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

宿遷,實際上,是廂軍剛剛抵達洪澤湖附近,駐紮的地方,當時駐紮在這裡,只是這裡比較方便,靠近水源地。

對於廂軍來說,在執行任務的時候,很喜歡這些地方,跟全部供給,類似於公務員待遇的禁軍不同的是,廂軍的供給可能連三分之一都不到。

在一些地方駐紮的時候,廂軍都會找點活來幹,否則,養活不了自己,在外面駐紮的時候,也會選擇容易獲得食物的地方,天然的湖泊,是最佳的地方。

當時只是帶隊的廂軍一個想法,到現在,伴隨着趙信分封到了定海軍,他也考慮到了定海軍未來的物流狀況,主動跟海州方面商議,把洪澤湖周圍的土地,劃撥一部分過來,可以用錢來買,也可以用解決多少的受災人口來交換。

如果是別的地方,任何一個湖邊的土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北宋的名臣們,在地方上面最出色的造詣,就是淤田,這個在河道,或者是湖泊之中,弄出來土地,在後世,這是一個非常違反防洪的措施。

卻成爲了北宋普遍的採用的方法,原因很簡單,淤田的利益實在是太大了。

一個長江上面的淤田,可以輕鬆獲得上萬畝,甚至是數萬畝的良田,這種完全是河泥淤積下來的土地,異常的肥沃,普通土地的產量,可能只有一兩石,可是淤田高達7石以上,一畝地當做三四畝來用,還不用多操心。

這些在洪澤湖,就很難的存在了,因爲洪澤湖是一個內陸湖,還要承接水量非常雄厚的淮河的注入,每年都會有變化,三五年之間,就會有一次大的泛濫,這種情況下,除非是腦子進水了,否則誰也不會選擇在洪澤湖安家,種植的糧食,可能一場暴雨下來,就會淹沒了,白費力氣。

這麼一個爛攤子,有定海軍接受,這沒問題,當然了海州也提出了治理的問題,趙信當時考慮了一下,答應了。

洪澤湖的治理問題,從北宋開始,就已經成爲了中原王朝的重點,大量水的注入,特別是一些暴雨季節,水量加大,不但會讓洪澤湖氾濫,也會讓整個淮河出現險情。

說白了,就是一個完全只有注水管,沒有出水管的池塘,不氾濫,可能麼,在水量也忽快忽慢的時候,更是可怕。

解決的方法,最簡單的,就是用人工運河的方法,開鑿一個入海口,實際上,新中國就是這麼解決的,可是這個工程有些太大,暫時,沒有計劃,但是簡單的環節,治標的方法還是有的。

很簡單的方法,用開挖巨型池塘的方法,開挖蓄水池,順帶的,在洪澤湖比較低窪的地方一同開鑿,並且興建環湖大壩,當承受水量的能力,超過了一年注水量的時候,最少在這麼一年的時間之中,不會氾濫。

這是一個綜合性的治理,也是一個無底洞一樣,需要不斷的投入,但是沒問題,趙信和定海軍,更看重洪澤湖的未來的。

宿遷所在的位置,距離洪澤湖水邊,還有十幾米的距離,加上港口的擴建,更是後退了大大的一步,大概是500米左右的距離,暫時通過一條長達2裡左右小型運河,同洪澤湖連接。

以定海軍現在的實力,開鑿一條超過300裡,甚至是是500裡的運河,這有些困難了,定海軍有這麼多的資金,也有足夠的人力。

可是這樣的結果卻是,跟定海軍建設有關係的一切的工程,全部停工,這個代價是趙信所不能承受。

他只能夠在洪澤湖的沿岸,進行一番的開發,對於低窪的地區,不停的掘進,並且開鑿了一系列的湖泊。

跟運河相比,湖泊的開挖難度小了很多,只要是挖深就可以了,甚至不講究的話,連邊堤壩都不用修建,在原地施工,也比行走施工,要方便很多,也集中很多。

這種情況之下,短時間,最少在一兩年之中,不必考慮水患的問題,同時可以幫助洪澤湖的附近,進行一些溝渠水利的建設,也算是變相的增加這邊的土地肥沃程度。

這個工程,最終跟港口的工程一起開工,到現在依然沒有完工,但是港口的卻是興建完畢了。

經過了一系列的開挖,施工,在距離水面超過30米左右的高出,興建了也一個完善的港口,這個就是目前的宿遷港。

通過開挖,引水的,這個港口也基本上投入使用了,擁有可以停泊800料大船的泊位20個,中小泊位超過百個,在整個北宋的整體來算,也算是一流以上的河港,當然了,每天的吞吐能力,也遠遠超過其他的港口。

更高的位置,更遠的距離,如果洪澤湖按照現有的速度的話,哪怕20年的時間,也無法淹沒宿遷港,這是因爲地理位置決定的,湖泊要淤積,按照水的特點,總是要先進入到低地,然後逐步的擡升的,宿遷這裡,有足夠的高度。

如果加上每年必要的治理,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淹沒宿遷港。

這已經足夠了,趙信當然不可能做千秋萬代的工程,解決洪澤湖的問題,就是讓洪澤湖入海的,並且修繕這一邊的農田水利建設,讓淮河的水,得到充足的利用。

20年的時間,飛速發展的定海軍,還無法完成這個工程的話,那是不可能的,連定海軍只用了一年不到,就變成了這個樣子,一個300多裡的運河,有什麼困難的。

那是遠景,未來,通過運河,真正讓定海軍融入到整個北宋內陸的水系之中,甚至一些還沒有貫通的水網,也通過一些人工開鑿的運河聯通,讓整個北宋的水運四通八達,在另外一個意義上面,打造一個運輸體系。

