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郡武試

洛陽宮,早朝退卻後。

李重九留下週旭,蘇威等人於乾陽宮敘話。

李重九看向周旭問道:“洛陽修文殿內圖書典籍都整理好了嗎?”

周旭回稟道:“陛下,都已是整理好了,修文殿之書出自長安嘉則殿,當年有書三十七萬卷,武皇帝命秘書監柳顧言等人對這些書進行編次,剔除其中重複和猥雜之書,整出御本三萬七千餘卷,現都收藏在東都的修文殿。”

“我軍攻破洛陽時,姬侍郎,已是命令士卒好生看守好修文殿,命人不可有毀傷。”

李重九欣然道:“姬川倒是做了件好事,這些書都是前人之心血,當年秦始皇毀書坑儒鑄就大錯,朕不會學他。愚民不過一時之舉,但惠民纔是萬世之得。”

周旭拱手道:“陛下繼承古訓,崇儒重道,此乃明君所爲。”

李重九笑道:“朕的意思當然是如此,書籍可供天下人所看,不可皇家獨享,朕要你從民間多檢些書手來,將這三萬餘卷的書籍抄錄兩份。一份送到幽京的國子監中,一份朕決定在洛陽設一書院,讓天下有識子弟皆可來學習。”

周旭露出喜不自勝的神情道:“陛下此乃是盛事啊。”

李重九看向蘇威道:“蘇愛卿,你覺得如何?”

蘇威道:“微臣也是覺得此事堪好。”

李重九道:“蘇愛卿,朕想讓你負責校書之事,另外我請你作這洛陽書院的山長。你覺得如何?”

蘇威聽了不由訝然,但轉念一想。校書之舉,乃是流芳百世之舉。對於自己這個行將就木的老者來說,還有什麼比身後名更看重的。至於爲一書院山長,豈非將來天下許多讀書人都爲自己的學生,這不僅是天大的榮耀,對於蘇家人脈也是大大有好處的事啊。

蘇威道:“老臣年邁,本不堪此任,但蒙陛下看重,不以微臣老朽,委以重任。老臣必當盡力而爲,以報答陛下隆恩。”

李重九聽了欣慰道:“朕就知道蘇愛卿一定會答允的。”

李重九斟酌了下道:“朕賜洛陽書院爲皇家書院,蘇威就爲首席山長吧,周旭你可以協理此事,請天下名儒來書院中教習,第一批洛陽書院的士子,就以一千人爲限吧。洛陽書院兩年肄業的士子,可免去縣試,直接入原籍參加郡試。若是特別優異者。可直接舉薦給朕。”

周旭與蘇威當下一併稱是。

洛陽有的是士族俊傑,五陵子弟,李重九讓士族入洛陽書院讀書,也是收攏人心之用。等於給洛陽士族子弟開了一條終南捷徑,讓他們爲大趙效力。

李重九對周旭問道:“今年秋天郡學取士,進行得如何了?”

周旭聞言道:“郡學考試的章程。早已擬定,一卷爲四書五經。二卷爲天文地理算術農識,三卷爲策論。縣學郡學士子早都習以爲常了,兩年前的國試也是採此三卷之法爲國選材,士子們和民間百姓還是比較稱許的。”

李重九聽了問道:“當初姬愛卿曾與我言,取人才之事,辦縣學郡學,非十年之功不成,而今快十年了,縣學郡學着有成效,實在是令朕欣慰。這都是周愛卿你教導有功啊。”

周旭聽了連忙道:“微臣不敢居功。此乃是陛下重教育之事,奉爲國策。自陛下所提的韻文,標點在民間普及後,不少如臣一般的寒門子弟,都有了讀書進學機會。故而這幾年郡學縣學國子監所培養的人才,不盡其數啊。”

李重九聽感嘆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越終而滅吳,而今天下寒門士族人才,都認同朕以縣郡之試,爲取才準繩實是不易啊。”

