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弘光朝廷

武昌碼頭之上,一片白花花的,不是別的,而是無數官員再爲崇禎帝服喪。 數十艘大船從天際而來,不過一會功夫,就到了碼頭,正是福王的船到了。

“臣等拜見福王殿下。”衆官員迎接福王下船。

這個時候,不比歷史之上。

歷史之上東林黨與福王之間的矛盾,東林黨決計不喜歡福王登基,本來安置所有的宗法,福王應該名正言順的登基,卻偏偏弄出事來,這充分了顯示出東林黨人,覺得祖宗家法有用的時候,那是天理人心,絕對不可抗拒的因素,覺得祖宗家法妨礙他的時候,就該說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

什麼?你說禮法?禮法豈爲吾輩所設!

反正操控輿論的權利在東林黨的手中。

逼得福王不得不聯繫藩鎮擁立,然軍閥勢力直接插手到朝政之中,種下了南明從開始到滅亡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文武之間的矛盾。

而如今這個局面。

東林黨被大力打壓。

真正有骨氣的東林人士,要麼死在曹營刀下,要麼,隱居在曹營治下,躲躲藏藏的,當初對抗福王的主力,劉宗周老先生等人,都已經跟爲崇禎皇帝打前站去了。

局勢又比當初危急了不知道多少。

故而這個時候,文武大臣在擁立福王上面並沒有鬧出什麼幺蛾子來。

不過一個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那就是左良玉的地位。

而今湖廣江西的實際控制權,有七分都在左良玉手中,剩下的三分纔在何騰蛟手中,左良玉實際權力在所有文官之上,但是大明的政治結構,卻是以文制武,如何封賞左良玉卻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不過,這個問題,現在還不需要面對。

“諸卿平身。”福王說道。

他面對這些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底氣,下意思看了一眼馬士英。

馬士英給了福王很大的底氣。一路上馬士英已經將自己的形象在福王心中確立了,福王認爲馬士英就是可以倚重,可以信任的大臣。他有幾分自知之明,知道他自己不是力挽狂瀾的人物,只能倚重大臣了。

只是希望馬士英是寇準,李綱之流。

何騰蛟爲首根本沒有起身,說道:“京師陷落,先帝蒙塵,神州無主,還請殿下,早登帝位,重振江山。”

“早登帝位,重振江山。”一行文官大聲說,一時間都跪在地上。

福王不知道該怎麼辦,立即看向馬士英。

馬士英心知肚明,知道是爲了什麼?

爲了勸進之功。

勸進之功,登基之後,是一定要賞賜的。而且福王這一次來武昌,原因大家也都知道。不用多說了。何騰蛟這麼急就是爲了搶勸進首功。

當然了,不是何騰蛟着急,而是湖廣的官員着急。

新皇這一次過來,帶了不少人手,比如馬士英,丁楚魁,沈廷揚等人。這恐怕都是要重用的,他們再不積極表現,到時候恐怕都會被排擠了。

其實新皇人選,湖廣這邊也在選,就是永明王,也就是後來的永曆皇帝,不過,他現在在廣西,一時間到了不了武昌,而福王又比永明王名正言順,大家最後妥協了。

如果福王來得再遲一兩個月,到時候情況如何,就不好說了。

“三辭三讓。”馬士英低聲在福王身邊說道。

福王頓時鬆了一口氣,說道:“寡人無德,皇兄駕崩,五內俱焚,豈敢有窺大寶。”

一番禮節之後,福王等人住進了故楚王宮。安頓下來不用多說。

福王心中惶恐,連忙將馬士英召進來,問道:“馬先生,我等如何?”

馬士英說道:“殿下請放心,三五日之後,殿下就是大明新主,惟願殿下能力挽狂瀾,爲大明再開乾坤。”

“如果有那一日,孤王決計忘不了馬先生的。”福王說道。

馬士英心中微微歡喜,這一路上福王是一個什麼人,馬士英已經品出來了,不過一富貴閒人而已。但是這樣對馬士英來說未必不好,福王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又對馬士英言聽計從。

馬士英未必不能大權獨攬。

力挽狂瀾之心,福王或許沒有,但是馬士英卻是有的。

馬士英安撫了福王之後,隨即離開皇宮,他要見一個人,一個很重要的人,就是左良玉。

如今朝廷大事,是繞不過左良玉的。

馬士英匆匆而來,匆匆而去。

左良玉送走了馬士英之後,將自己的兒子左夢庚,與謀士黃澍一併叫過來商議。

黃澍雖然是左良玉的監軍,但是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黃澍也不得不爲自己謀出路了,他的出路也不多,依附左良玉就是辦法之一。

“大人,瑤草先生爲大人許下什麼承諾?”黃澍說道。

“遼國公,掌中軍都督府。”左良玉說道。

“恭喜國公。”黃澍笑道:“恐怕大人在瑤草先生心中,可比中山王,定興王。”

