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馬世龍

新加入進來的,就是拿下萊州城之後,招收的那一批新兵,他們已經訓練了兩個月,雖然還沒有打到預定的三個月訓練時間,但基本的作戰能力已經具備了,完全可以通過實戰來提升戰力。

他們被分開編入各個什下面,由老兵帶新兵的方式,確保作戰期間能夠穩定發揮,不至於捅婁子。

而東江鎮的那些兵馬,基本都見識過天策軍的強大火力,有不少還參與過對鐵山,義州等地韃子的進攻,對於天策軍的勢力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再加上天策軍的待遇,他們對於整編也都順利接受了。

孔有德也知道,這裡面肯定有一些韃子的探子,或是心向韃子,亦或是心向朝廷的人,但都無關緊要,這一次行動在抵達目的地之前,都是絕對保密的,

艦隊出海之後,他們就算想要告密,也沒有機會離開艦隊。

經過兩天半的航行,船隊終於快要達到了這裡,距離山海關不到一百里的區域,過程還算順利,沒有遭遇天津水師,想來他們現在也沒那個膽量出來巡邏。

預計再有三個時辰,船隊就能抵達山海關海域了,到時候天也差不多亮了,立時就能發動攻擊。

按照孔有德計劃,攻擊部隊一共分爲四部分,除了去攻擊碣石堡的分艦隊,還有手頭進攻山海關的主力艦隊,另外還有兩支分艦隊,分別攻擊撫寧,昌黎和覺華島。

撫寧和昌黎位於山海關西面,是入關之後的兩座大城,分別距離山海關四十里和六十里,兩城之間也有高山阻攔,可以說是山海關的兩個西部門戶。

崇禎三年初,兩個月前入寇的皇太極攻打京城不下,便轉爲從背後進攻山海關,到了二月份遵化、灤州、永平、遷安等城池已經被韃子拿下,但是在撫寧吃了虧。

當時駐守撫寧的是兵部郎中史可法,撫寧城防守嚴備,沒讓韃子找到機會,攻打了幾次都以失敗告終,不得已只能繞道兩城,直接進攻山海關。

但因爲撫寧和昌黎卡着交通要到,皇太極需要時刻防備被這兩座城池的明軍出城偷襲,儘管明軍野戰能力不行,但如果沒做防備,他們突然出城,很容易打亂陣腳。

所以皇太極沒辦法放開手腳,動用大量兵力監視兩城,而山海關方面的防備也很嚴密,所以就導致進攻山海關的行動也宣告失敗。

於是皇太極發狠,準備先啃下昌黎和撫寧再說,回頭再猛攻山海關。

但缺乏足夠的攻堅武器,以及史可法的坐鎮,明軍第一次防禦成功後信心大增,使得皇太極的攻擊行動再度失敗,加上阿敏丟掉了永平,遷安等城池,皇太極只得撤軍,帶着掠奪錢財,百姓的牲口出關了。

所以昌黎和撫寧,必須要拿下,這樣就能有效的阻擋明軍從關內的增援,就算攻擊山海關的戰鬥不順利,也能暫時把明軍擋在這兩座城西面,爭取更多的時間。

而覺華島,則是渤海北部較大的一個島嶼,這裡有關寧軍的軍事基地,也有少量小型戰船,能夠有效地爲寧遠提供防護。

作爲關寧防線中段最爲重要城池,寧遠的戰略價值非同凡響,天啓六年的寧遠之戰,天啓七年的寧錦之戰,袁崇煥就是靠着死守寧遠城,利用堅固的城牆和強大的火炮爲依託,最終擊退了來犯的努爾哈赤大軍。

這一場戰鬥,明軍的損失也不小,比如當初寧遠防禦強努爾哈赤攻打不下,就選擇渡海攻擊覺華島。

時值隆冬,海面結冰,無險可守,明將姚撫民等率領官兵鑿開一道長達15裡的冰濠,努爾哈赤派遣騎兵進攻覺華島,明軍由於“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且以寡不敵衆”,最後全員戰死,韃子攻下覺華島。

隨後島上一萬餘軍民百姓,被屠戮一空,儲存的數萬石糧草被略多。

而且,港口內停泊一百多艘大小戰船,也就是關寧軍水師的主力戰船,被海冰封凍在港口內,都被焚燬一空,自此之後,關寧軍的水師規模一直很小,跟天津,登州,東江三支水師規模沒得比。