周洲也想到這十年來,培養人才辛苦,亦不勝感慨,而今他最得意的兩個弟子,趙欣,周洲都已是官居郡守了,這叫他如何不欣慰。

李重九道:“天下人才如過江之鯽,有才學之士何等之多,但我大趙官職有限,要盡數取士恐怕不容易啊。”

周旭道:“科舉本就是國家論才取士之大典,挑選人才之中的精英,來輔佐陛下,匡扶社稷,要是人人皆可爲官,何必要科舉之事。”

李重九道:“周愛卿的話太偏頗了,人尚且不爭一日之長短,何況一次考試,就可以定人之終生的,那些沒有中第的人,不等於不是人才,科舉之事雖是規範,但仍是有缺漏,你知道縣試郡試國試取士,一般多少人可中第啊?”

周旭聽了李重九這麼說,當下想了一下道:“大趙而今幾十之郡,幾百之縣,各郡各縣教育民風也是各不同。如薊縣這等大縣,每逢縣試,無論是初次參與縣試的,還是屢年不第的,加在一起有五六百之多,但薊縣縣試取士,能晉郡學的不過五十人,能到地方爲吏的也不過二十人,加在一起十者不過二三。”

“若是郡試那麼就更難了,數縣英傑並試,能進國子監的一郡不過三十人,入郡爲官吏者不過十幾人,十者不過取一二。最後國試,那麼二十餘郡精英會試,十者則不足一啊。”

李重九聽周旭這麼說,心想現在都如此了,那麼後世的科舉不是更加艱難,范進等等的例子就不用說了,比現在的高考,過去的科舉更加苛刻啊。

李重九當下道:“科舉之事累人,雖是取士良途,但多少人期望一朝登第,從此魚龍有別的,最後仍有不第者皓首窮經,白白蹉跎一生。”

蘇威在一旁言道:“陛下這已是給與那些寒門士子機會了,若是以往以門第取士,那些人連得官的資格也沒有,更不用說陛下給不第士子,還能有在郡縣爲吏的機會了。”

李重九道:“蘇愛卿,這還不夠,比起天下人才來說,朕還需廣開門路。”

周旭當下問道:“陛下莫非早有定計?”

李重九點點頭道:“不錯,朕早有想法,朕要改科舉之道只取文官的鄙陋,也可用意選拔武職。”

周旭聽了頓時驚訝問道:“陛下如何選拔武職呢?”

李重九想了下道:“朕就以此郡試爲先行,在郡試不第的士子中,再進行一次考試,此爲武試,爲國家選拔武職。”

“武試?選拔武職?”李重九這一番話,令蘇威,周旭都震驚,李重九要這些不第士子考什麼武試?

李重九道:“郡試取士,乃是文職選拔之途,以考四書五經,天文地理算術農識,策問三卷,對嗎?朕在武試中,進行騎,射,書,兵略,策問五試。”

周旭,蘇威二人聽了都是一愣。周旭率先提出異議道:“陛下,參加郡試的士子們多醉心於讀書,於騎射之道,根本不通啊。”

李重九道:“朕就不希望他們除了讀書以外,什麼都不通,聖人有六藝,有禮、樂、射、御、書、數。射不用提了,禮記有云,射者,男子之事也,至於御,現在不是春秋戰國,士子不用駕車作戰,所以御術可改爲騎術,騎,射都沒有問題,而書不過考校他們言辭文法,不會難過四書五經,至於兵略,也不過是簡單行軍佈陣,兵策問對,至於策問……”

蘇威問:“陛下認爲武試的策問與文試的策問有何不同呢?”

李重九道:“文試的策問考校經緯國家之道,而武試策問,當以破李唐,滅高句麗等軍國大事爲題。”

蘇威聽了欣然道:“陛下之雄才偉略,令老臣真是佩服不已。”

周旭顯然不是那麼容易被說服,作爲國子監最高長官,也就是相當於現在趙國的中央黨校校長,他考慮得顯然要更周全一點。

周旭問道:“陛下,郡試中第者,一流者可入國子監,二流者可入郡府爲吏,那武試呢?”

