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

人口本身就是一個國家的優勢,更別說目前北宋的各方面都遠超過世界各國的前提下,定海軍還擁有了超級科技,在這樣的科技支撐之下,定海軍已經達到了18世紀,甚至是19世紀中期的航海水平,也就是說,這麼龐大的國家,擁有可以把人口移民到世界各地的能力。

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制約人口流動和國家擴張的,就是交通的問題,現在交通的問題解決了,定海軍又擁有吊打整個世界的熱武器,在這個時代,整個世界之中,哪怕最強的國家,也不是趙信的對手。

在拿下了遼國的土地之後,國土的面積,已經不是制約定海軍發展的重要問題了,這種情況下,着力向深處發展,逐步挖掘出定海軍最大的潛力,纔是定海軍需要做到的,而不是盲目的開戰,統一整個東亞。

定海軍的這些想法,韓琦不可能知道,哪怕接受了趙信的一些新的觀點,可是他還是北宋的土著,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都會從北宋,甚至是歷史的思想之中考慮。

套了這樣的想法的時候,定海軍這麼一個強大國家,幾乎肯定要對外攻擊,拿下儘可能多的土地。

北宋,西夏和遼國,之所以能夠保持三國的狀態,那是因爲,相對的平衡,遼國最強,卻也沒有滅掉西夏和北宋的能力,西夏最弱,卻因爲有元昊這樣的皇帝,在勉強之中,保住了自己的國家,這纔是根源。

如果如同北宋開國時期,太祖威風八面,統一整個北宋,甚至如果不是種種的掣肘,拿下幽雲也猶未可知,在太祖的時候過去了之後,太宗也選擇了幽雲,可惜被遼國打敗,然後就失去了最佳的機會。

這個是樞密院研究之中,已經確定是教訓的,定海軍現在有這個能力滅掉北宋,那麼就必須要延緩這一切,並且讓定海軍知道,北宋不是一個容易啃的肉,他是個刺蝟,真的要是兩方開戰,就算是北宋一定會失敗,也會崩掉對方一嘴牙去。

北宋的土地足夠的龐大,人口也衆多,就算是定海軍擁有攻擊棱堡的武器,也需要一步步的來佔領,步步設防的話,就算是要滅掉北宋,也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因爲不熟悉定海軍的思維模式,北宋只能夠用猜的,這種猜的方法,能夠有多少的正確率,甚至誰也說不服誰,爭吵討論,在沒辦法有確定的消息的前提下,只能夠參考各種各樣的條件。

在不停的討論之中,逐步完善了之後,就形成了一系列的方略,差不多兩個月之後,算是有了一個基礎的條件,按照這個條件,分析定海軍的不同條件,按照情況的來決定。

漫長的討論,耗費了太多太多的時間,不知不覺2個多月過去了,還好來得及,在各方面的基本條件達成的時候,富弼帶着使節團首先的出發了。

韓琦和富弼等人都很清楚,現在他們做出來的結論,那是紙上談兵,他們的底線會是定海軍的底線麼,不瞭解一下定海軍方面的想法,雙方交流一下,直接談的話,談崩的可能性是極大的,在這個情況下,必須要有一個出色的人,帶隊前往定海軍。

去定海軍的目的,進行第一階段的接觸,通過反饋過來的情況,然後決定整個北宋討論的主線,如果能夠用最小的代價,跟定海軍締結合約,那將會是最好的選擇的。

能夠肩負起這個責任的,在目前的北宋很少,從地位上面,就可以去掉大部分的人,基本上這麼重要的事情,除了幾個肩負重任的參知政事,其他人就不夠這個資格。

如果再從個人的能力上面,還有對外交的敏感程度上面,那就更加的縮小了的,人選之中,要麼是韓琦,要麼就是富弼,最終,還是富弼前往,

富弼,這個人在目前,並不怎麼起眼,可是實際上,他是僅次於韓琦的,甚至在歷史上,他們兩個都是非常重要的三朝元老,在整個仁宗,神宗等三朝,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跟韓琦不一樣的是,富弼也是差不多跟的韓琦一起入的朝,也屬於是范仲淹的一黨,只不過他側重於外交方面,更多的是到遼國和西夏出使,讓兩國沒有發揮衝突,奠定了基礎的。

當然了,就能力上面,韓琦的能力更強,不然的話,就不是韓琦是首相,而富弼只是一個樞密副使。

現在北宋正是多事之秋,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了,哪怕是未來韓琦會前往遼國,那也是幾個月之後了,在這個時間之中,韓琦需要先把北宋的各方面給梳理好。

富弼的到來,攜帶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團隊,這是從北宋之中,精挑細選的外交官的團隊,他們要麼是在遼國和西夏,有過類似的出使經驗的,要麼是在最近的情報蒐集之中脫穎而出的,這些人可以說都是北宋青年才俊。

