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狡詐莫過呂惠卿!
靜塞軍拿下河套東套以及定難五州的事情,不過幾天時間汴京便得到了消息。
這個消息給汴京造成的震動不亞於長安淪陷,甚至比長安淪陷還要令滿朝君臣都毛骨悚然。
長安淪陷,讓靜塞軍擁有了一塊根基,讓蘇學會成長爲可以與宋朝掰手腕的勢力,這讓宋朝君臣甚爲焦慮,但說滅國危機卻還是談不上的。
如今大宋的根基在中原在江南,西北再怎麼重要也只是邊陲而已,只要中原在,江南在,那麼宋朝便很難滅得了。
但靜塞軍攻克定難五州,拿下東河套,這意味着什麼?
這意味着一個強大得令人窒息的對手崛起了!
靜塞軍如果只是佔據關中,那麼威脅還不算太大,關中雖然也產糧,但已經不是漢唐時候,這裡的土地已經跟漢唐不太一樣的,經濟中心也早就轉移到了南方的江南,連中原都已經有些沒落了,更別說關中了。
但靜塞軍拿下定難五州以及東河套後,情況又不一樣了。
東河套既是水草豐美的傳統畜牧區,又可以通過黃河灌溉形成“塞上糧倉”,可年產糧食數百萬石,而定難五州雖多荒漠,但農業屯田與手工業(如鹽業)亦能提供穩定稅收。
靜塞軍得了這兩塊地方,大約可以解決一部分糧食、戰馬、以及稅收的問題,加上關中平原,基本上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這就意味着,靜塞軍已經具備了穩定的基礎了。
也就是說,加上延州的工業,靜塞軍不僅能打,而且可以過得十分滋潤,已經是可以自立一國了!
實際上也是如此,在靜塞軍拿下定難五州以及東河套之後,蘇學會之前關於立國的討論聲音頓時又大了起來。
蘇允剛剛從東河套回到長安,呂惠卿便帶着他的門生公開勸蘇允登基立國了。
時值深秋。
朱雀大街的梧桐葉被馬蹄碾碎成齏粉時,蘇允的馬車正碾過承天門斑駁的石磚,路旁是前來接駕的長安百姓。
忽而馬車停了下來,蘇允不明所以,平子澄有些不滿道:“先生,前面有人攔路。”
蘇允掀開車簾一看,頓時有些錯愕,因爲攔車卻是那之前投降的呂惠卿。
呂惠卿帶着他的門生站在路中間。
蘇允倒是知道,呂惠卿投降一段時間之後,便積極加入蘇學會,以他的能力以及學識,在研究蘇學之後,對蘇學進行深化,竟是吸引了不少的蘇學會學子拜入門下,如今在蘇學會也算是有些許影響了。
之前王抱朴等人對此還頗爲警惕,專門過來請示蘇允需不需要對呂惠卿進行限制,但蘇允卻是樂見其成,認爲呂惠卿掀不起來什麼風浪,只是讓王抱朴等人密切關注即可,沒想到今日竟是幹出攔車這樣的事情來。
蘇允看到是呂惠卿,開口朗聲問道:“呂公,若有要事,等某回去再說,何必來攔路?”
呂惠卿見得蘇允出聲,立即整飭衣裳,端正帽冠,然後恭敬拱手,大聲道:“會魁不知,呂某有要事要勸諫會魁。”
蘇允頓時微微皺眉,心道難道是蘇學會中出了什麼事情,逼得呂惠卿不得不攔路勸諫。
蘇允還沒有說話,平子澄已經是不滿道:“此間非說話所在,呂公若有事情,到州衙說便是。”
呂惠卿搖頭道:“此事可在此說明白。”
蘇允看了一下路旁百姓,眉頭皺的更深,但話既然已經說到這個程度,若還是遮遮掩掩,恐怕會引起諸多的猜測,乾脆便聽他說便是。
反正自己對蘇學會、靜塞軍都有絕對的掌控力,就算是有什麼事情,也可以解決,於是點頭道:“那呂公請說吧。”
“主公可知,河套的晨霧裡藏着什麼?”