直到毛文龍率軍突襲永寧,後方受到威脅,努爾哈赤才被迫撤軍。

但相比於這些損失,意義還是很重大的,不是說這場戰鬥殺傷了多少韃子,而是這場戰鬥的勝利,是韃子第一次大戰遭遇慘敗,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讓其餘明軍也有了與之一戰的信心,不至於聽到韃子來襲就聞風而逃。

儘管圓嘟嘟確實有些本事,但仍舊比不上他吹牛皮的本事,一番‘五年平遼’吹下來,直接就把年輕的崇禎皇帝,給忽悠的不知南北了,直接把他從五品的寧前兵備道,提拔到了二品的薊遼督師,然後圓嘟嘟一番神操作,把皇太極給平到北京城了。

對於拿下覺華島和昌黎,撫寧,孔有德還是很有信心的,覺華島自不必說,天策軍水師在渤海內無敵手,對付一個海島更不在話下。

而撫寧和昌黎,地處山海關以內,這個時候斷然不會料到會有人進攻,自然也不會提前有所準備,沒有防備的情況下。被天策軍攻陷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要看山海關戰場了,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爲了拿下山海關所做的輔助工作。

而此時,山海關總兵府。

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被手下從睡夢中喊醒,雖然現在睡意正濃,但他知道肯定出了大事,小事用不着他來處理,於是簡單穿戴一下,便打開房門。

來人是他的一個親兵,看他出來就連忙說道“將軍,出大事了,韃子打過來了!”

“什麼?韃子,有多少人,從什麼地方來的,現在到哪了?”

雖然很震驚,但馬世龍還是保持鎮定,詢問了現在的情況。

“韃子是從海上來的,乘坐戰船攻擊了碣石堡,這消息是碣石堡的守將鄭興派人送來的,而且澄海城那邊還聽到了一陣密集的火炮轟鳴聲,應該錯不了!”

聽到這,馬世龍稍微鎮定了一些,還以爲韃子鑿穿了寧錦防線,從陸地上打到山海關城下呢,搞了半天是韃子偷襲了碣石堡,看樣子來的兵馬並不多。

“送信的人呢,把他帶過來!”

“李四參見總兵大人!大人,韃子打過來了,再不發兵增援,可能碣石堡就不保啊!”

“說說具體情況!”

這個李四便原原本本的講述了事發的經過,包括從看到海面有船,給鄭興報信,一直到韃子開始炮擊,李四受命出城,事無鉅細一一道來。

當聽到韃子只來了三艘船,馬世龍頓時破口大罵“媽的,區區五六百韃子,還沒交戰他鄭興就來求援?他手底下六百多人都是豬不成?”

馬世龍還以爲來了多少韃子呢,區區三條船,一艘一號,兩艘二號福船,除開水兵之外撐死也就帶五六百人,居然都把他鄭興嚇到這個地步。

李四連忙辯解道,免得降罪到自己老大頭上“可是大人,韃子有紅衣大炮啊,而且還不少,以我們的兵力,很難擋住啊。”

“回去告訴鄭興,現在離天亮還有兩個時辰,讓他堅守到天亮,援兵就來了,倘若他臨陣拖到,定斬不饒!”

“可是大人……”

馬世龍怒斥道“可是什麼?軍令如山,豈容你討價還價?撐不到天亮,讓他鄭興提頭來見。”

“屬下遵命!”

李四走後,馬世龍又對着親兵訓斥了一頓,又不是多大的事情,搞得這麼慌慌張張的。

對於他來說,這還真不算什麼大事兒。

他可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而且資歷雄厚,這已經是他第三次擔任山海關總兵。

馬世龍並非是土生土長的遼東人,而是寧夏衛的軍戶,世襲的百戶,通過武舉升任寧守備,然後在與關外蒙古人的作戰中獲得戰功,晉升爲宣府遊擊。

又歷任永平副總兵,前軍都督府僉事,三屯營總兵。

天啓二年,隨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出鎮遼東,推薦馬世龍隨行,擔任山海官總兵,協助自己鎮守遼東,共建大功而加右都督銜。

