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華夷之辨

首先,高鬥樞自己的能力,這就不多說了,而且,高鬥樞對襄陽也很熟悉,長期活動在這一帶。故而根本不用多做熟悉,就能坐鎮襄陽。

一想到這裡,張軒立即召見了王光恩。

張軒與王光恩沒有什麼話說。

張軒在羅汝才軍中的時候,王光恩已經投誠當官軍了。兩人只是聽過彼此的名聲而已,從來沒有見過。雙方也沒有什麼話可說的,不過是一些客套話而已。王光恩表示之前,做了種種錯事,深感歉疚。

而張軒則代表羅汝才,說前事一筆勾銷,今後實心做事。如是等等。

到最後張軒忽然說道:“久聞高大人之名,聽說高大人在王將軍幕中,可否一見?”

王光恩一聽,心中頓時一動。立即說道:“有何不可?”

對王光恩來說,讓高鬥樞在身北邊的當個幕僚,遠遠不如讓高鬥樞在夏朝上位,聽這位鄭國公的意思,自然要重用高鬥樞了,他自然立即答應下來。

王光恩本想派人將高鬥樞請過來,但是張軒說道:“如此大賢,自然是我親自拜見。”隨即與王光恩一起,去王光恩落腳點,拜見了高鬥樞。

不過,到了之後,高鬥樞卻沒有在,問過下人之後,才知道高鬥樞出去了。

王光恩立即派人去找,被張軒止住了,說道:“無須打擾高大人雅興,我在這裡等便是了。”

張軒一等就等了一時辰,才見高鬥樞從外面回來了。

王光恩見高鬥樞回來了,頓時鬆了一口氣,連忙給張軒介紹。張軒行禮道:“學生拜見高先生。”

高鬥樞聽了張軒所做所爲,心中微微感動。說道:“國公無須多禮。”

王光恩很識趣,沒有多待,就匆匆的下去,將空間留給他兩人。

張軒也直入正題說道:“我大夏立國方始,正是用人之際,高先生當年屢挫闖王,天下鹹知,我代表必須請陛下,請高先生出山。”

“哦,賤名居然傳到夏皇耳朵中了。”高鬥樞說道。

張軒心中暗道:“何止是傳到了,當年你弄得他很是狼狽。”

羅汝纔在鄖陽兵敗之後,才引起了李自成發動襄陽之變。兩者或許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襄陽之變一直是羅汝才的逆鱗,任何與襄陽之變有關的事情,在羅汝才的心中,任何與襄陽之變有關的事情,都沒有什麼好評價。

張軒一時間也猜不出羅汝纔對高鬥樞是什麼心思,但是有一點卻是肯定的,羅汝才走到今日絕非意氣用事之人。

不過留什麼舊恨。

張軒說道:“陛下當年就深服先生之能,曾對我言之,高先生之能,鬼神莫測。恨不能與其人把臂而遊。”

如果羅汝纔在這裡,自然一頭霧水,暗道:“我真說過嗎?”

但是高鬥樞心中微微一動,說道:“不敢得陛下繆贊。”

高鬥樞知道,比起孫傳庭,盧象升等人,他還欠些火候,這一句話,也僅僅是客氣話而已。只是而今羅汝才的身份今非昔比了。作爲開國之君,說出來的分量就與衆不同。即便是客氣話,也是有分量的客氣話,縱然是高鬥樞心中也有一陣飄飄然之感。

張軒立即說道:“而今,東虜入關,天下殘破,有志之士,無不痛心疾首。東虜者,率獸食人之輩。我家陛下,起於草莽,縱然有太多不妥之處,但依舊是漢人。朱明不得人心,乃有今日,我家陛下非爲逆取也。切以爲,我家陛下乃漢人正朔。東虜不過披甲帶鱗之輩。華夷之辨,孔夫子之言,須臾不敢或亡。前番襄陽之戰,襄樊殘破,而襄陽又是天下之所重,堪爲中天鎖鑰。在下請先生出山,爲天下漢人鎮守襄陽。”

這一番話,張軒在心中醞釀很久了。

這一番話並不僅僅是準備對高鬥樞所言的,而是對天下所言的。

清軍入關,所喊的政治口號,乃是爲明報仇。

而夏朝也要有自己的政治口號。之前曹營起事的時候,也有弔民伐罪,除暴安良的口號,幾乎上與闖營沒有不同。但是曹營進入江南之後,與士紳大量合作,甚至錢謙益成爲內閣首輔。

這樣的情況之下,曹營上上下下的情況與之前不同了。

必須確定新的政治綱領。

這種東西,看起來沒有用。但是喊對了有什麼很有用的。

清軍以爲明報仇之名,安撫了不少前明官員,讓他們沒有負擔的投降清廷,爲清廷安定北方,幫了大忙。

而張軒華夷之變口號,也不是張軒亂想的。

似乎是大明朝的政治正確就落在驅逐韃虜,這四個字上面,所以有明一代,對外非常強硬,不妥協,士大夫之中高度的道德化,也就是動則愛唱高調。崇禎與清議和,就是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強烈反對。

這固然有黨爭的因素,但不得不說,也顯示出民間輿論,而民間輿論其實也就是士大夫的輿論。

或許是張軒口中的華夷之辨說服了高鬥樞,又或者說,高鬥樞本來就有傾向,順着張軒給的臺階下來了。說道:“鄭國公如此盛情,在下卻之不恭了。”

張軒聽了大喜過望了,立即將他準備好的襄陽防禦計劃拿了出來。

高鬥樞看了之後,微微皺眉,說道:“昔日宋與金元相爭,戰於三處,四川,京湖,兩淮。襄陽本就是京湖要地。國公所謀劃,固然稱善,然一地之成敗,不僅僅看一地,也要看總體戰略。”

“國公請我鎮守襄陽,還請問國公。”

高鬥樞手一劃,將襄陽以北的大片區域給划進去了,說道:“這些地方如果處置?”

