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華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因爲舅父不能頓頓吃肉,沒有手紙擦屁股就會感覺條件不好的懵懂少年了,但他終究還是沒有見識過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即便是去年暗訪雲中綏靖區,也是看到的一個欣欣向榮的地方,從史書和各類報告上,他能夠知曉貧寒牧民的生活是如何困頓,但是絕對不想到他們會是如此精神面貌。
正當李君華用外來者的姿態觀察這個小部落的時候,一個年邁的老人走了出來,卻是不敢與李君華打招呼,他悄悄打量着李君華,看他的衣着旗幟,隨從馬匹,當在馬鞍上看到帝國皇室的徽章時,他匍匐在地上,叫道:“是殿下,是太子殿下。”
整個部落的牧民都跪在了地上,臉上麻木變成了狂熱,有些人甚至抑制不住衝動,想要爬到李君華腳下親吻他的皮靴,而陪在身邊的烏以風等侍衛拔出武器,快速把李君華護在中央,大聲要求所有人不得靠近。
“都後退,後退,退至二十步開外去,誰敢冒犯無禮,立刻處死!”常阿岱拔出刀插在腳邊,大聲的呵斥威脅,比烏以風等侍衛的槍口更爲有用,但李君華敏銳的注意到,常阿岱說的是滿語。
“他們是滿洲人!”李君華詫異出聲。
顯然,李君華沒有看出任何一點他們是滿洲人的跡象,這些人的風俗習慣與西進期間看到的破敗部落完全一致。
“這是怎麼回事?”稍稍安靜下來的李君華問道。
常阿岱解釋道:“他們是這段時日收攏來的滿洲人,有些因爲來不及逃走流離失所,有些遭遇劫掠或者天災,但一半以上是這幾年八旗嫁給蒙古各部的女人和他們的孩子。”
“本宮是問他們爲何會如此對我?”李君華說。
這纔是李君華真正不解的地方,在過去將近三十年的日子裡,帝國與滿清一直處於敵對狀態,雙方殺戮頻繁,讓入關時超過六十萬人的滿洲一族折損到如今不超過十五萬的狀態,其中大部分還處於帝國的管制之中,而在西征後,李君華自哈拉和林開始,一直對遷移狀態下的滿洲部落作戰,不僅是八旗兵,因爲麾下多有新附蒙古兵的緣故,屠殺會是常態。可以說雙方仇深似海,這些人都有父兄子侄死在帝國手中,也因爲戰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可爲什麼,他們面對帝國太子時爲如此謙卑的表示忠誠。
常阿岱如實說道:“殿下,仇恨不是人的一切,事實上,仇恨是愛新覺羅和八旗權貴們的事情,與身爲百姓的他們無關,他們只是工具,當處於愛新覺羅的統治時,無論他們願意不願意都要奉獻一切去參與這場戰爭,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想要戰爭........。”
“常阿岱,現在我開始懷疑你的用心了。”李君華眯眼看着常阿岱,顯然認爲他在爲這些人開脫。
常阿岱愣住,整理着思路和措辭,想要換種方法說服太子,但左思右想,終究還是選擇了最簡單的解釋:“殿下,他們想要活下去。”
“是嗎,我和皇上都沒有屠殺的意思。”李君華顯然不接受這個解釋。
常阿岱只得說道:“殿下,對於此時的滿洲人來說,生存是很艱難的,活着是奢侈的目標,或許不會有屠殺,但他們失去了牛羊和財產,就連男人也沒有幾個了。如果沒有來自新朝的賑濟,大部分人會死在茫茫草原之中,經歷了這些年的戰爭和生死,沒有人想到,新朝還會把他們當人。請您跟卑職來,殿下..........。”
