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馬拉火車

這樣的鋼鐵,還有一定的規格要求,比如,寬度,硬度,長度之類。

看起來很細密,缺不算複雜,主要是磨具上面,進行簡單的製作,把鋼水澆灌進來就可以了。

目前配方的鋼,基本上,可以達到要求。

這是趙信深思熟慮的結果,在鐵匠作坊步入正軌之後,他沒有直接的轉而去製作玻璃這樣東西,而是選擇了的鐵路。

沒有蒸汽機,鐵路不具備實現的可能性,但是你要知道,鐵路的雛形,並不是蒸汽機拉的。

爲什麼世界上,絕大多數鐵路的寬度,都是一樣的,原因非常讓人匪夷所思,是兩匹馬屁股決定。

這個歷史,身子可以追述到古羅馬時代,當時戰車的寬度就是這樣,然後這個習慣延續下來,一些老路,都被這樣輪子,壓出來的深深的軌跡,然後只要不是這個軌跡的馬車,在這樣的老路上面行駛,就很容易壞掉。

正是這個故事,給了趙信很大的啓發,現在,他沒辦法修建合格的高等級公路,更沒辦法修建鐵路,但是可以修建類似的快速車道,用馬拉的方法,兩條鐵軌,就可以在保證車輛的順利通行。

這樣修建的速度,遠比水泥路要快的多,而且難度不大,特殊鐵軌和鐵輪,不必考慮凹凸不平,或者減震之類,在摩擦係數足夠小的前提下,這樣速度也可以保證,拉的貨物也足夠。

這是一個創造性方法,具體要不要使用,還需要試驗,但是,總體而言,難度不大。

中國沒有連接器的,所以從古代,就是兩輪馬車,四輪馬車出現過,卻應爲轉彎不方便,而被淘汰,這個馬拉鐵路,可以不考慮轉彎的問題,專線專用,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取得較快運轉方法。

同時,馬拉的前提下,車廂不可能太重,對於鐵路的要求也不高,每米15公斤左右,已經是一個合適的重量了。

現在,鍊鋼廠的普通配方鋼鐵就可以使用,這對於定海軍來說,是一個易於實現的利好。

實際上,馬拉火車,也是晚清的一個可笑的玩笑,當時世界各國都已經普及了鐵路,鐵路不但成爲了投資的熱點,也成爲了商業發展的關鍵。

可是清朝爲了可笑的震動祖宗陵寢這個可笑的理由,去掉了火車頭,改用馬拉的方法,從1881年鐵路通車,到1885年中法戰爭,三四年的時間之中,一些駑馬拉着笨重的車廂,往來於這個不足10公里的鐵路上,把一車車的煤炭運出來。

在19世紀末,這種方法,是愚昧的,是拒絕先進的,那是可怕的笑話,可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卻成爲最爲方便的解決辦法。

馬的速度,取決於多方面的,馬本身的速度和力量是恆定,跟地面的摩擦係數,成爲了載重的最重要的標準,當然了,這是四輪馬車,二輪跟四輪的相比,還有合理性,承重力,能夠拉起的重量變化巨大。

有鐵軌的話,保守估計,幾匹馬拉起來幾噸的東西,是沒問題的,省力,還速度快,這幾乎是完爆二輪馬車。

快速交通,無外乎是水泥路和鐵路,前者耗費巨大,就拿普通的村村通那樣的水泥路來說,6米左右寬度,20公分的厚度,耗費的水泥,每公里1200方,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不含鋼筋的混凝土,密度大概是每方2.4噸,就算是扣除沙子,石子這樣的天然礦物。每公里會使用500噸以上的水泥,還有數十噸的鋼筋。

雖然說,水泥生產較爲容易,那是跟鋼鐵比起來,投入巨大,還需要特別的資源,就算是興建大規模的水泥廠,估計能夠勉強跟鋼鐵差不多,年產量500萬噸。

這樣的水泥產量不少,可是能夠的建造多少公里道路,1萬公里,很多麼,不多啊,5條1000公里的道路,就要把全部都耗費,更別說,其中,橋樑,道路,還有其他方面的花銷。

可是如果鐵路來代替的話,就節約很多,一公里30噸的鋼鐵,最多使用一點點水泥,底部要硬化,還要鋪設枕木。

馬拉火車,就不能夠如同後世鐵路那樣,枕木加上底下的填充材料,要跟有軌電車那樣,幾乎是固定在地面上的那種,防止馬受損。

這都不是問題,哪怕是硬化,甚至是在下面埋設部分的枕木,上層填充,防止馬受損,這些耗費的,可能只有公路幾分之一。

未來,在水泥廠和鋼鐵廠發展,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公路是必然的選擇,因爲可以四通八達,並且很方便,改造之後的特殊的四輪馬車,也不比這個馬拉火車差多少,最多是有一點點的差距。

不過到時候,只要找到合格的密封材料,蒸汽機的項目,應該已經到了相當的程度了,正好無縫的跟這個對接。

一次性出產100噸的鋼鐵,工字型的鋼鐵,又不是很困難,至於枕木,定海軍原來地廣人稀,很多地方都密佈着樹木,趙信雖然不會徹底的砍伐完畢,但是砍伐一部分,用於枕木也是沒問題。

