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

聽到了孫吉等人的討論,甚至神兵利器的想法,趙信忍不住苦笑了,孫吉他們肯定是想錯了,看起來像是煉器的鐵箱,鍛造的根本就不是武器,

他是答應過薛玉,給薛玉弄省力弓,省力弓,說白了,就是把後世的一些的偏心輪和滑輪組應用到這個弓上面。

因爲是使用了更長的弓弦,省力不省弓,拉開弓的力量的減少了不少,可是弓弦月更長了。

對於後世,材料學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整體的材料的要求不斷提高的前提下的,多長的弓弦都可以製作的出來,可是對於這個時代,大部分的弓弦都是用各種動物的筋來構築的,這也是長弓沒有普及的重要原因,人們又一個樸素的認知,弓弦的彈性越好,弓的威力越大,一些強大的筋,用來做短弓,還可以,長弓就不行了。

省力弓的弓弦,三四倍於普通的短弓,比起長弓都不遑多讓,甚至更強,因爲薛玉的力量,到時候,肯定是5石以上的,這樣的弓,做出來,弓臂也要得到一定的長度。

趙信答應過薛玉,給他準備省力弓,可是這個省力弓要到鋼鐵的發展到一定程度纔可以,現在絕對不行。

鋼鐵,從工業化誕生開始,就不再是個體的生產了的,鋼鐵更是工業化之中的核心,幾百年後的清皇朝,耗費巨資,都沒有建立起一個真正的鋼鐵聯合體,漢陽鐵廠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卻長期生產不合格的鋼鐵。

鋼鐵是一個國家的脊樑,脊樑都不穩定了,這個國家的立場肯定偏軟,這一個弊端,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決,一直到新中國建立,鋼鐵才成爲中國的重要經濟指標,一直延續到趙信穿越前。

從鐵到鋼,甚至是從粗鋼到各種特定的鋼鐵,變化巨大,鋼材的硬度,韌性,等衆多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信不是鋼鐵專家,甚至只是粗略的瞭解了一下鋼鐵,連成分和製造方法都不行。

趙信如果改造鋼鐵,最多是在容器上,冶煉方法上,還有鍊鋼的一些方法上,這些在後世都是常識一樣的東西,卻經過了千年,甚至是兩三次工業革命的積澱,肯定會有巨大的作用的,可是現在的環境不合適,保州這邊,也算是有煤礦,鐵礦也不遠,可是苗家莊是一個硬傷。

趙信上的高爐,哪怕只是小高爐,一年的產量,也在萬噸以上,這幾乎佔據了整個大宋,泱泱大國的幾分之一,哪怕現代化的生產,再怎麼的代替了人力之後,也不是幾千人能夠推動起來的。

少則萬人,多則數萬人,在苗家莊,根本無法應用,必須要等到以後,有了一個穩定的基地,對鋼鐵進行一系列的改造,推動了鍊鋼爐製造了之後,纔可以

這麼小的一個鐵的容器,怎麼可能煉製鋼鐵,溫度都打不到,真的達到了,也不可能用鋼鐵,必須要用一些耐火的材料。

解釋是沒辦法解釋了,就只能夠繼續,當這個小型的鋼鐵容器煉製完成,整個反應已經沒有什麼問題了,其他的材料已經準備好了,可以開始了。

反應爐不大,1料,也就是大概10立方尺左右,也就是十分之一立方米,換算出來,也就是四五十公分的鐵箱子,只不過上面有一個高高的煙囪,顯得非常怪異,下面的爐子,也做了簡單的處理,沒有省柴竈,做了一些密封,以保證溫度不隨隨便便的泄露出去,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燃料。

趙信現在只是簡陋的反應,不必那麼大張旗鼓,可是天然的認知,還是讓他不會特別的浪費,只不過這些,在孫吉等人看來有些怪異。

當一筐筐的木炭拿來的時候,孫吉眼睛一挑,沒多說什麼,薛玉也是充滿了期待,鐵箱,木炭,爐子,這不是煉器是什麼,難道趙信要給他一個驚喜?

如果時間足夠,趙信會採用焦炭,相對於木炭,焦炭更便宜,燃燒的笑過也稍稍好了一些,不過無所謂,木炭也不是很貴,在北方多山,多森林的地方,木炭只是費點個功夫而已。

芒硝是早就具現出來,石灰石也是現成的,趙信吩咐他們,來時加入材料,10斤的芒硝,十斤的生石灰的,還有3.3斤的碳粉,這是木炭被碾磨成的粉末,石灰石和芒硝也是一樣,被用石磙子碾磨碎了,利用工具混合在一起。

這些混合在一起,顯得非常古怪的粉末,放入到鐵箱進行煅燒,沒有選擇專業的鍊鐵爐,溫度已經不低了的。

中國大規模的使用鐵之後,到了北宋達到了一個高峰,北宋是可以融化鐵的,鐵的熔點在1500度左右,哪怕只是燒紅,大概在700度會被燒紅,伴隨着溫度的加大,這種紅色會越發的強烈,一直到白熾的狀態之後,就會溶解,這是一般規律。