但到了天啓五年,馬世龍誤信自後金逃歸的“降虜生員”劉伯鏹的話,派寧遠副將魯之甲爲主將,參將李承先爲前鋒率領4個營,共計七千戰兵,從大淩河城出發襲擊耀州。

當時耀州的韃子守將,正是當今的奴酋黃太吉,當時他還還只是四貝勒之一,手頭兵力也就五百多人,看起來是萬無一失的行動,但卻因爲登萊巡撫袁可立的離任除了岔子。

進攻耀州,就需要渡過三岔河,這條河寬度最窄的地方也有一百丈,大部分寬度都在一里以上,渡河難度很大,所以需要水師的協助才能渡河。

原本馬世龍的老大,也就是薊遼督師孫承宗,和登萊巡撫袁可立關係非常不錯,關寧軍配合登州水師,發動了幾次效果相當不錯的大規模進攻,取得了不少戰果。

當時袁可立跟崇禎元年反正歸明的劉興祚取得聯繫,知道他當時就有反正的意圖,通過他來獲取了大量關於韃子軍力調動的情報,在這樣的情況下,登州水師和關寧軍配合,連續攻克已經被韃子佔據的金州衛,復州衛,蓋州衛,旅順口,望海堡,永寧堡,紅嘴堡等多個戰略要地。

收復了遼南大部分地區,加上已成氣候的東江鎮,使登萊、旅順、皮島、石城、寬靉等地連爲一條弧線,對後金形成了一道新的屏障和包圍圈,不但解除了後金對山東半島的軍事威脅,也令明朝千里海疆重新得到鞏固,形成了對後金的海上軍事封鎖,加重了後金佔領區內戰略物資的緊張狀況。

原本還可以繼續擴大戰果的,比如沿着東江鎮在鴨綠江沿岸開闢的據點,三面夾擊後金。但天啓四年袁可立捲入黨政旋渦,被彈劾科道言官彈劾,調任他處。

隨後接替袁可立的武之望卻是個奇葩,一心鑽研醫學,寫了《濟陰綱目》《疹科》等多本醫書,醫學上的造詣不低,但對戰事不怎麼上心,而且水平也很差。

最後搞得袁可立收復的這些地盤,又接二連三的被韃子搶佔回去,尤其是旅順,直到崇禎元年劉興祚正式反正歸明,才得以重回大明手中。

而對於馬世龍採取的這次行動,他並沒有搭理,這樣一來,登州水師靠不住,只能選擇派遣覺華島水師遊擊金冠、姚與賢,率領戰船接應,但兩人卻遲遲沒有協助魯之甲的行動,迫於時間緊迫,魯之甲只得下令搭建浮橋。

但當時派出去的大多都是新兵,搭建浮橋的技術不過關,再加上三岔河實在是太寬,浮橋搭建了三天也沒能成功,不得已,魯之甲只得選擇漁船渡河。

好不容容易蒐羅到七艘漁船,但渡河行動異常緩慢,也讓皇太極有了充分的準備時間,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魯之甲率軍倉皇而逃,如果不是皇太極手頭兵力有限,他們這七千人估計就都得被幹掉了。

但即使如此,損失依舊慘重,戰死,被俘虜,逃散的明軍接近兩千人,損失戰馬六百匹,盔甲七百副,副將魯之甲與參將李承先均戰死,參將錢應科落水死。

如此慘敗,馬世龍作爲這場行動的策劃者與發起者,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後被彈劾,罷免山海關總兵一職,連帶着帝師孫承宗也受到牽連,被罷免。