張軒說道:“高大人意思是?”

高鬥樞說道:“彼退我進,當派將領北上,將戰場推進到河南。”

張軒猶豫了一下,說道:“河南千里沃土,無險可守,且河南府一帶已經落入清軍手中,他們雖然可以出擊河南,進退自若。恐怕得河南不可守之。”

高鬥樞說道:“如果清軍棄地,國公也不敢奪之,天下如何看大夏。”

“且據河南,而不戰於河南。清軍兵鋒正銳,利於平原決戰,清軍南下,固守數座堅城,讓其南下。以數座堅城爲網,以襄陽爲盾,然後以數萬大軍爲矛,斷其後,使其不戰而退,如果國公想畢其功於一役,也未嘗不可。”

張軒說道:“如果清軍不肯南下,而是逐城攻克而南,如何?”

高鬥樞說道:“河南諸城,接與淮水相連,可以水師接應諸城,河南之勢大張,則清軍自然不敢有窺襄陽之能。”

張軒終於聽明白了,高鬥樞從頭到尾都在說張軒膽怯,如今清軍退兵,河南各地無法留守的時候,居然還想着襄陽,不去想將戰線推進到河南境內,讓想襄陽一帶成爲內地。

張軒聽了之後,大爲震動,但是思來想後,卻不能下決定。

他是從河南之中打出來的,太清楚河南太時候騎兵機動了。曹營騎兵質量上敢與八旗硬懟,但是數量之上差太多了。與清軍在平原之上交戰。張軒實在沒底。

高鬥樞說的似乎可行,但是張軒總覺得,說得太過輕巧了。似乎有什麼問題沒有考慮到,但也沒有想起來什麼問題,他只能說道:“高先生,容我三思。”

隨即張軒告辭離去。

雖然張軒在戰略之上,對守襄陽,還是守河南,有些疑慮。但是不管怎麼說,爲大夏招攬一位,封疆大吏,也是不錯的。

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九章 羅玉嬌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九十九章 楊繩祖離開第四十一章 夜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六十章 叛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十五章 鐵模?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
第一百二十九章 火攻營第四十三章 大火箭第九十九章 赴湯蹈火第六十八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二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三十六章 煙花易冷第七十四章 羅汝才教子第一百一十一章 逢生第二十五章 試點第四章 貧賤夫妻百事哀第一百零六章 襄城之戰三第三十八章 授田儀式第九章 羅玉嬌第一百三十九章 寧波城二第七十三章 戰長沙之交鋒第一百章 天下震動第一百二十章 撤圍第八十三章 三路下江南第三十六章 王進才第一百二十七章 隆武決策第八十三章 叔侄第二十六章 響應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三十一章 驅虎第二章 徐州之敗第四十章 峴山公第八十八章 不得不發第二十八章 黃河一水二第十七章 洞庭湖之戰第四十一章 傅宗龍的最後一戰第一百零一章 南京第八十三章 虎大威之死二第七十七章 右營統領張軒第一百零三章 火攻之計第五十六章 鳳陽城三第二十七章 萬軍之中第二十五章 誓師第七十四章 鳳陽地動四第四十九章 正氣歌第七十七章 湘西之戰第四十五章 大順天下第三十七章 各自奇謀第七十一章 湖口三第六章 朝議大政二第五十一章 多鐸撤軍第一百二十九章 閨中之事第九十三章 下揚州第九十七章 大雨未至風先至第四十五章 再見張獻忠第八十六章 湖口現狀第一百二十一章 可憐無人送荊卿第六十六章 李際遇第五十一章 覆軍殺將八第七十五章 樞密院章程第六十八章 救還是不救?第六十六章 左良玉的大撤退第五十八章 象兵第四十七章 接踵而來第七十三章 曹營長史第五十八章 竭澤而漁第六十七章 鄭芝龍長江第一功第五十章 百里麥青青第四十章 傅宗龍之夜襲第七十七章 鳳陽地動七第二十章 烽火崎山路四第三十九章 攻守亂象第二十九章 宜城第二十四章 歸德軍第一百三十章 千金章欽臣第八章 夾河對峙第一百一十七章 羅汝才之心第七十八章 舉火夜戰第三章 袁時中的選擇第二十一章 阿濟格的決心第二十九章 斬盡殺絕底一百零二章 南陽營首戰第二十七章 政爭第七十章 夏邑孤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張軒百騎追時中第三十一章 修城第九十九章 楊繩祖離開第四十一章 夜第二十八章 樹德於天下第五十六章 老父之言第四十一章 登陸第八十一章 我不第六十章 叛第二十七章 汴梁豪傑立於此旗下第七十六章 官軍大敗第六十二章 中秋第八十九章 張軒拜訪賀一龍第八十八章 烽火將燃第一百一十二章 休戰第五十一章 壽州之戰第二十六章 兒戲的造反第十六章 金聲桓的困境第十五章 鐵模?第十章 城陵磯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