除了這些外交隨員之外,富弼還帶着另外一個團隊,這幾個月的時間之中,從北宋的各地,集中到了一起的人力,也都通過這一次,送過去,一共是7萬人左右,當然了,對於北宋而言,他們應該做的,就是一個,整理好就可以了,他們會通過鐵路送到山海關附近,剩下的工作,就由定海軍來處理,這也是北宋付出的只是把人組織起來,然後送到了山海關這裡,剩下的,就是坐等收錢了,這在北宋看來,是最簡單,也是最省心的。

有了開封府的經驗,其他的道,也都享有送過來的勞工的管理權,也就是說,管理費是歸各道的,要知道,開封府都眼紅的財富,各道也都很眼紅,哪怕每一個道送過來的,只有四五千人,可是架不住一年數量龐大,超過幾十萬貫的收入,哪怕是現在的北宋,都是一個不小的財富,更別說是每年都有的。

超過8萬人的長途跋涉,在過去,可能是一個噩夢,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他們就是在向咸陽輸送勞役的過程之中,因爲逃跑的太多,而不得不揭竿而起。

這個一直都是老大難的問題,一些比較遠的勞役,對於任何的一個家庭來說,都是噩夢,有些遠的勞役,甚至可以讓一個二等戶,甚至是一等戶都要破產的程度。

鐵路的出現,極大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把人送上了火車,準備好一兩天的伙食,就可以大規模的移民,這不但讓移民變得容易了許多,也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以往,動輒幾個月的時間,只要是一個體系出現問題,就容易出現大規模的事件,可是現在兩三天的伙食,還是沒有多少問題的。只不過要調動足夠多的車皮,按照現在,極限一次送出400人的數字,8萬人,差不多就是200個火車,對於已經非常龐大的北宋鐵路來說,這一點,沒有任何的問題。

韓琦也就是跟着一下,爭取協調一下,等到準備個2萬人左右,就帶着走,他除了自己出行,也攜帶了一個規模龐大的隊伍,主要就是的外交的人員,明面上面的,最少有400多人,實際上,暗地裡面的,也有很多,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情報人員,甚至在這個勞工的隊伍之中,都進入了不少。

定海軍的嚴密防護,特別是在真正對遼國作戰之後,之前在定海軍篩選下來,控制的那一批的人,都給放回來了的,差不多有8000多人,其中只有2成左右,是各方拍過去的密探,剩下的,都是對北宋有傾向性的,不願意繼續呆在定海軍的。

定海軍也不是萬能的,不可能讓每一個人滿意,龐大的,集中了3500萬人的龐大整體,如此龐大的人口之中,只有這麼6000多人不喜歡的這裡,願意迴歸北宋,已經算是定海軍做的很好的。

北宋一直都想要弄到關於定海軍的各種的情報,可惜定海軍管理的太過嚴密了,他們根本就沒有機會得到類似的情報,現在這一批人的迴歸,立刻豐富了對定海軍的瞭解。

從這些人那裡,他們發現了定海軍的組織結構的嚴密,在這個嚴密的控制下,他們的人根本就混不進去。

不過,這些人的迴歸,也帶來了一些,除了後續,抵達定海軍的那些探子之外,他們都是被集中培訓,基本上幾個月的時間,除了培訓就是培訓,講一些很虛的東西,完全沒有什麼收穫

可是對於北宋有傾向性的這些,最長的甚至在定海軍住了3年多,他或許因爲固執,老舊的關係,沒有掌握定海軍的很多東西,可是單純他所看到的,就不一樣。

三年的時間,從一個小小的荒島漁村,可以說一切都是零的前提下,發展到了現在的程度,無論是城市規模,還是城市建設,甚至是工業生產,都非常可怕的定海軍。

這個恐怕纔是定海軍真正的力量,可惜整個北宋還沒有意識到,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力量,他們還是固有的想法,或許定海軍的城市化進度很快,這一點,從鐵路修建,還有各種的建築的建設上面,就可以看出來,比起北宋的宮廷,最少大了10倍以上的新的宮殿,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主體工程的建設,

這樣的速度,如果是之前他們知道,恐怕絕對都不會相信的,或許,這就是定海軍的特色吧。

趙信正是知道這一切,甚至知道這些人,沒有系統的學習,甚至體系化的過程,最多就是流水線上面的普通工人。

就跟後世一樣,富士康那樣的流水線工人,他們懂得怎麼生產手機麼,不懂得,真正核心,需要學習,需要不斷的學習和實踐,這樣才能夠完成,

那些都是定海軍最爲看重的一批人,就算是有傾向性,也都不會放出來的。

這些民衆,也不是沒有給北宋帶來思路的,定海軍對於人的需求,幾乎是無限的,到處都是工廠,到處都是工人,不然的話,也不會到北宋招工,那麼把人潛伏進去的,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之前的教訓,讓他們不可能短時間,就讓他們把情報就給反饋回來,但是隻要紮根下去,一方面學習,另外一方面,收集情報。

