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一章 不同視角

封建社會的視角之中,和平是什麼,只要不打仗就可以了,不打仗就不會有損失,這也是遊牧民族往往突然就進入到視野,成爲大敵的根源,沒有足夠的調查手段,甚至沒有一系列的監控手段的,根本不知道,在遼闊的大草原和北方的寒冷地帶,遊牧民族會野蠻發展到什麼地步。

從漢朝,甚至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無數的遊牧民族對漢族產生威脅,這中間,更迭了多少,甚至是其中有多少廝殺,都不知道,可是有一個前提是,只要漢民族的中央王朝,稍稍的軟弱一點,或者說,有漏洞的話,遊牧民族就如同水銀瀉地一樣的攻擊過來,無可阻擋。

相對於遊牧民族那種野蠻的發展,定海軍的發展,更加的有計劃,有規律,和平的時代,就無法發揮了麼,對於定海軍來說,對於趙信來說,這個卻是機會。

國家的強大來源於什麼,這個封建社會有很多的解釋,比如說,軍隊的強大,比如說國家的富足。

可是軍隊的強大,容易造成巨大的包袱,如果分別守衛在四方,容易形成幾個超大的軍事集團,尾大不掉,要麼,集中在京城,形成巨大的開支,讓國家入不裹出。

國家的富足,是可以的,可是整個封建王朝有有多少富足的,文景之治強大吧,糧食成堆,銅錢收到庫房之中,連綁錢的繩子都腐爛了,可是漢武帝時期,一朝對外作戰,就產生了巨大虧空,不但是文景之治的收入,一下子就消耗殆盡了,之後西漢的財政收入,一直都比較的少,這個包袱就越積越大,最終,造成了滅亡。

總之,恐怕連封建王朝的皇帝和宰撫,都說不出來,到底王朝的強大是什麼。

可是在後世,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那就是國民生產總值,這個雖然不是絕對的數字,畢竟,在戰爭之中,有弱小的國家,打贏更強國家的例子,可是這是一個基礎。

一個百億級別的國家,肯定打不過千億的,萬億,就更加不用說了,當國民總值產生巨大的差別的時候,國力也產生了碾壓。

這個國民生產總值來源於什麼,工廠,不停的基礎建設,把一些基礎建設都提升到相當高的水準,讓他們合理的發揮作用。

科技水準,擁有不差於這個時代的科技水準,這個水準不會差多少,科技相差太多的話,國力就不那麼明確的顯示。

同時,人口也是關鍵,人口主要制約的,是國家發展的高度,或許在資本主義的初期,自有資本主義和航海時代橫行的時候,出現了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這樣,本身的國土較小,卻有強大的國家,可是越往後,人口和國土面積,就成爲基礎。

工業1.0,2.0,3.0,這對於人口是有一定的制約的,你幾百萬,一千萬的人口,連1.0都很勉強,更別說2.0和3.0的了。

北宋對於定海軍的做法是,趁着兩國和平的時期,從定海軍之中學到一些經驗,順便掙到足夠的錢,逐步的累積實力。

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發展方法,同時,也是封建社會,在受到了打擊之後,能夠想到的唯一方法。

比如說,漢朝,唐朝,在受到了遊牧民族的威脅之後,首先是妥協,並且逐步的保持住發展,發展超過對方的時候,立刻可以反攻。

可惜,理解就是不一樣的,同時,發展的方向也不一樣,北宋從定海軍之中學到的,只是皮毛之中的皮毛,定海軍的核心,科技爲先導,工業革命爲脈絡,瘋狂的向前發展,這纔是最終的核心。

工業革命,從出現開始,整個人類的發展都完全不同,之前,那是緩慢的,可能幾百年,上千年,都沒有任何的變化,甚至在某些極端的狀態之下,還會出現倒退的情況。

可是在工業革命之中,幾乎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向前的高歌猛進,差上三五年,就會出現一個巨大的代差,如果差上幾十年,雙方的科技差別,就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歷史上面,中國所處的時代,是被異族統治的時代,一定程度之下,還出現了倒退的現象,整整300年的時間,原來佔據了相當優勢火器不復存在了,甚至連本身的強弓勁弩也不存在了。

這也是在清末被吊打的根本,雖然說,保持了明朝的科技發展,未必一定會勝利,可是最起碼,不會敗的那麼慘了。

歷史上面,歐洲的白種人彎道超車,用了幾百年的時間,完成了對中華民族的超越,讓中國失去了佔據了2000多年的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主導了未來發展。

可是在這個時空,在別的種族,別的國家,還在黑暗之中,艱難的前行的時候,定海軍已經啓動了工業革命,甚至在卡牌系統,穿越者的眼光,還有種種諮詢之下,定海軍的工業革命發展,遠比剛剛開啓工業革命的英國發展的好。

