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北宋縣城

南樂是運河上面衆多小縣城之一,因爲背靠着運河,交通條件特別的方便,南樂的碼頭也成爲了運河上比較繁忙的碼頭之一,每天過往的船隻超過500,最極限的時候,甚至超過千艘。

這是在宋朝,而且是在最繁忙,也是最重要京杭大運河之上,在封建社會,一條河道,就類似於高速公路,在陸路遙遙無期,艱難無比的時候,河流成爲了天然的交通要道,千里江陵一日還,是唐代詩人誇張的說法,可是在比較平穩且湍急江面上,加上風稍稍的得力,一小時4節速度還是有,那就是一小時7公里多點,一天300裡是沒有問題的,這在古代,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急速。

大軍團作戰,一天50裡已經是可怕了,甚至連騎兵,也很難一天縱橫千里,五六百里已經是相當可怕的了,可是船卻可以憑藉着江流和風力的結合,達到三百里,這也造就了水運的傳奇,任何有河流相連的地方,兩者之間的聯絡就密切了很多,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運河之上,沒有河流的流速,除了少數運河部分以外,其他地方都是比較平穩,可是水上,本身就比陸地上,減少了許多阻力,記住着船伕的槳緩緩而行,一天30-40裡,坐船而言,也遠比陸上舒服,馬車也不錯,可是在減震出現之前,馬車快的話,較爲顛簸,慢的話,那個速度都會讓人無奈。

有船隻通航的地方,運輸費用,比陸地,要節約數十倍,這也是隋煬帝哪怕傾國之力,也要建設京杭大運河的根本,可以說,一條京杭大運河,直接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政治局勢,隋煬帝因此,失去了天下,可是從隋煬帝之後,京杭大運河在整個歷史上面,都是正面的。

從唐朝開始,統一中國的朝代,首都就沒有脫離過京杭大運河,元朝的大都,明朝的應天和北京,宋朝開封和臨安,清朝的北京,無不是京杭大運河上面,甚至在宋之後,伴隨着中斷的逐步破舊,斷流,就形成了後世上傳統意義上面的京杭大運河,北京和南京,從此成爲了最重要的城市,中國的政治中心,從未遠離過它們,其他的城市相對於他們兩個,都破敗了。

當然了,此時說北京和南京尚早,北宋的北京,是應天府,是四京之一,而南方的應天府,也不是南京,而是商丘,南京在北宋的時候,是江寧府,這個在南唐已經是相當富庶的城市,成爲了江南的重要支柱之一,另外一個就是杭州,也就是南宋的都城之一。

作爲京杭大運河上面的重要城市,南樂哪怕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縣城,背靠着大運河,也顯現一片繁忙的景象,每天幾十條船,在這裡停留卸貨,各種南來的北往的商品,會通過碼頭,進行裝卸,不但供給縣城需要,也繁榮了附近諸多鄉鎮,成爲了周圍的重要支點。

在碼頭這邊卸貨的,應該是一個糧商,他從南方運回來了4船大米,一個個巨大的麻包,把大米裝在其中,一個個身材健碩的漢子,背起麻包,緩緩的向岸邊而去,沉重的麻包壓着它們,一滴滴的汗珠落下來,跌成了八瓣,他們用勞力賺錢,目標正是前方,在寬敞一點的碼頭出口,有幾個兩輪馬車,一袋袋的大米,整齊的擺放在上面,只要裝滿,就可以起運。

糧食生意,作爲最簡單的生意,也是最不簡單的生意,囤積居奇是高拋低吸一個基礎,可是能夠承受的住這樣的後遺症的,無不是世家大族,在封建社會的法制體系之下的,升斗小民只能夠跟隨這些世家大族,這一個糧商,之所以選擇南樂卸貨,就是因爲,整個大名府的糧食,都被控制在了幾個頂尖的貴族的手中,他根本就插不進來,只能夠選擇退而求其次的南樂。

