羊入虎口第二五五九章 誰吃虧第一一〇七章 女使(第一更,求月票)第四一八章 周胖子的禮單(第一更)第五三七章 江櫟唯的氣憤(第二更)第二五三四章 美中不足第二五四六章 不參與第一二五六章 凶多吉少第六八七章 去草原的使節(第四更)第二三〇二章 等待第一三五一章 誰給的自信?第二〇八三章 坐山觀虎鬥第一七六八章 越俎代庖第三一五章 無毒不當家(求月票)第九三六章 花錢買平安第二三〇三章 針對第一三二三章 熱臉貼上冷屁股第一九三四章 張懋的支持第五四〇章 天大的喜事(第五更,謝書友)第一六六八章 當首輔了第一七五六章 掛牌開張第一一八二章 天經地義第六二二章 誰是正使?第六一〇章 皇宮考覈(上)第七五三章 活受罪(第四更)第二六三八章 矛盾重重第二一八二章 打怕了第一七六六章 虛報第九六六章 交心第一八六二章 拿出證據來第二一九七章 戰場之外的精彩第一八三三章 戰報第二五四八章 一無所知第一三九一章 罅隙第六二〇章 有後(第七更,謝書友)第二四七五章 不給面子第二三五章 大雨成災第一〇二六章 偷聽(第二更)第一〇二九章 議戰(第五更)第一〇三八章 仁心(第五更,求保底月票)第一〇五二章 不可同日而語(第三更)第一六四五章 宮市第一三五〇章 麻痹對手第二四八九章 心懷坦蕩第一八八六章 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