科技的累積,日新月異,蒸汽機,內燃機的一一定位,甚至連電力也已經起步了,定海軍不是如同歐洲那樣,一個兩個工業革命的發展,而是齊頭並進,如果說,他還有些差別的話,那就是人口。

3500萬的人口,在這個時代,是僅次於北宋的龐大人口,拋開了北宋橫向的比較,那也是整個世界人口最爲龐大的國度,可是趙信依然希望更好。

北宋跟定海軍的,同宗同族,同源同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的差別,甚至連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的差別都沒有,雙方也沒有相隔一個龐大的大西洋的阻隔,獲取人口,那真的方便。

一方不需要,一方卻很需要,對於北宋來說,可能人口沒有多少的作用,不然的話,也不會讓定海軍,一下子弄走了3500萬的人口。

也正是有這麼多的人口,這才能夠推動定海軍在短短的四年的時間之中,收穫瞭如此龐大的工業,也因此能滅掉遼國。

接下來的定海軍根基已成,3500萬,哪怕憑藉着定海軍本身的高速增長,10年,也可以擁有相當的可怕的人口,按照現在的人口淨增長,8到10%的人口淨增長,可能10年的時間,就可以翻一番的,到時候,可以輕鬆追上北宋的人口,未來50年的時間之後,他們的人口總量,將不是北宋能夠向背的。

這些孩子會逐步的長大,要15到20年的時間,才能夠派上用場,可是這些人,卻是定海軍最根基的,他們一旦成長起來,所發揮的作用,遠比移民更好。

定海軍普及了教育,還不是北宋的四書五經,那是爲了定海軍科技發展而提升的學習,知識和經驗,會在這些孩子們之中傳承,經過了系統的訓練,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培養出來的專業人員,一代代的前進的,會誕生出多少的精英,或許到了那個時間,纔是整個定海軍插上翅膀的時間,獲得長足發展的時間。

從這一個意義上面說,北宋的人口沒用了麼,不,恰恰不是這樣,哪怕這些人到了定海軍,不用工作,定海軍養着,只要他們願意生孩子就好了,這就等於說,從最開始,就讓乘數擴大了,那麼倍率一樣的情況下,定海軍的人口規模,還是會暴漲的。

擴張定海軍人口,作爲既定方法,是要不斷的進行的,3500萬的人口基數,比起的工業革命之前的歐洲任何一個國家,都算是高的,可是趙信需要有更高。

定海軍發達得到種植技術,就保證了人口增多的基礎,捕撈,養殖,還有其她一些更加高效的方法,讓定海軍在龐大的領土面前,最少可以養育5億人以上,這是一個根基。

有這個根基才能夠瘋狂的擴張人口,否則的話,定海軍如果能夠養活的是2億人,一旦人口達到或者接近2億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問題。

越是龐大的國家,越不可能平均分配,或者是完全不浪費的使用起來,社會的統籌和調配,數量越多,涉及的層級越高,越容易出現浪費。

如果是5億的極限的話,能夠達到4億,已經算是不錯了,這是根本,也是人口增長,必須考慮的東西。

人口的增長,屬於是幾何之中,倍增學的一部分,比如說,每年增加10%的人口,或許到8年之後,就翻翻了的,在考慮到生育高峰,還有其他的一些東西,這個時間就會更短的。

人口肯定沒辦法瘋狂的擴張,否則的話,地球的面積是一定的,把地球上面,可以適合開墾的土地都給開墾出來之後,那個時候,人怎麼辦。

這些都是以後才用考慮的問題,

目前定海軍才3500萬的人口,就算是把北宋人口也給算上,1.2億到1.4億之間,還可以暴漲個兩三倍,這個時間,可能是15年到20年的時間,而15年到20年的時間之中,趙信肯定已經可以找到,前往北美的航道,並且通過一些手段,把北美的三大產物給弄回來了。

玉米,土豆和紅薯,前者是植物之王,雖然就可以食用的絕對產量,沒有後兩者高,可是玉米是最爲完美的食物的,是三大作物之中,產量最大的。

同時的,玉米的可以食用的範圍,也包括了玉米杆,這個產量數倍於玉米本身,這些東西,對於普通人而言,是沒有辦法食用和消化的,可是經過了簡單的處理,其中蘊含的一些物質,可以成爲飼料,這就對養殖業有巨大的好處。

土豆和紅薯,則乾脆就是爆量的,哪怕是後世的科技田,噸糧田,跟紅薯和土豆比起來,真的是完全不能相比,甚至有些產量,零頭已經夠這些作物了。

清朝的康乾盛世,所謂人口世界第一,來源的並不是清朝和滿族的治理很好,他來源於三大作物的引入的,本身龐大的土地,能夠產出3倍,甚至是5倍的糧食,可以養育的人口多了,以中華民族善良而勤勞的傳統,自然而言,糧食產量就多了,那麼多生快生的前提下,人口增長率自然高了。

