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

農具的研究,算的上是一個前瞻的,馬拉犁的這個研究,太過於超前,在鐵路貫通之前,哪怕通過靈州協議,西北獲得了大量的馬,也很難的運送到內地來。

對於北宋官方,對於一些財大氣粗大行商來說,他們幾乎可以肯定會獲得大量的馬,整個北宋,交通的環境會得到巨大的改善,可是大量的馬進入到普通農民手中,還需要一條較長的路要走。

即便有定海軍的存在的,可以通過大規模廉價的租賃,幫助底層的農民,獲得馬和農具,以增加勞動效率,降低勞動力數量,也不是現在,那是隻有勞動力的爭奪出現,定海軍增長的趨勢,跟北宋產生了矛盾之後,纔會進行的,以協調雙方的關係。

當然了,這個也要在的定海軍的實力得到北宋重視之後纔可以,現在還太早了。

農具的事情,永遠只是前瞻,可是另外一個問題,卻已經是迫在眉睫。

定海軍的很多東西,都是全新的,也因此會誕生一系列的新的問題,之前,定海軍最大的問題是運力不足,在原材料商品,還有糧食等必需品之間,必須要做出選擇,很多時候,都必須要取捨。

現在,有了龐大海商船隊,運輸量增加了10倍以上,新的問題產生了,這也是連趙信都沒有想到的問題,那就是因爲海運形成的交通擁堵。

趙信選擇定海軍,就是因爲它的港口,甚至在合適的位置,興建了3個港口,卻沒想到,在沒有現代化改造的時候,港口會迎來擁堵。

在大量的海商船隊加入,還有江南的那些家族,整個北宋積累的船隻,出了少部分,還在河道上面,用於保障漕運和普通的運輸,剩下的,都來到了定海軍。

或許定海軍給出的運費,不是最高的,可是定海軍經過了調整之後,儘可能的讓每一次來回都不打空,最多空很短的一段路程。

這對於船運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運費的高昂,在於等待的時間,船隻有運輸了貨物,纔可以獲得利益,水手們也是這樣。

以前北宋的情況,一般的船隻,每個月平均在運輸的天數,不會超過10天,倒黴一點的,一兩個月,也沒有生意。

就算是接到了一個長途單子,把東西送到了目的地,也必須要等待回程的單子,有時候,等待,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沒辦法,全程放空回來,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說不定,這一次運輸,所有的收益,都沒有了。

在北宋,商業遠沒有後世那麼的發達,往往長途運輸的船隻,只能夠藉助短距離的一步步的接力,才能夠回來,去的時候,可能只會花費的15到20天的時間,可是回來,一兩個月都有可能,倒黴一點的,就是三四個月,就算是加上三四個月的住店的費用,也比放空回來的強。

從一開始,定海軍的運輸方法,就跟傳統的完全不同,定海軍這樣的現代化的海港城市,進出都非常龐大的所在,經過合理的統籌安排,在同樣的時間可以運送更多貨物。

這對於定海軍而言,是非常有幫助的,哪怕是有海商的船隊,定海軍面臨的物資壓力也是巨大的,單純每天消耗的糧食,還有各種必備的物資,都是一個天文數字,更別說其他的物資。

工業城市消耗的物資,數倍於封建社會的農業城市,特別是定海軍這樣,年產鋼鐵200萬噸,單純每天需要的鍊鋼材料就高達1萬噸,更別說,還有水泥廠等產量巨大的工廠。

巨大的壓力,從一開始,就壓在定海軍的身上,負責統籌部門,人員也越來越多的,從最開始,只有基礎數學知識的士子,到後面,不斷培養人員,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部門。

通過計算,消息傳遞,統籌安排,控制着整個北宋數萬只大小船舶,不斷的根據現實的情況進行調整,遠沒有達到後世,鐵路運行圖那樣,精確到分鐘的程度,卻已經是非常出色了,整個噸位,可以保證六成以上的滿載,並且以較高的速度在運轉,單純這一點,比起以往的漕運,不知道提升了多少。

統籌,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面,進行調整,讓他們保持着比較健康的運輸,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他們的運力的,在同樣的時間之中,運送最多的物資,到定海軍運輸出最多的商品。

這樣各種船隻的絕對數量,提升了很多,哪怕定海軍已經考慮到了這樣的問題,在小小的定海軍,開啓了3個港口,當時除了趙信,其他人還沒有意識到,,爲什麼弄這麼多的碼頭,還這麼大的。