定海軍交給北宋的從大面積上面蒐集,這一點,誰也不可能掩飾,大的規模之下,可能掩飾的,只是小部分,至於剩下的,很快就會回到正軌上面。

北宋沒有意識到,整個定海軍的體量是多麼大,雖然趙信在信中已經說了,定海軍的體量,已經是北宋的10倍以上了,未來還會快速的提升,可是北宋的從上到下都沒有意識到,在北宋看來,定海軍的強大,只是武器上面的強大,賺錢是有能力,可是要說比北宋強,還強大10倍以上,這是不可能的。

當數據龐大到一定程度以上,要麼是人海戰術,要麼是計算機,沒有這兩者,根本不行,北宋還是按照遼國的經驗,派出了比遼國多了一倍的人,可是跟定海軍的龐大的體量比起來,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的,他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可怕的,整體上面的不同。

就算是把800人,分別放入到最合適的地方,開始蒐集整個定海軍的基礎物資,他們肯定能夠得到各種物資的基本價格,這個甚至不用去刺探,只要有人到了定海軍,在市場上面,稍稍的調查一番,就可以知道這些物品的基本售價。

可是要想從這個售價之中,評價出定海軍有多少傾向,那就困難了,以戰爭有關係的各種物資,他們的基礎物資數量太過龐大了,而加工的過程,又相對比較的複雜,也只有在定海軍的物資和後勤的關鍵性崗位,才能夠從龐大的收購和物資的來往之中,看到一些端倪,要想從基礎物資之中得到,不但需要分析數以億計的各種的數據,還要從中間找出曲線,這不是北宋這樣較爲簡陋的條件能夠達到的。

這就是定海軍跟北宋的不同,工業化的數據,那是龐大到山海一般的,這一點,北宋沒有意識到,他已經高估了定海軍,幾乎派出了一倍的人員,就是懷着這樣心態的,富弼帶領着隨員,抵達了山海關,準備開啓前往定海軍談判的道路。

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四百零二章 統籌體系第四百零五章 牛還是馬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蘭水泥第十三章 戰爭系統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七百七十八章 蒸汽車頭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二百六十六章 民品銷售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亂的朝堂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八百四十九章 深入探索第四百七十三章 必然一戰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五十一章 防禦軍械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四百二十五章 跟我來看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八十四章 長弓和北宋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國本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
第六十四章 斬首絕殺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二百七十二章 香水和化妝品第四百零二章 統籌體系第四百零五章 牛還是馬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七百一十九章 珠江之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定海港第三十一章 巨大威脅第七百八十章 親自迎接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七十六章 抵達目的地第五百二十三章 帆布廠第五百零四章 瘋狂交易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一百一十章 幕後黑手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一百七十五章 波特蘭水泥第十三章 戰爭系統第三百四十六章 水泥路 鐵路第六百三十七章 鐵路波折第二百三十五章 殺機暗藏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八十章 改變的開始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七百七十八章 蒸汽車頭第二十一章 中藥店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二百五十章 韓琦和王德用第八百四十二章 軍隊出動第二百六十二章 可怕的持久度第五百五十七章 人選確定第二百六十六章 民品銷售第二百三十四章 遼西之戰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三百零三章 實驗數據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請地方第二百八十章 三位大佬第二百五十一章 奏報中樞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亂的朝堂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駐卡第六百九十一章 軍制改革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談議和第八百四十九章 深入探索第四百七十三章 必然一戰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五十一章 防禦軍械第八百四十章 工人商店第二百一十章 肥皂第五百六十二章 遭遇土著第七百九十七章 最後通牒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五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業指標第八百五十九章 千島羣島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四百二十五章 跟我來看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三十五章 僥倖心理第二百八十九章 國本之爭第二百一十六章 神奇肥皂第八十八章 “便宜沒好貨”第二百四十九章 反擊成功第八十四章 長弓和北宋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七百六十四章 富弼出使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七百四十五章 演習開始第五百章 韓琦的請求第四百八十三章 鐵路預算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強攻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二百五十三章 樞密之爭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二百六十四章 滿朝皆敵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殲第三百一十二章 惡毒的計謀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三十八章 落月弓第一百零三章 近代軍隊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國本第六百零七章 火炮起步第七百四十九章 贈送槍械第二百九十二章 熱武器的野望第三百二十章 逃出生天第六百九十三章 南攻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