南樂也可以,周圍1.8萬戶,總人口接近10萬,每年會消耗大量的糧食,同時背靠着京杭大運河,任何地方缺糧的話,都可以通過南樂傳遞,這也是這個糧商的立足之本。

趙信眼神掃過,兩三個紅色的字跡閃過,又點亮了幾種東西,碼頭上面人員太過密集,裝卸工人都在忙碌,不太適合停留太久的,在最後點亮了幾個之後,迅速的離開。

圍在碼頭這裡,會比較引人注目,碼頭上面都是大宗的貨物,也就是說,搬運的大部分都是同樣的貨物,留在這裡,不可能點亮更多的卡牌,與其這樣,還不如的進入城內,市集之中,可能會集中幾天,幾個月的物資,多樣性更多一點,南樂碼頭的貨物,大部分都是固定,其中有很多,都是要在南樂進行銷售的,碼頭上面有的,城內市集基本上都有,哪怕主要卸貨地點不是在南樂的,也會零星的銷售,卡牌的點亮,只是一個的數就可以了,大宗和零星的都是一樣的。

趙信很清楚,現在的前提下,一兩種對卡牌系統影響極小了,除非是某些特定的種類,能夠在南樂碼頭卸貨的,不是軍械或者是獨特作用的商品,那是嚴格控制,也不可能隨隨便便從碼頭卸貨,故而跟普通的原料,或者是草木卡牌一樣,是一個點亮的數據而已。

走出碼頭之後,人顯得擁擠許多,趙信隔着人員,遠遠的看向內城的位置,南樂是一個典型的宋朝縣城,不但有城牆,還有護城河。碼頭離城門不遠,南樂就是在運河附近興建,碼頭不遠的地方,是水門的所在地,那裡一般都不開啓而已,水門是一條跟運河聯通,這一條水道,也是護城河的一部分,南樂是少數擁有護城河的縣城之一,護城河會給南樂提供更加強悍的保護。

南樂一個典型的北宋縣城,青磚構築的城牆,修繕了沒有多長時間,很是乾淨,也沒有留下多少戰爭的痕跡,古代的城牆,都是戰爭用途的,南樂縣城只是一個縣城,城牆不算太高,5米多不到6米的樣子,大概就是後世的兩層樓房那麼高,這也是這個時代,大部分的城牆高度,一些州府或者是京城,會稍稍高一點,卻也是一兩米,最多在城樓上,增加一些建築物,用於加強城門的防護。

城牆是城市的重要防護,有城牆的縣城,跟沒有城牆的縣城,防護能力是截然不同,修建城牆,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一般的小縣城,城牆五六米高,厚度也不會超過1米,造價在幾百貫左右,這樣的城牆,最多就是比寨牆高一點點,南樂要稍稍大一點的,卻也大的有限,大概有3裡,一些小一點的,週一裡多都算是正常,那就是說,整個城只是四百多米邊長的正方形結構,這樣的城,在後世,恐怕連一棟真正的大樓大都沒有。只有真正的府城,甚至是京城,纔會着力修建大型城牆,不但足夠長,足夠的寬和高的,不同規模的城牆,消耗也是相差巨大。

大名府就是這樣,城牆的厚度超過了2米,高度也達到了8米,底部跟頂部之間,有巨大的差別,看起來威武窮奇的,威武雄奇之餘,耗費錢也是海了去了,大名府的城牆長度,是南樂的最少兩倍半,加上寬度長度和高度,大名府的造價,起碼是南樂的幾十倍。當然了,大名府的重要作用,也是南樂的幾十倍,比起最小的,只有幾百貫的城牆來說,可能要超過百倍。

縣城,不是府城和京城,都是不大的,南樂在縣城中,也算是不錯了,總的周長還不算大,差不多3裡左右,算下來,也就是一個的四百米乘三百多米的矩形區域,遠沒有後世的小鎮大,原因很簡單,太大的城市,防禦是非常不利,很多的演義或者史書之中,關於攻城的描述中,可能上一刻,還在南門抵禦,因爲其他門情況危急,就跑到東門去了,看起來如同坐了飛機火箭一樣,實際上,大部分的縣城,從東門趕到南門,左右也就二三百米的距離,快跑很快就能夠支援,只有對着的門,要困難一點,因爲要繞城一圈,還不如從城內通過,畢竟戰場上,城牆上還是相對比較危險。

