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同盟

臨朔宮內的永和殿。

披着明黃甲冑的護衛軍士卒持戈立在甬道兩旁。

甬道之上,一名三十多歲穿着大隋官袍的文官手捧一封黃帛,在兩名武將簇擁之下,緩緩而行。

“宣使者薛德音進見!”

沒有太監的陰柔尖刻聲,充滿軍人魅力雄武的呼聲,從大殿之上一道一道傳下。

來自東都的使者,大步而前。

永和殿之上,幾十名趙國朝臣手持笏板,分兩列端坐一張胡凳上在大殿打量着三名東都使者而前。

殿上李重九身着冕服,坐在寬座之上。

三名使者到了殿前,殿門官上前言道:“止步,解劍除履!”

十名金甲侍衛持戈攔在了門前,三名使者停下腳步,文官身後一名身材魁梧的武將朗聲言道:“吾的瓦面金裝鐗從不離身。”

殿門官言道:“此乃我大趙律令,還請二位將軍尊重。”

爲首的文官言道:“我們此來是與趙國和睦的,並非來生事端的,秦將軍,羅將軍不妨聽之吧。”

身後兩名將領鼻孔一進一出的噴氣,那秦的將領將手裡兩根瓦面金裝鐗,隨意一擱,只聽砰地一聲,地上的數片青磚,頓時碎了四瓣。

“你。”守護殿門護衛軍校尉,頓時大怒。

金甲護衛軍一併端起長戈。

那姓秦的將軍哈哈笑道:“對不住了,某一時疏忽,忘了這一對瓦面金裝鐗甚重,幸好沒砸壞了你們家的門檻。”

“算了,老秦你還是這火爆脾氣,忘了來時單大哥是怎麼交代的。”另一名羅姓將領說完,隨手將腰間長劍一除,脫下鞋子。

那秦姓將領言道:“我也就是發發脾氣。”

殿門官言道:“宣使者薛德音進見。”

說完三人緩緩而行,待至李重九御座前三十步停下。

爲首文官言道:“黃門侍郎薛德音,代吾主見過趙王,問趙王,趙王后安好!”

上首李重九微微點頭,言道:“皇泰主與孤並非外人,按道理而論,皇泰主見到孤,按照民間的規矩,還應該道一句姑丈吧!”

衆臣皆一併發笑。

那文官薛德音,從容地言道:“吾主聞長樂公主嫁給趙王十分高興,常言趙王乃天下少有英雄人物,恨不能一見,說些家常話。”

李重九聞言哈哈一笑,言道:“你倒是很會說話,薛德音,孤知道你,河東薛氏的三鳳,你族兄薛收爲長雛,你爲鶩鷟,你侄兒薛元敬鵷雛。只是不知爲何你族兄,侄兒都出仕李唐,你卻出仕洛陽。”

薛德音言道:“人各有志,諸葛孔明於其弟,各仕蜀吳,也是一段佳話。但眼下吾主承大隋之統,而李唐卻爲僞朝,實已不共戴天,若吾與族兄侄兒沙場相見,也唯有各位其主,相互廝殺。”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說得不錯。當年薛道衡公才華蓋世,名滿天下,可惜無緣一見,眼下得見從侄如此,可知河東三鳳確不負虛名。”

薛德音言道:“多謝趙王誇讚,此來幽州除了天子吩咐,還奉了鄭王之命。自擊敗瓦崗以來,關中李唐屢屢犯邊,實爲大患。”

“鄭王?可是王太尉?”李重九問道。

“正是。眼下天子將軍國大權都交給鄭王。”

李重九心知楊娥皇那可憐的侄兒皇泰主,早已被王世充架空,眼下成爲傀儡。

李重九言道:“你說唐軍屢屢寇邊,不知戰況如何?”