短短的2年之後,港口就變得擁堵了,作爲一個海港城市,定海軍發展到現在,最大的變化,是在港口。

大量船舶的到來,本身已經擴張的相當大的定海軍一號碼頭,有些入不裹出,擁堵異常,甚至影響到了港口的正常運行。

要知道,這一個1號碼頭,可不是傳統的北宋的碼頭,這是通過了一定改進,最爲適合的港口,不但擁有比較完善的港口布置,擁有最多的航道,可以同時容納的數十艘船舶進入,就算是大量船隊集中而來,也可以一一的接待。

除了港口夠大,航道夠多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起重類的機械。

人力有餘,機械無窮,現代化的港口,之所以現代化,就是因爲各種機械的使用,以目前北宋爲例,就算是孫吉這樣遠超常人的超人,他最多也就是搬的起15石的東西,換算下來,就是750斤。

類似孫吉這樣的大力士,在北宋,並不是很常見的,大部分人,最多搬起一石左右的東西,然後步行運送到倉庫。

完全人力的前提下,效率非常低,把整個船上的東西,從船上送下來的,然後搬入到倉庫之中,短則數百步,多則千步。

定海軍的一號港口,因爲要爲以後,數千噸,甚至是萬噸巨輪做準備,之多的也非常之大,甚至會留下來一定空間,用於未來集裝箱的堆砌。

比起普通的港口,倉庫的位置最少要遠300步以上,對於全人力的裝卸,這代表着效率的極低。

在沒有工具,沒有起重設施的時代,港口的效率全部依靠人力,以大航海時代的中後期,一艘數千噸級的商船,停靠在港口上面,少則一兩天,多則四五天,才能夠完全裝卸完成。

在那個時代,貨物要麼臨時的放在碼頭上面,或者,就要找最近的倉庫,一旦倉庫較遠,不但裝卸的費用會增長很多,裝卸的時間也會增加很多。

定海軍的港口,當然比不上後世,現代化的集裝箱碼頭,可是在鋼鐵有了突破之後,各種鋼構塔吊和天車衆多,現在,定海軍沒有電力和機械動力,可是牽引還是可以,只要其中機械把貨物弄到天車或者塔吊之上,然後平移牽引,所耗費的力量並不大,特別還是在軌道上面,摩擦力減少到極限的前提下,效率當然是倍增。

比起尋常的北宋港口,定海軍的一號碼頭,在同樣噸位的前提下,比起其他的海港效率提高十倍,總體的效率也是超過了50倍以上,也支撐不了全部貨運。

在擁堵產生之後,很自然的第二號碼頭,第三號碼頭也一一的開啓。

這中間,對於碼頭也進行了分類,一號碼頭,主要是停泊大型海船,主要用於鋼鐵廠和水泥廠的原材料和物資的裝卸,二號和三號碼頭用於其他方面的物資。

這裡面,要說的是木材,伴隨着江南,回來了大量的木料,這些木料大部分都是沒有處理過的,必須要處理。

船材,肯定是要用在船上的,船塢必然要靠海,最起碼要靠水,在船塢之中,通過一定的工序,製作出來的船隻,比如要在船塢之中注水,然後才能夠放出來。

類似後世的分段加工法,那是在的起重裝置的卓越,並且各種的焊接手藝和齊備的情況之下,纔可以進行的,現在,還是人力加畜力的前提下的,最大的起重重量也就是幾噸而已。

就算是趙信,也沒有意識到,會有這麼多木材,在短時間運送過來,定海軍是港口,或許本身面積稀少,可是港口的面積,從來都是儘可能的大,在鋼鐵廠獲得了突破之後,鋼構結構的建築速度,比起水泥和磚頭都要快很多。

在碼頭上面,有大量港口,裝載着從北宋各地運送過來的原料,還有定海軍生產出來的產品。

可是木頭不能隨便的處理,必須要靠近海的地方,在船塢附近,還有港口附近的烘乾房,在日夜不停的烘乾這些木材,以達到船材的標準,可是船塢沒有那麼多,對船材的消耗也沒有那麼多,很多都堆積起來。

原來,這些東西是堆積在一號港口,因爲太多,港口只是臨時的堆積區,木頭的堆積已經影響到了港口的運轉,後來挪到第二第三,同樣有問題。

港口負責人,多有微詞,這個木頭是好東西,太多了也不好,這麼堆積起來,又不使用,是不是換個地方。

這個混亂的局面,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經過了一番緊急的調整,特別是趙信的決定,開啓了第四港口。

這個港口,不是常設港口,整個港口的條件並不怎麼好的,卻是整個定海軍三條河流入海口,在經過考察之後,特別是趙信在決定興旺遠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對這裡進行了一定的開發,並且擁有了港口的一些條件。