呂惠卿撩起廣袖,雙手抖開一張偌大的地圖,身後門生趕緊過來一起撐開,秋日的陽光之下,東河套蜿蜒的黃河如金蛇盤臥,定難五州的城池星羅棋佈。
蘇允不明所以,看向呂惠卿。
呂惠卿看了一下四周的百姓,深吸了一口氣,大聲道:“不是牧草,不是鹽池,是天命!
自周武伐紂起,河套便是王氣匯聚之地,秦築九原而霸西戎,漢開朔方以制匈奴,今我軍兼收其利,正是應了‘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的讖語。”
蘇允頓時有些錯愕。
平子澄卻是瞪大了眼睛,眼神之中帶着憤怒:這老賊!果然是心懷叵測!竟是搶在了所有人的前頭來勸進了,他想要獨享從龍之功啊!該死!該死!
呂惠卿自然看到了平子澄的神情,但他心下卻是沒有畏懼,反而是心下嘲諷:老夫乃是歸降之人,在戰場上沒有立功,想要在這裡立足根基,就得劍出偏鋒!
呵呵,你們倒是功勞顯赫,但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就是玩弄權術的時候了,這一塊上面,你們所有人一起上都比不上老夫,這個大功,老夫拿定了!
卻見蘇允搖搖頭道:“呂公,汴京尚未傾覆。”
“汴京?”呂惠卿突然仰天大笑,袖中滑落一卷泛黃的竹簡,“昔年陳勝揭竿時,咸陽宮闕比今日汴梁更加巍峨!
主公請看——”
他的指尖重重戳在竹簡某處,義正詞嚴道:“《商君書》有云:‘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當今天子昏聵,百姓十室九空,汴京的雕樑畫棟下,埋着多少凍死的流民?”
他隨機拍了拍手,身後的門生趕緊擡着朱漆木箱來到馬車前面,隨機掀開箱蓋,箱蓋掀開的剎那,秋日之下,頓時滿街生輝。
只見箱子裡有金光閃閃的短刀,有晶瑩剔透的玉器,甚至還有青綠色的銅鼎。
有人識貨,看到這些物件,頓時驚呼出聲,道:“金錯刀、玉連環、青銅九鼎,皆是歷代帝王的傳國重器!呂公是從哪裡找到這些東西的?”
呂惠卿聞言得意一笑,道:“沒錯,這便是金錯刀、玉連環、青銅九鼎!
這是臣遣人從長安府庫深處尋得,封存時積塵三寸,卻在昨夜忽然映月生光。”
呂惠卿突然跪地,白髮拂過冰涼的地磚,“此乃上天示警,神器當有新主!”
呂惠卿一跪下,頓時滿街百姓也是紛紛跪下。
平子澄雖然惱怒呂惠卿搶了頭功,但對於此事卻也是贊成,實際上蘇學會以及靜塞軍中已經是有許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都想着要勸進蘇允。
如今的蘇學會領導下的疆域北至東河套,南至長安南,東面控制區域直逼河中府,西面只剩下秦鳳路西軍還在苦苦僵持,這次拿下了東河套,騰出手後往西,自可以一鼓而下!
到了這個地步,蘇學會已經是有資格立國矣,而蘇學會會魁蘇允,自然也要更進一步,他若不進步,那麼大家又如何進步?
立國之後,六房便可以升級爲六部,六房主事,自然也要升級爲六部主事,該當尚書的當尚書,該當侍郎的做侍郎,還有一些人,自然要進入政事堂,成爲新國度的宰執!
於是平子澄也跪下了。
呂惠卿見狀,立即高聲呼道:“老臣拜見陛下!”
平子澄亦是大聲呼道:“請先生登基!”
周邊百姓這會兒算是聽明白了,於是也跟着平子澄大聲喊道:“請先生登基!”
在此起彼伏的聲音中,有馬蹄聲響。
蘇允擡頭看去,卻見王抱朴、韓幼安、畢太華等人策馬狂奔而來。
王抱朴馬蹄揚起的塵土尚未落盡,便見朱雀大街跪滿了黑壓壓的人羣,一眼之下,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頓時惱怒道:“呂惠卿!你好大的膽子!”
