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未來的路

眼界是通過見識來堆積的,對於尋常北宋官員的眼裡,定海軍只是一片荒蕪之地,他們沒有深入的瞭解定海軍的一切,甚至一些曾經來到定海軍的,如果不是全面的瞭解定海軍全部的科技水準的話,很容易就會被慣性思維所矇蔽了。

如果還有一個穿越者來到定海軍,單純從定海軍的規模,港口吞吐的貨物的情況,還有鋼鐵的產量,就可以迅速的判斷出的定海軍的實力,把他放在非常危險的程度。

可是那時在21世紀的薰陶上面,把科技,鋼鐵產量,還有其他的一些簡單的方面,判斷出來的結果,這不是他們天賦或者是聰慧程度,比這個時代的北宋的這些才俊強大多少的,而是21世紀的資訊時代,帶來的常識和眼光。

在北宋看來,真正的強大是軍隊,你擁有500人的精銳戰士,就擁有500得到戰鬥力,擁有1000或者是2000,就擁有這些,一些後勤,鋼鐵,還有科技這方面的實力,就根本不會放在評價的範疇之中。

在這些北宋官員看來,各種商業上面的成就,這確實是值得注意,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富庶的地方,能夠養得起足夠的士兵,定海軍有鐵,能夠打造兵器,還有人口,應該值得注意。

可是定海軍最大的弱點就是土地,這是一個硬傷,特別是在北宋看來,無法解決的硬傷。

哪怕人口再怎麼的稠密,只有百里大小的地方,在任何將軍看來,都沒有任何的戰略縱深,根本不足以承擔軍事方面的任務。

棱堡的出現,或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個時候,就算是狄青這樣的天才統帥,對於棱堡的作用估計也不足,他不知道,密集佈置的棱堡羣,本身就可以擁有強大的防禦,更別說還有戰艦和火藥武器這樣,禦敵於外的武器。

可以說,只要艦隊和火藥武器得到發展,定海軍的問題就不存在,別說是是幾十裡寬的海峽,就算是幾公里長的海域,對於弱者一方來說,再多的人,也無法逾越。

技術上面的領先,這不是人力所能夠及的,這一點,也只有趙信看的清清楚楚,其他人,沒有這個經歷,當然也就不會看到了。

這不是智力所能夠想到的,而是見識的,打個比方吧,就算是強如狄青這樣的天才將軍,天才統帥,在沒有見過棱堡之前,也不會想到棱堡這麼可怕的防禦性武器。

可以用不足1000人的人數,抵擋住10萬大軍,甚至更多軍隊,可是這種專門爲了防禦而存在的堡壘,卻成功的解釋了這一切,哪怕是狄青也不得不承認,這是天才的,把防禦做到極致的堡壘。

熱武器同樣是如此,一方擁有了熱武器,一方沒有,那就是天上地上的差別,那就真的如同排隊槍斃一樣,不同的是,一方擁有槍,另外一方沒有而已,這跟屠殺沒有什麼區別了。

這一點,只有穿越者才能夠認識到,沒有見到實物的前提下,就算是趙信明白無誤的告訴別人,一條海峽,足以擋住千軍萬馬的攻擊,恐怕他們也不會相信。

認識上面的差別,讓定海軍正在飛速的發展,甚至已經累積了可怕的勢力的前提下,依然平穩你發展的根本,甚至現在,有了一百多萬的人口,也沒有引起什麼重視。

當然了,如果定海軍發展到1000萬,2000萬,甚至是3000萬人的前提下,那就不一樣了。

100多萬的人口,在北宋來說,也不算什麼,相對於北宋可怕的人口來說, 100多萬的人口,只是百分之一,可能大一點的州,人口都已經超過了100萬了,那些人口,跟定海軍的生產力比起來,還是差了太多太多了。

封建社會農耕文明的生產效率,跟真正工業化,並且進入到流水線程度的生產力水平,差別是天上地下的,這中間的差別,可不是10倍,而是幾十倍。

也就是說,120萬的人口,發揮出來的生產效率,最少也是30倍以上,那麼120萬人,可以發揮出接近4000萬人的生產力,未來,人口的增加,再加上生產效率進一步的提升,這個差別還會更大。

在強大的生產力的推動下,定海軍的幾大拳頭產品,都發展迅猛,這些是定海軍的支柱了。

鋼鐵是一個,幾萬人,每年可以生產220萬噸的鋼鐵,平均每個人,每年的產量,都超過百噸了。

這個數字非常的可怕,已經超過了中國在80年代末的平均產量了,這在大規模的電動工具沒有廣泛的使用的前提下,已經是各方面能夠達成的極致了。

這在普通的鐵匠鋪來說,一天超過50斤已經是非常可怕了,這個甚至是在不計算學徒的前提下。

要知道,鐵匠鋪更多的是以鐵匠爲計算的,一般一個成熟的鐵匠,打製菜刀的話,一天能夠出四五把已經是非常多的了,也就是一些大型農具,耗鐵量更多的農具,纔會消耗的多一點。