不過,因爲不是深水良港,在各方面的條件上面,遠不如前面的三個港口,哪怕經過了疏浚,也只是一個的普通的港口,最多比現在的北宋諸多港口,稍稍高一個檔次,根本無法跟三大港口相提並論。

可是這樣的港口,也不是沒有優勢的,那就是空曠,因爲預留的關係,地盤非常的龐大的,這些木頭裝入到了這些臨時的建築之中,並且開始興建了一系列烘乾房。

原木在切割機的幫助下,逐步的變成了各種木材,然後進入到烘乾房之中,進行脫水處理,當水分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又會進行應力消除,原來幾年,甚至是十幾年過程,在短時間進行,或許這個船材質量,比不上長時間處理的,可是也算是合格可以使用。

專門港口,哪怕是自動化的機械不足,只有一些簡單的起重器材,天車和塔吊什麼的,還在緊張的興建之中,可是單獨的專業港口,不跟其他的進行混雜,效率明顯提升很多。

以整個北宋南方大族的能力,木材什麼的,很快就堆積如山了,在臨時搭建的各種房屋之中,到處都堆放着木材,開始了處理的過程。

趙信實際上,對於這個第四港口,有更多的期待,這一條港口位於定海軍最長的一條河流的旁邊。

定海軍不大,這一條從山上發源,貫通整個定海軍的小河,差不多有15公里長,說是小河,充其量,就是一個小小的河溝,入海的地方,最寬的,也不過是4米,而在定海軍上,絕大部分的地方,寬度不會超過1米的。

1米寬的河道,甚至連一些水渠都會超過它,如果不是在最高的山峰上面,有數十個山泉,可以持續不斷的出水,這個河流早就斷流了。

這個面向大陸的方向,最長的的河流,得到了趙信的重視,在入海口的位置,是定海軍第四個港口。

因爲比不上之前的3個,那是真正深水良港,經過了獨特的設計之後,未來可以支撐整個定海軍的遠洋運輸。

第四個港口,比不上前面的三個,可是第四個,只有前面三個十分之一左右,可是多了這麼一個河流,就有更多的變化,特別是趙信在探查了周圍的情況,發現河流的周圍,大部分都是土層,而不是岩石的時候,就有了新的想法,在趙信看來,這會成爲定海軍天然造船基地,將會成爲遠洋的重要支撐。

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顯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六百一十九章 繼續爭奪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五十八章 無法承受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十一章 始於足下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殺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四百九十一章 鐵路開啓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二百八十五章 失敗原因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四百四十四章 練兵之法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三百五十七章 染血草原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獎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利品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二百八十三章 後退一步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八百三十五章 太平洋風暴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一百一十七章 準備商品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軍出動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十三章 戰爭系統第三百二十九章 重型長弓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
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六百八十六章 統計報告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五百四十八章 矛盾彰顯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七百九十六章 說動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種革新第六百一十九章 繼續爭奪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場建設第五十八章 無法承受第七百二十一章 後續影響第五百一十章 朝會提議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十一章 始於足下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殺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四百九十一章 鐵路開啓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五百八十一章 材料和人才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二百二十五章 防禦要求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二百八十五章 失敗原因第四百六十章 污染治理第四百四十四章 練兵之法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一百八十七章 防禦體系第八百零四章 裝甲巡洋艦第八百七十章 兩條通道第二百二十六章 空城計?第八百六十七章 百家工廠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八百六十二章 美洲探索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五百六十章 意外和餘量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六百零八章 銅可以麼?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七十五章 衝破阻截第六百三十六章 熱潮引發第八百七十四章 互助會第二百五十九章 韓琦的態度第三百五十七章 染血草原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變方向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獎第七十章 王家反應第八百零二章 韓琦的探索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計第三百三十一章 戰利品第七百八十三章 精神壓力第五百零九章 數據分析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八百六十章 前進基地第五百七十八章 軍事思想第二百八十三章 後退一步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五百六十六章 保暖和向北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四十五章 遇仙之說第二百三十章 失望的火藥第六百章 人員培養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四百八十一章 商業展示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攻城開始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航第一百一十六章 造反前提第五十五章 試探進攻第三百九十五章 水利和糧食第一百四十八章 養殖和酵母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二百零二章 錯誤判斷第八百三十五章 太平洋風暴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六百五十七章 發展數據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三百七十八章 馬加力是馬力第三百一十六章 不要臉的要求第一百一十七章 準備商品第七百一十八章 海軍出動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二百六十章 講述棱堡第十三章 戰爭系統第三百二十九章 重型長弓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五百五十四章 辦公大樓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八百五十六章 飛剪和先驅第五百六十五章 解決運力第四百二十二章 搪塞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七百一十四章 長城修不修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