很快,原料送來了,這些按照標準,12米爲一個根的工字型鋼,經過了特別的打磨,顯得特別的平整,一共500跟,大概是6000米左右。

趙信早就找好了人員,準備安裝,甚至惡趣味的選擇了中型馬的屁股,把兩個馬屁股之間的距離來選擇。

當然不可能是後世的標準的1435,而是稍稍的放大了一點,達到了1495毫米。

趙信這個時候,還忍不住惡趣味的想,千年以後,會不會還流傳着,以馬屁股作爲標準的傳說。

鐵路的施工,沒有多麼的高大上,把鐵軌並列到一起,在一定地方用鉚釘,或者其他部分連接起來,儘可能保證鐵軌在同一個水平面上,越是平,它的摩擦係數也就越低。

這些,需要一些精心施工的師傅,才能夠達成,趙信簡單的要求,看到鋪設的第一根之後,就滿意的離開了。

他前往了車輛廠,這個也是新成立的單位,是從工匠之中,找到的一些的,有過木工經驗,並且有一些,甚至精通打造馬車人中間選出來的。

馬拉火車,肯定不可能選擇木質車輪,在馬拉火車的高強度高速之下,木質的車輪,很容易就被磨損掉。

只能夠用鋼輪,趙信當然不可能懂火車,但是自行車他懂啦,軸承,潤滑油,鋼珠,這些東西連在一起,就構成了自行車的主體的,雖然,現在,無論是鋼鐵廠,還是定海軍,要加工這些東西並不容易,可是他還是集中了大量的能工巧匠。

如果技術不能達到,就用數量來堆,就如同之前定海幣那樣,堆也把他堆出來。

不過,這個火車的技術含量,當然不能跟後世相比,因爲不存在動力系統,純粹依靠馬的力量來的拉動,在前面,會有一個制動馬位置,類似於後世四輪馬車,有一個轉向軸,之後,就是類似於拖車一樣,有四到八個軲轆,可以被拉拉着快速的跑。

輪子的訂單,已經交給了鋼鐵廠,僅僅是鑄造幾十個空心輪子,這不算什麼,只要磨具製造,並且打磨淬火,就很容易達成,內部中軸和鋼珠,就不是那麼的容易的,必須對硬度要求非常大。

選擇當然是不鏽鋼,還有一個試驗時候,被提取出來的高硬度鋼,這些原材料做出來之後,雕琢成型,也只能夠依靠手工匠人,然後,拿到趙信這裡來具現。

好在,這些東西不多,趙信最多就準備弄出來50套左右,在定海軍上面,這些已經足夠用了,剩下的,等到鋼鐵廠的技術水平,再一次提升了之後,看有沒有可能鑄造出來。

鋼輪的硬度,大概是5.2左右,是最普通的,鋼珠要高一點,達到6.1,基本上就是普通的不鏽鋼,至於軸承,這是一種耐磨,並且硬度很高的鋼,是在一百多次試驗之中,意外得到,硬度高達6.6,耐磨性也好。

當時趙信很是花費了一番功夫,用切割和卡牌系統點亮的幫助下,費了3天的功夫,才從中間弄下來的,到現在,整個冶煉的過程,沒辦法重現,更加沒辦法制造。

除了底盤,用鋼盤和軸承之外,上層則用木質,主要是爲了減輕重量,未來,會選擇用合適的鐵或者是鋼,但是需要看馬拉火車的運行情況。

趙信重視,羣策羣力之下,很快的,一條差不多3公里的小型鐵道,就建成了的,幾乎差不多的時間,鋼製地盤,木質上層的車廂也成了,從軍中,專門弄了4匹好馬,都是高大,並且耐力不錯的,準備做一個初步的試驗。

這樣的試驗很熱鬧,之前只是聽說,有青石鋪路,鋼鐵鋪路這怎麼說,不會生鏽麼,還有,那個微微離開地面兩個鋼棍,能支撐的起運輸這個責任麼?

第一百六十一章 易容術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二百五十九章 運費和工業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一百六十二章 遼國藥材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一百七十三章 磚和水泥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二十二章 中藥和無機物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五百八十六章 效率和掃盲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國博弈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八百四十五章 禮物和提親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四百一十八章 韓琦野心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統減重第七百七十三章 應用疑惑第十六章 北宋縣城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樹缺憾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五百九十九章 農業根基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十三章 戰爭系統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五百八十八章 學科選擇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點第二百四十章 風生水起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詐降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七百七十一章 視察寢宮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
第一百六十一章 易容術第三百九十三章 離開渭州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三十二章 南樂縣令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二百五十九章 運費和工業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一百六十三章 鹹鬆的鹹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一百六十二章 遼國藥材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二百四十八章 勝利的錯覺第一百七十三章 磚和水泥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二百三十四章 攻城器材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二百六十七章 棱堡造價第四百五十九章 人口和污染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二百五十二章 叛亂擴張第六百八十章 人力危機第二十二章 中藥和無機物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觀收益第五百八十六章 效率和掃盲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二百四十一章 冶鐵作坊第二百三十七章 韓琦和歐陽修第三百二十一章 大國博弈第八百一十八章 孔府私房菜第八百四十五章 禮物和提親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三百三十九章 要的起麼第三百一十五章 尋找港口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三百零五章 前瞻眼光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四百一十八章 韓琦野心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統減重第七百七十三章 應用疑惑第十六章 北宋縣城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樹缺憾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三百一十三章 雜號將軍第三百六十二章 800里加急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五百七十三章 長牆建功第五百九十九章 農業根基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十三章 戰爭系統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發展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五百八十八章 學科選擇第六百二十二章 爭奪升級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戰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四百三十章 商人的特點第二百四十章 風生水起第六百七十二章 攻佔折津府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三百一十五章 元昊詐降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二百三十二章 轉運倉庫第七百七十一章 視察寢宮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七百六十二章 母妃前來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八百六十八章 禍福相依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二百九十五章 開港洪澤湖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