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一戰後劉邦兌現了先前的諾言,封韓信爲楚王,彭越爲樑王。受封的韓信和彭越聯合原來的燕王臧荼、趙王張敖以及長沙王吳芮共同上書劉邦,請他即位稱帝。劉邦開始假意推辭,韓信他們說:“大王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衆人掃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衆望所歸。”劉邦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說的辦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爲漢,是爲漢高帝。劉邦即皇帝位後,王后呂雉改稱皇后,太子劉盈稱皇太子。劉邦根據婁敬建議,定都咸陽以東的長安取長治久安之意。開基肇始,史稱西漢。
劉邦做了皇帝,也採取措施對皇權進行了鞏固。各地的異姓王,有兵將,還三心二意。其他將領,爲功勞大小和賞賜的多少爭鬥不止,如果安撫不當,就會投奔那些異姓王作亂。還有原先六國的後代也不能掉以輕心。在中央,丞相的權力對他這個皇帝也構成了威脅。劉邦從做了皇帝,到最後病死,中間有八年時間,基本上都用在瞭解決這些讓他不放心的問題。
他先收拾的是韓信。在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劉邦問怎麼辦,大家說發兵討伐。但陳平卻反對,他說楚國兵精糧足,韓信又善於用兵,發兵很難取勝。他建議劉邦以巡遊雲夢爲藉口,讓各諸侯王都到陳縣,到那時韓信一定會來,然後再抓他問罪。劉邦依計行事,果然將韓信抓住了。韓信聽到對他的指控,大聲喊冤:“古人說的果然不錯:‘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經平定,我這樣的人也早就該烹殺了。”劉邦將韓信押到了洛陽,但又沒有明確的證據,便釋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陰侯。這使韓信懷恨在心。
第二年,韓信謀劃讓陳豨在外地反叛,使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然後自己襲擊留守都城的太子和呂后。但還是事情敗露。呂后採用了蕭何的主意,將韓信誘騙入宮抓捕,最後被斬於長樂宮鍾室,留下一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成語。除了韓信,其他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滅,只剩下了長沙王吳芮。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稱帝以後,他認爲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到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鑑。劉邦建立規模宏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雖日不暇給,規摹弘遠矣。”劉邦開創的漢朝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文化制度。在南北朝時期,印度佛教的傳入,對儒家文化又產生了影響。
漢二年劉邦的《重祠詔》雲:“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劉邦認爲“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
劉邦被父老鄉親立爲沛公後,就知道“祠黃帝,祭蚩尤於沛庭。”
塗山是夏朝興起之地,劉邦過塗山,“命立禹廟以鎮塗山”,從此,歷代官府和黎民百姓便有了祭祀大禹之所——塗山禹王廟。有廟而發展爲有祭祀大禹誕辰的農曆六月六塗山禹王廟會。由一年一祭的廟會又發展爲一年三祭大禹的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禹會諸侯會期)、六月六日(禹誕辰)、九月九日(登高懷古、慶祝豐收)的三次廟會。
漢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劉邦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劉邦在回京師長安的路上,專程到曲阜以隆重的“太牢”禮儀祭孔,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親臨孔廟祭孔的君主,開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者掌握政權後,儒學的價值在社會的變革中得以充分體現。
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后,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劉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爲了皇權的鞏固,劉邦費盡心機。本來他年齡就大,在平定英布叛亂時又中了箭傷,到了長安病情加重。呂后找來名醫,劉邦問他病情,醫生說能治,劉邦一聽口氣,就知道不會好了,氣得大罵醫生:“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說完賞賜給醫生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呂后看着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劉邦說曹參。呂后問曹參之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可以由陳平輔佐。陳平雖然有智謀,但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爲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后又追問以後怎麼辦,劉邦有氣無力地說:“以後的事你也不會知道了。”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劉邦崩於長樂宮,享年六十二歲。葬於長陵(在今陝西咸陽),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爲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對那些爲高祖侍寢而得寵幸的妃子如戚夫人等人,呂太后非常氣憤,就把她們都囚禁起來,不準出宮。而薄姬由於極少見高祖的緣故,得以出宮,跟隨兒子到代國,成爲代王太后。太后的弟弟薄昭也跟隨到代國。
孝惠七年(前188年)八月戊寅,劉盈憂鬱病逝,發喪期間,只見呂雉乾哭,不見落淚。張良之子張闢強擔任侍中,年僅十五歲,對丞相陳平說:“太后只有孝惠帝一個兒子,如今死了,卻只見她乾哭而不悲傷,你知道是什麼原因?”陳平反問:“是什麼原因?”張闢強說:“皇帝沒有年紀較大的兒子,太后害怕你們這班老臣。您現在應請求拜呂臺、呂產、呂祿爲將軍,統領南北二軍,並且讓呂家的人都入宮,在朝廷執掌大權,這樣呂后纔會心安,你們纔能有倖免於禍患。”陳平就按照張闢強的計策去做,呂雉果然高興,哭起來也顯得哀痛。呂氏的權勢便從此開始。呂雉立太子劉恭爲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后,爲中國太后專政的第一人。
高後八年(前180年),呂雉病重,她臨終前仍沒有忘記鞏固呂氏天下。在她病危之時,下令任命侄子趙王呂祿爲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產統領南軍。並且告誡他們:“高帝平定天下以後,與大臣訂立盟約:‘不是劉氏宗族稱王的,天下共誅之。’現在呂氏稱王,劉氏和大臣憤憤不平,我很快就死了,皇帝年輕,大臣們可能發生兵變。所以你們要牢牢掌握軍隊,守衛宮殿,千萬不要離開皇宮爲我送葬,不要被人扼制。”
八月一日,呂雉病死,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
呂后崩後留下詔賜給各諸侯黃金千斤,將、相、列侯、郎、吏都按官階賜給黃金。大赦天下。讓呂王呂產擔任相國。讓呂祿的女兒做皇后。由於呂后在政時期培植起一個呂氏外戚集團,從而加劇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後,馬上就釀成了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流血鬥爭。呂太后沒有完成她的政治計劃就去世了。漢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驟然激化,袒劉之軍蜂起。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羣起而殺諸呂,劉氏皇族集團與呂氏外戚集團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誅滅呂氏勢力後,大臣認爲呂雉所立的後少帝和另外兩個劉盈庶子均不是劉盈親生,於是先廢后殺少帝劉弘,並在劉姓皇族選擇皇位繼承人。考慮的重點就是其母親,必不能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孃家,於是迎立當時封爲代王的劉恆繼承帝位,是爲漢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