鋼鐵場的產量,卻是嚴格的按照總產量跟人員之間的對比,每一個人員的產量都是很驚人的。

就算是幾倍的擴大他們的平均產量,一年下來,普通的鐵匠,大概就是兩三噸的樣子,現在更加科學的鍊鋼高爐,產量是之前的50倍以上,這還是爲了安全,減少了不少激進的產量,否則的話,早已經超過了400萬噸了。

龐大的產量,帶來的是可怕的收益,現在鋼鐵廠的鋼鐵等的出廠價格是10文,可是在系統的降低成本之後,鋼鐵的成本,已經降低到了相當低的程度,差不多達到了不到3文的程度,也就是說,毛利高達2倍。

不說利潤,按照每斤鐵平均的出廠價10文來計算,一噸差不多就是20貫,每年220萬噸的產量,4400萬貫的總產值,這中間的利潤超過了7成。

鍊鋼的產出,是整個定海軍的拳頭產品,其中絕大部分,都供給北宋的樞密院,有不少的份額,是直接生產軍事產品,比如說箭頭,各種的武器,裝甲。

這些東西的技術含量更高,當然了利潤也更高,這些幾乎佔據了整個定海軍的三四成的份額,每年爲定海軍創造了可怕的收益,成爲了定海軍的重要支柱之一。

如果說,鋼鐵的產量,是整個的定海軍的拳頭產品,可是其他的各種產品,同樣是一個巨大的支撐,這些產品絕大部分都是民用。

一些民用用品,既有定海軍的新產品,比如說水泥,鐵製品等新產品,也有一些傳統的產品。

相對於這些新產品,新產品開拓的是新的市場,傳統的產品,纔是真正的廣闊的,甚至不用開發就可以佔據的市場。

比如說,爲什麼大名府的鐵,直接就能夠佔據整個北宋的市場的,原因就在於,本身,鐵的用途非常廣泛,大名鐵匠作坊又降低了成本。

這纔是關鍵,同樣,或者是更高的質量的前提下的,還降低了成本,降低了售價,哪怕是降低了一點點的程度,就足以的佔據市場。

同樣的東西,通過現代的生產方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帶來的成本的降低,當然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新產品,一個推廣是一個問題,就如同水泥這樣,如果不是棱堡的深入人心,樞密院大規模的採購,還有本身定海軍的的消耗,這些東西生產出來的太多,就容易擠壓,無法銷售出去,產生利潤。

可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就不一樣了,瓷器,黑陶,各種的手工藝品,鐵質的各種的工具,這些東西,本就是日常生活中間常見的,只要在質量不降低的前提下,一兩成價格降低,就足以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這樣的成本的降低,對於現代化生產,還有采用流水線的技術的定海軍來說,根本就不成問題,一些效率的提升,大規模的生產產生的成本降低,就不止一兩成了。

比如說,傳統的黑陶窯,一次性的出產的,也就是上萬件黑陶,在控制等諸多的方面,並不的嚴格,有時候成品率能夠保證在7成以上已經算不錯了。

可是定海軍從各地聘請名匠,然後通過彙總,用科學的實驗的方法,一步步的減少消耗,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消耗,同樣加強配方,提升成品效率。

能耗降低一兩成,成品率提升到九成八以上,這樣方方面面減少,就可以降低成本,這可不是一兩成的降低,甚至是五六成的降低,

在大宗商品之中,一成的降低,就足以讓一個家族興旺發達,兩成就足以造就一個區域的特產,三成以上,就是無以倫比了,任何關係和背景,都無法抗衡的東西。

就如同大名鐵匠作坊來說,就算是趙信還是皇子身份,在同樣的條件下,甚至是成本稍稍少一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動搖鐵匠的訂單。

可是大名鐵匠作坊直接就降低了一半,從原來80文左右,降低到了40文,後面,又降低到了30文以下,這還是成品,而不是最原始的鐵料,這種情況下,哪怕賈朝昌貴爲樞密使,都無法動搖這樣的訂單。

現在,其他的產品也是一樣,哪怕都是民品,卻更加合適,對於升斗小民來說,在同樣的效用的前提下,能夠節約成本,對於普通的農戶來說,是天大的驚喜,他們不可能拒絕的。

工業替代的手工業,必然會帶來原始的手工業者的破產,因爲北宋的富庶,暫時還沒有展現出這種可怕,但是趙信未雨綢繆,對於人口的需求,是永無止境,只要造船業獲得發展,基本上獲得差不多的遠洋船隻,就會向外擴張。