李重九道:“一流者可入府兵,授予司馬,司倉參軍,司兵參軍,行軍參軍,步兵校尉,越騎校尉之職,二流者,可入郡兵鄉兵,也是參軍,司庫,將佐,文書任之。”

周旭聽了點點頭,雖沒有異議,但心底似有不解。

李重九道:“周祭酒,你我君臣多年,有話直說。”

周旭道:“陛下之議雖是無誤,但微臣不明白,爲何不讓擅長於讀書的士子爲文官,擅長於武事的士子去爲將軍,而是最後讓這些文不成武不就士子去從軍呢?”

李重九聽周旭這麼說,不由想起,這也是中國後世千年年來弊病。

宋明時,爲了吸取隋唐末年,武將割據,軍閥內戰的弊病,開始了文武殊途,以文御武的規矩。而不像隋唐時,世家子弟,從武將遷爲文職,或從文職遷爲武將都不是問題。所以隋唐時出得了楊素,徐世績武能平定天下,文能官居宰輔之輩。

而宋明,大部分時候都是文不知武,武不知文,書生鄙視武將爲丘八,武將以大字不識沾沾自喜。如此雖然對內政治穩定,但對外卻再也沒有隋唐時,開拓進取之雄勢,只能淪爲守成,最後亡於異族。

視軍人爲賤職,這是任何一個要開拓進取國家,都沒有弊病。李重九要作的,就是讓天下讀書人,不是隻有文職一路,也有武職可以選擇。要參加郡武試的學生,一定要縣學畢業的士子。讓這些能文能武的士子投軍來加強李重九現在府兵郡兵的力量。

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兩百六十五章 孤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兩百零九章 變局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七百零八章 劫糧(第二更)第二十二章 相知於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五百九十九章 舔犢之情(第二更)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七十三章 虎牢之戰前瞻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兩百九十章 李家有喜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七百三十章 突圍之戰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兩百零九章 變局第三百二十四章 梟雄之死第八百六十一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上)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五百三十三章 無定河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四百二十五章雙雄對決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知好歹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五百八十九章 柳絮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兩百八十章 水利第一百七十四章 奮然一箭第七百章 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第二更)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
第十六章 強弓顯威第五百九十三章 成爲你的妻子(第二更)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兩百六十五章 孤軍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第七百七十七章 草原天變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兩百零九章 變局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兩百八十一章 水軍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七百零八章 劫糧(第二更)第二十二章 相知於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六百四十二章 魚躍龍門(第三更)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五章 兄弟相爭(第一更)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二十三章 自謀生計第四百三十九章強大的門下省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陽之戰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五百四十二章 一箭之仇第五百九十九章 舔犢之情(第二更)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一百一十七章 胡馬渡陰山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十七章 突遭敵襲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三百九十四章 料敵在先第四百七十三章 虎牢之戰前瞻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第兩百七十章盧家條件第七百五十三章 立信尉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兩百九十章 李家有喜第五百零三章 唐鄭大戰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七百七十一章 心服口服(第二更)第七百三十章 突圍之戰第七十四章 太行第一陘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三百三十七章 圖謀太原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兩百零九章 變局第三百二十四章 梟雄之死第八百六十一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上)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五百三十三章 無定河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四百二十五章雙雄對決第三百三十一章 求將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知好歹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五百八十九章 柳絮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三百二十八章興亡更替第兩百八十章 水利第一百七十四章 奮然一箭第七百章 秦下軹道則南陽動(第二更)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四百零四章 得魚之時(第一更)第一百零八章 人可敵國第五百六十二章 玄甲軍第六百四十七章 血戰烏骨嶺(第二更)第五百六十八章 洛陽民心第四十六章 帝都洛陽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六十五章 摘星奪月第一百九十七章 臥榻豈容酣睡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兩百五十六章 待客第七十二章 只爲了活着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七百零五章 河陽攻防戰下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一百零五章 鐵騎無懼第十三章 李家來頭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很高興第六百五十三章 目標平壤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