在沒有高溫溫度計的前提下,很多的火候,都需要人爲來控制,趙信設定了一個區域,他不是爲了融化鐵的,這沒有意義,可是煅燒這個混合物,需要950度到1000度的溫度。

這一點,沒辦法,只能夠估計,他不但自己親自看着,還請來了一個對於火候認識比較深入的鐵匠,他可以通過鐵箱的色澤,判斷出大致的溫度。

這不是精確的工業化大生產,只是一個偏大一點的實驗,趙信要求,只是煉製出較高濃度的純鹼,至於這個純鹼的總量是多少,20多斤的東西產生1斤,還是一兩,這沒有區別了,都是在卡牌系統之中點亮。

路布蘭法,相對於其他制鹼法,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可是一個比較鮮明的優點,卻讓它很好的跟目前的環境切合,在省去了使用濃硫酸的過程之後,有了純淨的硫酸鈉,之後反應的煅燒生成物,比較的穩定,只要控制別把反應爐給燒化了就可以,多燒和少燒一點,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看到混合的粉末,孫吉他們已經開始疑惑了,薛玉也有些失落,當火焰燃燒起來,沒有所謂的打鐵和鍊鐵的過程,他們就明白,這不是煉器,可是腦洞打開的他們,卻歪到了另外的方面,怎麼感覺,趙信是在煉丹,可是這不是煉丹爐啊。

這是新式的煉丹爐,趙信的遇仙,遇到的是陳傳老祖,陳傳老祖以睡出名,可是另外一個方面上,陳傳老祖也精通於煉丹,中國古代道家祖師,基本上都是丹道大師,不過外人分不清道門的內丹外丹的區別,陳傳老祖精通的是內丹,這跟外丹的煉製有巨大的不同。

可孫吉他們不知道啊,仙人不就是神通廣大,精通煉丹,一枚丹藥下來,百病不生,無病無災的,趙信之前的表現,之前無論是長弓,還是各種類型的弓箭,都展現出了一個工匠的才能,長弓很出色,卻很難讓他們相信,這是一個遇仙的高人應該做的。

可是現在,趙信終於要回歸到煉丹上面了,不知道這個煉丹,連出來的是什麼,是仙丹麼?

趙信不知道孫吉等人的想法,知道的,肯定會啞然失笑的。說句實在話,古代的很多的發明,都跟煉丹有關,不但是硫酸,火藥,甚至連火鹼之類的,都曾經經過古代的煉丹生產出來過。

只不過,古人沒有那麼清晰的化學知識,只是發現一兩個的用途,比如說,藉助這草木灰,製作的火鹼和碳酸氫鉀,這玩意都是有劇烈的腐蝕性的強鹼,還不容易分離,古人只是覺得它有毒就不在研究下去了,失去了化學的根基。

趙信對於古代丹道,甚至古代化學沒有多少的認識,憑藉着紮實的高中化學,還是開啓了化學品的製造,純鹼只是第一步,當純鹼和硫酸同時完成,三酸二鹼徹底奠基的時候,纔是化學之花開的更加豔麗的時候,他堅信。

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八百三十九章 再次登陸第二十六章 禁軍會操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四百一十一章 懷疑驗證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七百七十二章 富弼的信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海現狀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八百七十五章 釜底抽薪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路計劃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一百七十六章 成功出爐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四百零一章 湖泊和鐵器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六百三十一章 開門紅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軍實力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口增長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態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三百零二章 擇優選擇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六十二章 溼布功效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八百七十五章 釜底抽薪第四十一章 濃硫酸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
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一百五十二章 熱情和逢集第一百四十五章 高薪攬心第六百八十九章 人口與矛盾第五十九章 內訌第二百二十七章 跑了還是沒跑第一百四十七章 淨利第八百三十九章 再次登陸第二十六章 禁軍會操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價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十九章 禁軍裝備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四百一十一章 懷疑驗證第八百七十二章 春運開啓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七百七十二章 富弼的信第八百六十四章 付出的代價第二百二十九章 冶鐵改進第三百一十六章 雲臺山島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第二百九十八章 定海現狀第五百二十六章 經緯度線第二百八十一章 初見和西北佈局第二百三十三章 利用矛盾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八百七十五章 釜底抽薪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八百一十章 融合同化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路計劃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六百六十八章 絕境的種諤第一百七十六章 成功出爐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黃米第二百二十三章 擴張的契機第三百一十一章 堅壁清野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七百零八章 自然增長率第八百四十六章 舉家搬遷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六百零六章 戰場之神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四百零一章 湖泊和鐵器第八百三十七章 靠近“大島”第六百三十一章 開門紅第四百一十九章 移民政策第五百八十三章 電的實驗第一百一十八章 禁軍實力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四百五十四章 人口增長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關之戰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禦和奏摺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二百五十九章 初露崢嶸第七百三十八章 仁宗心態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一百八十二章 人形拆遷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八百二十四章 房子的問題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三百零二章 擇優選擇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六十二章 溼布功效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七百九十五章 最後的辦法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應天第二百七十七章 寵妃的冷宮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二百五十四章 材料和科技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八百六十九章 鐵路和公路第二百三十八章 塵埃落定第三百三十五章 不能作戰第七百二十章 贏得輕鬆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八百七十五章 釜底抽薪第四十一章 濃硫酸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二百六十八章 滿載而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溫度計第六十八章 拆卸落月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