薛德音回稟言道:“三月前,唐陟州刺史李育德攻我河南三十餘所,鄭王率軍反擊,斬李育德及弟三人,得獲嘉。”

“兩月前,鄭王率軍攻宜陽,敗唐軍大將史萬寶,盛彥師。”

“上個月,鄭王又遣大將高毗,攻義州,勝負未果。”

李重九聞言點了點頭,看來王世充確有幾分本事,擊敗李密後,在河南倒是連戰連勝,眼下北來聯合趙國,從南北兩面同時向李唐施壓。

薛德音言道:“鄭王言李唐乃是仇寇,但僅憑洛陽之地,卻力有未逮。而趙王與吾主乃是姻親,就是一家人,可以相互爲臂助。”

李重九言道:“這麼說,鄭王的意思,就要與趙國聯合抗唐。”

“正是。”

衆臣們紛紛一輪,以王世充的勢力,與趙國現在旗鼓相當,何況他又挾天子以令四方,打着奉大隋宗室的旗號,無論如何大隋還是天下名義的共主,而眼下王世充譴使而來,絲毫沒居高臨下的意思,提出的條件是兩家平等同盟。

故而衆臣們聽起來十分受用。

薛德音接着言道:“鄭王言道,李唐在關中,而鄭王據河南,而趙國據河北,此乃三足鼎立之勢。李唐坐擁巴蜀河東,又有關中之富饒,函谷關之險,閉關自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可謂一家獨大,若想保全三足鼎立之勢,吾河南河北必須聯合起來,方能保全。”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鄭王之言,確一片肺腑,衆位臣工以爲如何?”

衆臣工交頭接耳了一陣,戶部尚書林當鋒起身奏道:“微臣以爲,聯合王世充對抗李唐,乃是一筆合算的買賣。”

“微臣附議。”十幾名臣工都是起身附和。

這時中書侍郎姬川站起身來,問道:“敢問既是聯合抗唐,我們又該作什麼呢?而你們又應當如何呢?”

薛德音言道:“若是李唐與河南有戰事,那麼幽州可兵出太原,絕太行道,以堵塞李唐河東河北南下的援兵。若是李唐攻河東,那麼鄭王可出兵潼關叩關,以威脅長安。此一退一進之道,可以李唐首尾不能相顧。”

薛德音說完,衆人討論一陣後,皆是紛紛點頭。

尚書右僕射陳孝意起身言道:“微臣以爲可行,只是鄭王必須與劉黑闥劃清界限,不能提供任何幫助,否則當視作違約。”

薛德音笑道:“這是自然。鄭王說過我們趙國沒有衝突,將來北方一定,河北之地盡歸趙國,河南山東之地盡歸河南,我們以黃河爲界井水不犯河水。”

“如此臣就沒有異議了。”陳孝意回到座位上,接着尚書省又是數名官員表態附議。

一旁中書舍人張玄素站起身出首,向薛德音問道:“吾聽聞鄭王胸有大志,加九錫之事可有?”

薛德音言道:“確有此事。”

張玄素問道:“非權臣九錫而不能受,敢問鄭王難道有篡權之心嗎?”

薛德音言道:“鄭王公忠體國,應是不會。”

張玄素問道:“莫非你就是鄭王,怎麼以爲鄭王不會?可代他作決定?”

薛德音回答言道:“在下不敢,只是此乃是吾國內之事,鄭王有何大志,與爾何干?”

張玄素冷笑一聲,言道:“當然有關聯,吾主與皇泰主爲姻親,相互臂助理所當然,而若是鄭王行禪讓之事,自稱爲帝,吾主是該興兵討伐呢?還是仍舊同盟呢?”

薛德音被張玄素一問,頓時語塞。

李重九暗中大讚,心道真是問的好。

歷史上竇建德與王世充同盟,也多爲反覆。初時,竇建德要討伐宇文化及,與王世充同盟,之後王世充殺皇泰主稱帝后,竇建德顧及於內部隋臣的壓力,與王世充絕交,之後追封隋煬帝爲隋閔帝,並以齊王的遺腹子楊政道,奉爲鄖公,對內打起匡扶大隋的旗號,對外將蕭後送至塞外,向突厥稱臣。

兩家頓時沒有來往。以至於之後,虎牢關之戰,李唐大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部下都認爲,寧可北掠河東,攻打李唐的河北之地,也不必南下就救援王世充。這根本是無利可圖的事情。

而眼下李重九形勢與竇建德十分相似,自己娶了楊娥皇后,得了幽州士族,前朝舊吏的支持,特別遠嫁突厥的義成公主,也是結好於李重九,阻止了突厥與趙國的衝突。

所以一旦王世充篡位,殺皇泰主,李重九於情於理之上,比當年的竇建德更應該與王世充劃清界限。

所以眼下就算談成了兩家同盟,又有什麼意義,與其如此,不達成同盟,比將來同盟破裂的後果,要好得多。當然若是王世充能忍耐一時,學一番曹操,不行廢立之事,李重九也算有個說得過去的理由,讓趙國與王世充和睦,共御李唐。