跪在地上的人讓開了一條道路,李君華來到了一處篝火處,他想起,剛纔進來的時候,很多人似乎都圍在這裡,常阿岱撥開了冒着白煙的灰燼,從裡面扒拉出一堆烤的發黑的東西,掰開之後露出了發白或者淡黃的薯肉,發出撲鼻的香氣,烏以風俯身拿了兩塊,嚐了嚐,說道:“殿下,有土豆也有地瓜。”
顯然,這肯定不是本地人的食物,而土豆和地瓜正是帝國北方,尤其是不適合小麥種植的邊牆之外和關外的主要食物,而這也是帝國對歸附的部落的第一批賑濟物資。
李君華蹲下身子,撿起一塊掰開嚐了嚐,臉上卻沒有表情,他越發感覺這兩樣東西實在是最適合在此時此地做賑濟物資了,土豆和地瓜,在關鍵的時候可以生吃,即便做熟了,也只不過是隨意撿些乾柴烘烤就可以了,而如果是米、面之類賑濟,不僅成本較高,還要爲災民準備鐵鍋、碗筷等餐具,而土豆和地瓜,則是簡單到了極致。
“是誰想到用這兩種東西做賑災物資的?”李君華問。
“是常阿岱大人。”常阿岱的手下說道。
李君華起身,想要拍拍他的肩膀,卻因爲手沾染了碳灰而作罷,只能說道:“你很忠誠,也很會辦事。”
他也漸漸明白,爲什麼滿洲人會如此了,地瓜和土豆,本身的價值不值錢,但是從遙遠之外運來,運價也是不菲的,而帝國願意承擔這筆開支來賑濟,顯然已經接受了滿洲人的歸附,而這還是對底層百姓的接納,顯然,常阿岱也是個悲天憫人的傢伙,身爲上位者,他不只是想做一個奴隸主、貴族,而是已經跳出了滿洲藩臣這個階層的侷限,從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文明的角度考慮問題。
“殿下,這羣人不過是暫時的蟄伏,他們需要活命的時候就表現的恭順,等活下來,就會要求土地、財產和地位,漸漸就會要求權力,甚至想要恢復滿洲一族統治中華的局面。”烏以風咬着牙提醒道。
“這話真是好熟悉啊。”李君華感慨說道,布木布泰死之前也說過這些話,顯然,從勝利者的角度,帝國臣民是不那麼容易接納敵對者歸附的。
“常阿岱,你不就是烏以風說的那樣人嗎,你有恢復滿清的野心嗎?”李君華微笑問道,常阿岱可不僅是普通的滿洲人,他還是愛新覺羅。
“殿下,卑職絕無此念!”常阿岱下跪說道。
李君華呵呵一笑,說道:“快些把灰堆裡的東西扒拉出來吧,再燜烤下去,就全烤糊了。”
常阿岱連忙下手,扒拉了起來,李君華見他燙的哇哇亂叫,大笑兩聲,翻身上馬,離開了這個部落,在返回的路上,烏以風低聲問道:“殿下,您不會真的想接納這羣滿洲人吧,最好的辦法就是........。”
“烏以風,我問你,現在的西伯利亞是哪個國家的地盤?”李君華問。
“沙皇的俄羅斯帝國。”烏以風說。
李君華點點頭:“那爲沙皇打下西伯利亞的是俄羅斯人嗎?”
“這........。”烏以風語塞了,他所知道的知識中,俄羅斯東擴過程裡,哥薩克騎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李君華笑了:“哥薩克人打下的土地,最終還是屬於俄羅斯人。滿洲、蒙古都是極好的鷹犬爪牙,他們能爲帝國做很多事,只要做了,帝國不會不給他們留一些位置的。”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烏以風又說。
李君華不由得哈哈大笑起來,烏以風問:“殿下,您笑什麼?”
“老烏,你忘了嗎,你可是個乞列迷人。你們乞列迷人曾經也是滿洲的鷹犬。”李君華把手上的碳灰抹在烏以風的臉上。
烏以風完全說不出話來,對於在大本營長大,從小接受帝國新式教育的他來說,對於自己的族裔身份,他已經忘記很久了。
回到了行營,李君華把常阿岱叫來,問道:“關於歸附的各族難民,理藩院準備是如何安置的?”