此時此刻,宿遷港纔是一個關鍵,這裡已經成爲了海州這邊,發展的一個關鍵點位,除了定海軍之外,最快速度,從個一片荒地,變成一個繁忙的城市的記錄。

從一個不聞一名,連人跡都沒有的荒地,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容納了最少5萬人,並且繁忙無比的城市。

無數從定海軍那裡購買過來,通過海州到這裡的官道,運送到這裡的貨物,會在這裡分別裝船,每年的吞吐量逐步的提升,現在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程度,才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到現在,擴建工程已經開啓,完成之後,吞吐量還可以達到現在的5倍以上。

宿遷已經成爲了整個北宋,最繁忙的河港,除非是來自江南的海商,否則,大部分的商人,都會通過北宋發達的水系,來到宿遷,然後前往定海軍購買商品。

商人們,有的攜帶了巨大的船隊,有的,就是孤身前來,定海軍早已經把很多的東西,都準備好了,船隊也是最先興建的,在原來的基礎之下,定海軍擁有了超過1000條船,總量高達20萬料的龐大船隊,每天往來於運河之上,把觸角深入到了整個北宋的每一個角落。

宿遷就是定海軍龐大船隊基地之一,並且常年有大量航線通行,未來會建立一個龐大的展示中心和交易所,把定海軍最少一半商品,拿到這裡來交易。

此時的宿遷港,最爲引人注目的,就是30艘體態龐大的船舶,他們清一色的,是800料的沙船,全部都是江南的產物,都是剛剛下水不久的新船。

本來都有主的,卻被定海軍用高價買到,這些就是趙信去往東都汴梁的座駕。

趙信對於這些船,有些不滿意,最好的船,不應該是這樣的簡單的中國式帆船,而應該是有些類似於車船的龐大船舶,依靠着帆和漿,甚至在內部,可以通過踩踏傳送的葉輪,快速前進的船。

只不過,這些船,太過先進了,定海軍雖然有鋼鐵基礎,也擁有機械製造的基礎,但是要貿然的進入這裡,還需要相當的時間。

造船廠的擴大,不單單是人到位就可以了,還有材料,技術,機械等諸多的方面,在這一切都不具備之前,拿來主義,是最好的選擇。

在這個時代,傳統的工藝條件之下,完成一艘船,不但需要龐大的投入,也需要時間,短則一年,多則兩三年。

不過,對於趙信而言,錢能夠解決的問題,一切都不是問題,一艘800料沙船,價格大概在400貫左右,定海軍直接拿出了1000貫,幾乎是他的兩三倍,不爲錢而折腰的,沒有接,一艘船,兩三年的時間,也賺不到兩三倍的利潤,大不了拿了一千貫,繼續下達訂單。

趙信除了大量的購買船隻,也大肆的擴大河運的隊伍,大量僱傭所有跟水有關係的人員。

在短短的一年時間之中,對於走水上生意的這一批人來說,是一個福音,因爲不但有了大量的工作,還有被長期僱傭的機會。

河工很苦,一些從事着河上工作的人,往往是吃青春飯的,依靠着辛苦的勞動,才能夠賺到微薄的薪水,船老大和船上的,稍稍好一點,可是一次傾覆,就足以讓無數的家庭,陷入到最苦難的境地之中。

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二百三十五章 瞭解元昊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統減重第七百七十一章 視察寢宮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百八十三章 錢能通神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六百八十八章 慶曆七年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六百九十二章 陸軍海軍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琦求劍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三十四章 攻略北宋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五百四十九章 改良農具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二百四十五章 防疫和送死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四百六十六章 攜帶禮物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三百章 15立方高爐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二百二十二章 奢飾品方略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
第四百六十九章 煽動的翅膀第六百四十一章 一日千里第二百三十五章 瞭解元昊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統減重第七百七十一章 視察寢宮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二百二十四章 互相偵查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七百九十八章 人口增長第七百六十五章 山海關外第七百六十九章 無用功第三百章 皇二子薨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百八十三章 錢能通神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八百零一章 外交之密第二百五十八章 曹劌親臨第四百一十三章 水利核心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三百一十五章 長弓壓制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四百六十八章 望遠鏡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八百六十一章 探索開啓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二百一十七章 價格和利潤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二百五十五章 畫龍點睛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二百七十四章 廣而告之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五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六百八十八章 慶曆七年第六百六十五章 克涿州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二百零九章 團練成軍第六百九十二章 陸軍海軍第五百三十二章 走向深藍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八百二十九章 勞務派遣局第三百一十一章 韓琦求劍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陳留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三百三十四章 攻略北宋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四百九十八章 統籌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五百四十九章 改良農具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長弓第八百四十一章 託運和臥鋪第二百四十五章 防疫和送死第六百四十五章 關鍵問題第八百五十一章 東南亞之戰第八百一十一章 爭奪和改變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二百五十六章 逼迫章得象第四百六十六章 攜帶禮物第八百四十二章 擁堵和春運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十章 糧食和鹽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處第八百三十三章 三成抽取第三百章 15立方高爐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遺憾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二百二十二章 奢飾品方略第一百六十九章 應對方案第二十八章 跋扈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