韓幼安緊隨其後,素來溫和的面容此刻凝着霜雪,他擡手按住王抱朴的肩膀,低聲道:“大事爲重!”
王抱朴深深吸了一口氣,隨後翻身下馬,大步走到馬車前,隨即跪下大聲道:“學生王抱朴,請先生爲天下蒼生計,榮登大寶!”
韓幼安與畢太華亦是趕緊下馬,走到王抱朴身邊,亦是大聲勸進。
蘇允坐在馬車上,目光掃過衆人。
“諸位起來吧。” 蘇允的聲音平靜如水,卻讓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擡頭。
他掀開車簾走下馬車,秋日的陽光落在他肩頭,將影子拉得老長。
呂惠卿趁機往前膝行半步,額角在青磚上磕出血痕:“陛下若不允,老臣便長跪不起!”
“守真,你說呢?”蘇允忽然轉頭看向王抱朴。
王抱朴一怔,手中佩刀“噹啷”落地。
他想起當年在延州工坊,蘇允站在水磨機旁對他們說“要讓天下人有衣穿有飯吃”的模樣,又想起上個月在河套前線,蘇允頂着風沙佈置防線,險些被流箭射中。
他忽然眼眶發熱,撲通跪下:“先生若不稱帝,蘇學會萬千學子,靜塞軍二十萬將士,又該如何自處?”
韓幼安見狀,也跟着跪下:“自長安光復以來,百姓皆言‘蘇公至,生民幸’。
如今疆域日擴,制度日新,若不立國,何以正名分、安民心?”
畢太華將賬冊舉過頭頂:“東套糧倉可支十年軍糧,定難五州鹽鐵之利可富國強兵,延州工坊能造堅船利炮……先生若再推辭,便是寒了天下人的心啊!”
人羣中忽然響起孩童的哭聲,一個婦人抱着孩子擠到前面,撲通跪下:“求蘇公稱帝!我家男人去年凍死在汴梁街頭,無奈之下,跟着流民來到西北,若不是蘇學會開倉放糧,我母子倆早就餓死了……”
她的話被哭聲打斷,卻讓更多人紛紛叩首,此起彼伏的“求陛下登基”聲響徹朱雀大街。
蘇允閉了閉眼,再睜開時,眸中已多了幾分決然。
他伸手扶起呂惠卿,又依次將王抱朴、韓幼安、畢太華扶起,最後轉向滿街百姓,沉聲道:“諸君之意,某豈會不知?
然天下未定,西夏之土、幽燕未歸,某若此時稱帝,恐落人話柄。”
呂惠卿急忙道:“昔年漢高祖未滅項羽便稱王,光武中興前亦曾稱帝,此乃權宜之計,非貪慕尊位也!”
“不錯。”韓幼安接口道,“若先生不立國,那班腐儒便會說我們是‘亂臣賊子’!
如今正該借天命所歸之名,傳檄天下,讓各州郡望風來投。”
蘇允沉默片刻,搖頭道:“時機還不成熟。”
呂惠卿聞言趕緊膝行半步,袖中抖出一卷泛黃的《河圖洛書》殘卷,指尖劃過龜甲紋路,大聲道:
“會魁可知,此圖藏於長安府庫三百年,昨夜忽然龜甲裂紋顯‘允’字?天命昭昭,非人力可辭!
昔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前亦自謙‘予小子履’,然天命所歸,終成大業。
今河套糧倉已開,定難鹽鐵已鑄,二十萬靜塞軍枕戈待旦,此乃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他的話音未落,王抱朴忽然解下腰間延州工坊所制的銅質算籌,三百六十根算籌在青石板上碼成九州圖:“先生請看,關中至東套,已控三河之險;
延州工坊月產火銃三千,弩機五千。
若此刻不立國,西夏餘部與汴京西軍必合流來犯,我軍師出無名,徒耗民力!”
他指尖點向算籌堆成的汴梁城,“且看這民心,長安百姓自發爲先生立生祠,河西流民十萬人扶老攜幼來投,此等根基,豈止是自立?分明是天命所歸!”