但時間到了崇禎二年,皇太極率軍入犯京畿,京城戒嚴,孫承宗被起復爲薊遼督師,他馬世龍也跟着官復原職,第二次擔任山海關總兵,統領勤王兵馬。

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第546章 大王饒命第738章 賭一把第897章 崇禎的糾結(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404章 範景文第695章 我是最靚的仔第六章 商河縣第777章 臺灣發展計劃第369章 響馬第三十六章 有必要擴軍第599章 塵埃落定第488章 當斬第779章 皇太極的魄力第627章 投降第374章 全面進攻第823章 排隊槍斃第622章 夜襲濟南城第526章 總算是逮着條大魚了第386章 劉宇的無奈第678章 勝利就在眼前第890章 完美復刻第254章 移花接木第337章節 兇險如斯第599章 塵埃落定第331章 後手第533章 譚倫到來第440章 雪上加霜第845章 機遇和挑戰第898章 崇禎要和談(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796章 破防第539章 物理層面消滅他們第654章 馬世龍第358章 審問第808章 警告第三十八章 山東巡按王道純第613章 臨陣反水第452章 上當了第539章 物理層面消滅他們第335章 談判第733章 伏擊戰第490章 倭寇算不得人第787章 接戰第487章 死性不改的倭寇第347章 高性能炸藥第611章 流寇戰術第657章 勸降第109章 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第155章 餘大成抵達第740章 聲西擊東第764章 慶功宴第623章 擴充兵馬守濟南第614章 山東總督劉宇烈第439章 聯姻第813章 結盟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719章 殺了幕府人獻給大船人第七十章 炮戰第650章 招攬範景文第235章 擅長偷襲的彭友謨(兩章合起4000字)第512章 投降第314章 晚上要作戰第353章 亂世用重典第797章 大汗也老了第139章 廣積糧,緩稱王第121章 慈不掌兵第九十三章 戰後統計第691章 盟約就是用來撕毀的第438章 超大號地雷第286章 恐怖如斯第421章 亮眼的徐爾路第353章 亂世用重典第513章 我是女真人不是韃子第658章 攻城第854章 炮擊赫圖阿拉第166章 海商徐文儀第275章 一個不留第237章 三萬敵軍第581章 新式火炮有了進展第238章 作戰計劃第581章 新式火炮有了進展第540章 佔據入海口第162章 張居正、王安石、商鞅第五章 糧草是個問題第225章 糧換鹽引第172章 工匠第501章 撞沉這艘船第十七章 禍事不斷第161章 殺雞儆猴第534章 揚州鹽商乾的第七十六章 內外交困都108章 結盟第786章 首戰第六十八章 孔有德表示不背鍋第366章 探查民情第796章 破防第880章 闖軍覆滅第156章 第二個耿仲明第二十八章 大明忠臣尚可喜第896章 大勢已定(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611章 流寇戰術
第720章 推動兼併戰爭第546章 大王饒命第738章 賭一把第897章 崇禎的糾結(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404章 範景文第695章 我是最靚的仔第六章 商河縣第777章 臺灣發展計劃第369章 響馬第三十六章 有必要擴軍第599章 塵埃落定第488章 當斬第779章 皇太極的魄力第627章 投降第374章 全面進攻第823章 排隊槍斃第622章 夜襲濟南城第526章 總算是逮着條大魚了第386章 劉宇的無奈第678章 勝利就在眼前第890章 完美復刻第254章 移花接木第337章節 兇險如斯第599章 塵埃落定第331章 後手第533章 譚倫到來第440章 雪上加霜第845章 機遇和挑戰第898章 崇禎要和談(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796章 破防第539章 物理層面消滅他們第654章 馬世龍第358章 審問第808章 警告第三十八章 山東巡按王道純第613章 臨陣反水第452章 上當了第539章 物理層面消滅他們第335章 談判第733章 伏擊戰第490章 倭寇算不得人第787章 接戰第487章 死性不改的倭寇第347章 高性能炸藥第611章 流寇戰術第657章 勸降第109章 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第155章 餘大成抵達第740章 聲西擊東第764章 慶功宴第623章 擴充兵馬守濟南第614章 山東總督劉宇烈第439章 聯姻第813章 結盟第四十一章 招攬計劃失敗第719章 殺了幕府人獻給大船人第七十章 炮戰第650章 招攬範景文第235章 擅長偷襲的彭友謨(兩章合起4000字)第512章 投降第314章 晚上要作戰第353章 亂世用重典第797章 大汗也老了第139章 廣積糧,緩稱王第121章 慈不掌兵第九十三章 戰後統計第691章 盟約就是用來撕毀的第438章 超大號地雷第286章 恐怖如斯第421章 亮眼的徐爾路第353章 亂世用重典第513章 我是女真人不是韃子第658章 攻城第854章 炮擊赫圖阿拉第166章 海商徐文儀第275章 一個不留第237章 三萬敵軍第581章 新式火炮有了進展第238章 作戰計劃第581章 新式火炮有了進展第540章 佔據入海口第162章 張居正、王安石、商鞅第五章 糧草是個問題第225章 糧換鹽引第172章 工匠第501章 撞沉這艘船第十七章 禍事不斷第161章 殺雞儆猴第534章 揚州鹽商乾的第七十六章 內外交困都108章 結盟第786章 首戰第六十八章 孔有德表示不背鍋第366章 探查民情第796章 破防第880章 闖軍覆滅第156章 第二個耿仲明第二十八章 大明忠臣尚可喜第896章 大勢已定(新書隆武大帝,希望大家多多支持)第611章 流寇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