一個定海軍,就能夠容納下100多萬人,那麼邊境的衆多島嶼,臺灣海南島呢,甚至是東南亞的,遼闊的海洋會給他足夠的養料,並且藉助這些養料逐步的發展,最終變成一個龐然大物。

保守估計,臺灣拋開中央的那些山脈,僅僅是海邊的這些平原,就足以的容納超過5000萬的人口,這還是在相對比較稀疏的前提下,後世的臺灣,甚至都擁有了2000萬以上的人口,。這是在跟大陸相互不流通的前提下,不然在大城市和集中的前提下,最少能夠容納5000萬以上。

一個小小的上海,就有3000多萬的常駐人口,還不包括大量的流動人口,超級大城市的容納程度,是遠超過的其他城市的。

一個定海軍,這麼小小的地盤,就容納了這個時代不可想象的100多萬人口,一個更加龐大臺灣,能夠容納的更多。

更別說臺灣之後,還有小一點的海南島,更加龐大,甚至是富庶的東南亞諸島,這些本身就是自然分佈在中國旁邊的島嶼,卻在中國放棄了海洋之後,成爲別人的肥肉,現在,在趙信穿越了之後,又深刻認識到未來屬於海洋時代的前提下,更加不可能放過,一定會獲得更大的發展的。

趙信從造船廠出來,今天的進度比較滿意,卻跟他預想的有些差距,不過這些事情也急不得,只能夠慢慢來,他緩步走在港口上面,港口的第二期第三期工程,正在緊張進行,這是規模龐大的現代化港口。

看着遠方的落日,趙信是浮想連天,達北宋已經快要兩年的時間了,除了最初的半年多時間,一直掙扎在生存的前提下,是被動的,強化戰鬥力的發展,之後的一年半,從大名府開啓,然後到定海軍,全部都是在商業和工業上的發展。

這個發展勢頭非常的兇猛,也就是到了鍊鐵廠出現了巨大的事故之後,這才稍稍的放緩,卻還是快速發展。

半年的時間之中,趙信除了強調安全生產之外,也對生產進行了一些調整,從原來的四面開花,逐步放在了有目的發展,現在的定海軍,已經有些不一樣的感覺了。

定海軍已經擁有了一個城市的樣子,並且去掉了所有的隱患之後,穩步的向前發展,可是在趙信眼裡,這還是有些太慢,需要決定方向,那就需要趙信來抉擇。

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五百零三章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五十一章 防禦軍械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六十三章 風的契機第六百三十二章 長江漁場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三百零二章 擇優選擇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七百六十一章 飛剪船第七百零二章 對戰遼國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六百一十九章 繼續爭奪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八百三十五章 忽視的東西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七百八十五章 發現問題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六百二十三章 三家官司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七百九十六章 成功試飛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名奠基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賣會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三百七十三章 訴求和擴大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口增長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邊交易第三百二十二章 通風報信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六百四十六章 拆掉函谷關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一百八十五章 推倒重建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蘭水泥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八百一十章 不同角度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三百零一章 出頭的炮灰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
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一百九十六章 護城河第五百零三章第五百零八章 點睛一戰第五十一章 防禦軍械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六十三章 風的契機第六百三十二章 長江漁場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試第五百四十五章 刀的比拼第三百零六章 戰爭將起第三百九十八章 水利和防災第五百九十三章 乙烯製造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三百零二章 擇優選擇第二百二十四章 化緣和暗喜第一百零二章 軍隊的野望第七百六十一章 飛剪船第七百零二章 對戰遼國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六百一十九章 繼續爭奪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八百三十五章 忽視的東西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學第七百八十五章 發現問題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一百二十六章 反應爐第三百零一章 鋼鐵和底蘊第六百一十八章 技術和效率第六百二十三章 三家官司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七百九十六章 成功試飛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三百一十三章 大名奠基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四百一十六章 移民請求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遼矛盾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二百七十三章 拍賣會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三百七十三章 訴求和擴大第一百八十一章 神奇粉末第八百八十二章 結束和妥協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八百八十三章 仁宗之意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七百四十三章 韓琦抵達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口增長第一百三十二章 賺錢生意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三百六十八章 兩邊交易第三百二十二章 通風報信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二百二十六章 紙甲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爐鍊鋼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二百三十二章 敗的莫名第六百四十六章 拆掉函谷關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一百八十五章 推倒重建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蘭水泥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八百一十章 不同角度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一百九十二章 臨界點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三百零一章 出頭的炮灰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三百二十章 浮動的人心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七百九十章 輪船和飛機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四百四十九章 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