南樂城在縣城之中,已經夠大了,就算是的北京的大名府,也不過是1.83公里,3.66裡,周長上面,比南樂高出了一倍以上,面積上面,可能是南樂的四倍的。南樂縣按照目視的面積,最多0.2平方公里,這在後世,就是一個大型體育場那麼大,一個運動場周長就有400米了,擴張2倍而已,加上看臺和其他的附屬設施,16萬平方米,一個小小的街區都比這裡大,這也是古代跟現代的不同,古代的城市,只是核心要點和戰略要點,可是後世城市,確實財富和人員的富集區域,那纔是一個國家的精華,而在宋朝,除了汴梁這樣的四京城市,或者金陵,杭州這樣南方重鎮,其他地方還是以農村爲準,農村王朝的根基之一。

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預製件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三百六十六章 靈州和議擴大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圖炮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百八十四章 飯後談資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三百一十九章 險惡局勢第一百七十三章 磚和水泥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銷售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三百一十四章 東京的消息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五百零三章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八百一十九章 青梅竹馬第五百九十一章 禮送出境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麼?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九十六章 打臉啪啪啪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亂的朝堂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四百一十一章 懷疑驗證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三百二十二章 韓琦的後手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三百八十一章 牛馬拍賣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變爆發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二百一十三章 香水第二百五十八章 間接影響
第二百九十九章 趙允讓的反應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蓋攻擊第七百九十七章 慶曆20年第八十六章 最適合北宋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麼證明第四百八十六章 水泥預製件第四百七十章 錨泊地第三百六十六章 靈州和議擴大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三百六十五章 拔不出來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驗證項目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一百零四章 薛玉迴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地圖炮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三百二十四章 韓琦出兵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二百八十四章 飯後談資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七百三十六章 定海現狀第七百五十一章 紫光殿議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五百四十七章 客運貨運第七百八十九章 穿甲能力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請港口第八百三十七章 抽丁進行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三百三十章 韓琦到來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終處罰第三百一十九章 險惡局勢第一百七十三章 磚和水泥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銷售第九十三章 紫衫木和海貿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臉襲來第六百五十四章 縱橫遼東第三百一十四章 東京的消息第四百四十八章 撥款和事故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五百零三章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七百三十二章 北宋猜測第三百八十四章 經濟拉動第八百五十八章 養殖場第八百一十九章 青梅竹馬第五百九十一章 禮送出境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鏽鋼6.1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躍獲獎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麼?第四百四十六章 血色草原第八百七十章 定海軍發展第九十六章 打臉啪啪啪第五十章 薛玉的冒險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亂的朝堂第一百八十章 棱堡的可怕第五百四十六章 外銷商品第七百三十四章 最壞的結果第四百八十二章 仁宗的態度第四百六十一章 植物的作用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五百五十章 第四港口第八百四十三章 鉅額花費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藥和地道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一百九十七章 戶籍審查第五百二十章 製造戰艦第四百一十一章 懷疑驗證第九十五章 正確方向第三百二十二章 韓琦的後手第四百三十二章 樞密院中第七百九十九章 北宋頑疾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勢第七十三章 遠程阻擊第八百四十八章 無線電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計劃第二百二十八章 追隨的人第八百零二章 兩國命運第八百一十五章 地球帝國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冊接收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六百三十九章 試探和佈局第三百八十一章 牛馬拍賣第一百四十章 饅頭到包子第二百五十二章 韓琦和鐵料第四百九十九章 施工進度第八百六十七章 植物收穫第二百三十一章 保州兵變爆發第八百五十七章 航海時代第一百四十一章 滿口留香第八百五十四章 玉米推廣第二百一十三章 香水第二百五十八章 間接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