“按照原計劃,靠近各綏靖區的,該內遷就糧,而遠離邊牆的或隸屬藩臣的,則編列旗佐,賞派物資就地安置........。”常阿岱對政務早已嫺熟,介紹起來。
“聽你的意思,似乎並不好執行。”李君華打斷了常阿岱的話。
常阿岱點點頭:“確實如此,一是物資不足,資金缺額。二是,歸附牧民數量及物資緊缺程度,遠超預計。”
這並不難理解,北伐計劃,財政方面最先保證的是軍餉,其次是軍需物資採購,安置難民這種事本身優先度就比較靠後。而如今監國的英王李君度顯然也不是一個愛民如子的人,更沒有視‘草原之民亦朕赤子’那種覺悟,對賑濟之事並不上心。物資的緊缺是理藩院下屬的綏靖區的人力物力首先全力支持軍需轉運,因此不足。
而歸附牧民之多,戰爭造成的損失之大遠超過想象,北伐計劃的物資儲備調配定調後,才修改爲冬季進軍的,如果按照原本的計劃,很多牧民應該是隨滿清西遷的,此刻卻落在了帝國手中,更重要的是,攻佔漠北和當年橫掃漠南的戰爭形式完全不同,當年是很多部落首領帶領牧民歸附,而在北伐之前,各部落的權貴首領都變成了滿洲人,戰爭一起,或逃或死,部落沒了主心骨,也就失去了秩序,而滿洲遁逃之前,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徵用和屠殺,賴以生存的壯勞力又在戰爭中損失過多,導致物資缺乏過甚。
“各綏靖區向北遷移旗佐的事情如何了?”李君華問道。
“尚未展開,殿下,登記在冊可以遷移的旗佐,無論是直轄還是藩屬,都是牧民旗佐,如今這個季節正是羊羔大量降生的時候,若行遷移會有大量折損,路上消耗也大,到了漠北,也頂多養活自己,於賑濟無益。所以,理藩院都是讓其七月之後再行遷移的。”常阿岱知道李君華的意圖,假設能把大量漠南旗佐遷移到漠北,就可以用他們的牛羊養活歸附之民,減少不少壓力,但這個計劃也只是表面可行,內裡還是諸多掣肘,旁的不說,旗下旗佐是各綏靖區的心尖子肉,而藩屬旗佐又是各藩臣的生存資本,沒有好處,誰願意接濟他人呢。
李君華微微點頭:“顯然,就地賑濟是不行的了。”
常阿岱微微點頭,說起來,草原賑濟和中原賑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原賑災,簡單的話直接給錢,困難些就施粥賑災,只要等到天災過去,種植季節到來,新的糧食產出,災難就結束了,但草原百姓的生活依賴的是牛羊牲口,這些玩意可不會從地裡長出來,而從外地調來也幾乎不可能,一個草原牧戶生存需要上百頭牛羊供給,調幾百萬頭牲口來,完全不可能。
“還是內遷吧,各綏靖區和行省,有的是需要人口的地方,而且有的是糧食給他們吃。”李君華最後說道。爲了北伐,帝國北方官倉軍倉儲備了上千萬石的糧草,各商屯每年還有預定的大量糧食,與其費心盡力把糧食運到草原,不如讓長了腿兒的人去找糧食。而且隨着北方商品經濟發展,各地也需要人口工作,只要有了工作,就有了生存的資本,也就不需要賑濟了。
“是,卑職也是這麼想的,只是耗費太大,統帥部那邊若是不批專款,恐難成行。但幾番請款,都無音信。”常阿岱滿臉爲難。
內遷是個長遠的好法子,但遷移同樣需要資源,這一路花銷着實不小。
“你們可問過皇上的意思?”李君華知道常阿岱希望自己出面,但一想到要與長兄,特別是監國的長兄討價還價,李君華先要弄清皇帝的態度。
“摺子上過了。”常阿岱說。
李君華問:“結果呢。”
“石沉大海。”常阿岱老實回答。
李君華微微點頭,雙手交叉,陷入了沉思,忽然笑了,自語說道:“原來考驗在這裡呀。”
“殿下,您說什麼?”常阿岱伸長脖子,小心問道。
“哦,與你無關,常阿岱,你既能想出讓難民吃土豆和地瓜的法子,可見你對民政嫺熟,你若想讓更多人活下來,就得想出內遷過程中低成本的物資供給方式。簡單的說吧,我們要做的,是花最少的錢,讓最多的人活下來,你明白嗎?”