韓幼安從袖中取出一疊薄如蟬翼的報紙,正是蘇學會新辦的《秦中晨報》。
頭版硃砂圈着兩行字:“‘粟米價減三分之二,布帛豐於常年’、‘靜塞軍醫署施種牛痘,稚子無夭’。”
他舉着報紙高聲道:“百姓皆知,跟着蘇學會纔有活路!先生若不稱帝,如何讓江南百姓知我新政?
如何讓幽燕子民望旗來歸?”
此時又有馬蹄聲響,卻是鄭朝宗。
鄭朝宗應該是已經知道了發生什麼事情,戰馬奔馳至近,便翻身下馬,順勢跪在蘇允面前,隨後忽然解甲,隨後掀開前襟,露出心口猙獰的箭疤。
“學生這條命是先生給的!
二十萬弟兄跟着先生從綏德軍打到延州,又從延州打到長安,從長安打到河套,圖的不是封侯拜相,是想看見這世道變個模樣!
若先生不坐這位置,那些被咱們砸了豪強莊院的百姓,那些分了屯田的農戶,該拿什麼堵住舊貴族的嘴?”
他從懷裡掏出本皺巴巴的賬冊,“東套新收的三十萬石粟米,定難鹽場日進萬金,這些錢糧若沒有國號印璽,如何名正言順地用於百姓?”
街角忽然傳來鏜鏜的銅鑼聲,幾個挑着空糧筐的老漢互相攙扶着擠到前排。
最年長的老者頭頂還纏着靜塞軍發的粗布繃帶,撲通跪下時帶出一串咳嗽:“蘇公……老漢我活了七十歲,頭回見當兵的不搶糧!
上月我孫子出痘,是軍醫用那什麼‘牛痘’救的命……”
他渾濁的眼睛忽然泛起光,從懷裡掏出個油紙包,裡面是半塊硬餅,“這是俺們用新麥面做的餅,您嚐嚐……要是不稱帝,往後誰給咱們做主啊?”
蘇允看着老者手上的餅,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延州粥廠,他親手給流民分粥時,那些孩子攥着空碗的小手。
遠處傳來靜塞軍操練的號聲,整齊的步伐聲震得梧桐葉簌簌落下。
呂惠卿趁機呈上用黃河泥燒製的“受命寶”坯模,王抱朴鋪開繡着二十八星宿的龍袍草圖,韓幼安的報紙上不知何時被百姓按滿了血紅的指印。
“先生請看!”鄭朝宗忽然指向承天門方向,不知何時,城頭已豎起九面赤色龍旗,每面旗上都用金線繡着麥穗與齒輪。
那是蘇學會的標誌,也是靜塞軍的信仰。
“這龍旗不是帝王旗,是百姓的旗!”
他聲音嘶啞卻亢奮,“您不是要做孤家寡人,是要做這新世道的開路人啊!”
蘇允的手指撫過老者遞來的餅,感受着粗糲麥麩間的溫度。
遠處工坊的煙囪冒出青煙,那是延州新制的蒸汽錘在轟鳴。
“好。”
蘇允的聲音低沉卻清晰,指尖輕輕按在呂惠卿捧來的玉連環上。剎那間,朱雀大街的喧囂彷彿退潮般寂靜,唯有秋風捲着龍旗獵獵作響。
韓幼安大喜,忽然起身道:“先生等我一下,我去取件黃袍來。”
說着便上馬狂奔而去。
片刻後,他抱着一襲明黃色的錦袍奔馳而來,在衆人屏息凝神中,輕輕披在蘇允肩頭。
王抱朴等人隨即將蘇允扶上馬車,這下子所有人都跪下了。
蘇允看着滿街黑壓壓的人頭,無奈的笑了笑,道:“某今日稱帝,非爲一己之私,乃爲天下百姓謀生計,爲華夏文明續火種。
待掃平西夏契丹,定當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山呼海嘯般的“萬歲”聲中,王抱朴悄悄擦去眼角淚水,韓幼安望着天邊南飛的大雁,忽然想起蘇允曾說過的“願世間再無飢寒”,畢太華則在心裡默默盤算着立國後的賦稅改革。
而呂惠卿,看着蘇允袍角上飛揚的金線,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他賭對了。
嘿嘿,從龍之功,到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