但事實上王世充,真能這麼做嗎?從穿越者的角度告訴李重九,答覆是否的。

李重九言道:“薛黃門,你回去轉告鄭王,四方所以奔馳歸附東都者,是以爲鄭王能中興隋室。今九州之地,未清其一,在這時篡位爲帝,恐衆人皆思去矣。若是鄭王能承諾,永奉皇泰主爲天子,那麼請薛黃門再來幽京一趟,否則兩家就再也不必相見了。”

薛德音背後汗水滴落,而一旁的兩位將領,卻皆是一併點頭,面露贊同之色。

“退朝!”

衆臣一併起身,向李重九行禮後,趨步而退。

留下了渾然不知所措的薛德音於大堂之上。

當夜李重九正在臨朔宮處理公務,卻聽門官稟告,白日陪同薛德音上殿的兩名武將一併前來拜訪。

李重九不由暗暗奇怪。(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本站)訂閱,打賞,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七百八十五章 生還希望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九章 四方來投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三十四章 少林寺的真相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七百七十六章 頡利的失算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四百七十四章 虎將第六十一章 遭遇伏殺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知好歹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七百五十九章 四方來投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發橫財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許決戰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六百三十一章 浮萍第兩百五十五章 一面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三百四十六章 兩路並進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亂命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六百一十七章 賞與罰第六百五十八章 乙支文德出馬(第二更)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六百五十章 熊熊的野心第七百六十三章 變局(兩更合一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七百五十六章 掃清側榻(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六百六十八章 凱旋還師(第一更)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兩百四十六章 再會李淵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六百九十三章 殿議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四百一十一章 要買你的帳嗎?
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四十五章 高尚的情操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七十七章 繳獲第七百八十五章 生還希望第六百零九章 皇后的舉薦(第一更)第七百五十九章 四方來投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八百五十七章 勝負一刻第五百九十一章 見與不見(第二更)第三十四章 少林寺的真相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五百二十三章 江淮梟雄第四百七十五章觀其進退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七百七十六章 頡利的失算第一百五十章 螟蛉義子第五百三十七章 蕭皇后的賢婿第四百七十四章 虎將第六十一章 遭遇伏殺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四十七章 遭人眼紅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知好歹第兩百五十九章 下決心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七百九十八章 斷敵之援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之議第五百二十六章 同仇敵愾第一百六十七章 決斷第四百六十八章 契丹人見世面第三百六十六章 落難公主第三百零六章 三月時節第七百五十九章 四方來投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六百二十六章 山東局勢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七百零九章 撤不得啊(第一更)第兩百一十五章 大發橫財第七百六十六章 我留下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五百六十章節 戎馬倥傯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五百一十五章 趙許決戰第四百八十五章 出擊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六百三十一章 浮萍第兩百五十五章 一面第八百零四章 兵諫前夜第八百一十三章 蕭瑀叛唐第八百六十二章 一統天下(大結局下)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第三百四十六章 兩路並進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八百一十七章 前倨後恭(第二更)第一百一十四章 江山還是美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亂命第七百五十七章 願得一人心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五百三十五章 無定河之盟第六百一十七章 賞與罰第六百五十八章 乙支文德出馬(第二更)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六百五十一章 遠征之策第七百零二章 河陽得失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四十三章 寺內修行第六百一十三章 爲了陛下第六百五十章 熊熊的野心第七百六十三章 變局(兩更合一更)第五百八十六章 清河碼頭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兩百二十三章 說客第七百五十六章 掃清側榻(第二更)第四百六十二章 六纛雙旌萬鐵衣第六百六十九章 新羅人的盛情(第二更)第一百一十三章 十字路口第六百六十八章 凱旋還師(第一更)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五百四十八章 李世民之過(第二更)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兩百四十六章 再會李淵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六百九十三章 殿議第四百四十章中書令第七百七十四章 知道後果第一百八十八章 烏侯秦水畔的喧囂第四百一十一章 要買你的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