未來的20年的時間,北宋還有周圍的土地,已經可以支撐熱口爆炸的發展,未來,只要能夠在三五年之內,找到高產作物,並且按照定海軍科學農業的方法,把這些高產作物種植,並且推廣出去,整個中國,就不必擔心人口的問題。

這麼算下來,可能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定海軍不必爲人口而擔心,而最大的好處是,當人口上升到某種極限的時候,定海軍又可以獲得更多的人口,提前擁有爆發工業革命的根基。

和平時代,北宋跟現在定海軍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可以用勞務輸出的方法,可以用到北宋的那些的資源,同樣的使用到人力,當的人力使用上去的時候,她們還會選擇回來麼

就如同,歐洲和美國一樣,歐洲一旦發生了戰爭和動亂,那些人就會迫不及待的向美國跑,這還是自費的前提下,免費的,生活的更好,還是同根同源的,這有什麼問題。

上升到了兩國之間的關係,這時候定海軍不會那麼的溫和,不會減弱手腳,搜索,預計,到時候定海軍的人口,增長到7000萬都有可能。

當人口基數更多的前提下,當然是更好得到發展了,工業的爆發力更足,總量和平均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定海軍拿下北宋,也就是順理成章了,就如同後世的和平演變的方法,不過是,北宋絲毫沒有意識到,一點都沒有設防。

就如同這個春節一樣,200萬人口減少,掩飾在300萬務工人口的之下,就算是個地方政府,感覺到人口少了,勞動力有些不足,可是在豐厚的收益,還有定海軍層出不窮的機器面前,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

生產力的提升,節約了大量的人口,這個人口,如果放在後世工業革命上面,是暴力的和殘酷的,他們被驅趕到城市,從事最底層的工作,勉強活下去。

可是在定海軍,則是相對溫和,無論北宋這邊,節約出來多少,定海軍都可以全盤的接受,開發出工作崗位,讓他們穩定下來,爲定海軍生產做出貢獻,這就是工業革命的碾壓,等到北宋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一切將無法改變。

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和國運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三百八十章 保證金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四百七十三章 必然一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十六章 北宋縣城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八百章 國宴全席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八百零九章 勞務抵達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八百三十五章 太平洋風暴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七百二十六章 滅遼之戰第七百七十七章 福康公主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動和慶功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四百零五章 牛還是馬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五百七十六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二百八十四章 飯後談資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章 不同際遇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八百六十六章 戰爭結束第八百六十九章 轉向澳洲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對決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四百三十四章 物美價廉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四百四十五章 遼國鉅變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二百四十四章 錯過機會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
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和國運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八百一十三章 攻略歐洲第三百八十章 保證金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一百二十三章 酸澀的饅頭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執的皇帝第四百七十三章 必然一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仁宗認可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煩惱第十六章 北宋縣城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盜攻略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選擇第一百零七章 再造奇蹟第二十五章 筆墨紙硯第八百章 國宴全席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攔八百里加急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八百零九章 勞務抵達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八百一十三章 公共交通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三百三十六章 韓琦冒險第八百三十五章 太平洋風暴第八百五十六章 飼料廠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一百六十五章 滲透和反滲透第七百二十六章 滅遼之戰第七百七十七章 福康公主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動和慶功第八百六十八章 新的航道第二十四章 文廟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瀋陽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十五章 金槍班值第七百八十七章 戰列之夢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討論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四百零五章 牛還是馬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廠第八百五十二章 玉米培育第五百七十六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零六章 高層的麻煩第二百八十四章 飯後談資第四百八十九章 巧奪天工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第六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第四百章 不同際遇第二百七十五章 野戰長弓技能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六百五十八章 一份大禮第八百六十六章 戰爭結束第八百六十九章 轉向澳洲第八百二十六章 挑選新屋第二百二十五章 騎兵來襲第二百七十一章 慶曆四年春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二百六十七章 數據的力量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鯨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對決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樓包子第三百零四章 兩條鐵路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八百零九章 新宋中國第四百八十章 鉅額飛票和八音盒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四百三十四章 物美價廉第三百四十八章 颶風翅膀第三百一十六章 一語道破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二百六十二章 實驗部隊第四百四十五章 遼國鉅變第二百八十八章 當百鋼幣第二百五十六章 消失的步人甲第二百四十四章 錯過機會第六百九十七章 北宋新皇宮第六百三十八章 車站和地皮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八百七十八章 水運和新鐵路第一百九十四章 普通抽獎第七百九十四章 下馬威第八百四十七章 有線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