中山王自如是徐達,定興王是張輔,等是大明勳貴之中,一等一的人物,而中軍都督府,更是衛所的領導機關,分爲五軍都督府,管轄天下衛所,可以說是整個軍方最高領導層。

但是隨着衛所的崩壞,文官侵吞武將權力,這五軍都督府名存實亡,後來,連最重要的,管理京營的權力都被文官剝奪了。成爲一個閒官。

不過,現在的局面與之前不同。

左良玉大權在手,擁兵數十萬,想不讓這個官職閒着,也就不讓他閒了,這樣一來,他也有名義上指揮全軍的權力。

馬士英拜訪了左良玉之後,又立即拜訪何騰蛟。

何騰蛟比左良玉好說話一些,兩人商議之後,就確定下來。

上面的人都商議好之後,下面的事情,不過是一個儀式而已,三辭三讓之後,福王登基稱帝,年號弘光,以明年爲弘光元年,今年依舊是崇禎十七年。

弘光帝登基之後,馬士英與何騰蛟聯合執政,馬士英爲首輔,何騰蛟爲次輔,不過武昌不比南京,六部官員都沒有配全,一時間武昌城之中混亂無比,都是爲了求官之人。

雖然小朝廷還有些混亂,但是立即被大明剩下的版圖承認。

這個時候,馬士英也開始自己的佈局,湖廣一帶,早就被何騰蛟與左良玉兩人站滿了,馬士英一時間插不上手,於是乎他任命丁楚魁爲總督兩廣,要將兩廣精華拿到手裡面。還準備選官員到四川,統合四川雲貴一帶。確立武昌政權的權威。

這都是應有之意。

但是面對當前的局面,馬士英一時間也提出不什麼有價值的意見,他只是覺得武昌夾雜在曹營與闖營之間,兩面受敵,有一些不安全。想要先攻一邊,保障武昌附近的安全。

馬士英的提議不可謂不對。

襄陽六府在闖營手中,南京又在曹營手中。

但是馬士英此言一出,立即激起了朝中的爭鬥,很多人都希望能順流之下,奪回南京,還都南京。而不是留在武昌。

左良玉心中就不願意了。

如果他能打敗曹營,他早就打了,哪裡還等到今天,不過是因爲曹營難啃而已,在左良玉的支持之下,頓時有人支持西進,剿滅張獻忠,統合雲貴川爲大後方,圍攻襄陽,再順流直下,攻曹營。整合江南半壁,先爭上游,再爭下游。

這也不算錯。

但是兩方激起了黨爭基因,糾纏不清,就是問題所在了。雙方一時間都以鬥到對方爲己任,完全忘記了他們現在不在北京,不在南京,而是在武昌行在之中。

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八章 攻城二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三十一章 鐵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五十六章 病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四章 鄖陽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一百零四章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五十八章 出征之前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四章 填壕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九章 羅玉嬌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四章 岳陽二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二章 授田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三十章 說高傑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三章 奪麥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二章 樊城二
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九十六章 三侯並封第二十七章 拖刀計三第八章 攻城二第五十七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二十六章 拖刀計二第三十一章 鐵第一百二十五章 歸德餘波第一百三十一章 浦陽江之役第五十七章 野菜第一百三十五章 說袁時中三第二十八章 王良謨第七十八章 收尾二第五十六章 病第五十六章 病第四十九章 覆軍殺將六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六十三章 凋零第七十五章 人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說袁時中二第二十二章 何去?第九十五章 困獸三第六十五章 孫傳庭潼關會將第八十四章 私心第二十八章 釣者第六十三章 勸進第八十五章 革左五營第四章 鄖陽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九十八章 渡江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四十八章 郾城會盟第一百零四章第八十一章 鄖陽之戰第七十六章 大夏軍制第六十八章 剃髮令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勝之餘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五十七章 餘音渺渺第二十三章 決策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一百三十三章 清廷來使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二十五章 轉戰千里第一百三十七章 張袁合營第四十五章 新計劃第一百零八章 戰鬥間隙第九十七章 猶鬥第二十五章 論東虜第八十八章 送別羅玉龍第一百二十三章 劉宗敏之死第五十八章 出征之前第八十九章 臨潁城南第五十五章 大戰落幕第六十三章 高一功的處境二第七十七章 黃得功之死二第八十七章 夜談二第二十四章 白水寨之戰第九十章 羅汝才之心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六十三章 鄭鴻逵的火器第一百二十六章 江南局勢第四章 填壕第九十四章 北伐計劃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三十五章 投名狀二第一百零八章 易定難平第七十一章 信得過第四十六章 李信解憂第八十七章 袁時中的嗅覺第九章 羅玉嬌第十二章 城陵磯之戰三第九十五章 闖曹之間第一百零九章 斷手第四章 岳陽二第七十七章 恪盡職守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二章 授田第九十二章 湖口攻防戰四第七十七章 收尾第三十章 說高傑第五十三章 鳳陽城第三章 奪麥第十四章 城陵磯之戰五第三十九章 授田餘波第九十章 劉澤清跑了第四十六章 周黨第三十九章 故人內訌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十一章 大洪山之戰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三十八章 天助我也第一百二十五章 龍能大能小第四十六章 覆軍殺將三第一百一十八章 破陳州三第三十四章 怎麼辦?第二章 樊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