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

李際遇,河南登封唐莊人。

少讀書,應童子試不就。歸而務農。家傳武術,爲人講義氣。

登封縣催科至唐莊,囂張跋扈,民不能支,李際遇不忿,毆打衙役,併到縣衙請願,請減免錢糧。結果爲縣令所拘。夜逃,回家之後,以紅布被面爲旗,夜至者數百人,遂破登封,殺縣令。以李金斗爲軍師,縱橫數府縣間,也算是一方大豪了。

因爲李際遇活動範圍,也就在嵩山左近。又在嵩山之中,立寨自守,開墾田畝,不到處流傳。在官府之中有別於李自成羅汝才這樣遊蕩的流寇,被稱之爲土賊。

而且在河洛之間,也算是一個比較大的角色了。

只是現在李際遇眉頭緊鎖,見李金斗過來,問道:“怎麼樣,這兩位大爺都安撫好了嗎?”

李金斗說道:“安頓好了。放心吧。這裡是我們的低頭,他們決計是發現不了對方的。”

李金斗是李際遇的軍師,其實他本身也如宋獻策一般,是一個江湖術士。到處宣傳李際遇的祖墳有龍氣,李際遇將來一定不一般。另李際遇威望日重。

李際遇嘆了一口氣,說道:“真是神仙打架,殃及池魚。我在這裡招誰惹誰了,他們都來書信來此,軍師你說如何是好?”

闖王的使者先到登封,李際遇剛剛安置下來,孫傳庭的使者後腳就到。

頓時讓李際遇慌了神了。

不管是,闖王,還是孫傳庭,他李際遇一個都得罪不起。而且,自從崇禎十三之後,起來這一批土寇,與官軍之間,沒有什麼血海深仇,也沒有見識過官府殺降如殺雞一般,故而他們大多都有殺人放火受招安的心思。

不僅僅是袁時中有,李際遇有,其餘的人大多都有。

故而李際遇決計不敢慢待孫傳庭的使者。

他不敢得罪孫傳庭,就敢得罪李自成嗎?當然也是不敢。

當初李自成與羅汝纔在嵩山之中避暑,李際遇就在附近,可沒有少給李自成上貢。

真以爲李自成是吃素的。

而且現在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兩方要有一場龍爭虎鬥。如果壓錯寶了,可不就嗚呼哀哉了。

李金斗還有幾分本事,他眼睛一轉,說道:“我到有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

“說來聽聽。”李際遇現在也沒有什麼辦法了,只有是個辦法,他都要聽聽。

“明投

官軍,暗投闖營。”李金斗說道。

“如何明投,如何暗投?”李際遇說道。

李金斗說道:“這一次孫督師的使者,給寨主帶了一個參將銜,大人不妨接了,然後交代給闖王使者,說,我們爲闖王做刺探消息。”

李際遇沉吟一會兒,說道:“這樣行嗎?會不會弄巧成拙?”

別的不說,萬一李自成只要將李際遇捅出來。李際遇就活不成了。

“寨主。”李金斗摸了摸鬍子,說道:“你覺得我們即便投了官軍,會得重用嗎?”

李際遇搖搖頭說道:“恐怕不會。”

“這就對了。官軍對新招降的人,是不會太信任的,我估計孫督師派人來招降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這一次他出關是來打闖王的,沒有我們的事情,只要安安分分前事一筆勾銷而已。”李金斗說道:“既然如此,我們投過去,也不是掛個名聲而已。在這大戰之中也派不上什麼用場。只要安安分分的,不過是出些糧草而已,人馬應該沒有什麼危險。”

“那麼闖王那邊?”李際遇說道:“闖王就那麼容易信我?”李際遇可不覺得自己與李自成之間的關係好到這種地步。

“當然不是,闖王是力不能及,大戰之時,闖王是不會另樹敵手。故而只要寨主及時將官軍的情報報給闖王,闖王就會給寨主留一分緩和的餘地,不會將寨主逼到官軍那邊的。”李金斗說道。

“爲什麼不反過來?”李際遇說道。

李金斗說道:“寨主,官軍多少還是講一些體統的,而闖王那邊,您有不怕闖王拿你當先鋒用。”

李際遇想了一會兒。覺得的確如此。在闖營與官軍之間,其實他還是偏向官軍,無他,就是那一定官帽子。

“如此一來,官軍如果得勝,寨主,不,大人,就可以安安分分的當大明參將。如果闖營得勝,大人也可以因之前通風報信之功,再獻上一些錢糧,想來闖王也不會怎麼追究了。”李金斗說道。

“好。”李際遇說道:“就按軍師說得辦。”

李金斗得了李際遇的肯定,立即就着手安排,不知道他是怎麼說到,反正將官軍的使者,與闖營的使者全部擺平了。還塞給兩人各自不少好處,讓他們各自在各自上司之前美言上去。

孫傳庭九月初一,大舉出關,數萬將士沿着崤函古道大軍東出。數萬大軍,將整個崤函古道之堵着結結實實的。探馬往來不斷,在路邊之上,還有不少士卒休息。

孫傳庭站

在黃河邊上,左側是滔滔的黃河水,浩浩蕩蕩,數百年來湍流不息,再遠處是對面的青山在山嵐之中若隱若現。右邊是源源不斷的士卒向東而去。車馬相夾,士卒揹着行囊,馬車馱着輜重,從東到西,在蜿蜒的山道之中,蔓延不到什麼地方去,一眼看不到邊。

這一條古道,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支軍隊,從這裡出擊,橫掃天下。

只是這一次出擊,是成是敗,孫傳庭心中卻是沒有多少底氣。

“報。前方急報。”一個士卒送上來一封書信,孫傳庭回過神來。將所有頹廢的想法一掃而空。既然已經出兵了,就要好好打,其他的即便多想,也是無益的。孫傳庭接過來撕開一看。隨即將這一封書信遞給了身後的蘇京。

自從孫傳庭出兵之後,蘇京也就也沒有督促了,兩人之間的氣氛變的好了不少。

蘇京一看書信,說道:“恭喜,看來洛陽府河洛之間數十寨,都慕督師威名,現以向官軍投誠了,平添數萬大軍。”

“這數萬大軍。”孫傳庭冷笑一聲,說道:“根本就是樣子貨,連搖旗吶喊都不能,我只是指望他們安安分分的。而且只憑借這樣根本不行。”

“那麼督師準備怎麼辦?”蘇京問道。

孫傳庭說道:“現在還有一天的路程就到洛陽,傳令下去,給這些寨主全部到洛陽。我要見他們。”

“是。”立即有親兵幕僚答應下來,隨即在路邊撐起一個架子。幕僚就這架子,開始書寫軍令。

“他們會來嗎?”蘇京有些遲疑的說道。

“我孫傳庭這三個字,還是有點威名。”孫傳庭說道。

隨即孫傳庭覺得時間差不多了。隨即翻身上馬,帶着數百騎在大軍一旁向東而去。

這數百騎,有孫傳庭的護衛幕僚隨行的官員,可以說是這近十萬大軍的核心所在。

就這樣李際遇剛剛得到了李自成寫給他的信,信中非但沒有怪他,反而寬慰他不少。讓他將官軍情報一一報給闖營,將來大軍得勝,必不會忘記他的功勞。

李際遇彈冠相慶,覺得闖王這一關終於過去了。隨即孫傳庭的書信又過來的,這位大明朝的七省督師,要在洛陽城中召見李際遇這位大明新任參將。

李際遇也不敢不去。

不說別的,秦軍絕不是他那個山寨可以抵抗的,思來想去,還是決定走上一趟。畢竟他已經打聽過了,去的人不僅僅是他李際遇一個人,洛陽附近地面上頭面人物都到了。

.。www

第八章 局面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七章 軸承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九章 初戰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七章 攻城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六章 決戰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二十四章 勇氣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九章 羅玉嬌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十章 收兵第二十四章 勇氣
第八章 局面第二十章 談判開始第七章 軸承第五十章 平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鄭經的瘋狂第三十四章 水師第九章 初戰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六十一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三章 夜襲黃莊第六十八章賀虎頭第五十八章 孫vs李二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一百二十四章 勢起襄陽,敗亦襄陽第六十六章 議政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七十六章 決心第七章 攻城第九章 搓扁捏圓第十六章 決戰第六十二章 高一功的處境第四十八章 覆軍殺將五第一百二十六章 歸德餘波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槍手第八十三章 飄然而去文安之第五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六章 投明第六十四章 勸進二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九十九章 渡江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松山餘波第三十三章 我是誰?第一百一十八章 留鎮武昌第七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九十五章 黃得功之勇第十三章 城陵磯之戰四第四十八章 汴梁豪傑第四章 統領薛威第二十四章 勇氣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五十九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三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八十三章 東牀對第二章 決河之意二第五十四章 火銃演示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九十五章 力排衆意第六十三章 二攻開封第五十二章 多鐸撤軍二第三十章 陰-門陣與陽門陣第六十一章 河南之屠三第六章 死中求活第四十七章 會師第七十一章 各方心思第十二張 汝寧大俠沈萬登第九章 羅玉嬌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一十五章 陳州城下第六十七章 袁時敏的焦慮第一百二十一章 歸德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五十四章 羅汝才的手段第六十九章 侍衛親軍第二十七章 黃河一水第七十三章 北方戰場的判斷第二十一章 攻心之計第八十七章 何面目見舊部於地下第六十一章 時疫第九十二章 會師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多爾袞二第一百零七章 襄城之戰四第十九章 決戰四第七十六章 戰略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第四十三章 鏖戰第二十三章 朱仙鎮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郡主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三十六章 威遠城下二第二十四章 沙河之畔四第六十九章 鳳陽地動第八十七章 箭在弦上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七十四章 陣戰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六章 明軍的應對第一百一十四章 徐州烽煙第七章 萬事民爲先第三十四章 投名狀第四十章 社兵出城第四十四章 善後第十三章 擦肩而過第七十章 南明決策第十章 收兵第二十四章 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